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wydsln

    在這個"紀念"的年份,愛因斯坦是關鍵詞。因為他,聯合國將2005年確定為"國際物理年"———100年前,26歲的愛因斯坦連續發表5篇論文,推出相對論和量子理論。從此,一切都不同了,而那一年,人們管它叫"奇蹟"。

    愛因斯坦的科學思維來自他對世界一種純真的看法,他相信可以用"思想的實驗室"來建立對真相的簡單描述。孩童般純淨的視角,甚至使他對人類政治也抱以樂觀的態度。

      那個時候的歐洲,也的確瀰漫著Sunny般的情緒。關於"人類進步"、"理性勝利"的神話不斷被續寫,知識界一派歡欣鼓舞———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將他們拋入前所未有的困惑之中。

      戰爭的第二年,愛因斯坦與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有一次會面;在燃燒的迷津中,他們不約而同地扮演著"那個冷靜的反戰者"。但羅蘭還是感到了詫異———"愛因斯坦對於他所出生的那個國家的判斷令人難以置信地超然、公正,沒有一個德華人具有如此的超然、公正",他還有些不解———"在這個夢幻般的歲月裡,別的人如果感到自己在思想上如此孤立,便會極其痛苦,愛因斯坦卻不然,他剛才還笑呢"。

      中年的愛因斯坦是一個純粹的和平主義者,他反對任何情況下的戰爭,並勸人們拒服兵役。其間,他曾是國聯"知識分子合作委員會"的一員,最後卻不得不承認:"它是我所參與過的最沒有效率的事業"。於是,這位以揭示真相為己任的天才,開始感到了接觸真相的苦痛:在這個渾濁的年代,理想註定乏力,它甚至是不合時宜的。

      但現實卻再一次跟天才開了玩笑。原子彈的毀滅性力量,甚至讓它的"發明者"都目瞪口呆,而當這武器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炸響,人性便墮落到了崩潰的邊緣。直面20萬平民的傷亡,樂觀的愛因斯坦幾乎不能言語。許多年以後,在一場有關"廣島悲劇五十年"的討論中,哲學家羅爾斯終於道出:原子彈轟炸對於結束戰爭實無必要,它之所以被投向日本,很大程度上出自於美國政治家、軍事家對亞洲的種族主義偏見。而那時,愛因斯坦只說了一句:"我真痛心。"

      兩次世界大戰的"黑暗經歷",沒收了愛因斯坦的笑容。作為物理學家,他所還原的真相不斷透露出"不確定"的資訊,作為人道主義者,他卻要堅持世界"不是上帝以擲骰子的方式決定的"。

      致命的矛盾中,愛因斯坦痛苦掙扎,卻不能夠停止思考。1948年,他發表了一封《致知識分子的信》,反覆追問:"什麼是我們(科學家)更加重要的任務?我們心中所熱望的社會目標又是什麼?"

      這裡不妨說,以愛因斯坦為象徵的現代科技已經徹底改變了我們的世界,"大喜"與"大悲"之間的距離空前縮短;而喜抑或悲,卻已經不是科學家這個特定群體所能掌控。歷史的演繹,一次又一次地脫離愛因斯坦的設想,哪怕他擁有一顆公認為"最廈?quot;的頭腦。

      在愛因斯坦的晚年,他所棲居的美國盛行"麥卡錫主義",許多知識分子因"莫須有"的罪名遭到迫害,"自由民主"的聲譽一落千丈。1953年,一位被國會"非美活動委員會"傳訊的教師,向愛因斯坦求助,他得到了這樣的乾脆回覆:"每一個受到委員會傳訊的知識分子,都應當拒絕作證。"

      回覆見諸報端後,愛因斯坦即被斥為不負責任和"極端主義的",麥卡錫則宣佈任何接受建議的人都是"美國的敵人"。這多少讓人聯想到愛因斯坦最初的"純粹",但他再無需懺悔,因為這一次歷史認可了他的鬥爭。

      紀念愛因斯坦,我們或許很難簡單地以"成功"這樣的詞彙形容他。他痛心,他微笑;他是眾矢之的,他受萬眾景仰;他比誰都清楚現實的混亂和無序,卻執意要質疑一切"不合理"的事物。而這,是天才,更是勇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桃子怎麼預防食心蟲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