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漢時明月

    東林黨指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政治集團;閹黨指依附於宦官權勢的官僚所結成的政治派別。至於,明朝末年東林黨和閹黨誰的危害大,個人覺得是東林黨。

    東林黨是一個社會毒瘤。個人覺得,東林黨和唐朝時期的世家門閥類似,都是國家的“壟斷”組織,對國家的健康發展都起到了最大的阻礙。東林黨是一個龐大的社會上層利益集團代表,他們掌握著國家的大部分社會財富,因為明代士大夫的獨特地位,他們在擁有社會財富的同時,反而不用納稅,為國家財政交一點錢,國家財政收入主要依靠剝削農民取得,這樣就加劇了社會矛盾的激化,碰上天災人禍,活不下去的農民就會鋌而走險,明朝末期農民起義層出不窮就是因為如此。

    明朝末期,論綜合實力遠遠強於滿清,現在來看,不可能被滅亡,清朝皇太極以前從來沒有妄想統治中國,甚至在入關之間也是經過不斷試探就可以看出。農民起義,對於明朝的滅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全國的農民起義,牽制了明朝軍隊的大部分力量,大大削弱了明朝整體的國防實力,這樣就使北方防線大幅度削弱,為滿清的入關創造了條件。

    明朝完善的科舉制度,雖然為下層人進階士大夫階層提供了一個機會,但是,這個機會對於貧窮的人們來說也是十分渺茫了,大部分還是被原士大夫階層霸佔,因為他們擁有良好的條件。能讀的起書,在那時就是一個奢侈,培養一個知識分子的代價不是每個家庭可以承擔的。由於這種宗族關係,當他們取得士大夫地位時,就形成了龐大的政治勢力。閹黨的組成大多是出身於底層,很小就進宮,沒有子嗣宗族的勢力,他們的地位只會存在一時,而不會像東林黨那樣勢力累加。還有一種,就是閹黨的權力絕對來自於皇帝,沒換一個皇帝,閹黨的領袖就會換一個和皇帝關係近的人。雖然,閹黨可以得勢於一時,而東林黨士大夫集團可以得勢於一世。

    閹黨,武將,文官是明朝獨創的三個政治平衡點。由於,土木堡之變,明朝武將系統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使得朝廷的政治勢力僅剩了文官和閹黨,這樣政治平衡勢力就被打破,也大大加深了閹黨和文官的鬥爭程度,明末東林黨就因此而生。明朝末年,東林黨勢力太大,這樣皇帝不得不賦予閹黨很大的權利來維持政治平衡,史書上說閹黨對東林黨人的大肆迫害,也是皇帝樂意看到的結果。可惜,崇禎皇帝,一下子把閹黨連根拔除,這樣東林黨就失去了掣肘,這樣就造成了朝廷一家獨大,使皇權的使用範圍大大縮小,也造成了這些東林黨人對皇命的陽奉陰違,使崇禎皇帝有力無處使。

    東林黨人集團對軍事的干預。明朝的科舉制度,尤其是八股文,使得士大夫在社會的地位抬得過高,就形成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這樣,所謂的文人對於手工藝者,商人態度尤為鄙視,他們在享有這些下等人勞動成果同時,又鄙視這些人,大大就阻礙了社會的發展,使得明朝逐漸與外國的科技文化拉開距離,走的越來越遠,中國落後源於明朝,一點也不為過。明朝末年文官與武將的地位和宋朝時期極為類似,武將地位極低,在同品階,文官地位絕對高於武官,這樣武官所能發揮的作用大大的收到限制。文不知兵,反而對武官的權利加以限制,這樣就導致了明朝整體軍事實力的下降。

    東林黨人,只會滿口文章,脫離實際,這就是“文人誤國”。長期的上層生活,使得東林黨人嚴重的與支援整個農民階層脫節,不知道民間的疾苦。講起大道理有一套,真的實際行動沒有,對整個國家的挽救政策一個都沒有,可笑的是,他們掌握著整個國家的權利,這樣明朝滅亡也是符合歷史潮流的。

    明朝末期,不知東林黨一家“勢力”。文官專注於內鬥,這是中國獨特的文化。明朝末期,朝廷文官勢力還有楚黨,浙黨等政治派別,朋黨之起,就是亡國之始,內鬥內行,外鬥外行。東林黨與其他什麼黨的鬥爭一直延續到明朝徹底滅亡。

    在封建社會,整個國家沒有明確的民族觀念。在這些東林黨眼中,只有自己,沒有國家。朝廷亡了,在換一家做,他們還是官,還掌握著整個國家的統治權力。這不是新鮮事,這種思想一直貫穿於整個封建社會時期。你看,那些投降清朝的人,大多都是東林黨人,閹黨一個都沒有。面對侵略者的刀槍,那些禮義廉恥都忘記了,氣節還不如一個普通的百姓,反而洋洋自得,唉,可恥啊!

    明末的東林黨,可以說是整個國家的精英分子,可是就是這些人,罔顧民族大義,享有各種特權,反而成為整個國家的“蛀蟲”,明朝亡於東林黨也無可厚非。

  • 2 # 小小鹿斑

    兩個危害都很大,皇帝必須要把握其中的平衡才行!

    首先我們先說說兩方的利弊

    先說東林黨,那麼東林黨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組織呢?實際上東林黨內成員是由商人和候補官員的讀書人組成的,他們相輔相成,共同發展。

    東林黨的商人拿出錢財來供養讀書人,當這些讀書人如果有考中舉人的就把自己的女兒或者侄女嫁給他,至於嫁哪一個就要根據這個舉人的才華了。

    然後舉人當了官以後,就在官場招撫商人,睡著時間的發展,逐漸的東林黨成了一個龐大的政治集團,因為朝廷內部大部分都是商人供寄出來的大員,所以對於商人的稅收越來越少,地位越來越高!而對於稅收反而一直在想農民身上增加!造成帝國毀滅的根本原因!

    而我們在來看看閹黨,閹黨就是皇帝身邊的太監組成的,這是因為皇帝身邊沒有可以抵抗東林黨的人了,因為天下的讀書人基本上都是商人供養的,所以皇帝就只能啟用身邊的太監了。

    太監由於所有的權利都來自於皇帝,所以只要朝廷內部和太監不聯合起來,那麼太監就會對皇帝忠心耿耿,因為一旦得不到皇帝的重用,那麼那些大臣就會把他們斬盡殺絕,這裡可以參考末代崇禎皇帝

    而這兩大集團的相互競爭也讓皇帝放心,但是一個不聰明的皇帝出現的話就會打破這個局面,木匠皇帝沒學過一天怎麼當皇帝,但是對於帝王心術無師自通,一面看樣子想起只喜歡木匠活,另一面扶植起魏忠賢這個這個閹黨的首腦,讓他去和東林黨抗爭,以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但是可惜的是木匠皇帝被害死了,具體死因成謎,有人說是魏忠賢害死的,不過我認為這根本不可能,因為魏忠賢的權利來自於木匠皇帝,如果他死了,下一任皇帝還會信任他嗎?我認為木匠皇帝的死和崇禎帝還有東林黨有很大的關係!

    看過電影錦衣衛的估計清楚,就是崇禎帝打算害死自己的哥哥,不過在這其中東林黨也有這很大的作用,但是崇禎帝完全是有野心但是沒能力的皇帝,不懂得帝王的平衡之術,一上臺沒等幾天就把魏忠賢殺了!

    一個皇帝把自己的眼鏡耳朵給殺了,相信一群大臣!可以說特別天真,當有兩個政治集團爭鬥的時候還有他的機會,可以當只有剩下一個的時候還能什麼機會呢!

  • 3 # 許三好

    誠邀,

    首先,明朝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朝代,它的朝政上分為了東林黨和閹黨兩派,但論起危害性的話,還是東林黨比較大,接下來我來說一下我的見解。

    圖為 明朝的疆域圖

    閹黨之所以能存在,其實靠的還是皇帝賦予的權力,在明朝,皇權是高度的集中,皇帝不再和朝臣平分權力,但閹黨的權力來自於皇帝,皇帝想收回就能收回,如明朝的萬曆皇帝,長時間不理朝政,政權依舊穩定,靠的就是閹黨與東林黨的平衡,閹黨就像皇帝的代言人,再者,閹黨的出身都是貧窮老百姓,畢竟在古時候,誰會樂意去當太監呢,只有生活不下去的人才會選擇去當太監,所以,太監理解底層百姓的痛苦,換種說法就是,閹黨是貧窮農民階層的代表也不為過吧,因此,他們如果參與朝政,對底層百姓的壓榨會比較少,會增加對富商的壓榨,(如明朝著名的太監魏忠賢,魏忠賢控制朝政時,稅收穩定,沒有農民起義,對後金的戰爭順利,甚至明末有人感概:“魏忠賢不死,明朝不忘”)

    圖為 萬曆皇帝

    圖為 劇照魏忠賢

    東林黨則是江南地區富商的代表,以出於東林學院的朝臣為主,他們在朝政上享有權力,可以對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的建議(如萬曆皇帝30年不上朝就是因為東林黨每日對他提出的政策阻擾等等)崇禎皇帝要增加賦稅,但東林黨人建議把稅收加在農民身上,取消商業稅,由此導致明末的農民起義,明軍對農民起義越剿越多,甚至連北京守城需要軍餉時還一毛不拔,最後全送給了李自成了。

    圖為 明朝官員的生活

    圖為 明軍的對外征戰

    總之,明朝的政治體系就是制衡,因為沒有丞相這個職位了,閹黨和東林黨起著相互制約的作用,如少了一方,就會導致一方獨大,危害到皇帝的權力。

    以上純屬個人見解,如有不足,敬請諒解或補充。

  • 4 # 西瓜境界

    一般認為,東林黨指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政治集團;閹黨指依附於宦官權勢的官僚所結成的政治派別。但東林黨代表官僚集團,閹黨往往代表著皇權的鞭子。核心就是官僚集團與皇權之爭。

    由於明代文官協同治國的較開明的政治體制,皇權被削弱,官僚結黨做大,形成權力制衡,一定程度削弱了皇權專治,本身是好事情。問題在於明中後期官僚勢力過大,對皇權特務機構的警惕,導致官僚結黨自保對抗皇權閹黨十分突出。用現在的話講就是許多幹部沒和中央保持一致,大搞部門利益地方利益,削弱了國家綜合實力,要看到這種連黨坐大的危害性,同時也要看到官僚結團的一個重要起因,就是來自特務機構閹黨專政對官員的政治清洗和迫害,使人人自危,抱團求存。

  • 5 # 神天天無聊

    東林黨其實就是失敗的資產階級革命

    他們代表的是商人階級

    宦官代表的是皇權

    這就和法國大革命一樣

    是生死之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人天天冷淡女人,最後的結局會怎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