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8天天好故事8

    看了大家的回答,覺得缺乏一些更細節的東西,所以我想在這裡補充一下,因為你只有知道美中國人到底在日本的土地上做了什麼才能真正理解他們現在的國際關係。但是我想先讓大家明白兩件事,第一個是美國幫助日本經濟發展這件事完完全全是誤打誤撞,並不是刻意為之,然後再先說一句比較極端的話,如果戰後日本沒有美國,日本現在什麼都不是。我個人覺得這跟美中國人大氣一點關係都不沾邊,但是有一些點確實可以證明美國的行為是在從人權角度出發的,美國在近代單邊主義的國際體系的下一直扮演一個超級大國的角色,但美國與傳統超級大國的行為又有本質區別,歷史上的超級大國多以擴張為主,而美國則是一個以經濟利益為主導的商業大國。以這個為前提,對於日美兩國關係,我主要是從日本戰後經濟復甦這部分跟大家分享一下。

    日本戰後第一階段:日本戰後重建 1945—1956

    日本戰後第二階段:日本經濟奇蹟 1957—1973

    日本戰後第三階段:日本泡沫經濟 1974—1992

    日本戰後第四階段:日本經濟停滯 1992—至今

    1 ,1945年的時候日本戰後投降,被一個叫做駐日盟軍總司令部(General Headquarters)的組織所支配,名義上是以國際盟軍的角度,實際上是被美國所支配的組織,因為那個時候的歐洲戰勝國都在考慮對於德國戰後的問題,還沒有空閒來思考東亞的利益問題,而美中國人在這一部分的意識已經甩開了所有的西方國家。而實際上日本的最高統治者已經變成了盟軍總司令道格拉斯(Douglas MacArthur)。就下面那老鐵。之所以說盟軍總司令是最高統治者的原因是因為那個時候美中國人已經不關心日本民主的選舉結果了,我行我素地隨意制定經濟和各方面政策(下面會提及。)美中國人的最根本原因掌握日本的政權,最主要的是想去除日本的軍國主義和以封港令為主要方式禁止日本出國以達到懲罰制約日本的經濟的目的,當今的國際政局是以民主製為主導的“國際社會”,以美國為主導的民主西方國家一直在全世界推行民主化,成功轉型了一部分根本國情不適合民主制的國家,而對於日本的初衷也跟推行民主化並無太大差異。這也是為什麼我說美國誤打誤撞扶起了日本的根本原因之一。

    3.工人階級的民主化。就像我剛才所提及的,美中國人對於日本的另一個貢獻就是成功地把民主制度引進了日本,上到政府制度,下到工人階級的民主權,美中國人在企業改革當中增加了很重要的一個組織-那就是工會的建立,從此讓日本工人有了一個大喇叭,可以去和企業高層共同談判工人利益問題,也允許工人可以集體集會對於企業政策制定的種種不滿都可以說。不過,美中國人這麼做不只是想把民主這種東西帶進日本,更重要的還是通過增強工人的權利來削減財閥的根基。但美國的這一做法,又再一次幫助了日本,這一次更強了,不但加強了人權,還徹徹底底地改變了日本的企業文化。美國的這一政策直接導致了工人階級和企業的凝聚力,大大地提高了日本企業的效率,同時在一時期,日本的製造業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為後期的日本經濟奇蹟當下了幾乎完美的基礎(JAPANESE ECONOMIC MIRACLE)。同時,企業為了更好地籠絡人心,真心希望自己的員工能好的為自己服務,演變了一個制度,大家想的沒錯,就是我們今天所熟知日本企業的終生僱傭制度。更為重要的事情是,這一時期日本出現了大批中產階級,從根本增強了日本的國內。美國:“真的是我不小心。。。。。”

    3.土地改革。在二戰前,日本的土地分配跟中國戰後土地分配有些類似,就是大部分的土地是地主家的個人財產(ZINUSHI),美中國人這次就很乾脆了,直接把土地強制轉讓給了農民階層(KOSAKUNIN),改革的內容也相當地粗暴,只允許地主階級最多擁有一公頃的地(當個安靜的美男子地主真的難),其他剩餘的地強行要求政府買走,重新分配給農民階層(感謝美帝爸爸,愛你麼麼麼),農民階層不但開心啊,不單單是有地了,最主要的是我們還有錢了!所以這個政策的結果就是直接增加了農民階層的總收入。這個政策,日本當局其實是支援的,因為他們也早想這麼做,但無奈違反了日本土地產權法(JAPANESE PROPERTY LAW),無奈不能實施,但是美中國人做了他們不能做的事情,而且還是在日本這麼特殊的情況下,所以這件事的結局就是政府開心,人民開心,美中國人也開心,但是留下了地主一個人在角落裡哭泣。。。

    4.與日本政府的關係和以上這些問題所帶來的其他附屬問題,我知道大家肯定特別好奇,美中國人你TM在人土地上這麼放肆,日本人你不生氣麼?實際上,還真的是日本政府不生氣。首先吧,日本這個民族的民族性就是如果你真的把我徹底打敗了,任你擺佈,極度崇拜強者。當然還是有其他原因的,據數字統計,美國政府在實行這些政策的時候共解僱日本企業高層20萬人,但你猜他們解僱了日本政府多少人?只有不到兩千人。所以這就是我一開始說,美中國人非常從人權主義這個點考慮,美中國人很聰明,知道如果想要改革,就必須要了解當地的文化,所以說我們需要政府從日本的國情角度來給我們提供製定政策的支援,說白了,就是給點建議吧,所以這個時期GHQ與日本政府的關係一直很微妙,屬於互相依賴的狀態。奇蹟的是,美中國人這麼放肆,日本國內一次民眾起義,恐怖襲擊,階級矛盾一點也沒有,真的是一點也沒有。還有一個原因是,GHQ因為防止日本軍國主義的再次崛起,解散了共六百萬士兵,不計其數的戰爭時期使用的各種武器,為日本日後經濟發展提供了足夠多的人力和其他資產,但是有一個問題來了,日本戰後國內一片貧窮,很多人都飢腸轆轆的,雖說農民階層富裕了起來,但是突然多了這麼多人,吃飯問題還有待解決。這個時候怎麼了?美國老爹開始給民眾送了救濟糧。

    5.日本相關時期的經濟問題,為了接下來的分享,我不得不大概介紹一下當時日本的經濟問題,其實主要是兩點,封港令(EMBARGO)以及通貨膨脹(INFLATION)。封港令是什麼鬼啊?簡單來說,就是二戰戰勝國為了制約戰敗國經濟崛起的手段,再簡單點,就是限制進出口。日本這個國家,本身就缺乏自然資源,極度依賴進口,如果不進口,人吃不飽,工業化及戰後重建就沒辦法完成,更別提出口了,被盟軍看得基本死死的,沒吃的,更沒錢賺,這就是當時日本的尷尬境地。所以,封港令導致國內的資源供不應求,價格飛漲,再加上戰後缺乏有效的金融體系和大量反田的六百萬士兵的人口壓力,導致國內的飛漲不是一般的快,所以經濟術語,被稱為惡性通貨膨脹(HYPER-INFLATION)。這個時候國際復興銀行出現了(RECONSTRUCTION FINANCE BANK),為日本企業提供了很多企業津貼進而降低日本企業成本,最終達到實現降低物價的目的。同時政府發行了大量債券,日本中央銀行為了購買了大部分政府所發行的證券提高了日元的貨幣供應,結局就比較悲慘。根據統計,1945—1950年,日本在這五年裡平均年GDP增長百分之九點四,通貨膨脹率高達百分四十四點四,但奇蹟地是失業率只有百分之一。就在決定民族危亡關鍵口的時候,救星出現了,那麼他是誰,當然是日本的爸爸,美中國人。

    6.“道奇路線”(THE DOGET LINE)的出現。先介紹這個很強的老鐵約瑟夫·道奇,曾任美國芝加哥銀行主席,為日本和德國制定了道奇路線,並使得這兩個國家的經濟逐步恢復穩定,大家記住,只是穩定,但是為日後兩國的經濟崛起奠定了不可磨滅的基礎。簡單而言,他對於日本的經濟改革主要在於四方面,第一方面,解散國際復興銀行,減少了復興銀行對於日本公司的津貼。第二方面,儘可能地介紹外界對於日本市場的干預,任由市場的"看不見的手“來自動調節。第三方面,儘可能地介紹日本政府的預算及投資來減少貨幣流通,同時增強收稅效率,目的與減少預算相同。最後方面,也是我個人覺得最重要的方面,持續穩定日元對於美元的匯率是360比1,進而以較為低的價格成本出口給其他國家。但是道奇的路線似乎在實施不久後出現了一些問題,日本經濟由於投資過於蕭條,竟然出現了倒退的情況,同時因為大公司缺少了銀行的津貼,工人大規模失業。還有,過為嚴厲的稅收政策讓日本民眾叫苦不迭,再加上失業的群眾,很快工會開始抗議,民眾開始鬧意見,這也是美中國人頭一次對於日本的政策受到了日本民眾的反對,在重建時期也是唯一一次。

    7.轉折點:北韓戰爭!從1950年6月至1953年7月的北韓戰爭是日本經濟發生轉變的歷史事件。首先日本成為了美國軍隊的大後方,最主要的是軍需資源的提供,通過對於美國出口的形式成功抵消了道奇路線所帶來的經濟蕭條,救回了日本經濟一條命。因為日本在東亞的特殊地理原因,以及當時防止社會主義的擴散,幾乎快快提前了日本經濟獨立的時間。因為前期所積攢的人力及其他資源,日本市場的大門終於能夠開啟,終於在1951年日本重新獲得了獨立,經濟穩定委員會也同時在1956年的時候對全世界宣佈:“戰後重建時期已經結束。“從此,日本開始了人類歷史上少見的經濟崛起,僅僅用了十八年時間就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史稱”日本經濟奇蹟“,而這個時候美中國人同日本的關係也不再是單方面抑制了,而逐漸變成了一種合作互利。

  • 2 # 每日點播歷史

    很好嘛?不見得吧?只是真的打不過美國了而已,而美國想徹底消滅日本又很難,國家與國家不會像咱們小家庭一樣,拌個嘴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看的可能更多的是利益關係,你帶給我好處,我就暫時對你好。二戰投降後的日本不管是在經濟方面,還是在民生方面都已經岌岌可危了。日本再戰後積極投入工業發展,教育事業等等。日本是一個狼子野心的國家,我們要時時刻刻盯死它,防住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騎過近300公里沒覺得有任何危險,騎車是最安全的事情,為什麼多數自行車愛好者厭惡鄙視不戴頭盔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