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融資ER

    我談談我的看法,影視行業屬於偷稅漏稅的重災區,之前范冰冰案對行業的影響很大,很多人已經把偷稅漏稅轉到其他行業了;其次是前幾年的增長較快,造成的行業內的假繁榮,遇到了經濟的滯脹,人們的消費開始低迷起來,去進行精神消費的需求在壓縮

  • 2 # 收集好聽的音樂

    影視業半年報,八成影視企業利潤下跌超60%,為何會如此,現在可以抄底嗎?

    我們分為2部分去回答:第一部分為何下跌,第二部分是否可以抄底

    為何會下跌:

    1.據多位影視行業人士反映,今年行業和資本的信心仍然不足,其中一大原因為影視專案撤檔、換檔較為頻繁。具體到企業,今年華誼兄弟兩部頭部電影專案《八佰》和《小小的願望》接連撤檔,官方稱將擇期上映。

    2:目前國內片酬篇高

    4.影視行業屬於偷稅漏稅的重災區

    光線傳媒之外,整個影視行業都並不好過。截至目前,25家影視概念股中已有16家上市公司公佈了今年上半年業績,其中13家公司淨利潤同比下滑,6家出現首虧。淨利潤下滑的主要原因歸結為:影視專案成本同比上升,業務利潤同比下降;全國電影票房同比下降,單銀幕產出持續下滑。利潤下滑均超60%

    問題2:是否可以去抄底

    從目前技術面去看:其他個股得先關注,等待機會,而光線傳媒可以繼續去看看

  • 3 # 琅琊榜首張大仙

    四年前,華誼兄弟、光線傳媒、萬達影視、博納影業、樂視影業被媒體冠以“民營影視企業五大”的稱號,它們在國內電影市場堪稱“票房收割機”。而如今,“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影視業半年報:八成影視企業利潤下跌超60%!!

    那麼到底現在可以抄底嗎??

    其實對於這個回答來看,是要分別對待的 ,也就是說,超跌的優質股,可以抄底,反而是機會,但是如果是超跌的問題股,風險股,那就不行了!

    記住,無論是買大白馬股也好,績優股也罷,都不是無條件的去買,漲幅過大了或者進入熊市了,這些優質股照樣會下跌。因此,投資者應該順勢而為,低價時買進好股票長抱不放,而不是高價時大肆採購!只有見識而無膽量的人是賺不到大錢的!

    舉兩個例子

    就好比三聚氰胺事件後,乳製品行業集中度加速提升,2010年至今,伊利股份主營業務收入複合增長率為14%,而淨利潤複合增長率為29%,股價也翻了幾十倍(復權後)!

    同樣的,在前幾年禁酒令之後,白酒板塊遭到重創,但是如今來看,這幾年白酒板塊勢頭兇猛,以貴州茅臺為首的龍頭更是出現了巨大的漲幅空間。

    所以,歷史一次又一次的經驗告訴了我們,當一個板塊或者某些個股遭受到嚴重錯殺,估值嚴重超跌的時候,往往就是機會,而不是風險。這就是所謂的別人恐懼的時候應該貪婪!

    那麼什麼樣的個股屬於超跌的優質股呢?

    1)市盈率跌至22左右,甚至以下;

    2)股價跌至淨資產附近,甚至以下;

    3)股價跌至歷史大熊市的底部區域之中;(可以以05/08/13年的熊市底部資料參考)

    4)業績依然保持持續盈利,甚至有所提升;

    5)公司沒有出現重大風險和危機;

    看看,你的個股有沒有符合這樣的情況?

  • 4 # 西北狼VS

    影視行業的寒冬源自於對影視行業的整頓,其實這個時候我暫不人為已經是抄底的好時機。影視行業有屬於傳媒娛樂,整體來講是社會輿論導向和正確社會價值觀的媒介傳播特質,但是在此前的長期發展中已經嚴重偏離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尤其是一些年輕的明星藝人為金錢賣身,玷汙藝術之名,做出道德甚至法律所不能容忍的行為。這在社會上種下毒瘤,社會風氣日下,崇尚拜金,科技落寞,正能量消失,到了必須整頓的時候。

    我認為這是一場文化運動,新時代的新文化運動,讓原有的誠信、愛國、勤儉、尚武、重教等傳統文化重新洗禮國民之心。這是一段時期的長期事件,並非一朝一夕,民族需要高尚的靈魂,才可保持始終前進的思想和腳步。

    這從范冰冰事件和華誼兄弟的問題就可見端倪,現在傳媒娛樂的沒落還有一段新的路要走。繼續等待……

  • 5 # 菩提fei0598

    影視企業半年報業績普遍下跌,是否值得抄底,這個問題要從影視行業本身來看。

    眾所周知的是,影視行業普遍經歷了業績的下滑和股價的長期下跌,其背後不僅僅是影視產品本身,更是影視行業的生態正在重塑有關。

    影視行業的生態主要存在哪些問題:

    第一,藝員的收入太高,且畸形化,存在大量的不合理和利益輸送,嚴重影響了影視作品的製作成本。多數一二線藝員的片酬達到1-3千萬的水平。導致製作成本中的絕大多數被藝員拿走,沒有更多的資金用於劇本,製作,和道具等主要開支。

    第二,票房造假成風。

    票房造假,是影視行業的一個長期毒瘤。所謂的票房高潮都是午夜劇場,這個奇葩現象長期存在,造假,刷票房,以及各種包底承諾,正在侵蝕影視行業的基本道德底線。

    第三,商譽減值影響。

    各大影視上市公司在前五六年的時間裡,資本運作是一個浪潮和風潮。幾乎沒有影視行業不做外延收購的。而收購中,藝員的公司超高溢價收購,以及類似張藝謀,馮小剛等大牌導演的公司也被大量的高溢價收購且做出鉅額的業績承諾,而如今,不論藝員還是導演等群體的業績承諾期基本已經結束,業績和減值計提雙重考驗商譽減值風險。

    第四,國內的觀影受眾的增量開始階段見頂。

    在12-16年期間,觀影人數的持續飆升,以及影院螢幕數量的持續上升,催生了影視行業的票房熱,而如今,新的增量基本逐步下降,增速下降。

    從華誼,萬達院線等典型的影視公司來看,上述問題普遍存在。因此,在影視行業的生態徹底迴歸影視作品本身之前,影視行業難以看到逆轉的機會。

  • 6 # 銳眼財經

    抄底?筆者建議你在抄底影視股之前,先靜下心來再好好想想!

    前兩天,看到一個私募經理對影視股的投資邏輯的分析,大致可以參考一下:

    筆者認為,這個分析結論不無道理,供大家參考!

    另外,在覺得抄底一個行業之前,應該先弄清楚這個行業是什麼屬性?是週期行業還是非週期行業?

    如果是週期行業,當行業大部分公司都開始不好過的時候,可能預示著行業進入低迷週期,這個時候似乎是可以考慮持有該行業的龍頭公司,以待行業復甦之後獲得超額收益!

    但,不管是考慮行業週期因素還是股價持續下跌因素,抄底都是有巨大風險的。

    顯然,影視行業屬於消費屬性,所以它的行業週期性並不明顯,作為投資,不能去賭它的週期變動。

    如果非要說影視行業有什麼週期的話,應該是說是影視作品的製造週期,也就是說一個好的影視作品是應該需要一個時間週期來創作的。

    在網上看了這樣一段話:

    必須有一個週期,這個週期是指,從花花幾年時間打磨劇本,到後期生產、宣發、後期製作這個過程。

    所以,可以看到的是,現在一些影視公司創造的影視作品,大都是急功近利的。結果就是,影視作品鋪天蓋地、接二連三的上映,但票房、收視率大部分撲街,消費者不買賬。

    再來看看A股主要上市影視公司近年利潤下滑的原因吧:

    華誼兄弟,2018年突然鉅虧10多億,原因是因為高價收購馮小剛旗下的東陽拉美產生的商譽爆雷;

    華策影視,2018年主營業務利潤從2017年的5.56億突然下降到1.21億,同比下降近80%,但財報中卻未說明利潤下滑的原因,之說是受行業調整影響;

    光線傳媒,2018年報告的淨利潤是13.72億,較2017年增長68.47%,但扣非利潤卻已經虧損2.85億,較2017年暴跌161.73%,具體原因財報也沒有提及,只是在對經營現金流減少的原因提及了,是因為影視劇專案回款減少所致;

    確實,另一方面也應該考慮到近年影視行業政策的影響,但除此之外,比如上面幾家大公司利潤下降至少不能全歸因於行業變化吧,公司管理層的治理似乎更佔大部分因素。

    另外,從網上的一些資料來看,近幾年影視行業利潤的持續下滑,原因直指明星高價片酬。

    用資料說話,伴隨的影視公司利潤的下滑,同時,是演員片酬的不斷爆漲。再次印證了文章開頭引用的那個影視股的投資邏輯:明星穩賺不賠拿大頭,公司投入巨大,承擔風險,收益拿小頭,動不動還會虧大錢!

    所以,在你考慮抄底影視行業的時候,請先考慮一下,以上這些事實發生改變了嗎?

  • 7 # 蟄冬至

    影視業的寒冬來襲,這一點都不令人意外。自去年的一紙陰陽合同大白於天下後,整個行業就開始面臨嚴峻考驗;加上近幾年的高價薪酬,溢價收購之妖風越刮越猛,所以眼下迎來大調整,是在所難免之事了。

    不可否認,國內的市場是一年一個臺階,漸有取代美國,登頂第一之勢。但這一切都是假象,今年的進口片大殺四方之現狀,才是真正的事實:狐假虎威罷了。

    因此,現在要談抄底還為時過早,起碼還沒見到有哪個企業能擺脫頹勢,逆風飛揚。更別說,連所謂的行業龍頭都自身難保,又能拿什麼來證明,未來一片光明?

    不沉澱個三五年,不徹底肅正歪風邪氣,就不可能翻得了身。金元時代遠去,流量稱王告終,行業終究還得迴歸故事本身——沒有真材實料,光靠燒錢炒作,早晚原形畢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人是真的不願意和年輕人一起到城市裡住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