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雨落天成6

    十六世紀屬於中世紀晚期,西方騎士時代的沒落,同時火器開始普及軍隊。如果看過西方戰爭電影就可以知道,西歐軍隊經常以方陣的形式衝鋒,那時候沒有自動武器。

    著名的方陣有瑞士方陣和西班牙方陣。 西班牙人在18世紀初改進了瑞士方陣,增加了火繩槍的火力,並發展出一套新的戰術和行政單位。特點在於長矛兵和和槍手在同一戰鬥隊型中的可以協同作戰,有了長矛就可以給敵方重騎兵以重大殺傷,有了槍支又可以消滅敵人的長矛方陣。

    在戰場上步兵以數個方陣的型式來部署。每個方陣中央均為長矛兵,側翼為槍手,如此一來槍手能在長矛兵突進之前騷擾敵方步兵,而長矛兵能夠構成一個堡壘,保護搶手免受騎兵攻擊,槍手最怕敵人衝到近前。發展方向是提高了槍手在方陣中的比例,從24%到49%。

  • 2 # 雄鷹展翅長空

    樓主提的問題不完全正確。16世紀的歐洲仍然處於冷兵器與熱兵器混合使用的時代,此時的歐洲國家在對外擴張、歐洲內部混戰、防禦來自東方的奧斯曼帝國入侵的過程中主要依靠的是火藥槍的使用、冷熱兵器組成的步兵方陣、大炮的使用、稜堡的使用相結合的。

    我們先說說16世紀歐洲火槍的發展史,16世紀的歐洲火槍經歷了火繩槍至燧發槍的發展過程。火藥是中國的4大發明之一,在中世紀由蒙古人傳到了歐洲。黑火藥由硫磺、木炭、硝石三部分組成,從14世紀末開始歐洲人掌握了用硝田生產硝的技術,從此歐洲的火藥用硝不再依賴進口,同時生產成本也大大降低。15世紀德華人發明了粒狀火藥,提高了火藥的爆發速度。14世紀30年代歐洲出現發射火藥的管狀武器,15世紀中期歐洲火藥武器研究者在管狀武器的外側或上部開一個凹槽,槽內裝一根蛇形杆,杆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構成扳機,可以旋轉,並有一個夾子夾住用硝酸鉀浸泡過的能緩慢燃燒的火繩--這個就是火繩槍。16世紀西班牙人穆什克特發明的火繩槍口徑23毫米,重量為11千克左右,彈丸重量50克,最大射程為250米,有效射程為100米,每分鐘射速兩發,能在100米擊穿歐洲重灌騎士的胸甲。但是這種火繩槍的缺點是顯而易見的:笨重,射速慢,在風大或下雨天難以發射,面對騎兵對射手的心理素質要求高。

    手持火繩槍的西班牙士兵

    火繩槍的火繩

    到了1547年法華人馬漢發明了燧發槍,在轉輪火槍的基礎上改進,取消了發條鋼輪,在擊錘的鉗口上夾一塊在燧石,傳火孔邊設有一擊砧,射擊時扣引扳機,在彈簧的作用下,將燧發石重重地打在火門邊上,冒出火星,從而引燃火藥擊發。燧發槍的優點顯而易見:大大簡氏射擊過程,提高了發火率和射擊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較低,便於大量生產。在歐洲燧發槍的應用加速了火藥武器淘汰冷兵器的過程。在歐洲,燧發槍的廣泛應用大大加速了自15世紀開始的火器淘汰冷兵器的過程。但這個時候的燧發槍仍然沒有解決受潮問題,這個問題直到1703年由布朗—貝斯改良的燧發槍才有了比較的解決方案。

    燧發槍

    其次我們要談談16世紀的歐洲步兵方陣。由於16世紀早期的火繩槍存在射速低、射程近、易受大風和雨天的較大影響、對射手心理素質要求高等缺點,所以在16世紀至17世紀初期,歐洲軍隊在戰場為了防範敵人依靠騎兵的速度衝擊,因此在步兵陣形中需要配置大量的長矛手;而為了維持火力覆蓋,則需要加大佇列的縱深,例如著名的西班牙方陣:戰場上長矛點排成密集的三個橫隊,每個橫隊正面為50-60人,縱深為20列,在四個邊角上是排成密集方隊的火繩槍士兵,這種堅固而且具有機動效能力的密集隊新寬度為1507米縱深100米,在方陣的四邊外側各排到著一列火繩槍士兵,還派出一獨立的分遣隊從事小規模出擊。在火繩槍時代十六世紀屬於中世紀晚期,也是騎士時代的末期,同時火器也開始普及。西班牙方陣:戰場上長矛兵排成密集的三個橫隊,每個橫隊正面為50至60人,縱深為20列。在四個邊角上是排成密集方隊的火繩槍士兵。這種堅固而具有機動能力的密集隊形其寬度約為150 米,縱深100 米。在方陣的四邊外側各排列著一列火繩槍士兵,還派出一獨立的分遣隊從事小規模出擊。後來隨著燧發槍的使用,長矛士兵減少而火槍於增加。西班牙方陣的意義在於它運用火器的強大威力和長槍士兵左刺戰術將傳統冷兵器時代軍隊送進了歷史垃圾堆,而其強調的絕對的紀律性為近代軍隊的建立打下了基礎。無論是重甲騎兵還是弓騎兵,在16世紀的歐洲被火繩槍和初期燧發槍組成的步兵方陣打的落花流水。

    16世紀著名的西班牙方陣佈局:四個角的為火槍手。

    再次談談16世紀歐洲的火炮。此時候的火炮絕大多數由銅鑄,帶有炮耳尾鈕、提把,安裝在雙輪家尾撐的炮架上。炮架設計提高了火炮機動性,耳軸設計可以使大炮可隨意調整角度,冶金技術的進步讓歐洲能夠鑄造出更長更堅固的火炮,同時鐵製實心炮彈代替了石頭炮彈,使得炮彈衝擊力更強。15世紀末16世紀初歐洲大炮技術的進步讓中世紀傳統城堡變得不堪一擊,於是義大利人創造的稜堡登場。

    16世紀的沙皇大炮:長5.35米,口徑為40釐米,重量為40噸。主要用於攻城戰。

    傳統稜堡為六角不等邊形,每一隻角都突出,六個角之間以厚實土牆築成的防禦高牆相連(土牆可承受實心炮彈的多次衝擊),每個稜堡角都是一個以大炮為核心的火力單元,各個稜堡互為支撐無火力死角。在16世紀這種結構的稜堡很難被攻克。

    歐洲的稜堡

    當然歐洲人的軍事技術相對於亞洲、非洲、美洲地區來講有了巨大的進步,這個時期歐洲仍然處於熱兵器與冷兵器混合使用的時代。但是在16世紀中期以前歐洲國家的軍隊仍然多次敗於奧斯曼帝國軍隊之手,直到16世紀中後期隨著燧發槍的使用,步兵方陣的改進,大炮的改進、稜堡工事的普及時歐洲國家的軍隊才真正的擁有打敗奧斯曼帝國的實力。

    火繩槍兵與長矛兵混合的方陣。

  • 3 # 皮叫獸說古

    十六世紀,我們處於明朝中後期,而整個大的歐洲,是一個非常厲害的時期,也就是大航海時期初期,一聽名字就知道非常厲害,歐洲領先世界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勇於探索未知的世界,因而可以獲取過去別的地方數千年的積攢,而一躍成為世界最發達的大洲之一!

    我們來說一下十六世紀的歐洲,和明朝對比。

    十六世紀的明朝已經處於衰落的時期了,非常可惜,雖然明朝也有一些火器,甚至在周邊都有很大的震懾力,不過對比探索發現全世界的歐洲來說,依舊遜色不少。明朝落後的原因是因為財政不廉,昏官當道,導致士兵的戰鬥力持續下降,雖然在周圍是很厲害的存在,可惜比起歐洲,還是差一些。

    歐洲整個聯合起來的海軍(說是海盜更加貼切)在當時可是所向披靡。陸地戰鬥計程車兵,包括普魯士、符騰堡、巴伐利亞等的德意志國家。

    波蘭的騎士,西班牙的長矛兵,法國的重騎,以及兩個格蘭的軍隊,全部加起來的話,那是非常厲害的。

    他們即使沒有火器,也不能說什麼也不是。

    我們來分析一下明朝和歐洲的對比。

    雖說歐洲各方面都比較厲害,可是在16世紀初期人口還非常少,到了後期才逐漸增多。16世紀大家也知道,就是1500年到1599年。

    在之前的幾百年,歐洲處於人口的巔峰,後來發生各種瘟疫以及疾病,包括希臘城邦時代的黑死病,各種沒事找事的打仗,以及農作物銳減導致很多人餓肚子等等,導致人口銳減。知道。

    16世紀中期,西班牙人將馬鈴薯作為戰利品引入歐洲。 據史料記載1562年馬鈴薯首次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島培育。不過當時馬鈴薯可是很多人害怕的,怕有毒,作為茄科植物,一開始馬鈴薯並不被當時的大眾認可。

    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馬鈴薯作為一種新奇事物相繼傳播到法國、荷蘭、德國、奧地利、俄國等等歐洲各地。

    說起馬鈴薯,這屬於印加文明的作物,被西班牙人掠奪了這美味的果實,印加人將抗病抗旱低毒的馬鈴薯不斷篩選最佳化,從而形成優質的馬鈴薯,為當時的歐洲打下堅定的基礎。小小馬鈴薯的威力真是大,也側面發現當時歐洲人的農耕技術真是渣渣。

    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在16世紀初期開始,大航海時代沒有火器肯定是沒有那麼順利,為什麼火器在歐洲當時發展的這麼快,而明朝當時卻只是很初始的階段。

    一切要從數學的研究說起。歐洲當時的數學進步非常大,還完備了初等代數以及幾何的計算。從而可以精確的計算,16世紀歐洲實驗火藥技術進入精確的機械實驗階段。當時明朝處於還停留在非常簡陋的階段。

    一直到後來十七世紀初期,整個黑火藥最佳配比已經研究出來了。而明朝已經處於快要滅亡的時期了。重八股輕科技,是明清時期的主要特點。

    假設沒有火器的歐洲,固然在當時非常厲害,可是不能說什麼也不是,畢竟還有很多科技,例如數學,還有冷兵器,長矛長槍兵,劍盾等等。

    在當時整個世界也是數一數二的存在,但是沒有火器,是比不過明朝的。

    明朝晚期的火器,除去了歐洲當時的火器,在當時也是很厲害的存在。

    有火炮類的百子連珠炮這些東西。包括可用來發射笨重的鉛彈,直接就可以給牆壁打出一個大洞。

    包括用銅製成,裝上百枚銅彈的裝置,還可一百八十度各個方向的發射。

    不說這些這些發射類的武器,還出現了一些爆炸類的武器。 例如所謂的飛雲炮,直接就好像近代的炸彈一樣,當然是比較簡陋的,不過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

    從而總結說,歐洲在十六世紀沒有火器也是很厲害,不是所謂的什麼都不是。但是比不過當時的明朝後期的戰鬥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判斷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哪些內容是重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