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鸞驚鴻
-
2 # 使用者1940748605060
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這兩段的意識從字面解讀.是官場不順被貶有點自抱自棄的意識.離開權力中心.也沒有釣心鬥角的風險.但也無皇帝親睞提生的可能。
-
3 # 素秋慈
當人生坎坷成為常態,蘇軾選擇的是與坎坷同行,活出自己的光彩
幾乎所有人都知道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還能說“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人們覺得李白瀟灑,杜甫憂傷,看起來蘇軾既豪放又風流,既快樂又瀟灑。
事實上,蘇軾所經歷的人生坎坷,遠遠大於常人,個人認為遠超李白、堪比杜甫;一個人看起來越是快樂,說明他經受的苦難越是深重——活不出來就是滅亡,活得出來就是自己的王。蘇東坡用他的一生,活成了自己的王,為後世所景仰。
此時此刻寫《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這首詞時,蘇軾剛剛經歷了人生最無常、幾乎可以置他死地的“烏臺詩案”(類似於我們熟知的文字獄)不久,他劫後餘生,被貶至黃州(今湖北黃岡),當一個團練副使(宋代散官官階之一,即閒散不管事的官職,只有級別沒有實權,一般認為“團練副使”為從八品)。
如果不瞭解蘇軾的人,會想著團練副使也是一個官,有什麼不好?
可蘇軾是一代大文豪,曾被宋朝皇帝欽點的才子,也是歐陽修等當朝重臣極其欣賞的傑出青年,就因為太過正直,在黨爭當中竟成為犧牲品。
他的才華造就了他的傑出,也因為他的名氣和威望,讓對手對他忌憚不已,於是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貶謫。
可蘇軾就是蘇軾,也許是川地的文化給了他迂迴求生的本領,也許是生死無常給了他看透世事的豁達,總之,被貶黃州儘管已是相當低谷,蘇軾依舊可以在塵埃中開出花來,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
此情此景1082年 ,應是他到黃州的第三年,他和朋友春遊,先遭遇了雨,被淋得狼狽;爾後雨過天晴,又讓他感到欣喜。
於是,他落筆寫下了著名的這首《定風波》,詞牌名“定風波”,始詞比喻平定社會動亂,詞風豪健,正好符合蘇軾豪邁灑脫的個性。
此詞此意上片:“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下雨了!
雨打在竹葉上的聲音,淅淅瀝瀝,說明雨不小;然而蘇軾依然信步慢行,並沒感到些許驚惶;拄著竹子做的柺杖,穿著輕盈的草鞋,這不比馬兒還要輕巧?沒有什麼好畏懼(不就是風雨嗎?)穿著蓑衣任他去。
在風雨裡安步當車,還在山林裡吟嘯放歌,不是瘋子就是偉人。蘇軾自然不是瘋子,他是一個偉大的詩人,有著強大的內心和堅毅的力量,才會在風雨面前無所畏懼。
他的強大不是口號,人生的風雨遠比自然的風雨更讓人難以承受,而蘇軾展現的便是飽經人生坎坷之後,歸於自我的那份淡然和寧靜。
下片: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雨停了。
春天的雨就是這樣,偶爾來一陣,過一陣又換個臉,給你個明媚。春天的風有點冷,吹醒了醉酒的詩人,讓他看見了從山頭上斜照過來的太陽,似乎特意迎著他而來。
於是,“回首向來蕭瑟處”,回頭看看來時的路,剛剛還風裡吹雨裡打,現在卻恍如一夢。回去吧!“也無風雨也無晴”,無所謂風雨無所謂晴天,天氣而已。
詩人感慨風雨隨性,剛剛還被春雨澆得狼狽,現在卻有Sunny相迎,這天氣可是絲毫不能預測,其實,人生的際遇不也一樣?
你以為身在低谷,永不得翻身,誰知道下一刻會不會雨過天晴、時移世易?起起伏伏本就是平常事,看透了,無所謂低谷無所謂高峰,人生而已。
言有盡而意無窮《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是蘇軾的一首名詞,雖不如《浪淘沙》那麼大氣磅礴,卻自帶一種傲骨,傲骨當中又有些許禪意,讀來意義深遠,品味無窮。
每個人都會遇到人生的風雨,可面對風雨時,各有各的姿態。正如詞中所寫,“同行皆狼狽”,而作者卻能“吟嘯且徐行”,不能說誰高誰低,每個人的心境不同,自然感受就會各異。
寫詞時,蘇軾已經45歲,經歷了母親離世,愛妻病逝,父親辭世,至親一個個離去,蘇軾飽受心靈之摧殘;時局不穩,詩人又數次被貶、壯志難酬,可謂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幸而,凡痛苦者必讓人成長。蘇軾告別了母親,為愛妻遍植松樹,沉寂了數年,還好有弟弟蘇轍始終相伴,有續絃妻子的關愛,讓他重拾大丈夫之勇氣。
中年的他,少了銳氣,多了豪氣;少了倔犟,多了沉著;浮浮沉沉,已經不復在意。他一生與佛有緣,有諸多趣事流傳下來,成為千古美談。
不愧文壇大家,豪放派主要代表。若換作常人,也許一生碌碌、怨天尤人。可他不會,他只會涅槃重生,成為人中豪傑,寫下不朽詩篇。
遇到挫折,選擇消沉度日,是正常人,無可責怪;遇到坎坷,選擇浴火重生,是不同尋常的人,值得欽佩。蘇軾不是神,他只是在面臨人生苦難時,選擇了與苦難同行,沒有敵對和抗拒,才成為了人們心中的神。
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心中的神,知曉人生際遇無常,然後儘自己的力量,去最好的遠方,誰說不可以呢?
:)加油吧!
-
4 # 詩文潤心
“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出自蘇軾的《定風波》,《定風波》全文如下:
定風波
宋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
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
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
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詩是在蘇軾因“烏臺詩案”遭貶黃州之後所作,這個時候正是蘇軾仕途不順、人生不如意的時候,放在一般人肯定是滿腹牢騷,怨氣很重,再加上這一天外出遊玩歸來,途中遭遇大雨,攜帶雨具的僕人先行走了,理論上應該很狼狽的樣子,而蘇軾卻表現得豁達從容,我不聽那穿林打葉的雨聲,我要在這雨天裡放聲高歌緩緩而行,別看我拄竹杖曳草鞋,這比騎馬還要輕快,颳風下雨都是小事,我就是要在這煙雨裡度過一生。
這料峭的春風把我的酒意吹醒了,稍微感覺有點冷,這個時候呢山頭的太陽出來了,回頭看看這回程路上風雨瀟瀟的情景,其實也沒什麼。
全詩表達了作者曠達的胸襟,在身處逆境遭遇人生挫折的時候,仍然能夠保持樂觀的心態,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要從容面對,人生沒有什麼過不去的坎。當我們感到不如意的時候,就讀一讀《定風波》這首詩,品一品“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
-
5 # 佛前淚溼透
我二十歲時候就很喜歡這句,還有“何妨吟嘯且徐行”這句。後來讀了有關蘇軾的書《大江東去》才能明白蘇軾在雨中跋涉的艱辛,更能體會到蘇軾的豁達。蘇軾是個實幹派樂天派,面對人生諸多坎坷,都是“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態度,又讓我想到“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的“武林秘籍”。世間一切道理都是相通的,面對人生只有心不動,萬物都隨他去。所以,無所謂風雨無所謂晴天,只管“吟嘯且徐行”就好。我也希望自己有這種樂觀的心態,遇到困境時候,也能找到自己的東坡肉,荔枝,生蠔!
回覆列表
這兩句話出自蘇軾的名詞《定風波》。其實這兩句不是連著的,一句是詞上片末一句,一句是詞下片末一句。
蘇軾其人。蘇軾的大名,我們基本知曉,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生性樂觀豁達,萬事悠然於心任其風雨,譬如他的“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江城子*密州出獵》)。他一生其實是風雨兼程,坎坷無數的,幾起幾落,生活也是幾近潦倒,但他的詞賦中,卻難見到悲哀抱怨的意思。這與他自己人生觀和性格有莫大的關係。
《定風波》其詞。(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括號裡是小序,說的是寫這首詞的背景。途中遇雨,而之前的雨具都沒帶,同行的人覺得在雨裡淋著很狼狽,但是蘇軾偏偏沒有感覺,況且天氣一會兒又晴了。於是想到自己的人生,頗有感慨,即興就作了這首《定風波》。
“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其意。字面意思為:一生中風風雨雨不斷,是很平常的事情。不存在風雨之說也沒有晴天之別。兩個不在一處的句子,放在一起解釋,看著確是有點費力。但放在整首詞裡,再結合詞人的寫作背景去看,就好理解了。
寫這首詞時,蘇軾已經被貶到黃州到了第三個春天了,儘管如此,他無所謂貶與不貶,也不像范仲淹那樣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他只是就自己的人生感慨萬千,卻不見半分悲傷與落寞。所以一生風雨實平常,哪有風雨晴之說。
兩句話,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悅和豪邁之情盡顯;兩句話,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不愧是蘇軾,不愧為大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