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折衝萬里

    金代女真人形象

    金朝建立後,躋身於社會頂層的女真族,無論在族群規模,還是社會發展水平,都得到了蓬勃發展和長足進步。金朝鼎盛時期,人口峰值達五千六百萬,其中,女真人口突破五百萬,亦說達到七百六十萬。隨著金朝統治重心的南移,女真族的主體也遷徙至內地,即便如此,留居東北的女真人,仍有約二三十萬戶,一百餘萬眾。這無疑是清代以前,女真民族最為壯大的時期。然而,金朝滅亡後,盛極一時的女真族旋即跌入到悽苦慘淡的困頓之中。窩闊臺汗滅金後,曾統計原金朝境內的人口,賬面數字僅為一百一十萬戶。當代學者葛劍雄則認為,元代的統計有紕漏,金末實際戶數應為兩百萬,人口一千零五十萬。無論採信哪一種資料,都可見證慘烈的蒙古滅金戰爭,對中原大地的破壞何等巨大,令人觸目驚心。浩劫過後,曾經遍佈中原的數百萬女真人,很大部分損耗於紛飛戰火,但仍有很多女真人存留下來。蒙元政權中,就有很多出身女真的文臣武將,像左丞相粘合重山、外交家趙良弼(女真姓術要甲)、吏部尚書夾谷之奇、名將劉國傑(女真姓烏古倫)、驍將李庭(女真姓蒲察)、勇將高鬧兒、大將完顏拿住等等。元代民間,出身女真的儒生名士就更多了,例如:女真文人烏古論貞、完顏召陽、徒單公履,女真進士李之英,女真劇作家石君寶、奧敦周卿、李直夫(女真姓蒲察),書畫家劉若水、夾谷希顏等等,不勝列舉。

    元代人物形象

    早在金代,內地的女真人便已高度漢化,民族意識也逐漸模糊不清。金朝滅亡後,更是失去了往昔的統治地位,居於內地的女真人已沒有繼續恪守自身民族意識的必要,這便為民族間的徹底融合,掃清了最後障礙。入元以後,女真人與漢人相互通婚的現象更加普遍。大多數的女真人都是與漢人世代通婚,例如:女真劇作家石君寶(女真姓石盞,名德玉,字君寶)三代與漢人通婚,其母、其妻、其婿皆為漢人。漢人世候史天倪的三位夫人俱為女真人,世候史天澤的四位夫人中,有兩位是女真人。元代,女真人改易漢姓再度蔚然成風,幾乎所有的女真姓氏都改為漢姓。而且,女真人改易漢姓的社會“流俗”,並非迫於政府法令。而是,出於對漢文化的心理認同,更有對漢民族意識的趨同。事實上,在蒙古人眼中,內地女真人也的確與漢人渾然無別。所以,在元代的“四等人制”中,居於內地的女真人、契丹人,乾脆與漢人同化為第三等級,統稱“漢人”。經元一代,居於內地的女真人,徹底消融於漢人之中。故而,明末大儒顧炎武才會說:“而今山東氏族,其出於金、元之裔者多矣”。

  • 2 # 浪淘雲天

    落後的草原民族,遭遇先進的農業民族,其被統化是歷史的必然。以武伐勝,最後被失敗者所淹沒同化,真不知是勝是敗,誰勝誰敗?

  • 3 # 西瓜親子育兒

    女真族最初的名字叫做肅慎族,位於中國東北的一個古老民族,大約存在於3000年前,然後在歷史上各個時期有不同的名稱。歷史上用過的名字有挹婁、勿吉、黑水靺鞨,唐朝時期才開始叫做女真族,然後慢慢的強大起來,到了宋朝建立後,迫於自己勢力的薄弱,先向契丹的遼國俯首稱臣,然後臥薪嚐膽,一下子成為遼國和宋朝的領頭羊,最終滅掉遼國。女真族可以說在歷史上達到了鼎盛時期。

    現在尚存在的女真族完顏氏後人的地方,大概有這麼幾個:甘肅省涇川縣有一個村子,全村大概有3000多人,基本上都姓完顏,據說是完顏宗弼的後代。當年完顏亮殺了完顏宗弼的兒子完顏亨,然後完顏亨的子孫便遷居到這個地方生活。另一個集中地是河南鹿邑縣,有完顏氏3000人左右,河南的汝州有完顏氏2000人左右。另外在中國臺灣省也有一部分女真人的後裔。

  • 4 # 谷老師

    金朝確立對黃河流域的統治後,實行嚴密的編戶制度,即一家女真戶控制40家漢族戶口。在這一過程中,伴隨著女真民族的漢化,蒙古政權興起後,把金朝打得一敗塗地。1234年,蒙古聯合南宋滅了金朝,此時女真民族已經漢化,黃河流域的女真民族在語言服飾生活習慣上與漢族沒有差別,在元朝時統統稱為漢人。

  • 5 # 戰爭視角

    女真人是繼遼後又一個在中國北方崛起的遊收民族,隨著其勢力的逐漸增長,他們統治了整個北方地區,形成了與漢民族相互雜居、相互融合的局面。雙方在交流過程中女真民族的政治、經濟、生活方式、習俗等多方面受封建文化的影響,發生了很大變化,並最終與漢族融合在一起。

  • 6 # Ilove343

    金代女真總人數,只1183年,金大定二十三年公佈過一次,其時猛安謀克及都宗室將軍司,凡615794戶,4813651口。按猛安謀克分佈情況推算,遷居中原地區的大約200萬人,徙住今內蒙古自治區一帶的40餘萬人,留居東北地區的約有200多萬人。從1183年到1234年金亡,歷50年,自然繁殖似大於上述所舉。但金自泰和年間(1201—1208)以後,用兵日多,如果扣除自然死亡和戰爭中的傷亡,金亡時的女真人數與大定年間的統計數,相差當不會大大。

    居住中原地區的200萬女真人,遍佈北方各省,但主要分佈在中都(今北京市、河北、山東、河南各省)。宣宗從中都南遷時,徙河北「軍戶」百萬餘口於河南,故金末黃河以南、淮河以北是女真人最集中的聚居區,中原地區女真人的去向有二:其一,不少死於戰亂。除了金末與蒙古、西夏、南宋交戰中死亡的外,為起義軍殺死的也不少。活動在山東、河北、河南等地的數十萬紅襖軍,「仇撥地之酷,睚眥種人,期必殺而後已。若營壘,若散居,若僑寓、託宿,群不逞哄起而攻之;尋蹤捕影,不遺餘力,不三二日,屠戮淨盡,無復噍類」。其二,極大多數與漢族融合。分三種情況:一是大多數女真人遷居中原後,與漢族錯居雜處,習漢語,穿漢服,改漢姓,著籍漢地,金亡後成了漢族的成員。

    《元史》列傳中寫明為女真人的11位,像高鬧兒、趙良弼、李庭、劉國傑,僅從姓名上已無法分辨他們不是漢人。其中的李庭,本姓蒲察氏,金末遷中原,改姓李氏,「家於濟陰,後徒壽光」。金末遷居中原者尚且如此,在金世宗以前大批徙居中原的女真人,世代繁衍,在元朝明確規定「女直生長漢地,同漢人」的政策下,他們在元代大多成了漢人,應是歷史事實。

    女真人改用的漢姓:完顏曰王、曰陳,烏古論曰商,紇石烈曰高、曰盧,徒單曰杜,女奚烈曰郎,兀顏曰朱,蒲察曰李,顏盞曰張,溫迪罕曰溫,奧屯曰曹,孛術魯曰魯,斡勒曰石,納刺曰康,夾谷曰同,裴滿曰麻,尼忙古曰魚,斡淮曰趙,阿曲曰雷,阿里侃曰何,溫敦曰空,吾魯曰惠,抹顏曰孟,都烈曰強,散答曰駱,呵不哈曰田,烏林答曰蔡,僕散曰林,術虎曰董,古裡甲曰汪,赤盞曰張等等。二是在相互通婚中加入了漢族共同體。1191年(金明昌二年)金尚書省提出,「齊民與屯田戶往往不睦,若令遞相婚姻,實國家長久安寧之計」,章宗「從之」。1206年(泰和六年),章宗又下詔,「屯田軍戶與所居民為婚姻者聽」。在這一政策下,漢族婦女嫁女真人的有之,女真婦女嫁漢人的亦有之。前者的例子當時人說,不少生於中原的女真人,「父雖虜種(女真人),母實華人(漢人)……非復昔日女真」。後者的例子有,今北京市通縣發現的一座金墓,墓主叫石宗壁,生於遼天慶四年,死於金大定十五年,明顯是漢人;其妻為克石烈氏,克石烈當為女真紇石烈之異寫,為女真人。這些通婚戶的後裔,在金亡後成了漢族成員是毫無疑義的。三是金元鼎革之際,一些居住漢地的女真人,為避兵亂,或隱姓埋名,或棄官潛居,其後裔成了漢人。《嘉靖耀州志》中載,烏古論速可,本為耀州司侯,避元兵棄官,隱居今陝西省富平縣北山谷中,子孫遂長居於此,易姓李氏,即是明證。

    原居今內蒙古自治區一帶的約40萬女真人,與蒙古諸部接觸較早,交往頻繁,深受蒙古人的影響。特別是成吉思汗發兵攻金後,他們較早歸附或在蒙古的統治下,在元朝「若女直、契丹生西北不通漢語者,同蒙古人」的政策下,有相當一部分加入了蒙古族。另一些從軍的女真人,降附蒙古後,跟隨蒙古大軍西征南下,攻城掠地,分散到南方各省。如元龍虎衛上將軍賈塔刺渾所部軍中,就有不少女真兵,隨其西征後又渡漢江,略唐、鄧、申、裕諸州,攻克徐、邳等地。又如謁只裡,父輩歸元太宗,本人在攻克江南各州後,因功拜浙東宣慰使,鎮守紹興。卒於任,子亦老溫累遷為江東廉訪使,子脫脫,為淮東宣慰使。再如完顏石柱,父拿住歸元太祖,因功累遷總管八都軍。襲父職後,屢建戰功,升任四川西道宣慰使、總管隨路八都萬戶、四川行省參加政事。

    1283年卒後,其弟真童襲為隨路八都萬戶。以上例子雖為元初的情況,但跟隨蒙古軍到南方各省的女真上層人物及其部屬,其中有不少人留住下來,後來成了漢人。

    留住東北地區的約200萬女真人,據1193年(金明昌四年)統計,居上京、蒲與、速頻、易懶、胡裡改等路的猛安謀克民戶,計176000餘戶,每戶按5口計算,近100萬人;其餘100萬人,分佈在遼河、鴨綠江流域。他們的去向,居上京等地的近100餘萬人,除在蒙古兵征討東夏國時,有小部分死於戰亂外,餘皆成了元開元路和合蘭府水達達等路下的女真人。居住遼河、鴨綠江流域的100餘萬女真人,1216年蒲鮮萬奴叛蒙古東遷女真故地時,帶去數十萬人,除戰亂中少數死亡外,後也大多成了開元路、合蘭府水達達等路下的女真人。遼河一帶剩下的數十萬女真人,在元代還以女真名稱活動,其中有少數被遷移到江蘇揚州、淮南芍陂屯田,到了明朝中葉,大多對漢文化已「煦濡浹深,禮樂文物彬彬然矣」,即逐漸與漢人一致,成了漢人的一部分。

    總之,金亡後的女真人,大多被同化於漢族,部分加入了蒙古族,有100萬左右在元代仍保持女真舊俗,到了明代,被中原人分別稱之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低頭玩手機忽略親情的英語作文帶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