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04512092511

    乾隆中期以後,社會表面的繁榮掩蓋不住日趨衰敗的趨勢,這一點在瓷器製作方面表現得非常明顯。例如乾隆後期粉彩在藝術上缺乏創新之舉,雖然有轉心瓶、轉頸瓶等精巧之作,仿木紋、仿銅器、仿漆器製作得維妙維肖,但總體看乾隆末期所製作出的瓷器已經失去本身質感,單純追求技巧,這正是當時崇尚繁縟的庸俗風氣所致。

    晚清時期官窯生產量大大下降,而民窯粉彩生產此時卻迅猛發展。光緒至民國期間,居於京、津、滬等地的古玩商們為滿足達官貴人以及洋人的需要從中獲利,經常依照流失民間的官窯粉彩瓷器樣式,生產一些仿製品。此時摹古之風甚囂塵上,市面上湧現出大量贗品。此時仿製前朝粉彩手段無外乎舊胎繪新彩,或新胎繪新彩。其實這兩種方法,無非是利用雍正、乾隆時期粉彩的珍貴,依樣製造達到以假亂真的目地。

    舊胎新彩,是在書有雍正或乾隆款的白瓷上,進行二次施彩燒製,即胎釉是真,彩繪是假。這種做法一方面可以彌補白瓷售價不高的缺陷,另一方面也使仿製可以更加逼真,這一類器物也是最不易分辨的。

    新胎新彩,是用當時景德鎮生產的白瓷,完全按照官窯器物圖案製作,此類瓷器上常書寫“大清雍正年制”或“大清乾隆年制”款識,以期以假亂真。

    無論是哪種方法仿製的“假官窯粉彩器”,與真品相比,其繪畫工藝普遍粗糙,缺少宮廷製作的精緻,有些則圖不達意,其彩繪濃淡薄厚不一,造型比例不協調,這些都是在鑑賞中可以細緻觀察出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歐洲16世紀軍隊沒有火器,就什麼都不是。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