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朝居士
-
2 # 史說新傳
對於宋朝歲幣政策的影響,學術界多有研究觀點。整體來說,宋朝歲幣政策的產生是宋政權與北方遊牧民族政權交往中利益博弈的產物。單純從稅負角度來說,這一政策對於社會底層的普通百姓來說肯定是弊大於利的,但是也應該從當時整體社會現狀來看待歲幣政策對百姓的影響。
眾所周知,大宋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軍力最弱的一個王朝了,它在與周邊的遼夏金等各民族政權的軍事對抗中處處捱打,屢屢敗北,每年都要被迫獻出大量的“歲幣”和物產,以換取邊境的短暫安寧。
有研究觀點認為,北宋對於遼和西夏,包括後來的南宋抗金,軍事上的短板眾所周知,但它在沒有硝煙的戰爭—商戰中卻是收放自如,成功地狙擊了敵人。和漢唐時期慣用的"打不過人家,就透過做老丈人或大舅哥來換取和平"的和親策略不同,宋朝主要用金錢與物資來換取和平。說到這裡,就不得不從《澶淵之盟》說起。
真宗時期,宋軍射殺遼軍主帥蕭撻凜,迫使遼國退兵,雙方議和,簽訂《澶淵之盟》:約定遼宋為兄弟之國,後世以年齡來論; 二、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兩國以白溝河為界,雙方開展自由貿易。
有研究後來分析說(摘自金融人士研究觀點,是否正確有待商榷),當時的宋遼間雖然是自由貿易,但是宋朝透過“歲幣+自由貿易”完全形成了貿易順差,因為當時的遼國除了賣羊、賣馬以外,幾乎沒有任何產品可以輸出給宋,而宋的每一種商品都是遼所需要的,這對宋朝的經濟是十分有利的,百姓也能從頻繁的商業來往中得到一定的好處。尤其是遼國後來連貨幣也乾脆直接使用宋朝的了。這種巨大的貿易逆差,對遼國非常不利,最後,宋朝給的歲幣又被賺回了大宋,倒是大宋的馬匹越來越多,以至於遼國都不敢賣馬給宋朝了。
這看似歲幣+自由貿易,最後卻是遼國的財富透過貨幣戰爭,源源不斷地輸入大宋。在金滅遼以後,宋朝跟金對抗失敗,朝廷搬到南方後,又繼續和金簽訂了“歲幣+自由貿易”議和條約,金人也不想被宋朝的貨幣所控制,堅持發行自己的貨幣,但還是架不住大宋朝強大的貿易優勢(此處有些意淫,不當之處勿噴!)。
據說,在現在的錢幣收藏界,遼和金的銅錢是物以稀為貴,反倒是宋的銅錢質量好,款式又多,也就是這場持續了300年的貨幣戰爭的遺蹟。
前面拋磚引玉,談了下歲幣引發的貨幣戰爭。再回到題主的問題,宋遼、金之間的博弈使得“歲幣”在不同歷史階段有不同的特點,歲幣政策對於宋朝與北方的遊牧民族政權來講都是一柄雙刃劍,雖然暫時解決了宋朝北方邊境安定,但更加重了宋朝百姓的經濟負擔。
相關研究資料顯示,宋朝雜稅繁多,尤其是南宋的賦稅之繁重,可以說是數倍於前朝的政權或者兩稅七倍於唐。據記載,北宋時期的財政收入專案主要包括農業兩稅、禁榷收入、商稅等。其中,農業兩稅是財政收入中實物部分的主要來源;禁榷收入包括鹽課、酒稅、茶利等項,這些是財政收入中貨幣部分的主要來源。其財政收入狀況基本如下:宋太宗在位初期歲入為一千六百餘萬緡。宋真宗天禧末年再增為兩千六百五十餘萬緡。宋仁宗嘉佑年間又增至三千六百八十餘萬緡。到宋神宗熙豐年間時,歲入已高達六千餘萬緡。
當然,上述觀點是基於宋朝百姓的整體稅負水平來說的。之後,在人教版的七年級歷史下冊《教師教學用書》在評價澶淵之盟時,將北宋給遼繳納的歲幣稱為它的沉重負擔,就有人研究認為,雖然單從數量上看歲幣為數不小,但要是稱之為“沉重”負擔的話,恐怕就失之偏頗。
相比而言,當時宋朝的政府開支主要是這樣幾塊佔據了大頭:
1.軍費開支。
宋朝雖然是重文抑武,但是各種型別軍隊數量可並不少。有資料顯示,北宋軍隊的規模達到最高峰時,為一百四十萬人。規模龐大的軍隊,使得軍費開支佔據了北宋財政支出的很大部分。
2.官員隊伍開銷。
瞭解宋史的人都知道,宋朝的一大特點就是"冗兵冗員",上一條說了軍隊開支巨大,那另一項巨大財政開支就是龐大的官僚隊伍的開銷。據記載,宋哲宗時,戶部尚書韓忠彥、侍郎蘇轍等人上奏說:文武百官及宗室人數已是仁宗皇 年間的一倍,真宗景德年間的四倍。可見,大宋朝當年吃財政飯的人之多。而且,宋朝當時官員的俸祿還是相當優厚的。
3.皇室成員的開銷。
宋朝的皇室的花費也絲毫不遜於歲幣方面的支出。據說,宋真宗封禪泰山一次就花了九百多萬貫銀錢,這還僅是旅行花銷,之後的百官賞賜還未算在內。
最後再說歲幣,前面的所列各項已經讓百姓苦不堪言了,再增加一項歲幣開銷,自然是雪上加霜。澶淵之盟以後每年給遼國十萬兩白銀和二十萬匹絹,到宋仁宗時期,給遼的歲幣又增加了十萬兩白銀和十萬匹絹,後來,再加上給西夏的“歲賜”,這些歲幣的確是北宋的一項負擔,但在當時其財政收支中,所佔的比例並不大,比起前面說到的供養大量冗兵冗員和皇室揮霍簡直就是小兒科了。
在如此高的稅負下,這樣再額外增加歲幣,不僅激化了社會矛盾,只會加重了宋朝的財政虧空程度,將農民財富搜刮殆盡,這無論對於國家還是老百姓個人都是極為不利的。
-
3 # 翻越大山的鯉魚
羊毛還是出在羊身上,宋朝每年的"保護費"終究還是要人民來負擔的。想想自己每年掙得錢用來討好外華人,有點自尊心的人都會接受不了哇。有點文化的人都會寫幾首詞來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沒文化的估計就是田間地頭,市井酒肆罵罵了。
-
4 # 特一安讀添
普通人會想,真是賺到了,花了幾個錢,打發了叫花子,我真特麼聰明。什麼靖康,什麼崖山,我特麼安穩一時是一時,我這才是大戰略,大棋局。
-
5 # 行走的冬瓜
可以從兩個方面看:
首先,從生理來看,它是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負擔的。30萬兩歲幣相對於宋朝的近億的國庫收入,看似數字不多,但遼華人不要宋朝的銅錢鐵錢紙幣和糧食,就要白銀和絹,但是宋朝本身白銀產量十分稀少,以《宋史》的記載,北宋的銀課收入,宋仁宗年間時,也只有不到22萬兩,大宋百姓勤扒苦做,全給遼國打工採銀礦。
還有個問題,白銀和絹當時主要產在南方地區,要想運到遼國去,運輸成本非常高,這筆費用還是得普通老百姓承擔。而且沿途官員藉此中飽私囊,巧立名目提高徵收數額,百姓的負擔更重。而且歲幣也不能完全帶來安全感,宋太祖時禁軍只有20萬人,宋仁宗時達到120萬人,這等於是越捱打越送錢,越送錢越招兵,成了惡性迴圈,最終都由老百姓來買單。
其次,從心裡來說,老百姓獲得了暫時遠離戰亂的危險,可由此造成的對國家的失望,國民自信心的喪失,面對遼金西夏等國恐懼及畏戰心理,都是深遠的,同時對朝廷的心理積怨也越來越深,所以自宋以來各種民間叛亂不斷,像水泊梁山起義,方臘扯旗造反等等,無不是這種情況下的產物。
總的來說,是生理和心理的雙重壓迫、雙重打擊!
-
6 # 枝枝葉葉
普通百姓 沒什麼體驗,宋朝歲幣 負擔 比明朝皇室負擔 少多了。 明朝皇室 耗費了 財政收入的大多數,明朝除了 賦稅,還有徭役,定期到皇室當差,給各個王府 修城池,府邸,陵墓。百姓吃高價鹽養活皇室,對於普通百姓來說,無非是 自己的勞動時間,勞動成果被佔用,被誰佔了,並不重要。給了皇室和給了遼國有差別嗎? 皇室比遼國還黑,類似於公司打工,是看勞動時間長短,工資高低,公司產品 利潤高低,市場地位如何,普通打工的 就不用操心了。類似於 水滸裡的 梁山好漢,都想到 邊關上,立些功,搞個 封妻廕子,提高自己的 生存和繁衍環境,沒有人拿 給遼國的 歲幣 說事。如果沒有 遼國存在,皇室會更加 奢侈,徵集更多的宮女,太監。 普通百姓的 生活質量 可能 更加下降了。還是 元朝 的 張養浩 說的對,興 ,百姓苦,亡 百姓苦。對於功臣大將來說,敵國滅,謀臣亡,狡兔死,走狗烹。卸磨殺驢,敵人滅了,活幹完了,功臣的死期也到了。對於普通百姓,如果遼國滅了,沒了威脅,皇室會更加奢侈,百姓的生存空間會 進一步 被壓縮。比如 西晉 統一了 三國,沒有了 外敵威脅,皇帝司馬炎 ,剛後宮宮女 就有幾萬人,大封 司馬 家族,奢侈風氣蔓延,終於釀成 八王之亂,發生戰爭,死的人 不比 三國打仗少。
回覆列表
現在這樣的環境,生活優渥,承平日久,很多人的自尊心就漲起來了,覺得應該打曰本,打越$南,甚至打打米國,才能安撫那顆玻璃心,才覺得符合天朝的樣子,
如果生在亂世呢?我想,你們需要的只是太平和溫飽吧?
生活在南北宋的人,大約就是這樣,和平才是最重要的事,不要打仗,不信去戰爭國家去問問,
兩宋人民都知道,曠日持久的戰爭,通常是解決不了問題,就像你們村的無賴,經常偷東西,你能怎麼辦?如果現實中,估計除了你自己隔幾個月給他幾百塊,請他吃次飯,沒有更好的辦法吧!
但這件事如果是別人身上,你肯定居高臨下的批判,大義凜然說,你真窩囊,真沒用,你應該打啊,打死打殘為止,不能讓人欺負,
到了國家層面,更是可以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大義凜然的批判統治者
問題是,如果打有用,即使死一百萬人,即使把國庫耗空,我相信皇帝都是會毫不猶豫的,因為再怎麼死也輪不到他啊,而且,這做派,那是傳說中的千古一帝啊,比如漢武帝。
皇帝走到了納貢的地步,那才是偉大啊,我一皇帝都不要臉了,就是為了你們老百姓不死人,為了老百姓不破財。
所以,老百姓不會有什麼感受,因為納貢的錢也不需要他們多出,也不用他們拿命去抵,他們只會罵罵皇帝,罵罵統治者,還是還吃吃該喝喝,
那些想著收復中原,還我河山的,只是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