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健康與諮詢

    其實這個問題有點問題。難道史實已經確定白帝城託孤劉備安排了刀斧手?

    先不說是不是為諸葛亮準備。我首先想反駁劉備安排了刀斧手的事情。

    劉備一生靠知人善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才能處於三足鼎立之勢的。且劉備也不是生性多疑的人。不可能安排刀斧手。具體原因請聽我細細道來:

    第一 眾所周知劉備靠仁義立本,以興漢室為己任。能夠加入劉備陣營的也有同樣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所謂人以類聚,關,張,趙,諸葛都是戰死沙場,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行事風格。所以劉備實沒有必要多此一舉。

    第二 諸葛亮出山時就定好政策,輔助劉備,而不是取而代之,從諸葛亮角度來看,人家劉備是正統,他的職責只是幫助劉氏集團興復漢室,沒有自己當老大的計劃,如果諸葛亮有異心,就不會幫劉備那麼多了。

    第三 劉備識人能來超強,連諸葛亮都比不上,馬謖就是明明白白的例子,劉備早看出諸葛亮的忠心,所以呢才敢放權,所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而且當時蜀國實力大損,而劉禪到底有多少能耐劉備也心如明鏡,沒有諸葛亮接下來的蜀漢根本走不了多遠,所以也不會安排刀斧手。

    第四 劉備那時候已經是奄奄一息,如果安排刀斧手,得到的答案又是諸葛亮效忠阿斗,那麼安排刀斧手的事情一旦洩露,讓阿斗如何相處,這樣不是人為的製造不和諧嗎,作為三國的明主,劉備萬萬不會出此下策。 劉備也算亂世之英雄,在處理用人和調解人際關係上是何等厲害!怎能犯這種錯誤?

  • 2 # 以史為鑑

    哎,這又是一個被網路毒害的題主啊。

    最早劉備託孤的時候,後堂埋伏刀斧手是網上調侃的一個段子,許多人毫無分辨能力,竟然當了真。

    劉備一生以寬厚、善於用人著稱,從來都是戰場殺敵,沒有鴻門宴的類似記錄。為何臨終時反而心懷鬼胎,埋伏下刀斧手?

    請問一下,劉備有何理由要殺諸葛亮?難道就是單單諸葛亮不肯接受託孤?或者諸葛亮有取而代之的野心?

    我們來看看劉備當時的局面。

    1,北有曹魏,東有孫吳,南有南蠻;蜀國剛剛經歷慘敗,外部環境極其惡劣。

    2,劉備佔據益州和漢中沒幾年,內部勢力盤根錯節,劉備麾下從龍系、荊襄系、益州系山頭林立,一個不好就會內亂。

    3,劉禪年幼,智慧不足,根本沒有可能處理如此複雜的內外局勢。

    4,和劉備親如兄弟的關羽、張飛已經亡故,跟著劉備打天下的就剩下趙雲、糜竺、諸葛亮等幾位,而且糜家的糜芳剛剛背叛,導致關羽身死。

    在這樣的局勢下,能舉重若輕處理好內外局勢,延續蜀漢政權的舍孔明其誰?

    寫三國志的陳壽評價劉備說: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 3 # 一半秋色

    劉備白帝城託孤的驚人之舉,便是要將蜀漢江山讓給孔明,這到底是真心實意還是故意試探呢?依我看,試探居多。

    劉備前半生坎坷波折,在諸侯爭霸中屢戰屢敗,始終未有一席之地,不得不寄人籬下。自得了孔明之後,方才如魚得水,後與孫權聯合,一舉擊敗了曹操,得到了荊州四郡,繼而又暗中策反張松和法正,奪了劉璋的益州。

    按照漢室宗親的血緣關係,劉璋與劉備都是漢室宗親,而且劉璋的血脈似乎比劉備更純正,劉備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理應好好輔佐劉璋,但他卻鳩佔鵲巢,奪了人家的地盤而且還樂不可支,重重的打了自己的老臉。所以說,劉備都能奪自家兄弟的益州,又怎麼會將辛辛苦苦打來的江山,拱手讓給外人孔明呢?

    自古有功高震主之說,孔明大權在握,朝中上下很多都是他的人,劉備臨死前還是挺不放心的,人心隔肚皮,他怎麼知道孔明心是忠的還是奸的?劉備疑慮之心,透過託孤大臣的認命,可以窺測一二。託孤大臣共兩位,一個是李嚴,一個是孔明。李嚴和孔明關係不太好,這個劉備肯定知道。他卻故意作此安排,無非想借助李嚴牽制孔明。

    至於有沒有刀斧手藏於後面,史書並沒有記載,而且也沒那個必要。劉備託孤時,守在龍塌前的並非只有諸葛亮一人,還有劉備兩個兒子魯王劉永、梁王劉理以及尚書李嚴,還有眾多侍衛。只要劉備一聲令下,任何一個兒子或者侍衛都能將孔明捉住,就算劉備不好意思當面撕破臉皮,讓兒子暗中害死孔明也並非難事。

    諸葛亮是個聰明人,他知道當時的託孤場面,看似和和睦睦,真真切切,實則暗含殺機,哪怕他表示出一點點要接受的樣子,甚至稍微遲疑一下,那他就會死無葬身之地。且看《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聽到劉備讓位於他的表現:

    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

    孔明反應是相當迅速的,立馬磕頭如搗蒜,頭都磕出來血了!要是反應慢半拍,估計小命不保了!

  • 4 # 不沉的經遠

    只能說題主被網路毒害了,劉備託孤的時候哪來什麼刀斧手。網路上有個說法,說劉備時託孤時讓諸葛亮“君可自取”不過是試探,實際上早就埋伏好了刀斧手,如果諸葛亮應答不對,那麼馬上就把他殺了。

    這種想法顯然有些無聊,這種試探毫無意義,不要說諸葛亮,就算劉備的託孤物件換成曹操或者司馬懿,他們在這種場合下也肯定是表忠心,實際上司馬懿在兩次做託孤大臣時也是表現自若,這並不妨礙他們以後做什麼。劉備也是混了這麼多年的江湖怎麼會不懂這點,如果他信任諸葛亮沒必要試探,不信任試探了也沒用,又何必多此一舉呢。

    而且必須注意一點,既然陳壽在寫《三國志》的時候將這段話記錄下來,顯然當時劉備並不是在私密的情況下對諸葛亮說的這些話,如果他是試探,那麼這一切只會適得其反。政治是殘酷無情的,也從不缺少利用一切機會來往上爬的人。無論是希望搞跨諸葛亮讓自己上位的人,還是希望借輔佐諸葛亮稱帝從而讓自己更進一步,都會不乏其人。

    因此劉備的這句話,只會被有心人利用,製造出各種政治風波。所以劉備不是迫不得已,他沒有必要說“君可自取”,既然這麼說,肯定是出於真心。

    當然,就個人意見來看,劉備說“君可自取”也不一定就是說讓諸葛亮自己取代劉禪當皇帝,更可能是如果劉禪能力太差,不能輔佐的話,諸葛亮可以廢黜劉禪,以其他皇子取而代之。漢代時不乏君主被廢黜另立新君的例子,霍光就這麼做過。所以劉備賦予諸葛亮這個權力是有史可鑑的,而且這和劉備告誡劉禪要對諸葛亮“事之如父”相符合。

    所以劉備在託孤時是對諸葛亮抱以了極大的信任,而諸葛亮也沒有辜負這一份信任,做到了鞠躬盡瘁。

  • 5 # 醉美木瀆

    對於這個問題,是大家熱議的話題,特別是吃瓜群眾,觀點主要分為兩類:

    一類基於三國演義的情節,劉備對諸葛亮說:大意就是兄弟我不行了,我兒子能力也一般,你看能輔佐他你就費費心,不能輔佐,你就廢了他,老大你來做。諸葛亮則是一邊流淚一邊說:“老大放心,我不是這樣的人”。場景感人至深,大家一邊感嘆於劉備諸葛亮的君臣知遇,兩人都講義氣,夠意思。一邊都替諸葛亮可惜,都認為他過於迂腐,沒有抓住機會,如果諸葛亮同意了,沒有劉禪這個豬隊友,分分鐘滅亡曹魏,活捉孫權,統一華夏,無數吃瓜群眾扼腕嘆息。

    還有另一個傳說,出處記不太清楚了,應該是在第一個版本上腦補的,內容就很厚黑了,劉備在託孤之前在後堂埋伏了刀斧手,只要諸葛亮有背主自立的意思就一擁而上砍死丫的。諸葛亮那是什麼人,那是古今第一聰明人,回答的很完美,劉備很滿意,兩人心知肚明演了一場戲,最後是現在多見的閤家歡結局。

    其實這兩個故事都不靠譜,特別是第二個,簡直侮辱智商。劉備已經快死了,如果相信諸葛亮,就不會在這個時候用如此下作,低劣的手段試探他。如果不相信,直接幹掉就完了。

    三國的史料中,《三國志》的可信度最高。我們看一下《三國志》中的白帝城託孤:

    劉備病危之時,召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託孤,命二人輔佐其子劉禪,其間劉備與諸葛亮曾經有一段對話,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是這樣的: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這裡面有兩點很多人一直忽略:

    第一,託孤大臣不止諸葛亮一個,這也是歷代帝王的正常安排,除了諸葛亮,還有一個尚書令李嚴,大家不要小看尚書令這個職務,西漢武帝之後對相權多有制約剝奪,到了東漢設立尚書檯,掌管朝廷文書,詔令的下達,是十足的實權部門,長官就是尚書令。曹操任丞相時,頭號心腹兼合夥人荀彧就是尚書令,曹操稱荀彧為荀令君就是基於此。

    第二,“君可自取”這四個字是最令人浮想聯翩的,經過專家考證,大家基本一致認可,劉備的本意是:兄弟你厲害,曹丕整不過你,你看劉禪如果行就好好輔佐他,不行的話,你自己看著辦就行,我可不止一個兒子,你再換一個皇帝。

    這句話比較符合實際,也符合劉備一代梟雄的氣度與性格。

  • 6 # 白雲3498

    劉備東吳大報仇徹底失敗,氣色弱脈知道自己大限以到。逐將國事有所交待,最大的心願蜀國帝位繼承家天下而並非求賢大統。

    白帝託孤中當面囑咐諸葛亮說:乳子不賢,君可代取。從正面看,劉備確實為了蜀業大計所出的肺腑之言,又傍測諸葛亮若有不實之處暗中埋伏刀斧手時機除去隱患。

    白帝城託孤中另一層意思可能後人看到宮庭鬥爭殘忍而加上去的色彩,也許能是那個樣子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漢服為何如此火爆?漢服文化究竟有著怎樣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