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淡淡的黑體字

    李杜詩篇萬古傳,

    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領風騷數百年。

    詩仙詩聖靠邊站,

    天宮一號上了天。

    更有飛船宇宙鑽,

    男女船員銀河見。

    精密儀器萬萬千,

    智慧頭腦賽神仙,

    李杜二仙點頭贊。

    概嘆五言七絕詩,

    這個年代兒科院……

  • 2 # 王鐵兵字老鐵

    唐詩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代表詩人有李白、杜甫、王勃、王維、孟浩然等。

    一、現代舊體詩現狀

    現在有一種說法,作出來的詩別人讀不懂這就是“詩人”。儘管諷刺意味極濃,但也的確是當代有些詩作的真實寫照。

    二、原因分析

    1.因為唐代一些詩人不是平常人,他們是仙人、聖人、高僧,所以無法超越。

    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從峨眉山的清溪出發,經平羌江、三峽(應為樂山的黎頭、背峨、平羌三峽),到達渝州(重慶),水路有千里之遙。這麼大的空間跨度,不到一夜的時間就跨越,就是現代乘快船也達不到。所以李白是仙人,腳踏白雲跨越千里。

    王維的《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這首詩寫的是在一座人跡罕至的空山裡,有一片古木參天的樹林,營造了一種幽深空寂的境界。 “空”、“靜”是佛家最重要的概念,王維詩中,多帶有一種空靈之美、寂靜之妙。所以王維是得道高僧,心中有佛。

    2.很多人沒有真正理解“詩”的真實含義,詩心、詩意、詩才與古人相差甚遠。有些詩作無病申吟、無故尋愁,不古不今、不倫不類,詩中“詩”字連篇,“吟”字成災。不去探討舊體詩如何傳承復興、發揚光大,卻在使用新舊韻問題上爭論不休。這種背景下,怎麼可能寫出好詩呢?

    三、如何寫出好詩

    李白、王維的詩作應該能給我們一些啟發。

    1.透過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詞彙,也可利用線上漢語字典等軟體,選擇物象因字搜詞構造意象,在學習中提高詩才,在詩句中錘鍊字眼,在詩作中精煉詩眼,即體現全詩主旨的精采詩句。

    2.詩詞創作要有詩心,吐露心聲,留下心跡,寓意深遠。要有詩意,身融其境、放眼眾覽,借古喻今。可借鑑中國畫,重神似不重形似,重意境不重場景。詩作要給讀者朦朧美,詩作如畫作,如攝影,如影片。凝思品味,身融其境。

    3.要修身養性,要“小隱於野大隱於市”追求心靈的閒淡靜遠。

    《園林秋暮》

    城秋紅葉晚,暮景入園林。

    風桂芬芳醉,蟲鳴和遠音。

    注:遠音,遠處飄蕩的聲音,寓意城市的喧囂。

    《山水園林城》

    雨霽蒼山秀,晨曦逝水新。

    林中聞鳥語,江畔見浮雲。

  • 3 # 在林中路上

    特此申明:以下為我自己所寫,非複製他人!

    其實世易時移,不可相提並論。

    社會需求變了。古人讀書,學而優則仕,以文史為主,寫好文章,以文幹祿,便能行走天下;國家主要以文取士,即使考察一個人的治國理政才能,也是策論相試,從中基本能看出一個人的見識和才能。

    現代社會,分工日益細密和多樣化,知識龐雜,各行各業,需要不同的人才讀書不止於做官。立身行事,一個人不可能從小隻讀文史,否則,難以適應社會的各種需要。中小學的學習,強調基礎性。社會主要不以文章取勝,而是需要更多能夠實際操作和運用能力的人。

    古代詩文的傑作是專精的結晶。現在的學生特別是在小學、中學階段,各科必學。高考取的是各科總分,學生各科都要學好,僅學某一兩科,難以出頭,若有一科沒學好,他就必須或者他被迫削掉在學科或者優勢學科上的時間和精力,去攻弱科,即使他對之根本不感興趣,甚至根本學不了,這樣,偏才就難以得到發展。

    人不可能都是全才,學什麼都能好。人的精力始終有限,天下全才極少,唯專一才出天才。更何況學生以追求分數為務,選拔人才,在分不在能,在分不在識,在分不在才,平時必須消耗大量時間和精力做題上,以取得高分,哪像古代文人,在讀書作文上花了那麼多精力和時間呢?

    偉大的藝術往往是偏才的傑作。古代文人,可以說從小就走文史專業化學習之路,幾乎一生以讀書為務,詩文歌賦是其專攻,像李杜這樣的大家,斗酒詩百篇,首先要“讀書破萬卷”,學養功底極其深厚,經史子集,信手拈來;同時也是長期大量創作實踐的結果。他大量模寫賦文,為寫詩歌,積累了極其豐富的語彙,往往信手拈來,天然精妙,達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化境。

    現在,即使文史專業的學生,進入大學後才進行專業化學習,而且伴有理論學習。理論灌輸,必然擠壓詩性思維,創作會受到理論條條框框的束縛。中小學,在最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的年齡階段,無法對專業知識作基礎性的廣泛的深入紮實的積累,例如對語文的各類經典,對歷史的各類經典,對物理的各類經典,對化學的各類經典等的深讀,也就是不可能從小就走專業化的精深之路。這是古今極不相同的地方。

    社會需求的變化、專業學習的時間和內容的不同,首先就決定了古代藝術形式的不同。

    生活環境變了。古人能夠消遣的無非看書、寫字、聚會、博戲、青樓之類。現在能夠消遣的很多,除了前面這些,還有各類玩具、影視、車輛,等等,加以交通發達,出行方便,人就更難有定心。古人稍有識字者,獨自之餘,多捧書而讀。無論文與史,相關書籍並不是太多,能反覆讀,精讀深思,現在文獻浩如煙海,難以取捨,能靜下心讀的又少。較之古人,現代人物質更豐富,生活條件優越,在藝術土壤上,藝術土壤發生了變化。

    屈原、陶潛、杜甫、陸游、稼軒、易安自不必說,連飄逸浪漫的李白之詩、豪放曠達的蘇軾之文,其底色無不是悲傷的,因為他們的人生也頗多不如意。“以孤篇壓全唐”的《春江花月夜》被稱為“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沉澱的是千古的憂傷,萬古的迷愁。

    社會選擇不同。社會的生產力發展,分工多樣化,學科的精深,影響到了思維方式的巨大變化。現代人的學習在解決問題,學科領域都日益趨於精深細密,對理性的邏輯思維有很高的要求,詩性思維幾乎被邊緣化。古人趨向感性思維,更多關注現世命運,多抒發個人的情感和思想,再多一點是關注他人和社會,而對形而上的哲學層面就不多。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思維變得越來越理性,別說詩歌藝術無法超越過去,連哲學似乎都走向了死亡。這是社會選擇的結果。

    時間選擇的結果。我們現在所讀到的那些好文,不是短時間而成,而是幾千年的成果,讀到也主要是經過時間的檢驗,洗滌後所留下的精品。只有經過時間的淘洗,我們才讀到了眾多精妙之文。

    語言特點不同。文言文,言簡而意賅,耐人咀嚼,這恰恰契合了詩性思維。相對來講,現代白話就顯得直白些。

    特定的文學藝術只屬於特定的時代,作為中國文化的藝術瑰寶,古詩的藝術高度將難重現。

    最後強調一下,詩歌是人都會寫,只要不是文盲,但是要達到極高的水平,就見出詩人的才學和功力了!

    功力?功力! 欲進一步瞭解,請看本人主頁

  • 4 # 閒看秋風999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存在決定意識。

    李白杜甫生活的年代離現在有一千三四百多年了,歲月滄桑,斗轉星移,李白杜甫們賴以生存的社會政治基礎經濟基礎早已是天翻地覆了,現在的人當然寫不出他們那樣的詩篇。

    反過來也是一樣——如果李白杜甫們生活在現在這個時代,恐怕也未見得能夠寫出什麼膾炙人口的詩句,比如李白恐怕早就因為酗酒而進了拘留所強制醒酒了吧!

    文學作品從形式到內容都在不斷髮生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變化——從先秦時期的《詩經》到古樂府詩;從漢賦到魏晉南北朝的駢體;從唐詩宋詞再到元曲雜劇;最後是明清時代的小說;這些文學作品無不帶有那個時代的烙印。

    比如《詩經:風雅頌》就是當時人們生活方式的真實寫照。風,是用於教化、諷刺的作品;雅,是反映王室政治成敗得失的作品;頌是讚美君主、祭祀神靈的作品。

    時過境遷。漢以降,民族矛盾慢慢凸起,時而異常尖銳,這時候逐漸興起了一種“邊塞詩”,比如“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這樣的情調在《詩經》裡是難覓蹤影的。

    再比如,在魏晉時期政治高壓下開始嶄露頭角的“田園詩”,不就是那個時代文人墨客遠離政治漩渦一種最好的自保方式嗎?比如: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再說李白吧!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的這種情趣如果放在今天恐怕又是一個不合時宜。李白的“人生小目標”是什麼?李白能夠成為網紅嗎?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年代早已一去不復返了。只要保持聯網狀態,世界上任何地方發生的任何事情立馬可以傳遍整個世界——不僅僅只是“家書”一封,還有音影片!

    美華人沒有歷史的包袱,往往是向前看的,有著一種憂患意識和對未來生活的期盼;而歷史悠久國家的人們習慣於往後面看——過去多麼燦爛輝煌。

    換言之,如果21世紀仍然有人能夠寫出李白杜甫們的詩篇,那不過就是夕陽餘暉,只是近黃昏。網路語言、表情包也許才是時代的標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雪鐵龍天逸防凍液更換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