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揭秘白髮第一人
-
2 # 掙脫枷鎖的囚徒感冒發燒去衛生室輸液,為什麼越輸溫度越高?
體溫越來越高是發燒過程中體溫週期性變化上升期的表現,與輸不輸無關。
發燒是體溫調節中樞調控下的自限性過程並不是只要體溫升高就叫發燒。
發燒的定義是在些致熱源刺激下,在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控制下的體溫升高。
也就是說,發燒的體溫並不是脫韁的Mustang,而是仍然受到控制的。
雖然,在不同人,不同的病原體感染,發燒體溫變化的最高體溫和過程不同,但都呈現一個自限性週期變化。
所謂自限性,一方面表現在所能達到的最高溫是具有一個最大值上限。在人類,發燒的最高溫度很少超過41℃,幾乎不可能超過傷害性高溫的42℃。
另一方面,體溫變化呈現週期性,一般分為體溫上升期,平臺期和體溫下降期,以及間歇期。
比如,下圖就是豚鼠注射細菌脂多糖(LPS)製造的經典的實驗性發燒的變化曲線,沒有給予任何退燒處理,體溫經過上述週期後(雙峰性)仍下降到接近基線的體溫。
常
內源性退燒機制和內源性退燒物質發燒為什麼具有自限性呢?
目前認為,可能的機制包括兩方面:
一個是,下丘腦體溫控制中樞可能存在一個控制發燒時體溫最高上限的溫感神經元群。雖然這其中具體的分子機制還知之不多,但是,研究已知傷害性高溫的最低限值是℃42度,而發燒時體溫很少超過41℃,尤其是極少超過41.5℃,幾乎不可能超過42℃,可能並非巧合。
另一個是,研究已經發現了一些內源性退燒物質。
我們知道,像鴉片、大麻這些毒品之所以是效果很好的止痛藥,原理在於體內原本存在內源性鴉片,和內源性大麻止痛系統,鴉片類物質和大麻在結構上恰好與這兩個內源性止痛物質相似,可以啟用相應與內源性止痛物質結合的受體。
對於發燒的調控,也可能像內源性止痛系統的內源性退燒系統和內源性退燒物質。
研究一經發現了兩類內源性退燒物質:
一類是,內源性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即皮質醇,也就是人們通常說的“激素”。
研究發現,在豚鼠接受LPS注射誘發實驗性發燒中,如果給予皮質激素注射,在發燒的後半段,體溫將明顯低於不經過處理的對照組。
實驗還發現,如果手術切除動物的腎上腺,LPS注射誘發的實驗性發燒將顯著高於對照動物;如果將微量皮質激素注射到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則可以降低實驗性發燒的幅度和週期。
當然,給予更大劑量的外源性皮質激素自然也具有很好的退燒作用。
另一類是一些退燒神經肽。研究比較深入的是精氨酸加壓素,即抗利尿激素。
比如,在革蘭氏陽性細菌致熱源胞壁醯二肽(MDP)誘導的發熱中,在下丘腦的某個區域微量注射加壓素將極其顯著地降低發熱的程度。
感冒發燒輸液過程中體溫越來越高,與輸液無關,只不過是處在發燒的體溫上升期回到問題,題主糾結的輸液過程中體溫繼續上升,跟輸液無關,僅僅是因為正處在發燒過程的體溫上升期。
感冒不是輸液適應症,輸液本身並不退燒感冒發燒大肆輸液“治療”是極具中國特色的“療法”。
眾所周知,感冒是自限性疾病,而且知道現在沒有能治癒感冒的方法,輸液除了可以補充一些水分外,對感冒沒有任何治療意義。
更重要的是,輸液本身並沒有任何退燒的作用,除非在輸液中加入糖皮質激素,最常用的是地塞米松。雖然,阿司匹林與賴氨酸的複合藥物可以進行靜脈注射退燒,但是,臨床上極少使用。
輸液治療感冒發燒實際上是一種騙局,期間體溫的變化與輸液無關,除非新增皮質激素 -
3 # 中西醫結合
這個就是醫生沒認準病的原故,吃藥不投方,不怕用船裝!看病就是要認準病因,在中醫的辨證論治指導下,治療這種感冒發燒是很有效的,如果是流感兼細菌感染的重型感冒,可採用輸抗生素,激素配合中藥(中成藥)治療很快就退燒,痊癒了!有食積的要用消食的中藥(中成藥)。
-
4 # 合理診療
發熱臨床上絕大多數是感染性疾病造成的,病毒感染佔絕大多數,抗生素對病毒感染是無效的,出現發熱,首先要弄明白髮熱的原因,而不是亂用輸液!對病毒感染而言,可以使用中藥的方法,如果確認是細菌感染,可以用抗生素的,其實發熱原因很多的,還是診斷明確再實施治療!
回覆列表
這是臨床中常見到的現象,多年來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用一套理論解釋了這個,解釋不了那個?
現在終於搞明白了。這裡給一個全面的解釋。也可能還不全面。
人們生活中的話大部分是瞎說的,既沒有邏輯性,又沒有正確性。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誰也不是生下來就會說話,就是生而知之達的,都是從大人或書本上或老師或醫生那裡學的,而且認為是對的,其實很多知識根本就是錯的。
請問,什麼是感冒?感冒是什麼引起的?感冒和流感之間的關係怎樣?感冒和傷寒、傷風、受風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傷寒論》為什麼沒有能被廣泛應用,為什麼不那麼靈驗?為什麼有的人崇拜中醫,為什麼有的人貶低中醫,甚至想廢棄中醫?等等一系列問題。
回過頭來說你的問題:首先發燒是症狀,是身體出現了不正常,不正常就是:正+疒=症,就是症狀,而所有的症狀都是體內不正常的癥,所以“癥”不能簡化為症,但是,由於那些搞簡化字的文人墨客們不懂醫學,就給簡化錯了。再說感冒,一般人都認為:鼻塞、流涕、打噴嚏是感冒,有人把伴發燒了也叫感冒,有人沒有鼻塞、流涕、打噴嚏,只要哪裡疼了,或周身不適,可能就是發燒了,也叫感冒,有人把咳嗽和咳痰也加進去後也叫感冒,有人把上呼吸道感染也叫感冒,所以感冒不是原因,也是症狀,是多個症狀的組合體,屬於中醫“證”,中醫的證=症1+症2+症3+……,所以中醫裡如果出現畏寒、無汗、惡風,就辨證為風寒(感冒),如果有汗、或黃痰、發熱、畏風就辨證為風熱(感冒),其實這兩個“證”可能在“肺感染”或“上呼吸道感染”或“呼吸系統感染”中的同一個病人的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表現而已。
看看下面的示意簡圖,將來就像世界地圖一樣通用,出現任何症狀,都按照這樣的思路找原因即可。
再說發熱:
發熱分為感染性的和非感染性的。究竟你輸液那次是哪種,我不得而知,估計醫生給你診斷為:感冒,之後,你才這樣問的。
假設你是感染性的,不論是上呼吸道,還是呼吸道,還是呼吸系統,還是其它部位的感染,當過了“隱症(潛伏期)階段”,見下圖
就進入顯症階段的。進入顯症階段你才去看病的。在看病時你體溫可能就處於上升期,這時表現是畏寒、或惡寒,嚴重的會寒戰。估計你肯定沒有寒戰。經過診病、賣藥、配藥、輸液,還可能有檢查,這時需要時間的,在這個時間內你沒有測量體溫,在輸液過程中,你覺得沒有效果,就測量體溫,結果發現比剛來的時候還高了,你就認為是越輸體溫越高了。這時候的體溫升高可以分出三種可能性的,一,假使你不輸液,就在家,體溫也會升高的,這是此病症的正常變化規律。這是典型的原因歸結錯誤,也是冤假錯案!這種可能性的比例大於90%。二,是輸液引起,這種可能性在當今一次性輸液器、注射器等嚴格無菌條件下,發生因操作不當或汙染等所致的可能性,幾乎沒有。三,你是感染性疾病,本來有體溫輕微的上升,不重,輸液後,關鍵看你輸液用了多長時間,輸液後多長時間發現的體溫升高了。如果輸液前,體溫37.5左右,醫生也沒有給你用退燒藥,輸液用了約2個小時,輸完液後過了一個小時以上,也可能長達7、8個小時,發現體溫上升的比較高,比如大於38度,還要再分為三種可能性:(1)你並沒有非常不舒適的感覺,那就恭喜你,可能是用的藥物特別有效,短時間內殺死了體內很多的致病性微生物,那些屍體被身體吸收後,刺激身體產生了發熱反應,這種發熱反應不是很難受,儘管體溫比較高。(2)可能是體溫達到最高點,要出汗了,只要一出汗,體溫就會往下走。儘管可能不一定走到正常。(3)仍然很難受,可以推知,應該此前沒有用退燒藥的前提條件下,用的藥物對致病微生物不是很敏感,當然還有可能是病毒性的,以及其他可能性。這要看後面兩天的表現,如果3天沒有效果,考慮診斷的問題或換藥。
所以你的情況可能就屬於第一種。人們往往把這種情況,歸罪於醫護:用錯藥了?診斷錯了?配錯藥了?等,很少有人會說:啊,可能不輸液也會高的。因為人們習慣於,只要我到醫院,用上藥,就不應該再發燒了。就是由於這樣的思想在作怪,導致了現在的基層醫生,有包括大部分三甲醫院的醫生,輸液時常加退燒藥,甚至加上激素類退燒藥,效果好啊,病人和家屬高興,還誇醫生呢:這水平真高!用上藥燒就退了!如果象我這樣的堅持醫療原則的醫生,“儘可能不用退燒藥,更不用激素類退燒藥”,常常遭到病人及其家屬的指責,尤其當病人是孩子時!所以當今社會當個好心的醫生都非常難。很多經常發燒的小孩會出現肥胖,也有小孩會出現股骨頭壞死!都是亂用激素類退燒藥的過!
這是全民醫學知識匱乏造成的。我堅定地認為,所有的醫學教科書(不論中醫與西醫)必須改變思路,重新編寫,讓人們從小學就接觸醫學知識,正確認識醫學和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