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糊塗Hutoo

    首先來說,少不讀水滸,因為閱歷淺,看不懂梁山好漢的貌合神離,品不出利益角逐的任務悲哀 。

    這本書看似替天行道的英雄快意,實則卻是一部徹頭徹尾的悲劇。朝廷和梁山遵循的是叢林法則,弱肉強食,實力為王。

    林沖以武力殺了王倫,然後杜遷、宋萬服了,俯首甘心做小弟。林沖至死也未能殺掉高俅,盧俊義則是淪陷在官老爺的夢裡,白送性命。

    少年人不經過社會的拷打和世道的殘酷,是看不懂的。或者,你以為看懂了,實則看得很淺。

    再說老不讀三國,因為黃粱夢已醒,壯志仍未酬。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似曹孟德一般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大多數的人,回首年輕時的意氣風發,望著如今的滿頭白髮,心裡也只剩下遲暮之悲。

    劉玄德半生勞走,蜀漢基業雖然打下來了,但是拜把子兄弟卻不得善終,這是故舊離去之唉。

    人數自古有盡,天命從來無常。老年人讀完三國,回憶自己的一生已是盡頭,觀書越是盡興,合卷就越加沮喪。

  • 2 # 贊麗生活張繼

    應該是四句話男不看西遊,女不讀紅樓,老不看三國,少不讀水滸?

    中國文學史上的四大名著,足可以說是古人留下的璀璨明珠,時至今日也是經久不衰,更是被後世的人們多次翻拍成相關的影視劇,成為諸多人們兒時經典的記憶,雖然是四部經典的古典小說,卻是反應了當時社會的各種現實百態,但是為何一直會有人說“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呢?

    之所以說男不看西遊,是因為西遊記浪漫主義神魔小說的代表作,將當時社會現實隱喻在小說之中,充滿了諸多虛幻與社會大現實難以融入的情景,看過西遊之後,每個男孩都想要自己可以化身為無所不能的齊天大聖,凡是自己看不進去的東西,都可以用金箍棒毀滅,上天入地唯我獨尊,但是這些終究是想象看的多了就會偏離現實、消極避世,畢竟年少只知猴王勇,年長方知悟空慫。

    女不看紅樓則是因為,紅樓夢過多的筆墨描繪悲慘結局的女性,對於小說中的女性情感把握的極為細緻,那種女性獨有的悲天憫人、多愁善感的性格,結合相關的故事,很容易將女性讀者和觀眾帶入進去,看的多了再結合自己身邊的種種不幸的事情,很容易對愛情不在抱有幻想,人活一世草木一秋,終究是要快樂的面對所有的幸運與不幸。

    老不看三國是因為,三國中講述的謀士之間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算計、權術頗多,雖然這些情節能夠讓人看的精彩紛呈,但是對於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年過半百的人來說,很容易看透這些深刻的謀略、縱橫權術,一旦心存野心,就很容易將這些手段、技巧運用到自己的社會生活之中,這顯然不是一件好事。

    少不看水滸就更好理解了,水滸之中的一眾好漢大都是因為看不慣,社會朝堂的統治,做出犯上作亂的事情,爭勇鬥狠稍有不順便落草梁山,向來看重兄弟義氣,為了兄弟兩肋插刀在所不惜,這對與年輕氣盛、涉世未深的少年,心智的發展有著不好的影響,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才有了“男不看西遊,女不讀紅樓,少不看水滸,老不讀三國”的說法。

  • 3 # 電視觀察者

    原因一,水滸容易讓青年做事衝動。水滸中灰色情節太多,少年心智不成熟,看完容易模仿其中的人物,容易形成不良的習慣,所以少不讀水滸。

    原因二,水滸對於當時的社會描寫的太過於灰暗,容易讓人產生對社會的認知,不利於心理健康成長,有礙於青少年對於前途的判斷。

    老不讀三國。

    原因一,三國中多於爾虞我詐,老年人本來到了晚年放鬆心態,而三國講述的謀略較多,不適合老年人觀看,容易讓人老謀深算,所以老不讀三國。

    原因二,猶言年紀到了這地步,經歷頗多,不宜再看三國——看到各種圖人的計謀,不免緬懷自己的遭遇,吃了別人不少虧,猛然覺醒,徒增憤恨而已;或因學習了那一套,用以對人,甚至進行報復,都非美事,所以認為不如廢卷。”

    原因三,三國中多出現名句,比如曹操的“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這對於老年人來說很容易激起內心中的澎湃,回想往事所以老不讀三國

  • 4 # 巴薩菲特

    三國裡面全是老奸巨滑,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陰謀詭計。老人家看了學的為老不尊,年輕人哪裡斗的過!

    而年輕人典型的易衝動,年輕氣盛!水滸裡的一百單八將,個個打殺劫舍,打暴不平,年輕人受了影響不好管理!

    其實文學作品而已,誰想看誰看。關鍵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現在處處監控,哪容爾等造次!

  • 5 # 南柯夢說

    金聖嘆先生曾經說過:“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水滸講述義氣,無視法律;三國寫過去風雲,讓人心有不甘。

    為什麼說少不看水滸?——因為怕人學壞

    水滸講述宋朝時期奸官當道,官逼民反,最後順從官府卻被一一殺害。而水滸的一大特點就是真實,把當時的殘酷真相展現出來,把人寫到骨子裡,把人性的醜惡寫到極致。

    所以少不看水滸,原因就在於怕少年涉世未深,如果少年讀了水滸,對其中人物故事心生嚮往,遇到不平之事全都仿照這些英雄好漢的行為,被書中好漢們快意恩仇和替天行道的行為所吸引。容易好勇鬥狠,無視社會法律與秩序,做事不知輕重,那才會麻煩。所以,在少年世界觀還未定型的時候,不要看水滸。

    為什麼老不看三國?——因為怕想多,讓自己耿耿於懷

    《三國演義》講述了東漢末年天下混亂,群雄並起,逐鹿天下。魏蜀吳先後登場,最終三國歸晉的故事。整本書中聰明的,有謀略的,能打的最終都沒有統一天下,反而被低調沉穩的司馬家奪得一切。

    就像老一輩們一生辛苦。殫精竭慮奮鬥一生,最終創下偌大的事業,可惜子孫不爭氣,竟然被一個默默無聞的人奪走一切,這又怎樣能讓自己放心呢。

    所以老不看三國,原因在於,老的時候看了,回憶起年輕時的青蔥歲月,那種明明只差一步就能成功的遺憾和不甘,導致產生心結,不利於生活。也會給人一種英雄遲暮,壯志難酬的悲憤。

    所以就有人們說的“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

  • 6 # 記憶之鷹

    “三國”指的是羅貫中所寫的《三國演義》,“水滸”指的是施耐庵的所寫的《水滸傳》。這兩本書都是古代名著,各有其特點。《三國演義》的特點是權謀老到,情節驚險,特別引人入勝;《水滸傳》的特點是情感衝動、任俠尚氣和特別暴力。根據它們的特點,我們容易判斷各自的適合人群。

    首先,我們來看《三國演義》,分析它為何不適合老年人閱讀。

    老年人一般都有豐富的經歷,比起少年人性格深沉得多,可以稱得上“老謀深算”。他們如果看權謀老到的《三國演義》,容易變得更加複雜,更加勾心鬥角和更加老奸巨猾,這對家庭和社會的影響極為不利。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才是王道,才有益於國泰民安,而老年人變得更加狡猾顯然不好,對人多疑善變不僅影響家庭的和睦,也影響社會的團結,是老年人看《三國演義》容易產生的副作用之一。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大家提倡老年人最好不要看三國演義。

    另一方面,《三國演義》情節驚險、引人入勝,容易使人變得激動。老年人的心臟漸漸老化,其功能大大不如年輕人,許多老年人都患有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等血液性疾病。特別是患有高血壓的老年人,如果他們突然激動起來,血壓會立刻升高,極有可能引起腦溢血等疾病而中風,甚至得腦壞死或心肌梗塞,這是特別嚴重的後果。所以,從這個意義上看,為了保持健康,老年人也不適合於沉迷於《三國演義》。

    其次,我們來看《水滸傳》。《水滸傳》中的人物任俠尚氣,容易衝動和特別暴力,這對於性格本來就不成熟的年輕人更容易產生不利的影響。《水滸傳》裡特別講兄弟義氣,甘願為朋友兩肋插刀。這本來是人與人之間重感情的表現,看起來很好,似乎應該提倡。只是《水滸傳》裡的“朋友義氣”特別盲目,甚至盲目到連是非都不分的程度,只要是朋友的敵人,管他對與錯,老子都要挺身而出,為朋友長臉替朋友仗義。這對於朋友來說是好的,但對於社會來說卻非常不好,它會使社會失去公平,嚴重影響社會的安定團結。

    例如,宋江殺了閻婆惜,按照殺人償命的法律規定,宋江怎麼也要受到法律的懲處,知府大人本著治病救人的原則,從輕判處宋江充軍。但是宋江結交的兄弟們可不樂意了,他們在晁蓋的帶領下,殺死解差,暴力搶走宋江,聚義於梁山水泊之中抗拒官府,這雖然仗了朋友之義,卻是無法無天,造成了十分不良的影響,對社會的危害極大。別人的命就不是人命嗎?難道只有他宋江才是人?閻婆惜死了,解差死了,只有他宋江才是無辜的嗎?

    所以說快意恩仇看來是好事,卻產生了巨大的副作用,進一步促成了社會的不公平。如果大家都去效仿,這個社會就根本無法平安了。實際上也是這樣的,正是由於大家都快恩仇,大家爭相效仿,殺人越貨的越來越多,大家都逼上梁山暴力抗擊官府,使得社會越來越動盪,當然受害最大的肯定是普通的老百姓。

    《水滸傳》裡的人物性格衝動,崇尚暴力,這對性格正處於發育時期的少年人來說極為不利,他們看水滸更容易學壞。少年人的身心都處於發育階段,容易受到不良誘惑,所以我們要儘量給他們現實好人好事,讓他們潛移默化變得越來越好,而不應該用壞人壞事去引誘他們。《水滸傳》裡那些崇尚義氣、我行我素的情節,對於少年人影響當然不好,不值得提倡。所以說,俗話所說的“少不讀水滸”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老不讀三國,少不讀水滸”是我們前人的經驗之談,不是說水滸和三國看不得,只是它們有不同的適宜人群罷了。本著教人進步的原則,我們必須有所取捨,這對社會才會有更多的益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爵跡》真的是爛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