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處落紅庭院,誰家香雪簾櫳?”這一問句是眾人公認的寫得最好的一句。“落紅”,指暮春時節凋零的落花。“香雪”,暗喻柳絮。多少處庭院落紅飄零,誰家窗簾上沾滿了雪白清香的柳絮?“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離人恨重!”江南江北都是一派晚春景象,惹得那些離別的人兒深懷離愁別恨。這裡作者用飄零的柳絮來比喻那些四處流浪的遊人。宋代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曾寫道:“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表達的是同樣的意思。
在這首詞裡,寶琴透過對晚春時節四散飄零的柳絮的描寫,表達對自身命運的感嘆。她在大觀園雖深得賈母喜歡,曾意欲將她嫁給寶玉,終因從小由父親作主許給梅家而作罷。但她終究也是寄人籬下的,因而她深知自己在大觀園中只不過是暫居的客人而已,遲早是要嫁人的,她已經預感到自己的命運就象那隨風飄散的柳絮一樣,到頭來只是“三春事業付東風,明月梨花一夢”,因而發出了“偏是離人恨重”的深深慨嘆。在封建社會,她這樣一個弱女子是無力主宰自己的命運的,而只能象隨風飄散的柳絮一樣,聽憑命運的擺佈,這是多麼可悲的一種命運,那一聲“偏是離人恨重”的長嘆中,又蘊含著何等深切的悲憤。如果說寶釵、黛玉的詠柳絮詞反映了她們各自的性格特徵和思想感情,那麼這一首則是曹雪芹借寶琴之口發出的對封建統治階級沒落命運的宣判,揭示出小說最終的結局和人物的命運。
“幾處落紅庭院,誰家香雪簾櫳?”這一問句是眾人公認的寫得最好的一句。“落紅”,指暮春時節凋零的落花。“香雪”,暗喻柳絮。多少處庭院落紅飄零,誰家窗簾上沾滿了雪白清香的柳絮?“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離人恨重!”江南江北都是一派晚春景象,惹得那些離別的人兒深懷離愁別恨。這裡作者用飄零的柳絮來比喻那些四處流浪的遊人。宋代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曾寫道:“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表達的是同樣的意思。
在這首詞裡,寶琴透過對晚春時節四散飄零的柳絮的描寫,表達對自身命運的感嘆。她在大觀園雖深得賈母喜歡,曾意欲將她嫁給寶玉,終因從小由父親作主許給梅家而作罷。但她終究也是寄人籬下的,因而她深知自己在大觀園中只不過是暫居的客人而已,遲早是要嫁人的,她已經預感到自己的命運就象那隨風飄散的柳絮一樣,到頭來只是“三春事業付東風,明月梨花一夢”,因而發出了“偏是離人恨重”的深深慨嘆。在封建社會,她這樣一個弱女子是無力主宰自己的命運的,而只能象隨風飄散的柳絮一樣,聽憑命運的擺佈,這是多麼可悲的一種命運,那一聲“偏是離人恨重”的長嘆中,又蘊含著何等深切的悲憤。如果說寶釵、黛玉的詠柳絮詞反映了她們各自的性格特徵和思想感情,那麼這一首則是曹雪芹借寶琴之口發出的對封建統治階級沒落命運的宣判,揭示出小說最終的結局和人物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