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年前,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中劈頭喝問:“田園將蕪,胡不歸?”
像是當頭一棒,叩醒了無數困頓的心靈。
從此,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被一地雞毛的苟且所羈絆時,心心向往的,總是那片“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世外桃源。
特別是人到中年,壓力驟增,每個人都在塵土飛揚的路途中快馬加鞭,負重前行。不敢有任何放縱,以免人仰馬翻,因為車裡面上有老、下有小,責任重大。
此時,再去仰望陶淵明高蹈獨立、翩然而去的身姿,更是忍不住望洋興嘆,歸隱的夢時隱時現,明滅不定,靈魂想飛翔,肉身卻很沉重。
心中不免有了疑問:陶公如何就有勇氣一腳踢開狗血的現實人生呢?
事實上,陶淵明的中年生活也是過得狼狽不堪。
陶淵明生活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亂世。宗白華曾說:“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社會最痛苦的時期。”
亂世裡,每個人都朝不保夕,過著刀尖上跳舞的血腥日子。
為了生存,為了不辜負讀過的聖賢書,陶淵明從二十幾歲就步入官場,但他每次做官都做不長,主要是耿介的性格所致,最終總是痛苦不堪地辭官或者被辭。
在這種痛苦的掙扎中,陶淵明東西遊走,四處奔波,一晃眼,就過了人生的壯年。
李曉光繪
到了四十一歲那年,陶淵明第五次出山,做了彭澤縣令。
做官的原因還是為了生存,他在《歸園田居》序言裡說:“我家窮,孩子多,我沒謀生的本領,想做官,但是沒有門路。後來我叔叔見我太窮了,幫我忙找了這個職務。”
這是多麼真誠的普通人的聲音啊,養家餬口乃人生第一要務,理想志向先放一邊。
陶公的理想,就像現實生活裡的你我,衣食無憂為第一,目標不高遠,卻能溫暖家人。
可是,做官才幾個月,上級督郵來視察了,架子擺得很大。並且人未到,規矩先來,陶淵明必須穿戴整齊出城迎接。
於是,一個瀟灑的轉身姿態呈現在後人面前:“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耶!”這是《晉書陶潛傳》中的記載。
從此,陶淵明的錚錚硬骨成了我們心中的傳奇。
當我們被現實逼得無路可走時,當我們為生活折腰時,心頭總會憤然響起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聲音。
然而,生活不是傳奇,陶淵明自己懇切地解釋辭官理由時說:
他並不是即刻辭職,而是等到公田裡的莊稼成熟了才帶著口糧歸家,又因為他的堂妹喪於武昌,他和妹妹感情深厚,思歸心切,所以才自免於職。
如果說“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是人們的理想,那麼“帶著口糧歸家”的陶淵明就是現實中的芸芸眾生。
我認為後者更合人性,那一去三回頭的糾結和掙扎,多麼像困頓於職場中的你我啊。
是的,我們沒有說走就走的勇氣。
前段時間,網路流傳一封辭職信:“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這十個字之所以迅速傳遍大江南北,是因為“我想做的他做到了,而我,還在原地彷徨。”
對於平凡的你我而言,轉身也許很容易,但是理智清晰地叩問自己:“轉身之後,你去哪裡?”不是不想歸,是無處可歸啊。即便真的歸去,也有可能陷入另一種悲劇:當物質陷入困頓,精神也可能隨之萎靡。
作家蕭伯納說:“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沒得到你心愛的東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
當困於壓力時,我們嚮往世外桃源,當真的帶著老人帶著娃來到想象中的世外桃源時,
我們真會覺得“狗吠深巷中”很美好嗎?
真的能夠拿起鋤頭“種豆南山下”嗎?
真的能夠忍受孩子“總不好紙筆”嗎?
真能結交到周圍的“聞多素心人”嗎?
……
君不見,逃離北上廣回到故鄉的許多年輕人又重返大城市?君不見,賣了房子去麗江買別墅的理想主義者也踏上了返程?
桃花源很詩意,現實很骨感。
馮遠繪
那麼,陶淵明歸去的路如何呢?
陶淵明迴歸田園兩年後房子失火了,又遇災年、兵亂、他家徒四壁,牆四處漏風,衣服都是補丁,一日三餐都成問題,最後居然淪落到求乞的地步。
難得的是,陶淵明淡然地說了一句:“晏如也。”
是什麼撐起了這安然的姿態,這強大的自信呢?以至於能夠讓這一尊肉身藐視物質上的缺陷,真正抵達“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境界呢?
我想,縱然陶淵明歸隱後的生活不是那麼順風順水,但他確實感受到了舒展、自由、快樂。
他耕田。
他是一位老農,在十餘畝田地裡種上了莊稼。早晨,他扛著鋤頭開始一天的忙碌;傍晚,他披星戴月,晃悠悠地回家。他又不像老農,他家的田地,總是“草盛豆苗稀”;幹活的閒暇,他還會“採菊東籬下”。
他喝酒。
男人喝酒大抵有兩種:一種是麻醉自我,在酒中沉淪,以此來逃避現實中的責任;另一種是找到自我,在酒中享受,以此來感受靈魂的自由。
陶淵明無疑是後者,你看他:慢悠悠地拿起酒杯,看著庭外的Sunny和草木,傲然自得。
他還和朋友一起喝酒,喝醉了,對朋友坦率地說:“我醉了,想睡了,你離開吧。”“我醉欲眠卿可去”,這是一種多麼本真的生活狀態啊。
他讀書。
讀書這事也分為兩種:一種是從書中尋找黃金屋和顏如玉,所以讀來讀去看到的都是慾望;另一種是陶淵明式的讀書,縱觀大意,不求甚解,只為愛好而讀,讀到的都是得遇知己的狂喜。
他漫遊。
走出家門,他拄著一個柺杖,隨意地走走停停,一會聽鳥兒叫,一會望雲兒飛。
暮色照大地,他也不願意回家,孤獨地、孤傲地佇立在天地之間,撫摸著蒼松,像是觸碰到了自己的人生。
越靠近自然,越貼近心靈的方向。
和竹林七賢不一樣,陶淵明不是佯狂的隱士,不是失意的酒徒,不是高傲的文士,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生活在我們身邊的平凡人。
他為人夫、為人父,親自耕田、養家餬口、好喝酒、愛讀書、疾病死亡樣樣他都躲不過,只不過是從官場回到了民間而已。
他和我們一樣活得漏洞百出,但是他似乎又比我們擁有的更多一些,是什麼呢?
日常生活詩意化!
生活還是依舊,但是當你擁有情懷,用審美的眼光來看的時候,一草一木一言一行都會散發出詩意的光彩,以至於再庸常的生活也顯示出那麼一點與眾不同。
說到底,桃花源不是遠方的風景,就駐紮在每個人的心裡。
一個人,無論是身在鬧市還是遠居鄉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主動尋找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當人生是主動狀態時,即使身陷枯井,看到的也是滿天星辰。當心不被形役時,即使逆風奔跑,也能讓心靈隨白雲悠悠。
一個人,無論處在生命中的哪個年齡段都不必哀嘆,如果時光的河流裹挾著我們步入了中年,那就在過盡千帆之後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當你在暗夜裡苦苦思索時,當你笑看窗外花開花落時,追問自己:“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學會選擇,學會捨棄,學會拒絕,學會做減法,像一棵樹的姿態屹立於天地間,如此,就能隨著歲月上升到一個新的境界。
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歸去來兮圖》馬軾繪
陶淵明中年後的人生並不順利,但他身在田園,心靈灑脫,在俗世中保持著淡然的態度。
此心安處是吾鄉。在我們身邊,有無數普通人,既有為五斗米折腰的擔當,又堪稱心靈自由的五柳先生。無疑,他們都找到了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中國詩詞大會》中的外賣小哥雷海為,風裡來雨裡去,忙碌閒暇背詩詞,十年磨一劍,獲得2018年度總冠軍。
詩詞就是他心中的桃花源。
主持人董卿由衷讚許:“我覺得你所有在日曬雨淋、在風吹雨打當中的奔波和辛苦,你所有偷偷地躲在那書店裡背下的詩句,在這一刻都綻放出了格外奪目的光芒。”
我的好友安安,處在四十多歲的正中年,依然如少女一樣體態輕盈,目光清澈。
她每天健身鍛鍊,風雨無阻;她揹包裡帶著本書,隨時隨地拿出來閱讀;她深愛家庭、享受工作,每一種角色都盡力做到最好。
像安安這種美好、溫柔、熱愛自然、遠離紛爭的女性,無論到了人生的哪一個歲月階段,都給人詩一樣的美好。
汗流浹背生活著的現代人,總是在急急惶惶地追趕——或者聲名、或者財富、彷彿把世界裝到自己的口袋裡就成為了富有的人。
正因為如此,陶淵明的桃花源才顯得尤為難能可貴。
他在我們每個人的心田種下了一片桃花林,生命的暗夜裡,漫步其間,心總能靜下來,去感受“月照花林皆似霰”的靜美。
唯有放下,才能抵達心靈想到的遠方。
願你,每個黎明醒來的時候,都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兩千年前,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中劈頭喝問:“田園將蕪,胡不歸?”
像是當頭一棒,叩醒了無數困頓的心靈。
從此,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被一地雞毛的苟且所羈絆時,心心向往的,總是那片“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世外桃源。
特別是人到中年,壓力驟增,每個人都在塵土飛揚的路途中快馬加鞭,負重前行。不敢有任何放縱,以免人仰馬翻,因為車裡面上有老、下有小,責任重大。
此時,再去仰望陶淵明高蹈獨立、翩然而去的身姿,更是忍不住望洋興嘆,歸隱的夢時隱時現,明滅不定,靈魂想飛翔,肉身卻很沉重。
心中不免有了疑問:陶公如何就有勇氣一腳踢開狗血的現實人生呢?
事實上,陶淵明的中年生活也是過得狼狽不堪。
陶淵明生活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亂世。宗白華曾說:“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社會最痛苦的時期。”
亂世裡,每個人都朝不保夕,過著刀尖上跳舞的血腥日子。
為了生存,為了不辜負讀過的聖賢書,陶淵明從二十幾歲就步入官場,但他每次做官都做不長,主要是耿介的性格所致,最終總是痛苦不堪地辭官或者被辭。
在這種痛苦的掙扎中,陶淵明東西遊走,四處奔波,一晃眼,就過了人生的壯年。
李曉光繪
到了四十一歲那年,陶淵明第五次出山,做了彭澤縣令。
做官的原因還是為了生存,他在《歸園田居》序言裡說:“我家窮,孩子多,我沒謀生的本領,想做官,但是沒有門路。後來我叔叔見我太窮了,幫我忙找了這個職務。”
這是多麼真誠的普通人的聲音啊,養家餬口乃人生第一要務,理想志向先放一邊。
陶公的理想,就像現實生活裡的你我,衣食無憂為第一,目標不高遠,卻能溫暖家人。
可是,做官才幾個月,上級督郵來視察了,架子擺得很大。並且人未到,規矩先來,陶淵明必須穿戴整齊出城迎接。
於是,一個瀟灑的轉身姿態呈現在後人面前:“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耶!”這是《晉書陶潛傳》中的記載。
從此,陶淵明的錚錚硬骨成了我們心中的傳奇。
當我們被現實逼得無路可走時,當我們為生活折腰時,心頭總會憤然響起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聲音。
然而,生活不是傳奇,陶淵明自己懇切地解釋辭官理由時說:
他並不是即刻辭職,而是等到公田裡的莊稼成熟了才帶著口糧歸家,又因為他的堂妹喪於武昌,他和妹妹感情深厚,思歸心切,所以才自免於職。
如果說“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是人們的理想,那麼“帶著口糧歸家”的陶淵明就是現實中的芸芸眾生。
我認為後者更合人性,那一去三回頭的糾結和掙扎,多麼像困頓於職場中的你我啊。
是的,我們沒有說走就走的勇氣。
前段時間,網路流傳一封辭職信:“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這十個字之所以迅速傳遍大江南北,是因為“我想做的他做到了,而我,還在原地彷徨。”
對於平凡的你我而言,轉身也許很容易,但是理智清晰地叩問自己:“轉身之後,你去哪裡?”不是不想歸,是無處可歸啊。即便真的歸去,也有可能陷入另一種悲劇:當物質陷入困頓,精神也可能隨之萎靡。
作家蕭伯納說:“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沒得到你心愛的東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
當困於壓力時,我們嚮往世外桃源,當真的帶著老人帶著娃來到想象中的世外桃源時,
我們真會覺得“狗吠深巷中”很美好嗎?
真的能夠拿起鋤頭“種豆南山下”嗎?
真的能夠忍受孩子“總不好紙筆”嗎?
真能結交到周圍的“聞多素心人”嗎?
……
君不見,逃離北上廣回到故鄉的許多年輕人又重返大城市?君不見,賣了房子去麗江買別墅的理想主義者也踏上了返程?
桃花源很詩意,現實很骨感。
馮遠繪
那麼,陶淵明歸去的路如何呢?
陶淵明迴歸田園兩年後房子失火了,又遇災年、兵亂、他家徒四壁,牆四處漏風,衣服都是補丁,一日三餐都成問題,最後居然淪落到求乞的地步。
難得的是,陶淵明淡然地說了一句:“晏如也。”
是什麼撐起了這安然的姿態,這強大的自信呢?以至於能夠讓這一尊肉身藐視物質上的缺陷,真正抵達“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境界呢?
我想,縱然陶淵明歸隱後的生活不是那麼順風順水,但他確實感受到了舒展、自由、快樂。
他耕田。
他是一位老農,在十餘畝田地裡種上了莊稼。早晨,他扛著鋤頭開始一天的忙碌;傍晚,他披星戴月,晃悠悠地回家。他又不像老農,他家的田地,總是“草盛豆苗稀”;幹活的閒暇,他還會“採菊東籬下”。
他喝酒。
男人喝酒大抵有兩種:一種是麻醉自我,在酒中沉淪,以此來逃避現實中的責任;另一種是找到自我,在酒中享受,以此來感受靈魂的自由。
陶淵明無疑是後者,你看他:慢悠悠地拿起酒杯,看著庭外的Sunny和草木,傲然自得。
他還和朋友一起喝酒,喝醉了,對朋友坦率地說:“我醉了,想睡了,你離開吧。”“我醉欲眠卿可去”,這是一種多麼本真的生活狀態啊。
他讀書。
讀書這事也分為兩種:一種是從書中尋找黃金屋和顏如玉,所以讀來讀去看到的都是慾望;另一種是陶淵明式的讀書,縱觀大意,不求甚解,只為愛好而讀,讀到的都是得遇知己的狂喜。
他漫遊。
走出家門,他拄著一個柺杖,隨意地走走停停,一會聽鳥兒叫,一會望雲兒飛。
暮色照大地,他也不願意回家,孤獨地、孤傲地佇立在天地之間,撫摸著蒼松,像是觸碰到了自己的人生。
越靠近自然,越貼近心靈的方向。
和竹林七賢不一樣,陶淵明不是佯狂的隱士,不是失意的酒徒,不是高傲的文士,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生活在我們身邊的平凡人。
他為人夫、為人父,親自耕田、養家餬口、好喝酒、愛讀書、疾病死亡樣樣他都躲不過,只不過是從官場回到了民間而已。
他和我們一樣活得漏洞百出,但是他似乎又比我們擁有的更多一些,是什麼呢?
日常生活詩意化!
生活還是依舊,但是當你擁有情懷,用審美的眼光來看的時候,一草一木一言一行都會散發出詩意的光彩,以至於再庸常的生活也顯示出那麼一點與眾不同。
說到底,桃花源不是遠方的風景,就駐紮在每個人的心裡。
一個人,無論是身在鬧市還是遠居鄉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主動尋找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當人生是主動狀態時,即使身陷枯井,看到的也是滿天星辰。當心不被形役時,即使逆風奔跑,也能讓心靈隨白雲悠悠。
一個人,無論處在生命中的哪個年齡段都不必哀嘆,如果時光的河流裹挾著我們步入了中年,那就在過盡千帆之後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當你在暗夜裡苦苦思索時,當你笑看窗外花開花落時,追問自己:“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學會選擇,學會捨棄,學會拒絕,學會做減法,像一棵樹的姿態屹立於天地間,如此,就能隨著歲月上升到一個新的境界。
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歸去來兮圖》馬軾繪
陶淵明中年後的人生並不順利,但他身在田園,心靈灑脫,在俗世中保持著淡然的態度。
此心安處是吾鄉。在我們身邊,有無數普通人,既有為五斗米折腰的擔當,又堪稱心靈自由的五柳先生。無疑,他們都找到了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中國詩詞大會》中的外賣小哥雷海為,風裡來雨裡去,忙碌閒暇背詩詞,十年磨一劍,獲得2018年度總冠軍。
詩詞就是他心中的桃花源。
主持人董卿由衷讚許:“我覺得你所有在日曬雨淋、在風吹雨打當中的奔波和辛苦,你所有偷偷地躲在那書店裡背下的詩句,在這一刻都綻放出了格外奪目的光芒。”
我的好友安安,處在四十多歲的正中年,依然如少女一樣體態輕盈,目光清澈。
她每天健身鍛鍊,風雨無阻;她揹包裡帶著本書,隨時隨地拿出來閱讀;她深愛家庭、享受工作,每一種角色都盡力做到最好。
像安安這種美好、溫柔、熱愛自然、遠離紛爭的女性,無論到了人生的哪一個歲月階段,都給人詩一樣的美好。
汗流浹背生活著的現代人,總是在急急惶惶地追趕——或者聲名、或者財富、彷彿把世界裝到自己的口袋裡就成為了富有的人。
正因為如此,陶淵明的桃花源才顯得尤為難能可貴。
他在我們每個人的心田種下了一片桃花林,生命的暗夜裡,漫步其間,心總能靜下來,去感受“月照花林皆似霰”的靜美。
唯有放下,才能抵達心靈想到的遠方。
願你,每個黎明醒來的時候,都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