首頁>Club>
歷史上有這樣一個人嗎?
7
回覆列表
  • 1 # 一點點歷史

    在《雍正王朝》中鄔思道是一個BUG般的人物,四爺在登基之路上的幾乎所有重要節點都是鄔先生在出謀劃策,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鄔先生就沒有雍正皇帝登基的那一天,可以肯定的說鄔先生確實是歷史人物,只是沒有這麼神乎其神罷了。

    由於《雍正王朝》是根據二月河先生的小說《雍正皇帝》改編的,在書中二月河對鄔先生用了很多的篇幅進行描寫,在《雍正皇帝》“九王奪嫡”中鄔先生是小說中第一個出場的人物,對於他的描述,書中是這麼說的:

    他叫鄔思道,無錫有名的才子,府試鄉試連戰連捷,中秀才舉人都是頭名。康熙三十六年他應試南京春闈,三場下來,時文、策論、詩賦均做得花一團一 錦簇一般。

    因為揭發科舉考試中的舞弊現象曾使得官場巨震,鄔思道本人也曾被通緝成為“逃犯”,為此鄔思道在武夷山蟄伏了很久直到太后去世大赦天下鄔先生才回到了故鄉,後被四爺收為幕僚奉為上賓。

    鄔思道在歷史長河中只是一個過客但是在《雍正王朝》中卻大放異彩,為什麼作者要將如此一個岌岌無名的人塑造成有經天緯地之才,堪比諸葛亮、劉基的神人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種可能。

    《雍正王朝》主要塑造了雍正皇帝憂國憂民,為國為民的正面形象,雖然雍正並不是儲君的第一人選,但是卻最終在“九子奪嫡”中勝出,想要在如此紛繁的環境中最終獲勝背後的艱辛可想而知,當然也必須有些有段,有些腹黑,既然雍正是正面人物,那麼就需要一個鄔先生這樣的智囊,展現出來的結果就是雍正確實是明君所有發生在登基路上的陰暗面都由鄔先生來負擔。

    我們都知道在真正的歷史上雍正登基的智囊是戴鐸,鄔先生的身上多少有些戴鐸的影子,在雍正登基後戴鐸不但沒有撈到任何好處反而被髮配到年羹堯處頗有讓年羹堯對其監視的意思,戴鐸最終被指為貪官而被處死。

    鄔先生在輔佐雍正登基後也曾面臨被處死的窘境,不過最終鄔先生以自己的聰明才智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歷史上真正的鄔思道

    在歷史上鄔思道確有其人,他是雍正重臣田文鏡府上幕僚,紹興師爺的代表人物,在雍正和田文鏡的往來信件中雍正曾問及鄔先生是否安好,可見對於鄔先生雍正還是有所耳聞,或許也正是因如此才給了我們無限遐想的空間。

  • 2 # 西堤讀文史

    從我們中國有歷史記載的三皇五帝開始,有一類人,就從來沒有離開過中國歷史上權力鬥爭的中心,這類人就是謀士。

    無論怎麼改變名稱,或者叫丞相,或者叫軍師,或者叫幕僚,或者叫師爺,他們做的事,大體上都是一致的,就是“幹君王,成霸業”。

    商朝末年有姜子牙助周武王成就霸業,春秋時有管仲助齊桓公成就霸業,戰國末期呂不韋李斯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秦末漢初有蕭何張良陳平助漢高祖劉邦打敗楚霸王項羽,東漢末年有諸葛亮助大耳兒劉備三分天下,房玄齡杜如晦之於唐太宗,趙普之於宋太祖,李善長劉伯溫之於明太祖,范文程之於金太宗,大體都是如此。

    這些人,成功的名留青史,出將入相,失敗的或屍首不全,或重遁山野,留下一段成王敗寇的歷史異聞。所以,這類人,在歷史上,是除了稱王稱霸的歷代開國君主之外,最引人注目,最被後代人在茶餘飯後常常談及的。

    他們學富五車,一肚子才幹,又小心翼翼,不敢隨意顯山露水,畢竟,在太平盛世,懷璧其罪也能鬧個誅滅九族。只有在亂世,才是他們施展抱負,幹明主、成霸業的最好機會。

    因此才有九十歲出來釣魚的姜太公,才有躬耕於南陽的諸葛臥龍,曹操數次徵辟而不就的司馬仲達,委身瓦崗山草莽之間的徐茂公,藏行跡於僧侶之間的姚廣孝。

    我們中國古代文人的學問,一般分三大類,一類是純文學,就是詩詞歌賦琴棋書畫,一類是修身求德之學,還有一類是經世致用之學。

    這經世致用之學,最難學,卻又是最有用的學問,什麼齊家治國平天下,什麼嫁穡之學,什麼木工建築之學,什麼陰陽術數等等無所不包。其中,陰謀術即陰陽術,就是我們後代說的謀略,我們後代是把這個東西窄化了,把它當成了陰謀詭計。其實,齊家治國平天下,不都需要陰謀之術?陰謀詭計只是這裡面的一小部分而已。

    戰國時期,有個大思想家,叫鬼谷子,號稱門徒三百人,他教給這些弟子的學問,都是經世致用之學,他跟孔孟老莊最大的區別就是,只講乾貨,不談其他,孔孟老莊尚且談點“道”“德”,扭扭捏捏,才跟你談“制度”“方法”,鬼谷子不囉嗦,上來就是方法,我直接教給怎麼搞,怎麼“幹君王,成霸業”,什麼縱橫之術,什麼商君之術,都是這一套玩意兒。

    然而,陰謀之術,也不是那麼好學的,怎麼著你也得有點慧根,有點膽量才行,像《三國演義》裡面被周瑜玩的團團轉的蔣幹,就不適合幹這個,他既沒格局,又沒膽量。張良在鴻門宴上虛以委蛇,暗中籌劃,一切都在他的部署下掌握中,助漢王劉邦逃出生天,才是真的大謀士也!

    能做到歷史上第一流的大謀士,才幹就不用說了,凡是做謀士的,都是胸懷經天緯地之才才夠格。除了胸中之學,大謀士還應具備四點才夠,一則是格局,二則是膽量,三則是氣度,四則是決斷。

    沒有格局的謀士,就沒資格幹君王,就像諸葛亮眼裡的徐庶等人,他們格局就不行,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籌劃的是三分天下,徐庶等人卻最多隻能幹個刺史,經營一州一郡。第一流大謀士的格局,不但要廣,而且要正,像陳平那樣,心狠手辣,只擅長小陰謀,小詭計的,雖然效果也不錯,可是在歷史上的名聲就不如蕭何張良,就是因為他的謀略不夠正。

    沒有膽量的謀士也不行,燕王朱棣當初只有幾萬府兵,姚廣孝就敢敦促他起兵靖難,換成蔣幹,他敢嗎?他看到東吳嚴整之軍容,威武之氣勢,已自嚇得膽戰心驚。

    沒有氣度的謀士也不行,像范增那樣,因為楚霸王項羽對他“言不聽,計不從”,他就負氣而走,怎麼幫助明主成就大業?難道李斯的《諫逐客令》他范增沒有拜讀過?明君或許有昏聵之時,或許有偏狹之處,所以不用你的出謀劃策,你就可以一走了之了?你作為謀士,要做的不就是教給明主怎麼做才是正確的這類事的嗎?蕭何屢次向劉邦舉薦韓信,劉邦不用,蕭何一走了之了嗎?諸葛亮帶領群臣諫阻劉備東伐孫吳,劉備不聽,以致夷陵之戰火燒連營蜀漢大敗,你見諸葛亮一走了之了嗎?

    沒有決斷的謀士也不行,謀士本人雖然不能代明主決斷,可是他自己心中要有決斷,要促使人主決斷,否則失機之後,自己和人主將跌入萬劫不復之地。鄱陽湖大戰之前,朱元璋對陳友諒,看似處於劣勢,實際上在氣勢上已經佔優,劉伯溫適時敦促朱元璋與陳友諒決戰,以斷絕陳友諒喘息之機,就是決斷最好的例子。有決斷的謀士,知道什麼時候該果斷出手。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鄔思道就被塑造成了這樣一個一流的謀士,他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胸中有經天緯地之才,心中有“幹君王,成霸業”的大抱負。

    他有格局,因為他在太平盛世裡進入雍正的潛邸,籌劃的是稱王稱霸的奪嫡之事,而不是在江浙的小小幕府裡浪費才華。他有膽量,因為他膽敢進入雍王府,參與奪嫡這種掉腦袋誅九族的事,何況他曾經因為膽子比較大,觸怒了康熙帝,從而下獄斷腿。他有決斷,他在康熙帝駕崩的那天晚上,能在雍親王進宮之際,運籌帷幄,調兵遣將,牢牢地控制住了局面,他還能在雍正奪嫡成功之後,面對雍正露出殺機的時候,適時示弱,使自己全身而退。

    然而,鄔思道如此這般厲害的謀士,卻也有不足之處,那就是,他的氣度似乎略有欠缺。為什麼這麼說呢?還記得一件事嗎?

    康熙帝要諸位皇子承擔邢部冤獄案的審理工作,四阿哥也躍躍欲試,以在康熙帝面前表現自己,然而鄔思道當晚向雍正分析了不可接下這個任務的原因,雍正聽了,打了幾個哈哈。鄔思道以為雍正聽進去了,誰知道雍正第二天就去皇宮向康熙請旨,要接下這個活。

    雍正請旨這件事走漏了風聲,被鄔思道知道,鄔思道立馬要走,伺候鄔思道的年秋月趕緊告訴雍正,雍正說,讓鄔思道等一晚看看,再決定走不走。結果當晚雍正就讓李衛和高福對他冷熱相激,搞出了厲害的傷寒,沒法再帶病審案,鄔思道才明白了雍正的用意。

    鄔思道這次氣度就不夠,他對雍正說“言不聽,計不從,不走何為?”,活脫脫一個楚霸王手下的范增,這就是他氣度不夠的地方,范增負氣而走,半路上疽發於背而亡,鄔思道雖然不至於氣死,也氣個半死了。

    反觀三朝老臣張廷玉,在氣度上就比鄔思道強很多,雍正繼位以後,發生了科考考題洩露案,張廷玉的弟弟張廷璐作為主考官,洩露考題,被雍正帝當著張廷玉的在大街上斬首示眾,張廷玉雖然心裡特別難受,特別悲痛,然而,他並沒有因此一走了之,或者改變對雍正的忠心,還在八爺黨聯合旗主王爺逼宮時,為雍正慷慨陳詞,拖延時間,等來了十三阿哥帶來的援軍,為雍正這次危機可謂立下了力挽狂瀾的大功勞。

    如果換成鄔思道,他會不會有這種氣度啊?我看比較懸,他可能會致仕辭官而走吧。而且,張廷玉經歷了《雍正王朝》電視劇裡所有的大事小事,竟然沒有倒下,太子倒了,佟國維倒了,馬齊也倒下過,八爺黨倒了,張廷玉都沒倒下,還成了雍正倚重的肱骨重臣,官越做越大,可見其他幾方面的能力他也絕不遜色於鄔思道。

    當然,歷史上確實有一個鄔思道,卻只是在田文鏡幕府裡呆過,給田文鏡寫過奏摺,跟雍正皇帝沒有直接的交集,電視劇中誇大了鄔思道的能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技嘉主機板怎麼設定開啟acrecov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