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人的一生難免會產生一些偏見,只是人們往往難以意識到自己的看法是有失偏頗的。我自己也曾犯下過這樣的錯誤,因此花了很多時間去琢磨一個問題:偏見究竟是如何產生的?
以及,由其引申而出的另一個問題:該如何儘量避免自己的看法過於偏激?
還是先說一個故事吧。那是我在美國的時候,曾經和兩個華人朋友參加過一群當地人組織的家庭“便飯”聚會,這種所謂的“便飯”聚會(英文叫做“potluck”)有一個特點,就是並不是聚會所在房屋的主人負責做飯,而是由客人各自帶上自己做的菜,再在吃飯時一起取出來擺成一桌,大家共享。
原本是一個很友好的聚會,但其中一個話題卻起了爭議。
爭議的具體原因也很搞笑:聚會時我們帶去的那道菜,是我們幾個費了很大功夫燒出來的東坡肉,賣相很不錯,口感也肥而不膩,幾乎所有在場者都紛紛誇讚,有一個美國朋友直接說這是他這輩子吃過最好吃的菜。
然而就在此時,在場的一對法國情侶卻不知怎麼不爽了,法國哥們突然發難,說他覺得中餐很普通,他先勉強稱讚了下我們做的東坡肉味道還不賴,又話鋒一轉,繼而說起他曾經吃過各種中餐菜餚沒有一樣兒能稱得上精緻,還說中國的所謂料理,就是用一些發甜的醬料勾兌一下就完事了……
且不說明顯能夠感受到的敵意,他這話一說完,我們幾個華人都覺得有點莫名其妙:這種對中餐評價槽點已經多到無法吐槽,都不知道他是從何得出一種印象的……
我忽然想到,會不會是他吃的都是那種針對美華人制作的“美式中餐”?這型別的中餐我一向是歸結到“偽中餐”去的,因為一來的確不好吃,味道上過於注重美華人喜歡的酸和甜;二來做法、配料什麼的跟傳統中餐差別太大,更不用說什麼刀功、火候了。
於是我就問這個法國哥們:你吃的是不是左宗雞、酸辣牛、本樓炒飯這些?他倒也實誠,回答說對對對,就是這些“中國菜”。然後我就直接告訴他真相,這些菜就是做給外華人吃的,根本就不能算進真正的中餐範疇裡。
還沒有說服法國哥們,他的女朋友又站出來幫腔了,說自己男朋友沒有去過中國,沒吃過地道中餐的確是真的 ,但她自己親自去過中國,嚐到的中國菜也並不好吃,因為每道菜都很辣,感覺就是用辣味去掩蓋食材本身的不新鮮而已。
這話說得我們又覺得挺好笑的,咱泱泱大中華經典的八大菜系,各有各的特色,怎麼就每道菜就辣了呢?後來一問就知道了,原來她就是去重慶開了個會,吃的都是路邊的餐廳,所以覺得樣樣兒都辣。
實際上哪怕是川菜,也有很多完全不辣的菜,只是她沒有吃過而已,更不用說中國其他菜系各種口感了。所以說中國菜每樣兒都辣,顯然是一種不折不扣的以偏概全,以及無知。
事實上,這一對法國情侶對於中餐的偏見,也是偏見的產生中,兩種比較明顯的型別。第一種是在自己完全不瞭解的領域,甚至都沒有怎麼接觸過,就貿然發表意見;第二種是稍有了解的情況下,只是淺嘗輒止,就以自己的經驗來給其實瞭解並不深入的事物下定義。
這兩種型別其實我們都特別容易接觸到,比如我有次回國的時候在家裡看一場NFL美式足球賽,然後一個朋友恰好來玩,跟我一起看了一分鐘左右,就開始大放厥詞(當然前提也是他和我關係比較好),說完全不懂橄欖球究竟有什麼好看的,就是一群肌肉糙哥在場上跑來跑去,動作粗野,比起足球沒有那種優雅的傳接美感,比起籃球也沒有灌籃之類的刺激。
當時我就知道他是徹底的門外漢才會說出這樣的言論,於是就給他解釋,說美式足球看上去野蠻,其實是粗中有細,每一次攻防都像打仗一樣講究排兵佈陣,還有各種戰術套路,每個人怎麼跑,怎麼接球,怎麼傳球,都大有講究。而且達陣帶給人的興奮感也完全不輸任何一種球類運動……
果然,在我普及各種基礎知識了一個小時之後,這個朋友終於看出了點門道來,然後承認美式足球的確有自己獨特的魅力。
這說的是第一種型別,第二種型別可能更加常見,比如我們經常會見到的性別歧視、種族歧視以及地域歧視,就是這樣的偏見。
比方說我在美國留學時,有一個同學是上海人,一開始有另外幾個同學就因為這個而不待見他,覺得上海人就是精明、小氣、矯情的代言人……因此多多少少有些排擠他,甚至說背後提防著他。然而相處了沒到一個星期,這幾個同學就意識到自己錯了,這個上海哥們不但特別仗義,而且出手也大方,關鍵還是不計回報的那種。
所以說,很多時候我們或許見到了某個群體中的一些個體所表現出一些特質,就迫不及待地將這種特質擴大到整個群體中。就好比那個法國女生說中餐都是辣的,就是因為她恰好吃的幾餐都辣而已,她只是管中窺豹,就給博大精深的中國菜系簡單地定義了。
其實這種給陌生群體簡單粗暴下定義的偏見現象,在世界各地都很常見,社會學家們稱之為刻板印象(stereotype),用通俗話來說就是“貼標籤”。這是一種籠統化地概括某個群體的行為,而且大都帶有不友好的意味:比如說英華人就是刻板守舊,美華人就是傲慢粗魯,俄羅斯人就是嗜酒如命等等……
這種偏見還有些時候可笑在於,它們的認知完全已經落後於時代,但卻依然因為頑固的印象而繼續成為許多人認可的“主流意見”。就比如很多西方人接觸了過去一些非正當途徑移民國外的華人,覺得他們素質低下,毫無誠信可言,就預設所有的,或者絕大多數華人都是這樣,而事實上現在的海外華人早已不再是那樣的人群。當然,反例也有,我下面就會說。
剛剛說了偏見的兩種,還有另外一種,相比起來就不那麼容易被自我察覺。
也是在國外的時候,我有次在實習的時候遇到一個美華人,能說一口挺不錯的中文。當時我就覺得蠻親切,和他交流了不少關於中國的話題。原來此君深受家裡影響,從小就是個中國迷,自己也到廣州留學過3年多。他帶著一臉讚歎的表情跟我說,中國的發達已經是世界罕見的,廣州地鐵比紐約強不知道多少,上海的高樓大廈也不遜曼哈頓,而且晚上夜生活之豐富,簡直甩得美帝連尾燈都不剩。
聽他這麼吹捧中國,一開始我也很開心,但後來轉念一想,這何嘗不也是一種有失偏頗的見解呢?的確我自己剛到美國之後,也覺得不過如此,比起蒸蒸日上的中國,完全沒有在繁華程度超越。然而這一切都只是因為,我們想到這種對比,就自然地侷限於這個國家最發達的區域。不得不承認的是,中國依然有太多落後的貧困地區,廣大農村地區比起美國的鄉村來,發達程度完全不是一個等級的……
所以,我們在衡量一個事物時,往往只會重視我們在意的那些點,而自動忽略掉那些其他的部分。這個美國朋友就是,事實上他在中國留學的幾年裡,也去到過那些比較偏僻窮困的地方,但是在他的印象裡,中國就是廣州、上海、深圳這樣的一線城市,那麼他得出的結論自然也是片面的。
我們也可以將這一種偏見,稱為“倖存者偏差式“的偏見。好比我們去到一個陌生的XX城市,恰好看到路上有好幾個身高特別高的人,於是我們就得出了結論:XX城市的人都長得挺高。而實際上更多身高偏矮的路人,被主觀悄悄過濾掉了。
說了這麼多關於偏見的型別,再來總結一下出現偏見的成因。
偏見產生的第一種原因,被稱為“替罪羊理論”,也就是說,當我們需要發洩某種負面情緒時,總是會找出某個群體並進行替代性攻擊。比如過去歐洲人做生意的本事不及猶太人,遇到經濟蕭條處境慘淡,就攻擊猶太人都是見利忘義之徒,將猶太人當做導致自己生活困難的替罪羊。
咱們自己也有相似的俗語,叫做“睡不著怪床歪”,比較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當一場球賽中,某一方因為技不如人輸球,很多球迷就會把輸球的責任丟給裁判,認定是裁判吹偏哨所致。換言之,我們往往不願意找尋自身的原因,而是用偏激的觀點去否定他人。
偏見的第二種成因,來自於群體的認同感。也就是說,如果某一群人組成了一個具有某種共性的群體,就會對具有另一種共性的群體產生敵意,並由此而產生對於那種共性的偏見。並且從某種意義上而言,自己所處的群體凝聚性越高,就會對其他群體偏見越深。
比如我一個打半職業籃球的哥們告訴我,他以前在的那支青年隊,隊員都來自同一個地方,從小就在一起打球的,每天除了訓練,生活娛樂全是那麼些人一起玩,整體氣氛非常不錯。但後來從別的地方轉來了倆新隊員,就怎麼都跟他們捏不到一塊兒去。
大家都潛意識會覺得他倆是外來戶,從打球風格到生活作息,都越來越不招待見,到後來甚至連說話的方言都覺得彆扭。其實,這就是一種群體認同感而導致的偏見。
偏見的第三種成因,來自於地位的不平等。這種偏見也是相互的,處於低位的人出於自卑而嫉妒之心,會對處於比自己高位的人產生偏見;處於高位者由於傲慢和自負也亦然。舉個簡單的例子,在透過對不同國家的調查中發現,越是發達富裕的國家,人民往往越覺得世界是美好公正的,而越是貧窮落後的國家,越是覺得這個世界是畸形的,充滿了各種不平等。
所以雖然《傲慢與偏見》,但並不是只有傲慢會產生偏見,自卑同樣會產生偏見。
最後,說說我個人對於消除偏見的看法吧。
對於一個個體而言,我認為想要儘量減少偏見,首先要讓自己保持不卑不亢的狀態,不要因為情緒的波動而產生意識的偏差。其次,儘量多角度,多維度思考問題,經常進行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來看問題。第三,儘可能擴大自己的見識,包括書本的知識,以及親身的見聞體驗,行千里路,讀萬卷書。
而消除偏見的好處,就在於讓你可以更加容易接觸到事物的本質,瞭解到一個人的本心。
在我看來,人的一生難免會產生一些偏見,只是人們往往難以意識到自己的看法是有失偏頗的。我自己也曾犯下過這樣的錯誤,因此花了很多時間去琢磨一個問題:偏見究竟是如何產生的?
以及,由其引申而出的另一個問題:該如何儘量避免自己的看法過於偏激?
還是先說一個故事吧。那是我在美國的時候,曾經和兩個華人朋友參加過一群當地人組織的家庭“便飯”聚會,這種所謂的“便飯”聚會(英文叫做“potluck”)有一個特點,就是並不是聚會所在房屋的主人負責做飯,而是由客人各自帶上自己做的菜,再在吃飯時一起取出來擺成一桌,大家共享。
原本是一個很友好的聚會,但其中一個話題卻起了爭議。
爭議的具體原因也很搞笑:聚會時我們帶去的那道菜,是我們幾個費了很大功夫燒出來的東坡肉,賣相很不錯,口感也肥而不膩,幾乎所有在場者都紛紛誇讚,有一個美國朋友直接說這是他這輩子吃過最好吃的菜。
然而就在此時,在場的一對法國情侶卻不知怎麼不爽了,法國哥們突然發難,說他覺得中餐很普通,他先勉強稱讚了下我們做的東坡肉味道還不賴,又話鋒一轉,繼而說起他曾經吃過各種中餐菜餚沒有一樣兒能稱得上精緻,還說中國的所謂料理,就是用一些發甜的醬料勾兌一下就完事了……
且不說明顯能夠感受到的敵意,他這話一說完,我們幾個華人都覺得有點莫名其妙:這種對中餐評價槽點已經多到無法吐槽,都不知道他是從何得出一種印象的……
我忽然想到,會不會是他吃的都是那種針對美華人制作的“美式中餐”?這型別的中餐我一向是歸結到“偽中餐”去的,因為一來的確不好吃,味道上過於注重美華人喜歡的酸和甜;二來做法、配料什麼的跟傳統中餐差別太大,更不用說什麼刀功、火候了。
於是我就問這個法國哥們:你吃的是不是左宗雞、酸辣牛、本樓炒飯這些?他倒也實誠,回答說對對對,就是這些“中國菜”。然後我就直接告訴他真相,這些菜就是做給外華人吃的,根本就不能算進真正的中餐範疇裡。
還沒有說服法國哥們,他的女朋友又站出來幫腔了,說自己男朋友沒有去過中國,沒吃過地道中餐的確是真的 ,但她自己親自去過中國,嚐到的中國菜也並不好吃,因為每道菜都很辣,感覺就是用辣味去掩蓋食材本身的不新鮮而已。
這話說得我們又覺得挺好笑的,咱泱泱大中華經典的八大菜系,各有各的特色,怎麼就每道菜就辣了呢?後來一問就知道了,原來她就是去重慶開了個會,吃的都是路邊的餐廳,所以覺得樣樣兒都辣。
實際上哪怕是川菜,也有很多完全不辣的菜,只是她沒有吃過而已,更不用說中國其他菜系各種口感了。所以說中國菜每樣兒都辣,顯然是一種不折不扣的以偏概全,以及無知。
事實上,這一對法國情侶對於中餐的偏見,也是偏見的產生中,兩種比較明顯的型別。第一種是在自己完全不瞭解的領域,甚至都沒有怎麼接觸過,就貿然發表意見;第二種是稍有了解的情況下,只是淺嘗輒止,就以自己的經驗來給其實瞭解並不深入的事物下定義。
這兩種型別其實我們都特別容易接觸到,比如我有次回國的時候在家裡看一場NFL美式足球賽,然後一個朋友恰好來玩,跟我一起看了一分鐘左右,就開始大放厥詞(當然前提也是他和我關係比較好),說完全不懂橄欖球究竟有什麼好看的,就是一群肌肉糙哥在場上跑來跑去,動作粗野,比起足球沒有那種優雅的傳接美感,比起籃球也沒有灌籃之類的刺激。
當時我就知道他是徹底的門外漢才會說出這樣的言論,於是就給他解釋,說美式足球看上去野蠻,其實是粗中有細,每一次攻防都像打仗一樣講究排兵佈陣,還有各種戰術套路,每個人怎麼跑,怎麼接球,怎麼傳球,都大有講究。而且達陣帶給人的興奮感也完全不輸任何一種球類運動……
果然,在我普及各種基礎知識了一個小時之後,這個朋友終於看出了點門道來,然後承認美式足球的確有自己獨特的魅力。
這說的是第一種型別,第二種型別可能更加常見,比如我們經常會見到的性別歧視、種族歧視以及地域歧視,就是這樣的偏見。
比方說我在美國留學時,有一個同學是上海人,一開始有另外幾個同學就因為這個而不待見他,覺得上海人就是精明、小氣、矯情的代言人……因此多多少少有些排擠他,甚至說背後提防著他。然而相處了沒到一個星期,這幾個同學就意識到自己錯了,這個上海哥們不但特別仗義,而且出手也大方,關鍵還是不計回報的那種。
所以說,很多時候我們或許見到了某個群體中的一些個體所表現出一些特質,就迫不及待地將這種特質擴大到整個群體中。就好比那個法國女生說中餐都是辣的,就是因為她恰好吃的幾餐都辣而已,她只是管中窺豹,就給博大精深的中國菜系簡單地定義了。
其實這種給陌生群體簡單粗暴下定義的偏見現象,在世界各地都很常見,社會學家們稱之為刻板印象(stereotype),用通俗話來說就是“貼標籤”。這是一種籠統化地概括某個群體的行為,而且大都帶有不友好的意味:比如說英華人就是刻板守舊,美華人就是傲慢粗魯,俄羅斯人就是嗜酒如命等等……
這種偏見還有些時候可笑在於,它們的認知完全已經落後於時代,但卻依然因為頑固的印象而繼續成為許多人認可的“主流意見”。就比如很多西方人接觸了過去一些非正當途徑移民國外的華人,覺得他們素質低下,毫無誠信可言,就預設所有的,或者絕大多數華人都是這樣,而事實上現在的海外華人早已不再是那樣的人群。當然,反例也有,我下面就會說。
剛剛說了偏見的兩種,還有另外一種,相比起來就不那麼容易被自我察覺。
也是在國外的時候,我有次在實習的時候遇到一個美華人,能說一口挺不錯的中文。當時我就覺得蠻親切,和他交流了不少關於中國的話題。原來此君深受家裡影響,從小就是個中國迷,自己也到廣州留學過3年多。他帶著一臉讚歎的表情跟我說,中國的發達已經是世界罕見的,廣州地鐵比紐約強不知道多少,上海的高樓大廈也不遜曼哈頓,而且晚上夜生活之豐富,簡直甩得美帝連尾燈都不剩。
聽他這麼吹捧中國,一開始我也很開心,但後來轉念一想,這何嘗不也是一種有失偏頗的見解呢?的確我自己剛到美國之後,也覺得不過如此,比起蒸蒸日上的中國,完全沒有在繁華程度超越。然而這一切都只是因為,我們想到這種對比,就自然地侷限於這個國家最發達的區域。不得不承認的是,中國依然有太多落後的貧困地區,廣大農村地區比起美國的鄉村來,發達程度完全不是一個等級的……
所以,我們在衡量一個事物時,往往只會重視我們在意的那些點,而自動忽略掉那些其他的部分。這個美國朋友就是,事實上他在中國留學的幾年裡,也去到過那些比較偏僻窮困的地方,但是在他的印象裡,中國就是廣州、上海、深圳這樣的一線城市,那麼他得出的結論自然也是片面的。
我們也可以將這一種偏見,稱為“倖存者偏差式“的偏見。好比我們去到一個陌生的XX城市,恰好看到路上有好幾個身高特別高的人,於是我們就得出了結論:XX城市的人都長得挺高。而實際上更多身高偏矮的路人,被主觀悄悄過濾掉了。
說了這麼多關於偏見的型別,再來總結一下出現偏見的成因。
偏見產生的第一種原因,被稱為“替罪羊理論”,也就是說,當我們需要發洩某種負面情緒時,總是會找出某個群體並進行替代性攻擊。比如過去歐洲人做生意的本事不及猶太人,遇到經濟蕭條處境慘淡,就攻擊猶太人都是見利忘義之徒,將猶太人當做導致自己生活困難的替罪羊。
咱們自己也有相似的俗語,叫做“睡不著怪床歪”,比較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當一場球賽中,某一方因為技不如人輸球,很多球迷就會把輸球的責任丟給裁判,認定是裁判吹偏哨所致。換言之,我們往往不願意找尋自身的原因,而是用偏激的觀點去否定他人。
偏見的第二種成因,來自於群體的認同感。也就是說,如果某一群人組成了一個具有某種共性的群體,就會對具有另一種共性的群體產生敵意,並由此而產生對於那種共性的偏見。並且從某種意義上而言,自己所處的群體凝聚性越高,就會對其他群體偏見越深。
比如我一個打半職業籃球的哥們告訴我,他以前在的那支青年隊,隊員都來自同一個地方,從小就在一起打球的,每天除了訓練,生活娛樂全是那麼些人一起玩,整體氣氛非常不錯。但後來從別的地方轉來了倆新隊員,就怎麼都跟他們捏不到一塊兒去。
大家都潛意識會覺得他倆是外來戶,從打球風格到生活作息,都越來越不招待見,到後來甚至連說話的方言都覺得彆扭。其實,這就是一種群體認同感而導致的偏見。
偏見的第三種成因,來自於地位的不平等。這種偏見也是相互的,處於低位的人出於自卑而嫉妒之心,會對處於比自己高位的人產生偏見;處於高位者由於傲慢和自負也亦然。舉個簡單的例子,在透過對不同國家的調查中發現,越是發達富裕的國家,人民往往越覺得世界是美好公正的,而越是貧窮落後的國家,越是覺得這個世界是畸形的,充滿了各種不平等。
所以雖然《傲慢與偏見》,但並不是只有傲慢會產生偏見,自卑同樣會產生偏見。
最後,說說我個人對於消除偏見的看法吧。
對於一個個體而言,我認為想要儘量減少偏見,首先要讓自己保持不卑不亢的狀態,不要因為情緒的波動而產生意識的偏差。其次,儘量多角度,多維度思考問題,經常進行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來看問題。第三,儘可能擴大自己的見識,包括書本的知識,以及親身的見聞體驗,行千里路,讀萬卷書。
而消除偏見的好處,就在於讓你可以更加容易接觸到事物的本質,瞭解到一個人的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