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韻昌隆
-
2 # 艾伯史密斯
答:世界本原的樣子無人得知,至少這是目前哲學無法解決的難題;我們看到的世界,只不過是光線投影到我們視網膜,然後大腦根據視網膜的資訊想象出來的。
要理解我上面話的意思,需要分清真實世界和我們看到的世界,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大多數人會以為他看到的世界,就存在於他的眼前,他看到的就是真實的世界,其實不然。
物體反射光子,然後光子進入我們眼睛,我們視網膜接收到光子攜帶的資訊,這些資訊包括光子的波長、光子的數量、光的相位等等。這些資訊再傳給大腦,然後大腦再根據這些資訊,去建立和模擬眼前的世界。
其中要是存在一點偏差,就會導致我們大腦模擬出來的世界存在偏差。
例如,色盲患者,他看到的世界就和常人不一樣;一些動物能看到紅外線,比如貓,在它的眼裡和我們看到的世界就不一樣。
正因為如此,誰又能說,他看到的世界就是真實的呢?
如果一個超級生物,它能感受所有波長的光線,那麼對它來說,就不存在黑暗,因為一切有溫度的物體都會發出輻射。
-
3 # 小咲牧的涼茶
題主的問題,同下面這個問題一樣,不過下面這個問題要相對容易一些,我們先來思考這個問題——機械振動、機械波與聲音。
機械振動和機械波是客觀存在的,人類(也包括其他動物)透過耳朵探測到這種振動,採集到振動的頻率、振幅等資訊,形成了聲音這種感覺。
要強調的是,振動是客觀存在的,而聲音是主觀的。想象一下,假設地球上所有的動物都沒有進化出耳朵,會怎麼樣?答案是,那些振動仍然存在,但聲音已經不存在了。
通常認為,人類可以感覺到的振動頻率為20Hz-20000Hz,但不是每個人都完全一樣,有一些人耳朵的探測範圍比這個範圍要大(或者小),那麼,同樣一聲狗叫,不同的人耳朵探測到資料是不一樣的,就會形成不同的聽覺感受。現在,我問你,誰聽到的是真實的聲音?答案為,都不是。因為,真實的是振動,聲音只是人的觀測。聽覺的頻率範圍越大,觀測越接近事實,但永遠不是客觀事實,只是觀測結果。
題主問的關於“光(電磁振盪)和顏色”的問題,和前面關於振動與聲音的問題是一樣的。顏色不是被光定義,而是人腦對觀測資料的分類,粗分為七類,赤橙黃綠藍靛紫。你看到的顏色和世界,並不是這個世界本來的樣子,(你眼裡的世界只是你的猜測),你眼裡的世界和別人眼裡的世界也不一樣,不過差別不大。真實世界是怎樣的?即使藉助高科技儀器,我們的認知也只能無限逼近事實,而不能窺其全貌。
但不用因此悲觀,就像是在科學研究中,人們建立了一些模型,這些模型只能在某一方面上儘量精確的描述客觀事物,而不是全部的事實。但這已經足夠神奇了,天哪!作為這個世界的一粒塵埃,我們竟然能夠認識這個世界。
表達的很混亂,但因為這個問題很有趣,就忍不住,積極的回答了。
-
4 # 瘋牛踢D
1. 我們人類永遠不可能知道世界本來的樣子。
這不是一個哲學問題,我們所有的科學,都來於對現象的觀察,然後總結出某種規律,即所謂的"觀象而得數“是也。而問題出在“觀察”的過程中,根據量子力學,我們在觀測的同時,也影響到了觀測的結果。我們的觀測,是基於我們人類自身一些生物特徵出發的,如果從其它物種的角度去觀測,會得出不同的結果。
比如,我們看到了一件紅色的衣服,但在狗眼中去是灰色的,因為狗分不出紅色。這時我們仔細想想,這件衣服“本質上”是什麼顏色的呢? 難到我們人類一定是正確的嗎? 我們所說的紅色,只是我們人類的定義,是用我們人眼去觀測的結果。用狗眼去觀測,測未必然。
推而廣之,如果有一個更高智慧的生物,他們能觀測到更多的資訊,此時我們認為的“本質”還是本質嗎? 這有點類似,王陽明強調的“心外無物”的味道。如果存在更高,更高智慧的特種呢,這樣演繹下去,結果就是我們無法知道世界的本質。
2. 其實我們沒必要知道 ”本質“。我們所總結的一些規律,雖然某些具有人類的觀測的”侷限性”,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就像一朵紅花,除瞎子和色盲外,正常人類都是知道這是紅花。我管它狗狗或其它物種怎麼看,只要適用於我們人類即可。所以,我們透過觀測得到的一些規律,能適用於我們生活這個物理世界,能提高人類的生產力,能延續人類的存在,我管它“本質”是什麼呢?
-
5 # 小不忍9989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但是在表述上存在一些問題,世界的本來是什麼樣子,問題的核心意思是,世界的本質是什麼樣的。顏色只是本質表現的一種形式,只有顏色,形狀,聲音又或重量都不足以回答這個答案,或許探究世界本質的方式有許多,但最終的問題是,怎麼去表述這個答案,這個就是最終的問題與答案。人類歷史白馬過隙,莫不是為了這個問題與答案。
-
6 # 隱匿32808693
世界本來的樣子就是各種波段的光,電磁波,包括物體自身發出的、反射的、折射的所有的波段的都和在一起,這就是世界本來的樣子。
-
7 # simon1311
有一個基本的錯誤,人們總習慣於把世界和人腦分割成兩個相對獨立的事物來看待。在我看來,世界和人腦是密不可分地連線在一起的。
本原世界有一些比較粗線條的最基本的框架,細節部分是人腦在進行觀測時“想象”出來的。我不願意用想象這個詞,因為容易誤導人,我更願意用創造。
瞭解腦科學方面的知識,就會知道,嬰兒的大腦發育過程,除了硬體的自然分裂複製增加之外,大腦其實是由外部環境塑造而成的,這也是為何早教非常重要,一個人的所有潛能,取決於他的童年經歷。
由於目前人類的腦科學還比較落後,科學也並不發達。我們受牛頓物理學影響太大,以為世界是基於物質,基於質量的。其實不然。直到今天,科學都無法解釋,質量究竟是什麼。
隨著量子理論的進步,我相信,科學會進步到可以認知到,世界其實是基於資訊的,是基於計算的。
再回到題目,人腦觀測到外部的粗線條事物的資訊時候,進行了進一步的資訊創造和計算,才有了我們看到的世界。
造物主這樣設計整個計算系統,也許是出於能量節約的考慮。制約大規模計算的唯一瓶頸是能源。
有個觀點認為,當你在觀察月亮時,月亮是存在的。當你背對月亮,不再觀察月亮時,月亮對你而言是不存在的。從計算機原理角度考慮,就相當於不用的程序暫時會被掛起,這是最節約算力的方案。
境由心生,心隨境轉,也許是有腦科學的基礎的。
影響你的,並非這個世界上發生的事情,而是你對事情賦予何種價值觀念,是後者在起作用。也就是說,人永遠在與自己互動對話。陽明先生說,心外無物,是有一定道理的。
說句題外話,盧梭曾經思考過這個問題,人類,究竟是個個體生命,還是個複合體生命?這問題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盧梭懷疑,所有的人腦,其實是連線在一起的,人類是個基於整體的複合體生命。這是個有趣的問題。
也許,所謂愛,只是一種整體內部一種很高階的資訊溝通的方法。
補充
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是個概念的世界。
小孩子為什麼不記事?除了與記憶有關的硬體發育不完善之外,還有個重要原因是,小孩子不會說話,他沒有掌握概念,只有概念,才能進行記憶。
有句至理名言:人類,無法透過語言之外的途徑觀察和描述世界。
人類簡史作者說,人類之所以可以組織起來,是靠語言虛構出的故事和理念,比如貨幣,法律,國家,愛情,宗教等。
有個極端的說法:語言的本質是謊言。
禪宗有個流派,修行的前提是不立文字,就是為了避開語言的誤導。
分析哲學這個流派認為,有許多許多混亂,都是因為語言本身的混亂所導致的,有興趣的可以查一下相關資料。
-
8 # ii小小孩
物體進入眼中,並沒有直接進入大腦,大腦有視神經和眼相連,視神經產生的第一個資訊是物體的顏色,之後產生的資訊便是物體的輪廊、形狀,如果快速地掠過物體,往往只獲得色彩的模糊印象。
盯著物體看一會兒,才在大腦裡形成一個完整的形像,這個時候才可以說物體進入大腦裡,因為有了意識的參與,意識對形像進行了別、認識,意識還把情感色彩新增進去:我喜歡還是不喜歡,我熟悉還是不熟悉。其實意識的了別也是調動記憶,在知識倉庫裡進行匹配。
世界是大腦了別的定義的,它就不對了嗎?當然不是,只是我們的意識參與得太多的話,誤差就越大,也就是說主觀在一定程度上對客觀是有防礙的。許多人都在追問:那麼世界的本來到底什麼樣?儘量讓意識心不要動,更不要附帶情緒,當眼睛像攝相機一樣起用時,我們便是見到世界的本來了,雖然只是表面,但也是本來的表面。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這是一個哲學問題,太深奧。我資歷太淺,不敢妄斷。個人認為。從道教來講,道教的本質是重本。既是本身的元氣。世界和你都是相對的。你感覺世界是什麼樣,世界就是什麼樣的。有一個有趣的小故事:蘇東坡年輕時非常有才華,看不起別人。一日,他雲遊到一個寺廟,見一老和尚,端坐堂中。這和尚老態龍鍾。一身腐朽的氣味。蘇東坡便上前去說,你怎麼這身打扮?我看你像一坨屎。老和尚沉吟片刻,慢條斯語的說,施主,我看您像一尊佛。蘇東坡疑惑不解的問,為什麼我這樣罵你,你還這樣說我?老和尚說,我心中有一座佛,看什麼都是佛。蘇東坡羞愧難當。作揖離去。
所以大家遵從自己的本心吧。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