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夢索1314

    材料:黑芝麻100克、糯米50克、冰糖適量、水600ml

    1、我們先將糯米洗乾淨,然後放在碗裡,用涼水浸泡過夜,如果你急著做的話,泡一小時也是可以的

    2、等糯米泡好後,我們再來炒黑芝麻,將芝麻放入鍋內,小火炒熟即可,切勿炒過頭,因為炒過頭的黑芝麻會發苦

    3、然後我們把糯米和炒好的黑芝麻倒入破壁機內,再加入400ml的水,蓋上蓋子,用高速攪打

    4、打好後的液體需要用網篩過濾一下,過濾好的液體放入奶鍋裡待用,剩下來的殘渣加入200ml的水,繼續攪打成糊

    5、打好的黑芝麻糊通通倒入奶鍋,加入適量的冰糖,開小火,一邊加熱,一邊不停的攪拌

    6、加熱到後面,你會發發現液體越來越濃稠,顏色也越來越深,只要液體煮到變成濃稠且流動的糊狀即可熄火

    7、做法簡單,味道香醇,比買的香多了,關鍵自制成本低,更划算

  • 2 # 鄉村二泉居士

    農曆六月,熱天顯得格外長。自從入伏以來,幾乎天天都是豔陽天,是做各種醬的時候!我們老家流行曬小麥醬(有些地方叫甜麵醬),至今仍記得小時候結伴去偷吃鄉親曬在院子裡的麥醬的經歷,那種勾魂的醬香縈繞於腦海中一輩子也不會消散。而大大解饞、胡吃海吃則是在母親做過之後,初三那一年的學校生活因為有大瓶大瓶的美味麥醬吃而印象深刻。

    家庭發酵幾乎是每個傳統中國主婦都會的手藝。比如做米酒、做泡菜、做豆腐乳、做豆豉以及各種醬和鹹菜。在合適的季節裡,用簡單常見的糧食為家人做出可口的開胃小菜,這真是每個賢惠主婦的居家必備技能。為什麼大家都會呢? 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耳濡目染,二是交流取經。就像我從小就看長輩們做,常常看常常看自然就知道了流程。村裡哪家做的如果特別好吃,別人自然就會請教。對於被膜拜的主婦,這是很有面子的事情,一般都會傾囊指教、熱情相助。這樣一來,一個家族或者一個地方的做法就差不多相同了。

    我老家對於麥醬的做法是這樣的。先把去麥麩的小麥煮熟,然後攤開在平底竹筐中生黴。生好黴的小麥叫做醬坯。醬坯加鹽加涼開水攪拌均勻就可以拿到太陽底下去曬了。好天氣曬上七到十天,醬就成功了。醬坯也可以直接曬乾作為半成品儲存,在需要的時候分次曬醬。這個過程說起來寥寥數語,可是要成功做出美味的醬卻不是很容易。所以有些沒做過的,即便你告訴他怎麼做,他也不敢嘗試。而做過了也從來不敢吹牛說下一次就一定成功。因為這個還受天氣條件限制。技術要領掌控不好或者天公不作美,都極易發酵失敗。

    就小麥醬來說,做坯是成功的第一步。可以說,有好坯,醬就成功了一半。那麼醬坯的好到底好在哪兒呢?好在發酵過程的控制與引導,還有發酵程度的判斷和把控。

    傳統自然發酵利用的都是自然界中的微生物,自然界的微生物很多,你需要引導有利的微生物生長。比如這個過程我們所需要的就是黴菌,其他那些腐敗的微生物就不能讓其滋長。微生物肉眼看不見,如何控制它們的生長?很簡單,掌控其生長環境就可以。黴菌是好氧生物,所以小麥要放在通風透氣的環境下生黴。黴菌生長必須水分,所以還要保證適當溼潤。六月三伏天,豔陽高照,如果小麥就那麼裸露著生黴,那很可能一直到風乾了黴還沒長出來。那怎麼辦呢?這時候聰明的主婦們知道要做一個輔助處理。

    一是小麥要攤薄一些,這是防止厭氧的腐敗細菌滋生,讓小麥變餿。二是小麥上面要蓋上一層青葉,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一來控制水分慢速蒸發,青葉自帶水分,可以保證小麥在長出黴之前不至於風乾了。二是提供自然菌種,這樣黴能順利長出來。正因為青葉擔負有提供菌種的使命,所以清洗的時候很有講究。你萬萬不可用“潔癖”的作風來洗,那樣會洗掉附著在上面的自然菌種。只能在自來水下衝衝,沖掉灰塵即可。然後晾乾,涼到沒有明顯的生水就可以了。青葉的使用,是小麥成功長黴的關鍵。說到這裡,我們不得不歎服先人的聰明!

    這裡的青葉從理論上來說,只要是無毒的植物都可以。不過我老家更偏愛用醬蒿,這是一種與艾草非常相似的蒿草。不過葉子比艾草瘦點,葉子正面和梗都綠中略帶紫紅色;艾草的梗是青白綠色。兩種蒿葉的背面都是白色,葉形相似。為什麼人們偏愛醬蒿,聞聞就知道了。醬蒿自然就有一種醬香味,艾蒿氣味偏於中藥一些。再者醬蒿葉子是光面,艾蒿葉面有細細的絨毛,後者更容易夾帶灰塵。

    至於發酵程度,可以從黴菌菌絲的顏色來判斷。初長的菌落和菌絲是白色的,等到菌絲全面覆蓋並且轉黃就表明發酵成熟了。前期發酵若是不夠,會導致後期的醬有澱粉沉澱,影響醬的口味和綿軟程度。

    醬坯做好了,醬就成功了一半。發酵進入下一步-----曬醬。此時就需要天公做美了!這就是即便再怎麼內行的主婦也不敢吹牛做醬次次成功的原因。曬醬受天氣限制,必須有連續至少一個星期的清爽大晴天。期間如果不慎淋了雨,醬很可能就會腐敗。如果遇上連日陰雨,影響醬中水分的正常蒸發,那麼後續的發酵也受影響,口味堪憂。好的太陽天會把醬曬出一層紅色的醬皮,第二天攪拌一下再曬出一層,幾天下了,醬內內外外就都變成了很勾食慾的醬紅色,同時醬香也一天天濃郁起來。說起來,這真是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事情。好像大凡美味的食物都是如此。

    那麼為什麼經過幾日日曬,長黴的小麥就能變成美味可口的醬呢?這裡面涉及到一些生物學知識。小時候我不懂,只知道膜拜它的神奇。後來大學碰巧學的是生物學,總算知道了其中的原理。

    小麥的成分主要是澱粉、蛋白質等一些大分子,黴菌等微生物能將它們分解成小分子糖類和多肽或氨基酸。而我們的味蕾對這些小分子物質異常敏感,小分子糖類讓人會有甜甜的舒適感覺,至於多肽和氨基酸則是讓你的舌頭感覺到鮮的物質。甜與鮮,這兩種美妙的感覺,澱粉和蛋白質都做不到。這就是發酵食品的神奇所在,能把非常普通的食物變成妙不可言的開胃食品。說到這裡,我們除了感恩聰明的祖先,還應該感恩神奇的自然界!

    曬醬之前,醬坯先要用鹽醃製。這樣做的目的是殺死黴菌停止發酵。有人可能要疑惑了,剛剛不是說要靠黴菌分解小麥的大分子嗎?這會怎麼又把它們殺死了?沒錯,我們就是要利用黴菌達到這個目的,但是我們做醬是想給自己吃給家人吃,不是給它們吃。前面營造條件,讓黴菌繁殖起來,繁殖到合適數量就可以了。此時需要停止發酵,不然小麥就被黴菌“吃光了”!

    鹽醃能讓微生物脫水死亡,此時它們細胞內的物質就會釋放出來,而我們需要的就是這個!是什麼呢?如此神秘的物質叫做酶。黴菌細胞中有澱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各種能把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的酶,就是這些神秘的物質讓小麥變得那麼甜鮮美味。並且鹽不會破壞這些酶,酶釋放出來還可以發揮作用,繼續分解小麥。這就是醬的後熟過程。我們把它置於Sunny下曬,只是為了提供合適的作用條件,使得黴菌全部死亡,而小麥澱粉和蛋白質得到充分分解。

    曬醬過程要注意的除了不能淋雨,淋雨可能導致雜菌混入,醬腐敗;還有一點要注意,一天一般攪拌一次就夠了。不能有事沒事地去攪拌,否則醬會泛酸。這是因為攪拌會導致氧氣的充分混入,氧氣充足時小分子會繼續發生羧化反應生成有機酸。有機酸是讓味蕾感覺到酸味的物質,比如醋酸、乳酸都是有機酸的一種。曾聽母親說過,若是土法制醋則需要多多攪拌,這也是透過控制發酵條件來控制發酵產物的例子。曬好的醬允許有略微的酸味,但不能過酸,不然影響口感。

    做好的小麥醬,用罐子裝起來存,放可以吃一年都不會壞。當小菜或者佐料都是不錯的。對許多濃情子孫來說,它可能還承載著比食物本身更豐富的意義。一口醬香就能喚起故鄉親人的記憶,多少經年往事都已沉澱在那豐富美妙的味道里。不知不覺中,你已被它套牢,它已成為你鄉愁的標示物之一。在每一個冷不丁的時候,會突然透過撩撥你的味覺神經來喚醒你對故鄉的記憶。這真是可以稱作舌尖裡的鄉愁啊!

    包括做醬在內的土法家庭發酵技術包含了祖先太多的智慧,是和諧利用大自然的絕妙生活技藝,值得每一個子孫學習並傳承。遇上合適的好天氣,我也會用一些小麥實驗一番。這個對我自己來說是一種實踐的洗禮,對孩子們來說也極具傳統的觀摩教益。作為一個熱愛生活的炎黃子孫,不管是來自祖先的恩澤還是來自大自然的恩賜,我都不想拒絕。

  • 3 # 你說過e

    1.淨料:選成熟度好的芝麻,去掉黴爛粒,曬乾揚淨,放進盛有清水的缸中用木棍攪動淘洗,撈出漂在水面的秕粒、空皮和雜質,浸泡約15分鐘。待芝麻吸足水分,撈入密眼篩中瀝水,然後攤在席上晾乾。

    2.脫皮:將洗淨的芝麻倒入鍋內炒成半乾,放在席上用木錘打搓成皮(注意不要把芝麻打爛),再用簸箕把皮揚出。有條件的可用脫皮機脫皮。

    3.烘炒:將脫皮芝麻倒入鍋內,用文火烘炒。用木鏟不斷翻攪,一直炒到芝麻本身水分蒸發完,呈棕色,用指捏一捏就成粉末即可,但防止將芝麻炒焦失味。炒前如果將4千克鹽溶化成水,加入適量大料、花椒粉、大小茴香等,攪拌均勻後倒入50千克脫皮芝麻中,停3~4小時調味料慢慢滲透於芝麻中,則製出來的芝麻醬別具風味。

    4.磨製:用石磨將炒好的芝麻磨成稀糊狀。磨料時在磨眼中插入幾根竹竿,使醬汁下得均勻,細度高,提高質量。磨好的醬液要趁熱裝入玻璃瓶或陶缸中封好待售。一般每100千克芝麻可製成芝麻醬80~85千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痘痘肌怎麼樣護膚是正確的呢?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