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哎呦寶貝

    一類是先天方面的因素,一類是後天方面的因素。

    先天因素又可分為以下幾點:

    (1)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在個體身上體現為遺傳素質,主要包括機體的構造、形態、感官和神經系統的特徵等透過遺傳基因傳遞的生物特徵,遺傳因素是心理發展必要的物質前提,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早已被肯定。人類行為遺傳學的研究已證明,人類行為和身體一樣,是在遺傳和環境的相互作用下發展起來的。人的許多心理行為受遺傳的影響,如性格內向或外向,行為退縮或攻擊,情緒焦慮或抑鬱等。

    (2)先天素質

    先天素質是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徵,包括感覺運動器官、腦的結構功能等特徵透過遺傳基因傳遞的生物特徵,遺傳因素是心理發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條件。影響胎兒正常發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營養不良的影響。妊娠期,孕婦營養不良可使嬰兒出生體重輕,某些營養素過少或過多則可導致先天畸形。低體重兒可能有腦細胞減少、智力發展遲緩、腦功能異常等缺陷,對心理的健康發展產生不可挽回的不利影響。

    2.患病或用藥不慎的影響。妊娠期孕婦患病和使用藥物不慎會給兒童的心理健康帶來損害。有研究報道,母親孕期患高血壓、腎炎、貧血、關節炎(曾服水楊酸製劑)、低熱、先兆流產以及經常患感冒,都可能與兒童多動症的發生有關。又如,如果孕婦感染了流感病毒,可引起胎兒發生畸形和中樞神經系統異常,影響出生後心理的正常發展。

    3.情緒狀態的影響。孕婦精神受到刺激,特別是突然的重大刺激,會造成過度心理緊張,從而引起胎兒的發育異常和障礙

    4.妊娠期環境汙染、放射線、菸酒等也會對胎兒的發育造成損害,從而影響學前兒童的心理發展。

    後天因素可分為以下幾點:

    (1)家庭: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是學前兒童最早接觸的社會環境,也是學前兒童個性社會化的主要場所,對嬰幼兒身心健康的發展十分重要。家庭結構和功能、家長的教育能力以及對孩子的期望水平、教育方法和教養態度、父母的職業及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的物質條件和氛圍、生活習慣和志趣愛好等等,都與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有著密切的關係,最終影響他們的行為和人格。

    1.家庭結構:主要指家庭的人口結構。健全完整的家庭結構對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有著良好的作用,不健全的家庭結構對兒童的心理有著消極的影響。近年來一些關於父母離異與兒童心理健康的研究普遍證實,由於父母的離異,導致兒童出現孤僻、自卑、膽怯、冷漠等心理,甚至導致心理變態及問題行為如:撒謊、多動、講髒話、自虐。孩子生活在破裂的家庭中,得不到應有的關懷和照顧,缺少歡樂和睦的家庭氣氛,接觸的語言簡單貧乏,好奇心及探索行為受到阻礙。同時家庭的破裂使孩子感到震驚和迷惘,對“新”家庭難以適應,沒有安全感和幸福感,使孩子產生孤獨、不合群、不易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穩定的家庭結構對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成長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2.居住條件:居住條件不僅僅是住房型別和麵積大小問題,實際上它涉及到人類生活的多個方面。居住擁擠時兒童攻擊性行為增多,受感染或汙染的機會多;高層住房者外出或戶外活動少,依賴性強,自立能力發育遲,甚至影響到兒童智力潛能的發揮;住平房或四合院的兒童,運動發育早、活動量、戶外活動時間和活動範圍較其他住房條件為大,交往能力強,但不安全因素多;住別墅的兒童,因為經濟條件、父母行為或社會地位不同,往往存在優越感,但未必影響兒童正常心理的發展。由此可見,居住條件是影響學前兒童心理發育的一個重要因素。

    3.家庭氛圍:家庭氛圍對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良好的家庭氛圍可形成兒童活潑、開朗、大方、好學、誠實、謙虛、合群、求知、好奇等健康心理;相反,不良的家庭氛圍(吵架、撕打、氣氛冷漠、關係不和睦),往往給孩子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處於不不愉快的情緒之中,驚恐焦慮,沒有安全感,會使孩子膽怯、自私、嫉妒、孤獨、懶惰、任性、不講禮貌等。另外,生活在吵鬧家庭中的孩子還容易產生行為紊亂,夜驚、夢魘和遺尿症等心理疾病。因而,家庭氛圍的好壞也是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4.家長的文化和心理素質: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也是相處時間最長、最親密的教師,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個性塑造、人格形成、智力發展、價值觀念的取向等都有潛移默化地影響。尤其是父母的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兒童的心理成熟和生長髮育。就文化素質而言,一般說來,若父母的文化素質高,常對子女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他們用自己的知識和強烈的求知慾去影響和教育子女,培養他們頑強的進取精神,同時在孩子的學習上也能給予較好的指導。相反,文化素質較低的家長本身不思進取,往往對子女的要求不高,他們不僅自己不學習,也不關心子女的學習,甚至只顧自己的娛樂而影響孩子的學習。很多研究成果都表明父母的文化素質與子女的心理健康有較高相關。

    5.夫妻關係:和諧家庭對於女的心理正常發育起良好作用,它可以給子女帶來安全感,有利於各種心理活動的正常發展。和諧家庭的子女往往溫順、大方、公平、是非分明、富有正義感。不和諧家庭對子女正常心理發育往往起著不良的作用,夫妻的互相爭執、爭吵、抱怨、打架,不能給子女帶來安全感。夫妻的打罵、爭鬥行為往往給子女以效仿作用,在這種環境長大的子女容易出現說謊、打架、反社會行為。這類家庭的不安全感則影響子女性格的正常發展,容易出現孤僻、退縮、膽小、敏感等不良性格特徵。

    (2)幼兒園:幼兒園所是兒童最早加入的集體教育機構。園所的環境以及各種教育教學活動,都是在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安排下進行的,是一個以教師和兒童之間的相互關係為主軸構成的社會集體。其基本功能就是透過教師與幼兒之間的雙向互動作用來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應當說,園所是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最理想的場所,但在教育實踐中,相當多的托幼園所教育觀念陳舊,教育態度和教育方法缺乏科學性,這是導致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

    (3)社會環境:學前兒童和其他社會人群一樣,都生活在複雜的社會關係中。社會生活環境中和各種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幼兒的心理健康。在現代社會中,人們經常處於緊張之中,心理上的種種衝突、壓力和焦慮不斷地增加。 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對幼兒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們的心理健康。隨著時代的發展,計算機、網路等先進科學技術與幼兒的生活日益密切,兒童與各種社會傳媒的接觸,直接影響了兒童道德觀念和行為的形成,對其身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 2 # 不負朝霞

    個人認為影響幼兒心理發展的因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先天因素,另一個就是後天因素。

    首先,是來自先天方面的因素。這個最主要指遺傳因素,胎兒期是否攝入足夠的營養,胎兒期發育的好不好都會對幼兒心理發展產生影響。遺傳素質為幼兒的身心發展提供了前提基礎,四肢健全,大腦神經系統發育成熟是幼兒健康成長的前提。如果家族有遺傳病,或者說母體是帶病受孕,都會對幼兒的身心健康產生不利影響。相反,如果遺傳基因比較好的話,那麼兒童心理發展也會比較好。

    其次是後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生理成熟

    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各項生理性徵也會逐漸顯現出來,生理發育越來越成熟,幼兒的心理也會變的慢慢成熟。

    2、家庭因素

    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和對幼兒的教育方式都會對幼兒心理健康產生直接影響。家庭和睦,父母經常陪伴,給予幼兒足夠的關心和愛,正確引導,都會讓幼兒的心理朝著健康有利的方向發展。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嚴於律己,以身作則,給幼兒樹立一個好榜樣。

    3、社會因素

    其實生活環境對幼兒的心理健康也有很重要的影響。古語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三字經也曾道“昔孟母,擇鄰處”,可見周圍的人和環境對人的影響有多大。在一個和諧友愛的環境中成長的幼兒,身心健康都會好很多。

    4、影響幼兒心理發展的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兒童主觀因素。作為父母,我們要知道,幼兒是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隨著幼兒生理成熟的同時也伴隨著幼兒自我意識的成長,在與不同的人的接觸過程中,以及幼兒的興趣愛好、學到的知識和技能等等,這些都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

  • 3 # 梵香掠塵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倒推著去看,健康的幼兒應該是什麼樣的?

    世界衛生組織關於健康的定義:"健康乃是一種在身體上、精神上的完滿狀態,以及良好的適應力,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衰弱的狀態。"這就是人們所指的身心健康,也就是說,一個人在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對於幼兒來說也是一樣的。我認為影響一個健康的幼兒心理健康的標準應該包括以下幾方面:

    1、智力發育正常。體重適當,體態勻稱,運動協調。

    2、情緒反應正常。不會隨意胡鬧發怒,按時睡覺吃飯;

    3、與小朋友交往正常。合群友好,不欺弱別也不會被別的小朋友經常欺負;

    4、喜歡探索問題。充滿好奇心,愛說愛問。

    5、認知上符合幼兒的年齡。誠實單純,天真無邪。

    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家長們除了給幼兒提供良好的物質生活條件之外,必須要重視對幼兒心理健康的苛護。在其成長的過程中,要給予充分的撫愛陪伴,要保持穩定和諧的家庭氛圍,要合理搭配三餐,要挑選適合的體育鍛煉、藝術薰染。做好上述這幾方面,我認為也就保障了幼兒的身心健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輕傷二級已經主動賠償30萬,後判了緩刑。現在對方又提起了民事賠償合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