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分別有著怎樣的經歷?
10
回覆列表
  • 1 # 佈雷桑秀策醬

    19世紀下半夜,隨著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歐洲列強資本主義勢力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侵入和民族資本主義近代工業的產生,出現了反映民族資產階級利益的早期改良派的維新思潮。晚清早期改良派的代表有容閎、王韜、薛福成、馬建忠、鄭觀應等人。他們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以自富自強而救國。主張和列強進行“商戰”,抵制列強的經濟掠奪,維護民族利益。在政治上,他們主張辦學校以培養人才,改革用人制度;也提出設議院,“君民共主”,建立君主立憲制的問題。

    從這方面來看早期改良派重視變“用”——技術性,不重視變“體”——制度性;注重經濟改革,不注重政治改革,只管表不管裡。沒有總攬全域性的長遠眼光,注重於具體細節問題的改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收效甚微。19世界末期經過中法戰爭、中日戰爭,滿清王朝在戰爭中連續失敗,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進一步加深。民族資本家、部分官僚、商人和進步人士紛紛設廠救國,使民族資本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這種發展卻受到了內外反動勢力的壓制和束縛。代表民族資本利益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為擺脫壓制和束縛,更為挽救民族危亡,他們遊說公卿,上書當朝,集會京師,積極鼓吹變法維新,自強救國。 他們還透過組織政治團體(強學會、保國會、南學會),出版報刊(《中外紀聞》、《時務報》、《國聞報》),開辦時務學堂等途徑,進行變法宣傳,培養變法人才,推動了戊戌變法運動的形成和發展。

  • 2 # 上官月租

    王韜,鄭觀應,薛福成 ,馬建忠,陳熾等人。

    王韜(1828年11月10日 — 1897年5月24日),原名王利賓,字蘭瀛。後改名為王瀚,字懶今,字紫詮、蘭卿,號仲弢、天南遁叟、甫裡逸民、淞北逸民、歐西富公、弢園老民、蘅華館主、玉鮑生、尊聞閣王,外號“長毛狀元”,清末傑出的思想家,政論家。

    一生的經歷:1845年考取秀才。1849年應英國傳教士麥都士之邀,到上海墨海書館工作。1862年因化名黃畹上書太平天國被發現,清廷下令逮捕,在英國駐滬領事幫助下逃亡香港。應邀協助英華書院院長理雅各將十三經譯為英文。1867冬-1868春年漫遊法英等國,加深了對西方現代文明的瞭解1868-1870年旅居蘇格蘭克拉克曼南郡的杜拉村,協助理雅各。1870年後在香港集資創辦《迴圈日報》,評論時政,提倡維新變法,影響很大。1879年,王韜應日本文人邀請,前往日本進行為期四個月的考察。1884年回到闊別二十多年的上海,次年任上海格致書院院長,在墨海書館工作十三年,還先後和偉烈亞力、艾約瑟等傳教士,翻譯出版《華英通商事略》、《重學淺說》、《光學圖說》、《西國天學源流》等書,為西學東漸作出了貢獻。

    鄭觀應(1842年—1922年),本名官應,字正翔,號陶齋,別號杞憂生,晚年自號羅浮偫鶴山人。祖籍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三鄉鎮雍陌村。是中國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維新思想體系的理論家,啟蒙思想家,同時實業家、教育家、文學家、慈善家和愛國者。

    一生經歷:咸豐九年(1859年),由親友介紹進入上海一流的英商寶順洋行任職。咸豐十年(1860年)返回上海後掌管洋行的絲樓,併兼管輪船攬載事項同治七年(1868年),寶順洋行停業,鄭觀應轉任生祥茶棧的通事,並出資合夥經營公正輪船公司。同治十一年(1872年)和生祥茶棧停業後,他又當上揚州寶記鹽務總理。的經歷:咸豐八年(1858年),鄭觀應應童子試未中,即奉父命遠遊上海,棄學從商,在任上海新德洋行買辦的叔父鄭廷江處供走奔之勞。同治十二年(1873年),鄭觀應參與創辦太古輪船公司。光緒三年(1877年),鄭觀應與經元善、謝家福、嚴作霖等創辦籌賑公所,賑濟山西災荒。光緒六年(1880年),正式委派鄭觀應為織布局總辦,旋又委鄭觀應為上海電報局總辦。同年,鄭觀應編定刊行反映他改良主義思想的《易言》一書,書中提到主張君主立憲制。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五月,張之洞委任鄭觀應為漢陽鐵廠總辦。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十月,又兼任吉林礦務公司駐滬總董,廣招股份。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三月,鄭觀應被廣東商民推舉為廣東商辦粵漢鐵路有限公司總辦,主持募股集資工作,不久因“守制”去職。宣統元年(1909年),鄭觀應三入招商局任董事,負責招商局商辦去商部註冊之事。

    薛福成(1838年4月12日—1894年7月21日),字叔耘,號庸庵,江蘇無錫賓雁里人,出生於書香門第、官宦之家。近代散文家、外交家、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者之一、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起者。自幼即受時代影響,廣覽博學,致力經世實學,不做詩賦,不習小楷,對八股尤為輕視。

    一生經歷:棲身曾幕同治四年(1865年),薛福成十分欽慕曾國藩,將自己多年來社會問題的思考與解決社會危機的辦法細細道來,寫下了一萬多字的《上曾侯書》,獲得曾國藩的賞識,並立即延攬薛福成為自己的幕僚。應詔進言,薛福成大為振奮,遂應詔陳言,揮筆疾書,將自己為補救時弊、變通舊法的對策,概括成“治平六策”和“海防密議十條”。籌防浙東,趕赴鎮海,視察前線的防務,會商防務計劃。抗法戰爭薛福成命令撤去口外沙灘、暗礁的燈塔和浮標,沉船堵塞鎮海口,鎮海口防守嚴密,使得法國艦隊卻在鎮海口屢戰不利,損失慘重,遭到了意外的失敗。

    馬建忠(1845.2.9-1900.8.14),別名乾,學名馬斯才,字眉叔。江蘇丹徒(今屬鎮江)人,是《文獻通考》作者馬端臨第二十世孫。[1]

    一生經歷:1870年(同治九年),經二哥馬建勳引薦,佢也成為李鴻章的幕僚,隨辦洋務。1870年以後,馬建忠主張在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同時,還要吸納某些政治、經濟學說。1876年(光緒二年),他以郎中資格被李鴻章派往法國學習國際法,同時兼任中國駐法公使郭嵩燾的翻譯。1877年(光緒三年),他通過了巴黎考試院的文科和理科考試,成為第一個取得法國高中會考畢業證書1880年(光緒六年),馬建忠回到天津,重新在李鴻章幕下辦理洋務。1881年,受李鴻章差遣赴印度同英華人談判鴉辦專售事宜。1884年(光緒十年),馬建忠加入唐庭樞主持的輪船招商局。1885年,他向李鴻章建議借外債以興實業、建海軍。1890年(光緒十六年),馬建忠開始撰寫《富民說》,主張發展對外貿易、扶持民間工商業等措施以富民強國1895年,他隨李鴻章赴日談判簽定“馬關條約”。1898年,馬建忠一直整理《文通》一書(光緒廿四年)出版。

    陳熾(?-1900) 清末維新派。原名家瑤,字次亮,晚號瑤林館主。江西瑞金人。光緒舉人。歷任戶部郎中、刑部章京、軍機處章京,曾遍遊沿海各商埠,並考察香港、澳門,“留心天下利病”,深研經濟學,主張學習西方以求自強。

    一生經歷:1893年(光緒十九年)為鄭觀應《盛世危言》作序,並自撰《庸書》內外百篇,疾舊制之弊,言改革之宜,主張仿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議院制,“合君民為一體。1895年與康有為在北京組織強學會,被推為提調,並有正董、總董之名,力主變法,受翁同龢賞識。1898年維新變法失敗,抑鬱不得志,次年憂憤而死。另著有《續富國策》等。

    對後世的影響:這些思想家雖然關注的方面各有不同,但都同時主張抵禦列強的侵略,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獨立;主張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主張君民共主,實行議院制度,為後來資產階級維新變法運動起了一定的思想先導作用。

  • 3 # 國家人文歷史

    早期維新派主要有王韜、鄭觀應、薛福成等人。

    王韜(1828-1897年),原名王利賓,字蘭瀛。後改名為王瀚,字懶今(有很多字號,如紫詮、淞北逸民、歐西富公、弢園老民、蘅華館主、尊聞閣王等),外號“長毛狀元”,祖籍蘇州,清末傑出的思想家,政論家。王韜年少多才,十八歲縣考第一。1849年到上海墨海書館工作。1874年在香港創辦了中國報刊史上第一份以政論為主的報紙——《迴圈日報》,在其中評論時政,提倡維新變法 。1879年負日本考察,寫成《扶桑遊記》。其政治思想主要載於《弢園文錄外編》。

    鄭觀應(1942-1922年),本名官應,字正翔,號陶齋,祖籍廣東香山縣。曾在英商寶順洋行、太古輪船公司任買辦,也在輪船招商局、漢陽鐵廠等近代企業擔任過要職。在澳門期間,撰寫了《盛世危言》,主張設議院,進行“商戰”,認為“習兵站不如習商戰要全面提高工商業者和行政管理人員的素質,培養商務人才,中央設立“商部”保護實業。他晚年擁護“立憲”,反對革命。

    薛福成(1838-1894年),字叔耘,號庸庵,江蘇無錫人,生於書香門第、官宦之家。近代散文家、外交家、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者之一、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起者。曾入曾國藩幕府,後跟隨李鴻章,身處北洋李幕10年之久。光緒十五年,薛福成以二品頂戴、三品京堂候補的身份出使英、法、義大利、比利時四國,向所在國元首遞交國書,拜會外交部和各國公使,在歐洲各國參觀訪問,考察議院、工廠,領悟到制度改革的重要性,並著有《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是當時近距離觀察西方的力作。

    此外,還有馬建忠(1844-1900年,著《適可齋紀言紀行》,主張經濟變革、振興工商業、實行君主立憲制等)、陳熾(?——1899年,著《庸書》、《續國富策》等,主張仿西法、設議院、關稅自主)等思想家也是早期維新派的代表人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貨幣流通的越多會帶來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