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時間都觸手可及
-
2 # 時間都觸手可及
之前在討論如何做招聘時,就描述過《像獵頭一樣做招聘》(可惜翻了底兒掉,也沒找到連結。這裡應該@三茅平臺的產品經理,設定一個打卡頁面的搜尋啊)。在企業做HR的同行,你們有沒有發現,獵頭的找人能力真得是“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無論你的用人需求多麼含糊、面試官多麼無力,最終他們都能讓你找到滿意的候選人。為什麼?除了他們會做招聘外,背後還是有一個自建的龐大“人才圈”。功能有多強大,每個獵頭公司各有優勢,但總結起來,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一、行業屬性
行業屬性,很明確,任何一家獵頭公司都有自己強項的行業,比如:網際網路、地產、餐飲等,有可能偶爾會有幾個單子會交插,但大部分時候都是定位於一到兩個行業。
對比HR可能就不是這樣。對於個人的職業發展,每個時間段關注的點並不完全相同。比如網際網路公司的HR到製造行業,也是可以工作得順風順水。
所以,在此,與獵頭相比,對於行業的理解可能會有所欠缺。
二、人員屬性
人員屬性是他們拼全力在開發、維護的資源,也可以稱作他們的生存根本。不少從HR轉做獵頭的朋友發現,無論多難的需求,獵頭總能讓你滿意。怎麼做到?
首先,標籤化候選人。
標籤化候選人,也不難理解。比如為A公司找尋的候選人,透過電話、面談等溝通方式,按照簡歷的描述,對候選人進行分類。比如:公司等級、技能等級、自身需求等級(包括職位、薪資要求等)。
與企業HR的一大區別是:獵頭不僅關注推薦成功的候選人,在推薦失敗的候選人身上仍然會花一定的力氣。標註人員未推薦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個人原因,企業部分會單獨描述。
只要這個人無論是否在這個行業,都已經進入獵頭的人才庫。可見,其人力資源的雄厚。
其次,標籤化候選人的成長與發展。
候選人推薦成功與否,他們都會定期維護更新資料資訊。比如2010年推薦成功的候選人,上次在職時間大概是3年,那麼在2013年的時候,他有可能就會有新的動向。所以,個人以為從職業晉升的角度看,獵頭對候選人的關心程度遠高於企業HR。
之前在獵頭圈子裡有這樣的傳言:某獵頭顧問將候選人推薦到A公司後,隔了不長時間又挖他到B公司面試,引起不少老獵的反感,破壞行規的行為最終一定不會有好結果。
再次,標籤化親密度
而作為獵頭顧問,也會更加了解候選人的發展情況,對於職位的需求度把握更高。
三、公司屬性
公司屬性主要是在推薦候選人前、推薦中、推薦後全流程的管理。比如在最初得到用人需求時,會拜訪企業的HR,有可能的話還與用人部門的領導進行短暫會面。這樣就可以對企業、管理者的風格有一定的瞭解。
推薦候選人的過程中,一般會先放出一撥兒所謂的炮灰,試試對方對人的潛在要求,進而反覆確認用人需求與偏好。
推薦後,因為涉及收款等問題,主要跟進候選人在職情況,定期與候選人溝通,為企業HR建立起一個與候選人的反饋通道。看到這裡,你可能也會奇怪,人都招進來了,怎麼HR還得透過獵頭來反饋呢。畢竟企業不同,如果用人部門很在意HR與新人的頻繁溝通,就會扣上各種帽子,HR因此也不得不避閒。
想想以上所有的工作,可能除了家人外,不會有這麼周到的服務了吧,可是獵頭真得可以做得到。
既然如此,HR應該向獵頭學習,具體如何操作呢?
1、建立人力庫。特別對於能力達到企業要求,但最終未能入職的候選人。可能用不了多久,就會有再次合作的可能。
2、建立HR的人脈圈。走出辦公室與公司,參加一些線下的專業活動,這裡所說得絕對不是在HR群裡吆喝著“有坑缺蘿蔔”那麼容易,而是走進招聘職位的大圈裡。比如網際網路產品群,記得在2010年前後,一個微軟的產品經理把我拉進了產品群(那是最早一批開始做網際網路產品的人),有機會與他們互動,就解決了當時全行業“產品經理荒”。
3、關注在職人員的動向。這裡不止一次提到,HR要多與新人溝通,學會使用資料工作分析每個員工的變化,借鑑獵頭的做法,這裡不再贅述。
另外補充一點:對於青黃不接時的招聘問題,要防患於未然。不僅要向領導反應招聘壓力,還要向上影響領導。比如對於人力階梯建設,讓企業各職位的人員流動起來,僅補充基礎崗位候選人,從企業文化與員工職業發展入手,降低離職等方法,對企業人才儲備也會產生一定的積極作用。
【一點兒總結】
用工難並不只有春節前後才出現,現代資訊的透明度如此之高,企業知名度、老闆管理風格等早已不再是什麼秘密資訊。HR不但要關注外部人員需求,更要在面試入職、員工關係上多下功夫,不再為了招聘而招聘,或許不經意間你會發現自己能力之外的價值。
回覆列表
之前在討論如何做招聘時,就描述過《像獵頭一樣做招聘》(可惜翻了底兒掉,也沒找到連結。這裡應該@三茅平臺的產品經理,設定一個打卡頁面的搜尋啊)。在企業做HR的同行,你們有沒有發現,獵頭的找人能力真得是“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無論你的用人需求多麼含糊、面試官多麼無力,最終他們都能讓你找到滿意的候選人。為什麼?除了他們會做招聘外,背後還是有一個自建的龐大“人才圈”。功能有多強大,每個獵頭公司各有優勢,但總結起來,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一、行業屬性
行業屬性,很明確,任何一家獵頭公司都有自己強項的行業,比如:網際網路、地產、餐飲等,有可能偶爾會有幾個單子會交插,但大部分時候都是定位於一到兩個行業。
對比HR可能就不是這樣。對於個人的職業發展,每個時間段關注的點並不完全相同。比如網際網路公司的HR到製造行業,也是可以工作得順風順水。
所以,在此,與獵頭相比,對於行業的理解可能會有所欠缺。
二、人員屬性
人員屬性是他們拼全力在開發、維護的資源,也可以稱作他們的生存根本。不少從HR轉做獵頭的朋友發現,無論多難的需求,獵頭總能讓你滿意。怎麼做到?
首先,標籤化候選人。
標籤化候選人,也不難理解。比如為A公司找尋的候選人,透過電話、面談等溝通方式,按照簡歷的描述,對候選人進行分類。比如:公司等級、技能等級、自身需求等級(包括職位、薪資要求等)。
與企業HR的一大區別是:獵頭不僅關注推薦成功的候選人,在推薦失敗的候選人身上仍然會花一定的力氣。標註人員未推薦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個人原因,企業部分會單獨描述。
只要這個人無論是否在這個行業,都已經進入獵頭的人才庫。可見,其人力資源的雄厚。
其次,標籤化候選人的成長與發展。
候選人推薦成功與否,他們都會定期維護更新資料資訊。比如2010年推薦成功的候選人,上次在職時間大概是3年,那麼在2013年的時候,他有可能就會有新的動向。所以,個人以為從職業晉升的角度看,獵頭對候選人的關心程度遠高於企業HR。
之前在獵頭圈子裡有這樣的傳言:某獵頭顧問將候選人推薦到A公司後,隔了不長時間又挖他到B公司面試,引起不少老獵的反感,破壞行規的行為最終一定不會有好結果。
再次,標籤化親密度
而作為獵頭顧問,也會更加了解候選人的發展情況,對於職位的需求度把握更高。
三、公司屬性
公司屬性主要是在推薦候選人前、推薦中、推薦後全流程的管理。比如在最初得到用人需求時,會拜訪企業的HR,有可能的話還與用人部門的領導進行短暫會面。這樣就可以對企業、管理者的風格有一定的瞭解。
推薦候選人的過程中,一般會先放出一撥兒所謂的炮灰,試試對方對人的潛在要求,進而反覆確認用人需求與偏好。
推薦後,因為涉及收款等問題,主要跟進候選人在職情況,定期與候選人溝通,為企業HR建立起一個與候選人的反饋通道。看到這裡,你可能也會奇怪,人都招進來了,怎麼HR還得透過獵頭來反饋呢。畢竟企業不同,如果用人部門很在意HR與新人的頻繁溝通,就會扣上各種帽子,HR因此也不得不避閒。
想想以上所有的工作,可能除了家人外,不會有這麼周到的服務了吧,可是獵頭真得可以做得到。
既然如此,HR應該向獵頭學習,具體如何操作呢?
1、建立人力庫。特別對於能力達到企業要求,但最終未能入職的候選人。可能用不了多久,就會有再次合作的可能。
2、建立HR的人脈圈。走出辦公室與公司,參加一些線下的專業活動,這裡所說得絕對不是在HR群裡吆喝著“有坑缺蘿蔔”那麼容易,而是走進招聘職位的大圈裡。比如網際網路產品群,記得在2010年前後,一個微軟的產品經理把我拉進了產品群(那是最早一批開始做網際網路產品的人),有機會與他們互動,就解決了當時全行業“產品經理荒”。
3、關注在職人員的動向。這裡不止一次提到,HR要多與新人溝通,學會使用資料工作分析每個員工的變化,借鑑獵頭的做法,這裡不再贅述。
另外補充一點:對於青黃不接時的招聘問題,要防患於未然。不僅要向領導反應招聘壓力,還要向上影響領導。比如對於人力階梯建設,讓企業各職位的人員流動起來,僅補充基礎崗位候選人,從企業文化與員工職業發展入手,降低離職等方法,對企業人才儲備也會產生一定的積極作用。
【一點兒總結】
用工難並不只有春節前後才出現,現代資訊的透明度如此之高,企業知名度、老闆管理風格等早已不再是什麼秘密資訊。HR不但要關注外部人員需求,更要在面試入職、員工關係上多下功夫,不再為了招聘而招聘,或許不經意間你會發現自己能力之外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