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二齋
-
2 # 雅趣輯
(注:下圖為筆者《麻姑山仙壇記》臨摹示範)
一、《麻姑山仙壇記》概況
《麻姑山仙壇記》全稱《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是顏真卿出任撫州刺史時,路過江西臨川,遊麻姑山的一篇遊記。唐代宗大曆六年(公元771年)鐫立,原碑立於江西臨川,明代為雷火所毀。王壯弘先生在《增補校碑隨筆》中以此事質疑麻姑仙壇記為木刻而非石刻。此碑整體特色莊嚴雄厚,為顏真卿楷書代表作之一,對中國書法藝術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均產生了重要而積極的影響。現存故宮博物院本和上海博物館本。
(注:下圖為《麻姑山仙壇記》明翻刻明拓本)
二、《麻姑山仙壇記》歷代評價
1、清代王澍在《虛舟題跋》中說:“蓋已退筆,因勢而用之,轉益勁健,進乎自然,此其所以神也。”
(注:下圖為筆者《麻姑山仙壇記》臨摹示範)
2、宋代朱長文在《續書斷》中說:“觀《仙壇記》則秀穎超舉,象其志氣之妙。”
(注:下圖為《麻姑山仙壇記》明翻刻明拓本)
3、清代周星蓮在《臨池管見》中說:“麻姑壇握拳透爪,乃是魯公得意之筆,所謂‘字外出力中藏稜’,魯公諸碑,當以為第一也。”
4、筆畫之間粗細對比趨於平緩,體現出古淡自然的藝術風貌。
(注:下圖為筆者《麻姑山仙壇記》臨摹示範)
三、《麻姑山仙壇記》與《勤禮碑》的主要差別:
1、筆法上,《勤禮碑》豎畫呼應更加強烈,筆畫更加圓轉而豐滿,主筆極富韌性。體現出朴茂雄壯的藝術特色。
(注:下圖為《麻姑山仙壇記》明翻刻明拓本)
2、《勤禮碑》比《麻姑山仙壇記》字形稍長,整體字形更加鬱勃開張。
(注:下圖為《勤禮碑》碑陽拓片)
3、在間架結構上,《麻姑山仙壇記》比《勤禮碑》更加平整寬博,只要表現在《麻姑山仙壇記》橫畫摒棄了左低右高的趨勢。
(注:下圖為《勤禮碑》單頁拓片)
4、在筆畫的粗細方面,《麻姑山仙壇記》比《勤禮碑》筆畫粗細對比趨於平緩,體現出古淡自然的藝術風貌。
(注:下圖為《勤禮碑》碑陰拓片)
四、《麻姑山仙壇記》臨習指要
1、初學《麻姑山仙壇記》應按照拓本原大逐字對臨,待筆法穩定後,再放大臨習,在臨寫過程中最忌主觀臆斷人為修正,作為初學者,臨習中奇正倚側之態,均須儘可能趨近原碑,切忌切忌。
(注:下圖為筆者《麻姑山仙壇記》臨摹示範)
2、初學《麻姑山仙壇記》用筆使用兼毫為宜,懸肘活腕,中鋒用筆,遲送澀進,間學一些篆書對體會《麻姑山仙壇記》的筆法很有幫助。
(注:下圖為《麻姑山仙壇記》明翻刻明拓本)
3、《麻姑山仙壇記》由於風化或拓墨的原因,多有筆畫漫漶之字,初學者應首先選學較清晰的字,待有一定基礎後,再全碑通臨。
(注:下圖為筆者《麻姑山仙壇記》臨摹示範)
4、《麻姑山仙壇記》雖看似古拙平整,其實個性及其鮮明,千姿百態,變幻無常,初學者最忌字字“千人一面、整齊劃一”。
(注:下圖為《麻姑山仙壇記》明翻刻明拓本)
5、在學習顏真卿《麻姑山仙壇記》的同時,應儘可能涉獵一些古文字學知識,對於深入理解顏真卿字形結構和演變過程極有幫助。
(注:下圖為筆者《麻姑山仙壇記》臨摹示範)
6、學習《麻姑山仙壇記》只是單字臨得像是不夠的,行氣章法不似,也不是顏字。初學者應注意字間距,行間距,臨習力求做到儘可能一致。
(注:下圖為筆者《麻姑山仙壇記》臨摹示範)
7、待《麻姑山仙壇記》有一定基礎後,應涉獵顏真卿楷書《自書告身》、進而學習行書《祭侄文稿》等墨跡本,不要簡單認為碑刻學好了,就萬事大吉,請記住,書法學習不通墨法,永遠不能登堂入室。
(注:下圖為《麻姑山仙壇記》宋拓本)
拋磚引玉,還請廣大書友批評指正。
-
3 # 千年蘭亭
《麻姑仙壇記》是顏真卿63歲時所作,是其晚年代表作之一。此碑原存江西臨川,明代時毀於大氣。
《麻姑仙壇記》的主要特點是:
1、大氣。作品氣魄宏偉,格局雄大。 觀其筆勢,不現小巧精緻,而出豪邁氣象。這是顏書最有別於初唐諸家和晉人風格的表象。
2、力重。在用筆運鋒過程中鋒毫入 木三分,即使在下按的力道上也較其他書家用力,所謂的“柳骨顏筋”、“入木三分”、“錐畫沙”、“印印泥”皆指此意。
3、筆厚。即線條不浮滑,從起筆到收筆,提按有度,線條紮實,一絲不苟。
4、質樸。線條的質地樸素無華,無輕巧的裝飾做作,筆到意到,平平淡淡。這是一種超脫的、自然的、不賣弄不炫耀、舒緩休閒、平和坦蕩的“無為”心態。
5、端莊。正面視人,靜穆端莊,雍 容大度,呈大家相無小家相。
臨寫《麻姑仙壇記》需要注意的是:
1、要把握整體氣象,為了達到其莊重端嚴豪邁遒樸的審美格局,在材料選擇上要有考慮,比如筆要大一些,選長鋒大楷筆。字形也要大一些、墨要酣暢一些。
2、要注意一些細節的處理。如用筆多取外拓法,線厚肥卻有筋力而不臃腫,筆勢相向,結構內鬆外緊等。
-
4 # 東門之外
無意中刷到這個問題,我想談談自己個人的看法,那些能百度出來的東西就不浪費大家寶貴的時間了!首先一點,相對於歐陽詢虞世南的字形縱長高拔,顏字字形相對更偏於一個正方形,,重心也相對低一些,顯得拙而穩!我們去看看王羲之小楷《黃庭經》《曹娥碑》能發現,這種相對古拙的造型大多脫胎於晉人或者就是王羲之!我們仔細觀察《麻姑仙壇記》能發現,裡面很多字和王羲之處理的怎麼幾乎一樣,這一點,寫過《集王聖教序》和王羲之小楷的人應該都能體會!不過顏真卿突出了王羲之雄壯豪邁的這一部分,再加上一些以篆寫楷的用筆,忽略了一些秀美的元素,看起來像和王羲之對著幹,其實魯公一直在取法王羲之!,天下第二行書《祭侄稿》裡面的”荼毒”兩個字也很明顯!現在的人都說什麼王字不宜寫大,但是顏真卿就寫大了,我們或許可以在顏真卿對王羲之的取法裡面得到一些啟示!
我覺得,學習書法,一定得學會自己思考,在長期的堅持中慢慢積累自己對書法的感悟(當然也要參考古今大神的一些書論),那種人雲亦云不經過自己思考得來的東西,對自己的提高幫助是不大的!
-
5 # 如石書藝
臨《仙壇記》應注意哪些方面?我認為因人而異。從你的臨作圖片看,臨帖方法正確,字形結構把握尚可,筆法、結體都比較穩,作為初學此帖達到這個水平已相當不錯了。如果說有哪些不足,我認為主要是顏體的“筋骨”還體現不出來。學“顏”容易,學精難,這是學“顏體”的普遍問題,也是掌握此帖的最難點。這對你而言,其實不是問題,畢竟你練習時間不長,屬於正常現象,只要堅持不懈,會得到改善。也許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想能否借鑑《顏勤禮碑》以加深對“顏體”的理解和掌握,這兩帖的穿插臨習,的確有助於掌握“顏體”規律。
《仙壇記》有別於《顏勤禮碑》的主要特點,我認為 在於結體,如果說前者屬於“顏體”規矩的結構,那後者才是真正的“顏體”,也就是說《顏勤禮碑》的字形結構如同《自書告身帖》,字形修長,結體相向、寬博,橫細豎粗,蠶頭燕尾等“顏體”特徵已達到完全成熟。而《仙壇記》雖然字形結構規律雷同於《多寶塔》等工整一路,然原碑佚失,且字形較大,幾經翻版,難免走形。史書記載原碑為“顏體”精妙絕倫,可惜我們不見原碑,難以體會到精妙之處。
這個特點,從你臨《仙壇記》中也能感覺到,字形相對規矩,如果你參臨《顏勤禮碑》,可以起到強調“顏體”點畫和結體特點,也許對你掌握“顏體”會有幫助。
另外,還提醒一點:“顏體”雖然一碑一面貌,但筆法無原則區別,只是早期筆法相對規整些,而晚年的筆法強調了“顏體”特徵。故早期作品適合打基礎,而晚年作品學不好容易得“習氣”,各有利弊。故從你目前缺少“顏體”筋骨”來看,應該主攻《仙壇記》,這樣更容易得其“筋骨”精神。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回覆列表
顏真卿是唐代著名書法家,被稱為楷書四大家之一,以楷書和行書最為出名,其中《大字麻姑仙壇記》和《顏勤禮碑》都是他楷書代表作品。
其實兩件作品都是他的晚年作品,但是《顏勤禮碑》更晚一些,是顏真卿70歲所書,而《大字麻姑仙壇記》書於顏真卿62歲,正值顏真卿書法的的壯年,追求變化之年,而《顏勤禮碑》書於顏真卿書法晚年,書法風格已經十分成熟。
《大字麻姑仙壇記》
我個人雖然練習《顏勤禮碑》比較多一點,但是更喜歡《麻姑仙壇記》,喜歡這幅作品的書法風格,這幅作品給我的感覺是很平正,每一個字都是端正的,就像一個正襟危坐的老人,不怒自威。
用筆上,《大字麻姑仙壇記》拙多於巧,用筆上沒有太大的粗細變化起伏,甚至給人的感覺筆畫直來直去,但是正是這種風格讓人感覺憨態可掬。
《顏勤禮碑》
學習《麻姑仙壇記》要注意不要寫的太傾斜,保持中鋒用筆很關鍵,同時不要做太多的粗細變化,用筆要沉著厚實,不要出現枯筆。
它和《顏勤禮碑》的區別:它和《顏勤禮碑》的區別主要在於一是《顏勤禮碑》筆畫粗細變化更加豐富,橫細豎粗更加明顯,而且《顏勤禮碑》還有了傾斜的姿態,結構上《顏勤禮碑》中宮收的更加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