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越智872

    其實還是毛澤東說得對,不打無把握之仗。夷陵之戰純屬劉備打了一場報仇之仗,並沒有什麼把握,豈有不敗之理!由於關羽大意失荊州,遭到了東吳的追殺,導致關羽人頭落地,荊州丟失。劉備頭腦發熱,沒有考慮孫劉聯盟的重要性,悍然出兵攻打東吳,最終以失敗而告結束。即使是張飛不死,也難以取勝。因為張飛只是一員武將,連自己的部下都玩不轉,還能打敗東吳?根本不可能!打仗即要靠戰將的勇猛,也要看士兵的鬥志,更要看指揮官的智慧。論智慧,張飛不如東吳的謀士;論士兵的鬥志,張飛酒後毆打士兵,影響士兵計程車氣。所以張飛也無法挽救夷陵之戰的敗局。

  • 2 # 我是趙帥鍋

    在夷陵之戰中,劉備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手下沒有能夠獨擋一面的鐵桿嫡系將領。當時,有能力獨擋一面的關羽、張飛、黃忠都先後去世,活著的魏延需要鎮守漢中,趙雲必須留守成都,馬超病重,而且也不敢委以重任,在這種背景下,劉備在東征孫權時,就只能由他自己親自率軍作前鋒。

    去過宜昌的人應該知道,從秭歸到夷陵這一段,都是狹窄的山谷地段,走水路必須要越過狹窄湍急的西陵峽,走陸路滿是高山險隘,劉備的幾萬大軍根本無法合攏在一處,只能延綿幾十裡。這時如果前面的軍隊發生大潰敗,後面的部隊不僅無法救援,還會面臨大規模的踩踏事件。

    當時的劉備有兩個選擇,一是率領大軍走水路順江而下,直搗江陵城,這種戰法殺傷力非常大,因為從秭歸到江陵,那是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可謂是順流而下,一瀉千里。劉備的大軍如果這樣衝下來,孫權的軍隊肯定是擋不住的。

    事實上,孫權剛開始一聽劉備東征,那是嚇得六神無主,原因就是孫權以為劉備會不顧一切的順流而下,直逼江陵,如果劉備這樣玩。那孫權肯定會叫苦不迭的。因為,這樣一玩,無論誰勝誰負,孫權都會輸得精光。

    但問題是,這種戰法是典型的孤注一擲,因為大軍順江衝下來容易,但想返回去,那就是逆流而上,其難度之大,那是驚人的,最後的結果只能是不成功便成仁。

    如果劉備此時有一個能夠獨當一面的嫡系將領,比如張飛還活著的話,他就很有可能採用這種激進的方案,讓張飛當先鋒,率領大軍順流直下,急攻江陵,自己則坐鎮秭歸,排程保證大軍後援,同時讓馬良等人返回荊州,招撫地頭蛇們,如果荊州的地頭蛇不想讓自己成為炮灰,那麼只有再次迅速依附劉備,從而讓孫權的軍隊失去依靠。

    劉備在最開始東征時,可能就是這樣計劃的。因為當時張飛就是劉備所選的先鋒,只可惜大軍還未出徵,張飛就被殺害,這樣劉備只能自己親自來當先鋒。但這樣一來,劉備就不得不萬事小心,自然不敢在選擇這種激進方案,從而讓陸遜有機會在夷陵一帶狙擊。

    而且,因為劉備不敢急攻江陵,也使得馬良在荊州的活動一直不能取得重大的突破,一切是顯然的,劉備自己都不敢拼命,荊州地區的豪門大族又憑什麼玩命去支援劉備,所以馬良在荊州活動了一圈,卻沒有任何重量級的地頭蛇支援他。

    在這種背景下,劉備只能選擇第二種方案,就是引誘陸遜主動到秭歸地區決戰,但問題是,陸遜任憑劉備如何挑釁,他就是一副忍者神龜的模樣,而且這一耗,就是整整八個多月過去。

    其實,戰爭到了這一步,劉備只剩下撤軍一條路。但問題是,劉備顯然不甘心這樣做,所以他決定用自己當誘餌,結果當時就被陸遜一頓狠揍。更關鍵是,這支前鋒部隊是劉備親自率領的,結果被敵人打得潰敗,後面的部隊就更不用說了,只能跟著四處逃散。

  • 3 # 棍哥觀史

    夷陵之戰劉備的失敗是有人才匱乏的原因的,倘若張飛能夠出戰,以其戰場經驗和勇猛程度來看,如果能夠迅速的破掉孫桓駐守的夷道防線,那麼夷陵山脈至猇亭一線的防禦想必也會瓦解,那麼劉備軍向東出夷陵山脈,也不至於火燒連營。

    戰爭走向

    劉備大軍東出前期屬於順勢,一方面是兵鋒正盛,一方面也是陸遜戰略撤退的結果,由於巫縣至夷陵這一帶多是山地地形,屬於蜀軍擅長的山地野戰地區,陸遜的戰略退讓是非常合理的,因此蜀軍破秭歸重鎮之後可以一路前行,劉備佔領秭歸之後分兵黃權北上佔領臨沮以防北面魏軍趁勢南下攪局,而自己率軍繼續向東推進至猇亭。

    猇亭是陸遜重點佈防的重鎮,與當陽的潘璋、夷道的孫桓互為犄角,身後還有朱然做支援,這樣的防線也使得劉備大軍無法推進。因此劉備選擇防禦最為薄弱的夷道作為突破口,意圖破掉一個犄角,雙線壓制猇亭,也為了圍攻夷道引陸遜大軍救援從而決戰。這兩個計劃有一個成功就算是破掉猇亭的防禦體系了,甚至可以由吳班和陳式的水軍直接向東推進攻打朱然,陸遜的猇亭並非必爭之地。

    戰術失效

    但攻打夷道的張楠也算是盡力了,孫桓也算是虎將一名,堅守夷道六個月,硬是將戰爭由冬天拖入了夏天。陸遜也是沉得住氣,面對孫權侄兒被圍,一兵一卒的援軍都沒有撥掉,劉備的這一計劃徹底落敗,由於時間推移至盛夏,劉備水陸兩軍皆難忍耐江南酷暑,於是才有了連營茂林之中的無奈之舉。隨後陸遜抓住戰機,以火攻的戰術將劉備連營付之一炬,蜀軍潰敗。

    人才對比

    劉備東征確實面臨人才匱乏的問題,趙雲是堅決反對東征的,黃忠病逝,馬超病逝,關羽被殺,劉備出征時令江州張飛從閬中出發與其匯合,但不料也被殺害,魏延又遠在漢中,可用之才確實不多,以吳班、馮襲、張楠、陳式為主要武將體系的蜀軍陣容在紙面上都沒有優勢,劉備面對這等窘境,不得不派馬良遊說了少數民族將領沙摩柯助戰。

    而吳國由陸遜任大都督,以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為主將,這樣的陣容對比之下,蜀國顯得貧弱了太多。

    雖然戰爭的勝負不是由個人來決定的,但人為因素也是戰爭走向的一個因素,倘若張飛能夠隨軍出征,那麼在攻克夷道上,想必會比張楠的效果要好很多,那麼戰爭的走向一定會發生變化,至少劉備大軍不會入茂林連營,向東推進之後走出山地,依水搭營會避免陸遜火攻的一蹴而就。

    因此由個人看來,夷陵之戰的謀略上改觀不需要太大,反而武將的配置上如果能夠強勢一些,反而會有意想不到的收效。

  • 4 # 百花爭豔只為你

    戰爭勝負的因素很多,一個人是無法影響戰爭勝負。

    張飛不死也無法攻下東吳,此時的荊州已失去。陸遜所採用的戰術是針對劉備大軍的,張飛又不是謀士,他怎麼會看清這樣的佈局。

    劉備大軍遠征東吳,遠離本土作戰,其物資不足,張飛能怎麼辦?張飛是一員猛將,當時是三國第一的存在,但是他對陸遜這樣的儒將,還是不行的,至少謀略是比不過的。

    張飛在與不在都不影響戰局,諸葛亮都沒有幫助劉備打贏,何況張飛勒!

  • 5 # 歷史都付笑談中

    只能說機會大一些吧,張三爺智勇雙全,也許能想出什麼鬼點子來,有他在,也許不會對峙那麼久,不會露出破綻讓陸遜抓住

  • 6 # 不沉的經遠

    在夷陵之戰時,即使張飛沒有被害,劉備也很難獲得勝利,不過可能會輸的好看點。

    在夷陵之戰時,陸遜採取避敵鋒芒,後撤幾百裡在夷陵據險死守,把蜀軍堵在幾百裡的崎嶇山道上,使其無法展開兵力,然後等蜀軍疲敝以後再行反擊的戰術。應該說這個戰術非常有效,而且難以破解。

    在三國時期,防守方優勢很大,漢中之戰,劉備據守隘口,以曹操之能,魏軍空有兵力優勢也只能黯然而歸。而在蜀漢滅亡以後,羅憲不過率幾千人就在江州擋住了東吳的全力攻擊,名將陸抗也不得不承認失敗。

    而在夷陵之戰時,蜀軍大約不過4、5萬,加上蠻族部隊,最多不過6萬多,而且蜀軍被擠在幾百裡的山路上,不得不沿路派軍駐守,在前線的兵力更少。而吳軍兵力也有5萬,蜀軍在夷陵的兵力並不佔優勢。而且陸遜已經下定了決心死守,不會貿然出擊,即使有張飛在,面對兵力相當一心死守的吳軍,也是無從下手。

    蜀軍唯一的破解方法,是不顧夷陵的吳軍,順江而下直撲江陵。然而蜀軍的水軍主力都在荊州,荊州之敗以後,蜀軍的水軍實力已經大打折扣,冒險順江而下風險太大,因此這個方案也不可取。

    不過如果張飛在的話,在最後吳軍反擊階段他可能會阻擋住吳軍的攻勢,給蜀軍爭取集結後撤的時間,那麼蜀軍的損失可能會小一些。

  • 7 # 小向侃三國

    談到這個問題不妨我們從彝陵之戰失敗原因上做分析,

    一、是夷陵之戰同蜀漢的政治主張和戰略規劃不適應;都知道蜀漢的政治口號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戰略規劃上是“隆中對”跨有荊益,聯吳攻魏,始終是將魏國作為頭號目標;

    二、蜀漢集團意見不一;關羽兵敗荊州全失後,蜀漢出現了三種聲音,一是執意伐吳,奪回荊州,以劉備、張飛和大部分荊州籍官員為主,目的在於保持戰前的勢力範圍;第二種是堅持和平發展,以譙周等益州本土為主,堅持保境安民;第三種是堅決反對,以諸葛亮,趙雲為主,主張先公後私,先伐魏後攻吳;這也為兵敗埋下了伏筆。

    三、人才隊伍青黃不接;伐吳期間馬超、黃忠相繼去世、張飛遇害、魏延鎮漢中,諸葛亮留守,趙雲督糧草,只能自己帶上新生代將領伐吳,這些對大兵團作戰經驗比較欠缺,

    四、戰術也出現失誤;綜合資料看,劉備率5-8萬兵力順流而下,吳軍後撤至彝陵,秭歸,將五六百里的丘陵都丟給了蜀軍加大了後勤負擔壓力和兵力分散拒守兩個劣勢,沒有采取水陸並進,而是舍船上岸,放棄了自己優勢,長時間沒有進展,加之時日長久導致士氣低落給了陸遜擊破的機會,

    所以綜合來看,張飛在只能在減少損失和戰術上有一定的效果,戰略上並不能起到決定性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首套房利率上調,對於去年已經買房的人來說有影響麼?如果有,具體怎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