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易不易

    炎炎夏日,何以消暑呢?今朝今人大多估計,就想找個空調房裡待著,城市的夏天好像顯得格外的燥熱,這倒經常讓我懷念起小時候在鄉下,用繩子吊一個竹籃,往沁涼的井水裡一浸,籃子裡放一個滾圓透熟的西瓜。在井邊的兩棵桃樹上系一吊床,迷迷糊糊睡上半晌,醒來從井水提溜起吊籃,那滋味,可是真真涼透心,涼到了今天。當然,這都是窮人的消夏方式,富貴的人兒恐怕都不屑於“消夏”這一說,一言不合就飛去地球另一半享受反季節的溫度。

    在古代,人們又是怎麼消夏的呢?窮人們“汗滴禾下土”,要趁著雨水和日頭趕緊勞作,哪有閒暇歇涼,估計,在荷鋤而歸時有一碗涼水解渴、一碗飯食果腹已是大善。美國詩人羅伯特·勃萊曾寫過一句詩,“貧窮而聽著風聲也是好的”,也許一絲暮晚的清風,已是對窮人的慰藉。琢磨著消夏的,那就只有富貴閒人了。

    富貴閒人不僅要消夏,還要記錄自己是如何漫不經心,又精心度過了春夏秋冬。這不,在劉松年的畫卷,我們都能窺見南宋的貴族是怎樣走進春和景明、怎樣閒居夏日、怎樣靜看秋色旖旎、冬景綿綿。

    《四景山水圖》是南宋畫家劉松年的一組四段冊頁,每一幅都十分工整精細,描繪了杭州四時景象,以及人們在季節裡的影蹤。劉松年的山水畫,多數在於描繪園林勝景,秀美的西湖,是他筆下常見的素材,曾有詩這樣寫道:“西湖風景松年寫,秀色於今尚可餐。” 從《四景山水圖》中的柳木扶疏、亭臺樓閣來看,這也是在描繪江南的風景,很有可能就是南宋都城杭州的園林景緻。

    如果比較好奇南宋的貴族們是如何消夏,我們可以單看“夏景”一圖。納涼的人端坐湖邊涼亭,這應該是一個闊氣的園林,山石參差花木成蔭;湖面還有亭臺聳立水上,也有人說,這像是西湖十景中白堤之“平湖秋月”。我倒覺得這很有可能是一個私人的園林,主人在夏日的湖邊吹吹小風,旁邊還有侍者斟茶倒水。濃蔭形成了天然的扇子,面前的花木山石也是精心佈置過的,纖巧而整潔,遠景近景疏落有致,這是江南園林特有的模樣。園林主人應該在溫熱的風中昏昏欲睡,他是否在做一個關於西湖的美夢呢?在這清靜而陰涼的庭園裡,夏天彷彿也是倦懶的,它的熱度被湖水和柳木融化。高牆之外,也許還有不少人汗流浹背穿梭於市集和路途。不過,那些塵土飛揚的夏天跟這園林和園林主人無關,他只是醒時飲茶,困時閒坐,在園林中聽聽蟬鳴,遠眺山色一遍遍轉濃。

    是不是覺得古代貴族的夏天也很冗長且沉悶呢?《四景山水圖》不僅展示了南宋時期富庶階層的富麗和雅趣,也體現了當時園林造景等審美藝術的高度發達;這是一個社會經濟水平發達、政治和文化高度繁榮的象徵。在這樣一個秀麗的都城,人們追求閒適的、美的、精細繁複的生活,園林就是最典型的存證。劉松年的畫很好地詮釋了當時的盛景,也給後人留下了諸多形象的留存。他細膩、精準的筆觸是後世研究中國園林藝術等方面珍貴的資料。

    值得注意的是,劉松年的作品傳世稀少,但他涉足的題材卻十分廣泛。他並非一個沉浸於山水閒適而無顧其他的畫人;除卻《四景山水圖》這樣描繪江南風景的山水人物畫,他還留下了反映社會不公平的《風雪運糧圖》;為了記錄岳飛、韓世忠等民族英雄的業績,他還畫下了《中興四將圖》……這讓人不由得再次將目光轉回他的山水冊頁上,那近乎停頓的歲時,那平和的亭臺樓閣,那神情安然的庭園主人,正是現下安穩、生活優渥的表徵。

    誰不想生活在安定、衣食無憂的時日裡呢?劉松年在描繪每一根枝條每一座水榭時,一定懷著近乎虔敬的心情,對於動盪的人世,這是多麼來之不易的恬淡幸福啊。襯著那山水,襯著那西沉的日影,一天將盡,這樣的一天是無數的一天,他將其定格,成為永恆。

    這樣的夏日,也便是我們心中南宋最好的夏日。也許,也是每個世代裡最好的夏日。

  • 2 # 山鬼說歷史

    習慣了與空調、電風扇為伴的現代人也許很難想象,在沒有電也沒有電器的古代,人們如何度過熱浪滾滾的夏天?其實,古人度夏不但充分體現了智慧,還十分低碳環保且有情趣。

    首先,和現代人一樣,古人避暑首先想到的就是改造居住環境。這便是用冰塊物理降溫。這種用冰塊降溫的方法其實早在先秦就已經有了。那時存放冰塊的地方被稱為“窟室”。窟室是一間考究的地下室,每到酷熱的夏夜,貴族們在窟室中通宵達旦飲酒作樂,和今天人們下班後到冷氣十足的夜店喝上兩杯十分類似。

    宋朝的“空調房”已經開始考慮對空氣的淨化手段,廳堂裡擺幾百盆鮮花,“鼓以風輪”對著吹,不但涼快,還能起到“清芬滿殿”的效果。而且這並不是只有貴族才可以做到的,只要有錢便可以自己造一個。

    倘若是在南方缺冰的地方,那便可以在降溫方式上加一變通。建造涼屋也是古人消暑度夏的方式之一。涼屋通常傍水而建,利用機械原理將水送至屋頂,然後水流沿著屋簷往下淌,大有人工“水簾洞”的味道。涼水從屋頂流過,降溫效果自然極佳。到了明代,有人巧用地理之勢掘井納涼,文人高濂就在《遵生八箋》中記載,“霍都別墅,一堂之中開七井,皆以鏤刻之,盤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

    在吃方面,古人也是好不遜色於今人。南宋冷飲店, 賣到三更才打烊。

    夏日飲冰,也並非是現代人才特有的消夏福利,酷愛冷飲的古人,早就發明了名目繁多的冷飲冷食。

    可是,沒有冰箱的古代人,怎麼製作冷飲呢?

    原來早在周代,人們就開始用冰窖儲藏冬天的冰塊以備夏用。《詩經》與《左傳》中都有冬月藏冰的記載,朝廷中有專門的官吏負責每年寒冬時鑿取冰塊存放在“冰室”或“冰井”裡,等到盛夏時節再取出。負責掌管冰塊藏取的專職人士被喚作“凌人”。由於冰塊在儲藏時會融化,因此古人往往要窖存三倍以上的冰塊供夏季使用。

    而宋朝的冷飲非常豐富。到了夏天,除了能喝到冷酒,還能吃上各式各樣的冷飲,並且已有了刨冰。

    宋代都城汴京,一到農曆六月,街道兩旁就擺滿了冷飲攤。當時都賣些什麼冷飲呢?北宋開封的冰店裡有紅極一時的“冰雪冷元子”出售,“冰雪冷元子”由黃豆和砂糖製成,把黃豆炒熟,去殼,用砂糖或蜂蜜拌勻,加水團成小糰子,最後浸到冰水裡,就成了香甜可口的冰涼甜品。

    與冷飲的繁榮相伴,一種比較原始的“冰箱”也在宋朝出現,叫做“冰鑑”。其實就是雙層的木桶,下面有基座,上面有蓋,中間有夾層,把冰塊放到夾層裡,蓋上蓋子,好長時間都不會融化。

    看來,善於發明創新的古人,在酷熱難當的夏季,口福也是不淺的。當然前提是你得有錢!

    在穿方面,印章中的古代人是"裡三層,外三層"。可是“裡三層、外三層”在夏季怎麼受得了呢?有學者研究發現,古人在夏季其實也並不都裹得嚴嚴實實。

    其實,在“富人批絲綢、窮人穿麻布”的古代,衣物的材質比現代人常穿的棉和化纖製品都要涼爽。有研究稱,當外界溫度高於面板溫度時,面板會不自覺地吸熱。這樣看來,古人穿的紗袍、長褲,不僅能覆蓋面板,寬寬大大的造型還非常通風,形成“小對流”,與今天的阿拉伯人用長袍蔽體有異曲同工之妙。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扇子可能是最能體現古人度夏之精巧、有情趣的物品。試想想,在夏日炎炎下,一名有錢又有閒的老翁在綠蔭下,手持輕扇,吃著冷飲,絲毫不輸今人。

    看來,“苦夏”之於古人,也並不如想象中那般難熬。聰明的古人不但懂得消暑,還深知“修身養性、以靜制熱”的心態調整。白居易詩云“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這份“煩夏莫如賞夏”的超然心境,或許才真是我們該好好學習的。

    當然,前提是你得有錢。

  • 3 # 吞天曆史

    古代人追求親近自然,酷暑之際,南宋的富貴閒人會約在湖邊,樹蔭下乘涼,穿著輕盈的衣服,扇著扇子,喝著蘇葉,釣著魚兒,吹著自然風,看著風景,吟詩作對,暢討人生。

    有些富餘的人也會在冬天儲存冰塊,放到地下室,等夏天酷暑的時候拿出來使用,可製冷飲,冰鎮酒類和瓜果,躺在涼蓆,開著窗戶,休息片刻。天熱自外入,心躁由心生,心靜自然涼。

  • 4 # 歷史的小蟲

    南宋雖然偏安東南一隅,給我們的印象是軟弱的,但我們知道跟隨趙構遷往杭州的都是北方計程車官貴族,他們怎能忘記自己的悠閒生活呢,在酷暑難耐的盛夏,他們也有自己的辦法來消暑。

     馬可波羅記載,杭州城河網眾多,運河和街道均十分開闊,適宜散熱。.盛夏時各種水果豐收,各種各樣的水果充滿為什麼消暑提供了最廉價的方式,並且南宋人已經學會了榨水果汁作為冷飲,諸如木瓜汁,荔枝膏水、冰雪甘草湯等,在炎熱的夏天喝一口水果汁也愜意無比。

    當然這些普通老百姓也能享受的起,但下面才是大戶人家才能享受的呀。

    人工瀑布,就是首先利用人力或者機械將水提到房頂,然後將水衝下來,人在屋裡感覺就像下雨天一樣,涼爽無比。

    冰箱儲存食物,南宋的冰箱,叫做“冰鑑”。就是兩層木箱,中間有夾層裡面,在冬天時儲存大量冰塊,往往要幾倍的冰塊,裡面在放上各種水果或食物,盛夏時可將冰塊拿出以解暑。楊萬里有詩: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

    乘船遊覽,納涼消暑,大戶人家往往整日呆在船上,穿行於各個河道,下棋釣魚,欣賞美景,順便也把盛夏消磨過了。

    宋代女性穿抹胸,夏季則用很薄的羅做材質,還習慣於身著薄羅或薄紗的外衣長衫,是為“透視裝”。

    總之,南宋的富貴閒人可以說從衣食住行全方位“包裝”自己,來消磨整個盛夏,而且環保低碳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師生糾紛頻發究竟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