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冷清先生

    【司馬遷史家之敗類、《史記》史學之謗書】

    《史記》不是偽書,《史記》是誹謗之書,《史記》是一部野史。

    司馬遷者,字子長,生於前145年,陝西韓城人。其父司馬淡,漢之太史令。其祖父司馬喜,以四千石粟米購得九等五大夫爵位者也。司馬遷少時受教於其父司馬淡,十歲能閱讀《尚書》、《左傳》、《國語》、《系本》等書。壯時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

    其父司馬淡死後,司馬遷以世家子弟入仕,初為幕府郎中(營級參謀),隨軍入巴蜀。後在京城為官,廣結世家子弟,李廣之孫李陵與司馬遷交厚,多次為漢武帝舉薦。前108年,司馬遷為太史令,年俸600石。斯年,司馬遷以皇家資料寫《太史公書》。

    公元前99年,漢武帝命李廣利率漢軍三萬出酒泉,擊右賢王於天山,命李陵以5000漢軍為李廣利後援,覆命伏波將軍路博德率漢軍一萬為李陵後援。李陵不願為李廣利後援,誇口自己所帶5000荊楚虎狼之兵,可以直取匈奴單于;路博德久經戰陣之老將矣,亦不願為李陵做後援。 漢武帝在出戰前,就警告過李陵和路博德,“將與相不和也。”

    李陵我行我素,出居延海,和前軍李廣利,與後軍路博德,皆失去聯絡,與三萬單于軍遭遇被圍困。李陵部苦戰一晝夜,夜半與韓延年率數十人突圍,韓延年戰死後,李陵心理崩潰、貪生怕死,說:“沒有臉面去見陛下了!”就投降了匈奴,漢軍突圍而回來者四百多人。

    而李陵投降後,漢武帝寄希望於李陵是假投降,一年後,獲悉李陵在匈奴的準確位置,出兩路漢軍擊匈奴欲搶回李陵。公孫傲回來報告說:“李陵率匈奴擊漢軍”,漢武帝遂廷議李陵之罪。滿朝皆曰李陵可殺,惟司馬遷為李陵脫罪,暗示李廣利於漢武帝的裙帶關係,漢武帝以司馬遷“誣妄”下獄。

    司馬遷之罪非死罪,可以用50萬錢(摺合銀600兩)贖罪。司馬遷兩個兒子及親族,皆跑回韓城,並且改姓為同(仝)馮兩姓,因此無人出錢替司馬遷贖罪。漢武帝本不欲殺司馬遷,司馬遷之罪,可以選擇刖刑、黥刑、腐刑等。司馬遷為了寫《太史公書》,自己選擇了傷殘小的腐刑,別人也看不到傷殘部位。

    當司馬遷被執行腐刑後,男人的睪丸被去掉後,男性的外在性徵消失了,聲音變尖了,鬍鬚也脫落了,整個人變的不男不女了。司馬遷悲痛欲絕,真的是痛不欲生呀!這個意想不到的結果,讓司馬遷的心靈發生了重大變化司馬遷心理變態了。司馬遷要復仇,用他手中刻字寫字的刀筆復仇,從此司馬遷背棄了史學家的職業操守,成為史家中最大的敗類。

    史學家的職業操守是什麼呢?

    第一,忠實的記錄以前和當時發生的歷史事件,不偏向事件中的任何一方,是非曲直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

    第二,對於以前或當時的歷史事件,史學家不能因為政治需求,和自己的好惡篡改歷史事件的事實。

    第三,歷史事件本身就有是非曲直,史學家必須秉持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黑的就是黑的,白的就是白的,不得迫於外來壓力或自己的好惡,顛倒歷史事件的黑白。

    而被宮後的司馬遷,十分痛恨漢武帝,拋棄史家的職業操守,篡改歷史事實,大肆抹黑誹謗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衛青、霍去病、李廣利等歷史人物。司馬遷無原則的拔高項羽、韓信、李廣、李陵等人。

    司馬遷在後半部《史記》中,除歷史事件的結果不能改變外,歪曲歷史顛倒黑白,把英雄抹黑為流氓無賴,把獨夫民賊吹捧為英雄。司馬遷在後半部《史記》中,他的良心徹底泯滅,他的職業操守徹底喪失,以個人好惡胡編亂造歷史,司馬遷是史家中最大的敗類。

    《史記》中不準確的記載:

    【一】第一類不準確的記載,源出於司馬遷個人認識問題,又不願意花費精力做研究考證。

    三皇五帝是中國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古代帝王。“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五帝,尚也。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餘並論之,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

    司馬遷沒有為“三皇”立傳,由於上古“五帝”的記載較亂,他又沒有實際考證,故此選擇了語言優美者,拼湊了一個“五帝本紀”,並且放在首篇。

    《史記、五帝本紀》,記述的黃帝、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為“五帝”。其實,除黃帝為五帝之首外,其餘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皆不在五帝之列。

    【二】第二類不準確的記載,由於司馬遷對歷史考證不嚴謹,屬於技術性的偏差。

    關於“堯舜禹”之間的帝位繼承的“禪讓制”,司馬遷的記載和描述不準確,和《竹書紀年》等典籍記載有偏差。禪讓制是真實存在過的,是上古時期的一種民主選舉制度,起源於4700多年前,神農炎帝將帝位禪讓軒轅黃帝。

    關於“武王伐紂”的記載,司馬遷過度使用修辭手法,將武王伐紂的總兵力沒說清楚,和《世浮》等典籍記載不符,讓後人誤解“武王伐紂”,是一場軍力對比懸殊的戰役,其實牧野之戰雙方勢均力敵,武王共出兵65萬,紂王出兵70萬。

    關於“周召共和”,“烽火戲諸侯”等重大歷史事件,《史記》的記載和《竹書紀年》以及其他典籍也有較大出入。

    關於扁鵲的記載,扁鵲是一個春秋早期的神醫,扁鵲又是一個對古代“神醫”的尊稱。

    【三】第三大類,司馬遷因為李陵之禍,銷燬歷史資料,大肆抹黑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衛青、霍去病、李廣利等人。無原則的偽篡歷史拔高楚霸王項羽、韓信、李廣、李陵等人。

    司馬遷銷燬漢高祖劉邦32歲前的歷史資料,抹黑劉邦是流氓無賴,對劉邦打的勝仗一筆帶過,而對劉邦打的敗仗,大肆渲染誇大。導致的結果,《漢高祖本紀》和其他傳記不能對照,嚴重不符合歷史事實。

    比如,在《公子無忌傳》《張耳傳》《盧綰傳》裡的劉邦,從小就是品學兼優的好孩子,32歲以前的劉邦志向遠大,崇尚信陵君,是一個遊俠劍客。

    比如,劉邦勝過項羽四次,項羽是如何被劉邦擊敗而丟失滎陽的?項羽是如何被劉邦擊敗而丟失彭城的?司馬遷一概不予記載,項羽失敗的莫名其妙,突然一下就敗退到鴻溝了,四十多萬楚軍,突然一下就剩下十萬了。司馬遷違背歷史事實,無原則的吹捧項羽,把屢次屠城、坑殺降卒的獨夫民賊項羽,無端地拔高為蓋世英雄。

    比如,鉅鹿戰役,項羽率先攻擊秦軍,起到模範帶頭作用,鉅鹿趙軍和諸侯援軍殲滅王離、涉間的十幾萬秦軍,司馬遷歪曲為項羽一個人的功勞,把勢均力敵的鉅鹿之戰,寫成了以少勝多的戰例,《項羽本紀》和《張耳陳餘列傳》根本不能相互對照。

    楚漢彭城之戰,也是勢均力敵的戰役,司馬遷再次歪曲為以少勝多的戰例。項羽楚軍是30萬,而並非是3萬。劉邦的漢軍是26萬,也並非是56萬,另30萬在韓信手中。

    司馬遷在《項羽本紀》《夏侯嬰傳》中,抹黑劉邦三次將孝惠和魯元公主推下車,是子虛烏有,無法和《高祖本紀》相對照。劉邦彭城之敗後獨得孝惠,那麼劉邦是如何把孝惠和魯元公主同時推下車,就成為徹頭徹尾的謊言。

    司馬遷無原則的吹捧項羽,恨不得把項羽寫活了。《灌嬰傳》:項羽垓下之敗,跑到東城就被灌嬰手下五人所殺。而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編造了項羽率二十八騎突圍,力斬漢軍數百人,烏江亭長駕一葉小舟,項羽不肯過江東,自刎於烏江邊上,這些都是司馬遷杜撰的。

    司馬遷抹黑漢武帝,突出描寫劉徹的缺點錯誤;對漢武帝的優點和功績,輕描淡寫的一筆帶過。

    比如,漢武帝發現衛青、李廣利的軍事才能,為了破格提拔他們,就娶了衛子夫和李夫人。司馬遷將衛青、霍去病、李廣利一概抹黑為無能者,都是漢武帝裙帶關係的受益者。

    司馬遷抹黑“霍去病”,說他寧可把酒肉放壞,也不給手下計程車兵吃喝。假如,霍去病是這樣的人,怎麼獲得士兵的愛戴,並且次次都打勝仗呢?酒泉這個地名的來歷,恰恰證明司馬遷是故意抹黑霍去病。

    司馬遷抹黑李廣利,就不用說了,司馬遷為李陵投降脫罪,詆譭李廣利才被漢武帝下獄的。司馬遷拔高李廣、李陵的文字,在《李將軍列傳》中比比皆是,就不一一論述。

    唐代以前,對司馬遷和《史記》的評論都很差。宋代以後對司馬遷《史記》的評價逐漸升高,原因就在於:五胡亂華之時,宮廷的文獻資料,大部分都被毀了。南北朝以前的文人,能夠看到漢朝的宮廷資料,對司馬遷及《史記》的評價比較客觀。隋唐以後得文人,已經看不到三國以前的宮廷資料,所以,誤認為司馬遷被宮所寫的《太史公書》,可能是公正的,所以在《隋書》裡,首次稱《太史公書》為《史記》。

    班固在《典引》中漢明帝說:“司馬遷著書,成一家之言,揚名後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激,貶損當世,非誼士也!”

    《後漢書、蔡邕傳》:王允說:“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做謗書,流於後世。”

    司馬遷是史家中的敗類,《史記》是一部野史,《史記》是一部誹謗之書,司馬遷首開史家偽篡歷史之先河。

    宋代以後,對司馬遷評價走高,受司馬遷影響,史風日下,篡改本朝宮廷檔案資料,修史則抹黑前朝,歷史變成任意打扮的小姑娘。後世史家須以司馬遷為戒,歷史是有真相的,刻意的打扮不能掩蓋歷史的真相,史家的責任就是讓歷史無限地接近真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耳軟骨隆鼻樑有什麼優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