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上善若水7727
-
2 # 不知有之66
我想是的。每個人從獨立生活開始,逐步形成、適應了自己的生活圈和生活方式。從自己的生活圈,融入到子女的生活圈,需要一個過程。對有些人來說,這個過程又近乎殘酷,他們不容易甚至不能接受那樣一種改變。有些父母可能容易接受一些,那對子女和父母雙方來說,何嘗不是福分呢!
-
3 # 憑海臨風9999
謝謝邀請!城市裡高樓大廈,家家關門閉戶鄰里很少往來,子女上班老人獨自在家很悶,再加上上下樓不是很方便,是造成一些老人不願在城裡住的主要原因。鄉下空氣好,自由方便,鄰里相知,更適合老人居住。但有些子女的小孩需要有人照顧,也有很多老人在城裡幫忙照看,每個家庭情況不同,要看具體情況了。
-
4 # 心意給力
這個問題提得好!老人與年輕人生活的碰撞,也絕不是現在才有的,過去有現在有將來仍然有,也許就是代溝,就是差別。
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老人和年輕人在一起生活總有一些不協調,不同步,不一致。一是生活起居差異。老人不睡懶覺,睡得早起得早,比較有規律;年輕人大部分要睡懶覺,晚上很晚才睡早上都是自然醒。二是生活習慣差異。老人喜歡清淡,清蒸,也不宜重口味;年輕人喜歡火爆,炒菜,麻辣味,偏重口味。三是思想觀念意識差異。老人思想經過幾十年的歷練,見得多想得也多,容易用過去的目光看現代的問題;年輕人普遍與時俱進,現代意識強,觀念新時代性強,很難融入過去的思想觀念。
老人從內心深處不是不願意跟年輕人在一起生活,而是很難與年輕人處理好各種關係。如果在一起生活,可能會產生許多誤會和矛盾。老人看不慣年輕人的生活習慣,經常會嘮嘮叨叨,重複說同一件事。年輕人同樣看不慣老人的一些做法和想法,不能正確理解老人的心情。年輕人和老人在一起生活,多多少少都會有些不愉快,不開心,與其這樣不如不在一起。所以,有的婆媳關係,父子關係,母女關係等等,同在屋簷下天天相處,難免產生矛盾。
我個人認為,老人和年輕人能不在一套房子裡生活最好別在一起。可以各住各的,距離近一點,相互可以照顧。
-
5 # 讓心冬眠2
現在的老人,是真的不願意到城市裡去跟年輕人一起住嗎?
這個問題,作為一個六十年代的人,現在正經歷著上有老,下有成年子女的現狀,自己也快六十歲了,回答這個問題應該更有話語權吧。
以我們家為例,我父母都是90多歲的人,他們不喜歡和子女住,他們喜歡住自己家裡,周圍有說話的同齡人,有熟悉的環境,他們喜歡勞動,從早忙到晚停不下來,時間都是排得滿滿的。以前我真的不理解,年齡大了和子女住一起可以照顧呀,現在我也面臨養老這一個問題了,忽然明白了,我也不喜歡和子女住,我為什麼要和子女一起住。我獨立,自信,我喜歡做自己喜歡的事,我自己可以養老,為什麼要子女養老,他們已經不容易了,為什麼還去添亂。
所以,老人為什麼不想和子女一起住,還是要看什麼樣的老人。
第一類老人,他們生活獨立,不好吃懶惰,這類父母,其實都是不願意和年輕人一起住的。他們不需要別人養老,靠自己養老,他們不喜歡打擾子女的生活,也不喜歡子女打擾他們的生活。子女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們會犧牲自己的時間,空間和金錢。子女一旦不需要他們,他們會全身而退,生活得開心而自由。
第二類父母,從養孩子的那天開始,就是養子女防老。他們生兒育女的目的不是責任而是防老,我們經常會聽到他們口中說的話,我把你養大不容易,你大了就該怎麼樣或者怎麼。
他們的生活主要是吃,玩,麻將桌。他們特別愛面子,為子女做點事怨言特別多。把子女的家當自己的家,行駛著老大的權威,造成子女婚姻不和,也給自己帶來了煩惱和不開心。他們是一群自私的父母。
前一類父母思想開放,從生孩子那天起,就是奔著責任去的,他們懂得尊重,懂得尊重自己也尊重子女,他們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間,他們懂得孩子從出生那一天起,就不屬於自己了,他們培養孩子,只是希望他們去尋找自己的幸福生活,而不是為自己養老。
從這兩類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成家後也是不一樣的,以養兒防老的家庭,一旦孩子有一點出息了,就一定要去孩子那裡養老,孩子也覺得該把父母接來養老,就算父母只有40多歲也要讓他們來城市享福,要不多沒有面子,其結果是父母不運動,身體會越來越差,這種家庭本身都自私,到了新家,只會愛自己,愛自己的孩子,孩子也只把父母當家人。把女婿或者兒媳當外人,這樣組合的家庭,你覺得可以長期相處嗎?會和諧嗎?不和諧的家庭,長期在一起不開心,身體會好嗎?
所以,我的建議是,孩子大了,自己也成家了,父母也沒必要用道德去綁架孩子,孩子也沒有必要,因為父母不願意來同住而自責。因為我們之間早已經是兩個不同的家庭。我也相信,以後會有越來越多靠自己養老的老人,也請孩子們相信,我們這一代已經沒有那麼脆弱了,大家都且行且珍重吧。
-
6 # 山青水秀167193282
個人認為,幾乎有百分之八十的老人,都很在意自己的老窩,並且跟老窩可以說是建立了最深厚的感情。老窩的環境,老窩的面貌,老窩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以及父老鄉親等等,都是老人最好的夥伴,尤其是平時三個兩個在一起,家常長家常短,聊起來的時候沒完沒了,既開心,又舒心,好不歡喜。另外有時自己在家裡養幾隻土雞,在地裡興一點小菜,或種點瓜果之類的等等,一來可以鍛練一下自己的身體,二來可以享受一下從中的樂趣,三來可以償償綠色食品的味道,可謂兩全齊美,何樂不為。其次在家可以幫忙子女照看裡孫外孫,同時也好應付趕情達禮之事,免得子女來回的跑,為子女省去路費車費等等。正因為如此,現在的許多老人都不願意隨子女一起居城裡,享受那所謂的清福,及使條件在好,再有孝心,最後也很難打動他們。甚至覺得既孤獨又寂寞,一天到晚象個活菩薩呆在家裡,四門不出,及使出門都是生面孔,沒人跟老人招呼,沒人跟老人說話,久而久之反而生出了病來,讓兒女為之不解。而回到老窩之後病也好了,人也好了,一切又恢復正常了。因此一些兒女雖出自好心,但卻一直不合乎老人的口味,只有讓老人自由選擇,方可使老人心安理得,同時會過得愉快。所以作為兒女在自己弄清了老人的這些原由後,切莫讓老人去離開本鄉本土,那樣只會讓老人感到反感,不必強求為好。況且老窩畢竟是他的根,是他的苗,是生他養他的地方,他怎麼會輕以離開呢?……總之以尊重老人的意見為前提,平時常回家看看,盡點孝心,比什麼都好。這樣子女在外安心,老人在家放心,何樂而不為……。最後謝謝邀請。
-
7 # 奇點財經78050741264
感謝邀請。如果是老人一直生活在農村的,突然搬到城市居住,是生活上的不習慣,多數是不願意在城市生活,並非是不願意和年輕人一起在城市生活。我外公外婆還健在的時候,每次到我家住不了幾天就著急,天天閒的無聊,出門誰也不認識。不像在農村想去誰家就去誰家,聊聊天或者隨便找點事做,反正不能閒著,勤快慣了的人突然閒下來,就渾身不自在、難受,這是不願在城市生活的主要原因。我以前的鄰居住在對門,小夫妻生寶寶後爺爺奶奶來照顧。後來經常看到爺爺在門口整理各種飲料瓶,心裡還滴咕他們家這麼愛喝飲料。直到有一天中午急事外出,在巴士站看到爺爺在翻垃圾桶,才明白他們家飲料瓶的來歷。後來大概寶寶半歲左右吧,爺爺奶奶就回老家了,因為經常只看到寶媽抱著孩子進進出出。從此再也沒有看到爺爺奶奶來過,直到孩子上學也沒有見過爺爺奶奶,後來就搬家了。但也有倒外的,我現在的一鄰居家有倆個寶寶,夫妻倆都是上班簇。奶奶和外婆全來了,一人照顧一個寶寶,也是其樂融融,哈,經常在樓下相遇,如今奶奶和外婆已在珠海生活五年多了,看樣子生活挺習慣的。
-
8 # 勇談樓市壹貳叄
生活習慣不同是主要障礙
城市的生活習慣跟在農村(老家)的生活習慣有很大不同,主要就是作息習慣。老人習慣於半輩子的早睡早起,城市生活習慣的年輕人晚上10點才是夜生活的開始。彼此習慣不同帶來的直接就是睡眠質量不好,老人嘴裡不說心裡肯定不樂意。時間長了老人肯定容易得些小毛病,本地的還好。再加上距離遠(比如跨省等)如果有水土不服的因素存在,老人很容易生病的,所以這也是很大一部分老人不願意跟隨子女去城市生活的原因。
不是不想只是怕給子女找麻煩其實並不是老人真心不願意跟子女一塊生活,如果是沒有結婚的還好,子女結婚後老人會感覺更加不自在,因為總有一個陌生人存在(雖然也叫爸媽,但是畢竟沒有血緣和親情關係)很多情況會不自在。中國的老人應該是世界上最體貼的一群人,大部分老人都不會想著主動給子女找麻煩,哪怕自己真的有什麼事情需要子女幫忙。再加上如今的婆媳關係難處和結婚成本的昂貴,老人更多考慮的是怕自己子女生活的不幸福,子女的不經意間的爭吵都會讓老人多想,與其這樣還不如圖一身清淨。
子女應該多體貼老人多回家看看老人有撫養子女的義務,子女也有贍養老人的責任。個人覺得在老人身體健朗的情況下多回家看下父母(起碼一個月一次吧)平時沒事多跟老人打幾個電話,老人其實也不是需要你做些什麼,就是也是需要有人關心而已。我相信沒有人會希望自己在60歲以後自己子女不看望,不關心自己吧?
綜上,老人不是不想跟子女去城市生活,主要是怕給子女帶來麻煩。如果真的希望自己父母跟自己生活的話就提前把問題考慮到了,這樣父母來的的舒心,你也盡了份孝心。
回覆列表
那是老家裡有牽掛的人,如果只有一個婆婆或一個公公,大多數還會一起住的,時間長了也會喜歡城裡的。只是會有一個適應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