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赤道企鵝
-
2 # 欲雲談史論今
公元前710年1月,宋國發生了一件轟動一時的大事件:華父督殺死了大司馬孔父。
孔父,名嘉,祖先是弗父何,曾經主動把國君之位讓給了宋厲公,也是宋國公族。因為有讓位義舉,弗父何後代在宋國一直都倍受重用:孔父嘉之父正考父,是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三代國君時期的上卿;孔父嘉本人,在宋穆公和宋殤公時都是大司馬,也是宋國卿士。對於孔父嘉,他的後代比他更加出名:他就是儒家教主孔子的六世祖!
如此位高權重而且在宋國威望甚高的孔父嘉,華父督為何要殺他?
俗話說,紅顏是禍水。孔父嘉之禍,就是由他老婆帶來——他老婆長得實在是太漂亮,容易招人耳目。
一天,華父督上街閒逛,偶遇一位美女,頓時被吸引住,不由自主地感嘆道:“實在太漂亮了!”如此絕色佳人,華父督當然想一親芳澤。可他四處一打聽,才知道這位美女原來是就是大司馬孔父嘉的老婆。雖然華父督是“公孫”,但孔父嘉位高權重,華父督想搶他老婆也沒那麼容易。常人也就因此而斷了念想。可自從見過美女後,華父督就像是入了魔,茶不思、飯不想,怎麼都忘不了她。為得到美女,華父督決心要殺了孔父嘉——可是,該如何動手呢?
在過去的十年中,因為鄭莊公支援堂兄弟公子馮,宋殤公一直與衛、陳、蔡等國結盟,與鄭國展開了長期對抗。在鄭、宋對抗的頭幾年,宋人以多欺少,多次戰勝鄭國;可到了對抗後期,鄭國先後與齊、魯國等等大國結成同盟,實力增強,漸漸佔據了上風。特別是公元前713年,鄭莊公聯合齊國、魯國殺入宋國,侵佔了不少宋國領土;在回軍的路上,又反包圍了試圖伏擊鄭國軍隊的宋、蔡、衛三國軍隊,讓宋國損失巨大。因此,與鄭國對抗十年,十年十戰,而且宋國多敗戰。如此頻繁的戰爭,給宋人帶來了沉重的徭役、賦稅負擔,讓宋人怨聲載道。
華父督深知宋人都對戰爭不滿,所以他趁機大勢造謠,聲稱這全是因為大司馬孔父嘉一手造成。宋、鄭長期對抗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鄭莊公想另立子馮回宋國為君,可普通宋人對此並不知情。當宋人一聽了華父督的謠言,都恨死了孔父嘉。於是,華父督趁機煽動作亂,殺死了孔父嘉,然後順便搶了孔父嘉的老婆。宋殤公聽了華父督如此作亂,大怒。華父督擔心宋殤公殺死自己,所以一狠心,又殺死了宋殤公!
為避免“國際制裁”,華父督趕緊向魯、齊、鄭、陳等等諸侯國送去重賂,並從鄭國接回了公子馮,立為國君,是為宋莊公。
從整個事件看來,華父督因色起意,殺死忠臣孔父嘉、強搶其妻,後來又殺死國君,絕對是位大奸臣。一百多年後,華父督的子孫在出訪外國時都因為這事自覺慚愧,不敢接受他國國君的高規格接待,足見他在宋國有多麼不得人心。孔父嘉祖上有讓位之德,幾代人忠心服侍宋國公室,是絕對的忠臣;他的後人逃到魯國後,還出了孔夫子這樣的千古名人,也可稱得上是名臣了。
然而,孔父嘉的忠誠,卻讓宋國對外戰爭不斷,令宋人飽受戰爭之苦;華父督的奸臣之舉,客觀上卻讓宋人擺脫了戰亂頻繁的噩運。因此,對宋華人而言,孔父嘉的“忠”,正是他們的苦難之源;華父督的“奸”,卻成了他們改變命運的契機。
那麼,從這個角度來說,到底孔父嘉是好人,還是華父督是好人呢? -
3 # 非常道畢延河
名臣未必好人,王安石;奸臣未必壞人,是蔡倫。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宋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出生於臨川軍之新淦縣(今江西新幹縣),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在中國歷史上,王安石是數得著大政治家,改革家,正如梁啟超所說:若乃於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當之矣。悠悠千年,間生偉人,此國史之光,而國民所當買絲以繡,鑄金以祀也。距公之後,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國民之視公何如,吾每讀宋史,未嘗不廢書而慟也。以不世出之傑,而蒙天下之詬,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則有克林威爾,而在吾國則荊公。(梁啟超《王安石傳》)
王安石在做人上確實很失敗,支援他改革的大部分是奸臣小人章惇、蔡確、曾布、蔡京等,反對他的都是些君子,如蘇軾、司馬光、程氏兄弟等。
王安石的不修邊幅在北宋是出了名的,據葉夢得《石林燕語》記載,“王荊公性不善緣飾,經歲不洗沐。衣服雖敝,亦不換濯。”蘇洵寫過一篇文章叫《辨姦論》,“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專門批評王安石的邋遢不講衛生。
王安石是一個極其剛愎自用,自以為是之人,眼睛裡容不得半點沙子,只要當時朝堂上有反對他變法的聲音,他就要對其進行打壓,甚至都不允許中立派的存在,只要有人不支援也不反對,就不能算是變法的支持者,就要受到打壓,為了改革成功將一批忠志之士排擠出朝廷,而起用了一批投機阿諛之徒,可以說是他最大的失敗。
王安石改革目標是為了強國富民,可是有些措施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經過官僚體系的扭曲後反而危害民眾,如青苗法變成官辦高利貸。明末馮夢龍纂輯的《警世通言》,有《拗相公飲恨半山堂》,寫王安石變法失敗的事。王安石告老還鄉時,沿途所見所聞,都是百姓對變法的不滿和怨憤,因之抑鬱、悔恨而逝。文中寫道:“因他性子執拗,佛菩薩也勸他不轉,人皆呼為‘拗相公’。”
蔡倫,盡人皆知的偉大的發明家,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倫因有功於太后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終於製成了“蔡侯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 ,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權力鬥爭自殺身亡。
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蔡倫備受人們的尊崇,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紙神” 。在美華人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程序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排在第七位,在入榜的中國名人中排第二位,僅次於孔子。美國《時代》週刊公佈的“有史以來的最佳發明家”中,蔡倫亦榜上有名。范曄寫《後漢書》,對他的才幹、任官亦給予了客觀的評價:“倫有才學,盡心敦慎,數犯嚴顏,匡弼得失。”
蔡倫卻是一個權傾一時的宦官奸臣,一生經歷四帝二後,位列九卿,封得侯爵,關鍵在於蔡倫善於察言觀色投機取巧善於站隊,跟對了人保證了榮華富貴。
蔡倫選擇竇皇后,竇皇后與宋貴人之間的鬥爭你死我活,蔡倫變成了權力鬥爭的個工具。竇皇后讓蔡倫上書誣宋貴人“挾邪媚道”,“欲為厭勝之術”,最終逼得宋貴人自殺身亡,因此變成竇皇后的寵臣。竇太后死後,鄧太后掌權,蔡倫繼續投入門下,深得信任,成為鄧太后的得力干將。直到公元121年鄧太后病死,漢安帝劉祜親政,蔡倫的好日子才到頭。因為漢安帝劉祜是劉慶的兒子、宋貴人的孫子,蔡倫自知漢安帝親政後肯定會報復,於是在同年自盡。
蔡倫改進造紙是為了拍馬屁,鄧皇后喜歡舞文弄墨,於是蔡倫就潛心鑽研西漢的造紙技術,準備造出一種真正的紙,來討鄧皇后開心。根據史學家考證,西漢年間所出產的紙應屬於麻質纖維紙,質地粗糙,產量不高,而且也不利於書寫,大多用於包裝禮品之用。蔡倫為了巴結鄧皇后,著手研究造紙,於公元一零五年發明了新的造紙術,此後蔡倫一直深得鄧皇后(後成為太后)信任。
蔡倫自己都沒有想到,自己的發明居然對世界歷史有這麼大的貢獻。
回覆列表
東漢外戚竇憲
竇憲因其妹被漢章帝封為皇后而以外戚的身份同竇氏族人權傾朝野,章帝駕崩,竇皇后變成了竇太后,而竇憲的權利就更加大了。
年紀輕輕的竇皇后變成了竇太后,獨居後宮自然寂寞難耐,此時都鄉侯劉暢來吊章帝之喪,劉暢小白臉一枚,長得風流倜儻,於是竇皇后就多次在後宮召見劉暢,竇憲怕這個小白臉分了自己的權利,畢竟張愛玲說過“征服女人的陰道就征服了女人的心”,於是便把這個劉暢給刺殺了,竇太后得知真相後那是大發雷霆,將竇憲禁閉內宮之中,竇憲自知難保便請求戴罪立功,北擊匈奴。
抗擊匈奴
竇憲率漢軍同南匈奴共三路大軍突襲稽落山,大破北單于,單于中箭逃走,兵法雲:窮寇莫追,但是竇憲偏偏說:宜將剩勇追窮寇,於是乘勝追擊又斬殺一萬多人,俘獲糧草輜重無數,並登上燕然山,刻石勒功,並由文學家班固作序。後世范仲淹說道:“燕然未勒歸無計”來表達沒有像竇憲一樣建功立業。
西漢一個封狼居胥,東漢一個燕然勒功,強漢名不虛傳。
影響
也許竇憲自己也沒有想到,自己此次征討匈奴引起了一連串的效應,剩下的南匈奴後來慢慢的內遷中原,形成了“五胡亂華”,而被他趕往西方的北匈奴在幾百年後,出現在了西方人的世界裡,並在那裡大殺四方,西方人將他們的首領稱為“上帝之鞭”——阿拉提。
結局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之前飛揚跋扈的竇憲,因為建立了如此大功,變得更加飛揚跋扈了,於是年輕的漢和帝積攢力量出其不意,幽禁竇太后,抓捕竇憲 迫令自殺。
竇憲肯定不是一個好人,但他卻是一個影響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的偉大的軍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