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英勇的少年大俠

    當然是對的。

    首先劉邦之所以設立異姓王本身就是一種無奈之舉,劉邦本身是透過聯合各個諸侯國藉助他們的力量才最終擊敗項羽成就帝業的,但這種方式也導致當時的他並沒有足夠的實力和威望來真的號令天下,所以出於穩定人心的考慮,他才不得不分封了八大異姓王,而這些異姓王從分封之日起其實就已經是漢朝長治久安的最大威脅之一了。

    漢朝初期採用了郡縣制與分封制相結合的制度,中央政府可以直接管轄的其實只有十多個郡而已,而異姓王在自己的封地內擁有著極大的自主權力,實際上,中央政府對於這些地區基本沒有有效的管轄能力,中央政府的政令甚至都無法在這些地方推行,那麼這對於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來說絕對是無法容忍的,所以建國後不就,劉邦就開始把矛頭對準了這些異姓王。

    劉邦先是透過分封自己的親族來制衡異姓王的力量,然後就先後消滅了除勢力最小的長沙王吳芮之外的其他異姓王,從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看出劉邦之所以要剷除異姓王還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而不是為了一己私利,那麼我們說這樣的行為無疑對於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長治久安有很大的好處,是正確的選擇。

    事實上,擁有高度自治權的諸侯無論是同姓的還是異姓的都會對王朝的統治構成巨大威脅,例如漢景帝時期就爆發了同姓王的七王之亂,而在這之後,中央政府就開始削弱諸侯國的自治權並且透過推恩令等方式逐步削弱了諸侯國的勢力,至此之後,漢朝的政府才免於受到諸侯國勢力的威脅。

    綜上所述,劉邦殺異性王的舉措無疑是正確的,但是他消滅了異姓王之後又分封了新的同姓諸王的行為卻又導致了新的問題,但無論如何,異姓王對於國家的統一構成了巨大威脅,那麼這樣的力量被消滅無疑是正當的。

  • 2 # 大飛熊騎士

    劉邦殺異姓王並不在於對或者錯,而是要看是否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這必然和當時的歷史背景,國家形態都是息息相關的。

    漢初之所以擊敗楚霸王統一天下,並沒有再發生秦末天下紛紛起義的情況,原因就是劉邦在文化上,兼顧了楚文化和秦制。在體制上,實行了分封制和郡縣制並行的緩衝方式。這本身就是無奈的,順應歷史發展之舉。對古代君王來說,無論是異姓王,還是同宗諸侯王,都會對君主構成一定的威脅。不同的是,異姓王的威脅肯定大於同宗諸侯王,因為存在“家天下”的思想。一旦時機成熟,君主肯定要清除這些威脅。

    那麼為什麼當時要實行“兩制並存”,然後再一步步清除異姓王,甚至到了漢武帝的“推恩令”,這麼麻煩呢?這要從秦始皇統一天下說起了。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行的統一文字,度量衡包括郡縣制等等都是符合歷史發展的,但是商鞅以來的秦制秦法在全國各地實行中,出現各種“水土不服”,尤其是楚,齊等地。所以,秦國的滅亡,除了自身“苛政”外,沒有同宗諸侯王的拱衛,也是造成秦國速亡的原因之一。因此,到了朱元璋時代,仍然實行同姓諸侯王的分封,就是為了拱衛君主和家天下的目的,雖然釀成“靖難之役”,這是後話。

    如果說秦國統一六國,因為制度和國家形態不成熟而亡,這是一種“超前”。那麼楚霸王的“分封”制就是一種“復古”,封六國貴族當諸侯王,相當回到戰國時期,結果楚霸王還在,天下就已經大亂。如果項羽留在關中,趁著天下再次大亂,然後一統天下稱帝,那麼就比較“順理成章”了。當然,當時的項羽沒有這種眼光。

    所以,劉邦逼不得已實行分封異姓王和郡縣制,來緩衝當時並不成熟的環境和意識形態。到了劉邦後期,就開始清除異姓諸侯,完成“家天下”的過程,對劉邦來說,他已經完成了他該有的歷史任務了。至於,同宗的諸侯王的威脅,這是漢景帝和漢武帝的事了。

  • 3 # 南柯

    特討厭動不動就說誰對誰錯,這沒有意義。歷史裡已經寫好了,劉邦是對的,因為歷史是劉邦這樣的勝利者書寫的。失敗的人沒有任何反對意見,因為他們已經說不了話了。

    對與錯,只不過是從不同的角度看而已。對於劉邦來說,殺異姓王當然是對的,這些都是漢朝長治久安的最大威脅之一。對於異姓王來說呢?我們拼死拼活出生入死幫你打下的天下,沒功勞也有苦勞吧?高官厚祿榮華富貴咱不說,再怎麼樣也不至於有死罪吧?可是躺在地下的秦始皇還有話說呢,你們這些反臣賊子,都該死,狗咬狗一嘴毛,誰死的也不冤枉。

    公元前202年二月,劉邦稱帝,建國號為漢,史稱西漢。西漢是歷史上一個百廢待興的王朝——說這話好像歷史上哪個新建的王朝不百廢待興一樣。而西漢的百廢待興,那可真叫個百廢待興。其他王朝的百廢待興是物質條件差,西漢的百廢待興可不只是物質條件差了,關鍵是精神文明建設更差。

    在經歷了春秋和戰國長期的混亂之後,又經歷了短暫的秦朝暴政,楚漢之爭,那可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五六百年的時間就這樣打來打去的,這不僅是把整個國家打成了一個爛攤子,關鍵是幾十代人的記憶裡,沒有了忠君的觀念,形成了“士無常君,國無定臣”的思想,這才是最可怕的!沒有了錢,咱們可以艱苦奮鬥;沒有了忠君愛國的思想,你可咋辦?稍微一點火星,就能點燃起造反的熊熊大火呀!

    這樣的民情社情,你說怎麼辦?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呀,短期政策和長期戰略相結合呀。一手抓經濟建設,“輕徭薄賦,休養生息”;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劉邦尊太公為太上皇,提倡孝道,獎季布,殺丁公,倡導忠君。短期政策上,論功行賞,安撫人心;長期戰略上,誅殺異姓王,為政權平安過度創造有利條件。

    讓你當皇帝,你能想出更好的辦法嗎?

    所有的政策中,最剜心最讓人心裡接受不了的就是“誅殺異姓王”。

    沒辦法呀,這是既定的國家戰略呀!豈能因為幾個人受了點委屈冤枉就停了?哪有什麼對錯?只有這樣,咱們的大漢王朝才能更好呀。劉邦年齡大了,沒有精力更沒有時間去甄別哪個是忠君愛國的異姓王,哪個是不忠君愛國的異姓王了。殺吧。

    這些功臣良將,或許能將國家保衛的更好,建設的更強,但是如果有人造反,那危害也更大呀。作為泗水亭長,劉邦可以冒險;作為大漢皇帝,維穩壓倒一切呀!

    於是,劉邦透過打擊丞相蕭何,削弱相權,強化皇權;殺韓王信(不是韓信),殺趙王張敖,殺梁王彭越,殺淮陰侯韓信、殺陽夏侯陳豨,殺燕王盧綰,殺淮南王英布……

    劉邦完成了瘋狂的殺戮之後,又過了一千五百多年,大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也同樣的殺了和他一起開疆擴土的功臣良將。太子朱標也非常不滿意朱元璋的濫殺無辜,朱元璋遞了一條滿是尖刺的棘條讓太子抓住。朱標一看棘條上都是尖刺,壓根沒法用手拿。就說:“啟奏父皇,這個上面都是刺,兒臣沒法拿起來”朱元璋說:“汝弗能執歟?使我運琢以遺汝,豈不美哉?今所誅者,皆天下之刑餘也,除之以安汝,福莫大焉。(你不敢拿有刺的棘條,老子幫你把這些尖刺除掉!我之所以殺掉這些猛將功臣,是為了讓你穩穩坐江山,不用為他們日後造反而憂心!)”

    打別人,棘條的刺是個好武器。但是,棘條的刺也有可能刺到自己。這一條條的棘條,劉邦可以拿,朱元璋可以拿,但是他們的太子們已經拿不了了。劉邦和朱元璋們,需要把上面的刺砍掉,然後再交到孩子們的手裡。

  • 4 # 子曰愛人

    評價歷史人物不能感情用事,劉邦最偉大的歷史功績是真正意義上統一了中國,秦始皇雖然統一了六國,但是秦朝僅僅14年就二世而亡,之後六國復起,項羽分封之後,中國已經分裂成十八個王國,和若干王國之外的獨立勢力。

    如果沒有劉邦,嬴政的統一可能和印度的阿育王統一一樣曇花一現。

    即使到了劉邦稱帝的時候,在大量的割據勢力已經被消滅的情況下,天下的分裂之勢依然比秦始皇滅六國之前還嚴重。我發的兩張圖,大家可以對比一下,一張是秦滅六國之前,一張是漢初異姓王割據。可以看出劉邦控制的僅僅也就是戰果末年的秦國和齊國而已。後來,劉邦又把齊國分封給劉肥,如果異姓王不滅,漢朝中央也僅僅是一個秦國了。

    很多人批評劉邦刻薄寡恩,實際上如果劉邦不消滅異姓王,就相當於秦始皇的統一戰爭沒有打。劉邦用較小的代價消滅了異姓王,開創了400年的大一統,統一才成了歷史的大趨勢。

    而且,劉邦對異姓王之外的功臣實際上十分優容,三王十八侯,三王是消滅的物件,十八侯都安享富貴,很多侯國直到西漢滅亡還存在(包括蕭何的封國)。漢三傑韓信之外的張良蕭何都有始有終,同為布衣天子劉邦和朱元璋還是有些區別的。

  • 5 # 搜史君

    劉邦殺異姓王是早晚的事,對於劉邦和以後的繼任者來說絕對是對的。就算是血親在皇室權利面前也能你死我活,更何況異姓王呢?

    一、分封異姓王,權宜之計

    在劉邦勢力不大的時候為何會有那麼多人跟他呢?(因為他是小人啊!沒脾氣。)劉邦對於別人提的建議很重視,而其他勢力的人,因為出身貴族或者膨脹了,對於有才能的人建議總是不採納。這就形成了一個極大的反差,所以大家很願意跟劉邦。而且劉邦還許下重利——封王。而在劉邦稱帝后,基礎還沒打好所以漢朝初立還需要這些“兄弟”來給自己幹活。等活幹完了,就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就到了收拾異姓王的時候了。

    二、首要任務

    找理由滅掉異姓王是必須的,漢朝初立既有郡縣又有諸侯王(有點亂了,難搞哦!)本身諸侯國就是周朝代的制度,春秋時期周天子沒有一點權利,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劉邦肯定想到了,就算自己在的時候異姓王和自己關係好,誰能保證自己的後代和異姓王的後代可以玩到一起,所以劉邦一定要在自己有能力的時候收拾掉不安定因素!

    騷史君說:歷代君王都要為自己的繼任者掃除障礙,劉邦也不例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重溫《我的前半生》,沒有羅子君,唐晶和賀涵就能在一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