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瑞愛剪輯

    朱元璋在建立起大明帝國以後,主動與周圍鄰國發展友好關係。他在《皇明祖訓》中告誡其子孫,切不可倚仗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侵略別國。但是,若彼不自量力,

    來擾我邊,則應給以還擊。 至於北邊的蒙古,他認為與明朝邊境相連,又相互爭戰多年,因此,對此宿敵必須選將練兵,時時謹防其侵犯。

    千,事實證明,朱元璋的外交政策,剔除其認識的侷限外,基本上是正確的;而他提出的加強北邊防務的戰略,也基本上是正確的。

    可以說,在萬曆以前,對明王朝構成最大威脅的是北方的蒙古貴族,而明朝的邊防重點,主要是東自遼東,西至嘉峪關沿長城一線。

    洪武、永樂時期,國力強盛,多次主動出擊,同時在沿邊大興屯田,駐紮重兵。因此,當時的邊境總算安寧了好幾十年。

    可是,從英宗正統年間開始,明朝的國力逐漸衰頹,而蒙古的勢力卻強大了起來,力量對比發生了逆轉。於是,發生了“土木堡之變”。自此以後的一百多年間,蒙古貴族不斷南下侵擾明朝邊境。

    可說是大入則大利,小入則小利。而明王朝的君臣們,連招架之功都欠缺,更不用說還手之力了。 他們雖然有時也偶爾想過要重振其祖宗的雄風,可是這種大膽的想法很快就被無情的現實給趕跑了。戰爭要靠經濟力量的支援,靠綜合國力的支援,靠軍民的支援才能進行並取得勝利。

    而明王朝自正統以後,統治日益腐敗,弊病叢生;小農經濟紛紛破產,農民四處流亡,大規模的人民起義接連發生;廣大士兵不堪忍受殘酷的壓榨,大量逃亡,在營者也毫無戰鬥意志和戰鬥力。 在這種情況下,怎敢言戰弘治年間,沒有發生過象“土木堡事變”以及嘉靖年間俺答大舉入侵

    京師的嚴重事件,主要是此時的蒙古貴族內部矛盾尚未解決,力量尚未聚集,因而還比較衰弱,還不具備大舉進攻的條件。但就是這樣,明王朝也被小小,不斷的侵擾搞得焦頭爛額,不知如何是好了。 令人奇怪的是,弘治君臣,

    多數浸沉在太平盛世的夢幻裡。儘管有識之士提出了清除軍政積弊,懲治腐敗將帥,改善士兵生活,提高士兵戰鬥力等等建議,可是由於上下的苟安思想的支配以及吏治的腐敗和權要、宦官的干擾,都無法落實。因而被動挨打的局面,

    也就無法扭轉,並且終於釀成了嘉靖年間的大患。 元朝滅亡之後,蒙古的勢力主要有三支,即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衛(朵顏、福餘、泰寧)。他們除與明王朝相鬥之外,內部還相互鬥爭,特別是韃靼與瓦剌,更是兵連禍及,互爭雄長。

    宣德末年,瓦剌徹底戰勝韃靼,雄踞北方,對明王朝虎視耽耽。正統十四年(1449年)大舉南侵,大敗明軍,並俘虜了英宗,包圍了北京。 明朝統治者十分驚恐。幸賴於謙等一批抗戰派和全體軍民的英勇抗擊,才轉危為安。這就是明代歷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以後,瓦剌太師也先於景泰二年(1451年)滅掉可汗脫脫不花,收其妻子,以其人、畜給自己的部屬,凡故元頭目苗裔殺戮幾盡。也先乘勝東進,脅迫建州女真和兀良哈臣服。 景泰四年年中,開始西向經略赤斤蒙古、哈密、西番、回回等。至此,瓦剌的勢力東鄰北韓,西至中亞,

    足與南面的大明王朝相匹敵。在這種情況下,也先自然要實現他的皇帝夢了。景泰四年十月,也先遣使臣哈只等向朝廷貢馬及貂皮、銀鼠皮,並送上國書。其書首稱大元田盛大可汗,田盛猶言天聖末稱添元元年。

    書的內容大致說:以往元受天命,現在我已得其位,並盡有其國土、人民、傳國玉璽。宜順天道,遣使和好,庶兩家共享太平。也先遣使告明的意思,不外是希望明王朝能夠遣使慶賀自己的盛典而已。

    可是,景泰帝在給他的回書中,只稱其為瓦剌可汗,不承認其為大元大可汗,更不用說遣使相賀了。 也先自立為大元大可汗,標誌著他的興盛已經走到了盡頭。此後,也先日益驕橫殘忍,荒於酒色,引起了諸部的不滿和反抗。景泰五年(1454年)終被阿剌知院攻殺。而阿剌知院又為韃靼部的孛來所殺。也先的母、妻和玉璽被李來所奪,也先的諸子和弟、侄等西走,有的往依哈密。

  • 2 # 性感文人札記

    韃靼、兀良哈、瓦剌——明朝前期的蒙古族三部

    長期散居內地的蒙古族人民,主要從事的是農業生產,逐漸與漢人融合了。元朝滅亡以後,這些漢化蒙古人就再也回不去北方草原了,明太祖宣佈以“赤子”視之。而居於漠北的蒙古族依然過著遊牧生活,因為地域不同而分為三部,自東向西分別為:

    住在西遼河-老哈河一帶的兀良哈部;

    住在斡難河(鄂嫩河)、克魯倫河流域以及貝加爾湖以南的韃靼部;住在科布多河、額爾齊斯河流域及其以南的準噶爾盆地的瓦剌部。

    兀良哈各部歸順

    洪武二十二年(1399年),在兀良哈部地區設定朵顏、福餘、泰寧三個衛指揮使司。使各部首領各統其眾,互相聲援。後來,明朝又在該地區以南的遼東、宣府之間設定了大寧都司營州諸衛。洪武二十四年,太祖封第七子朱權為寧王,兩年後就藩鎮守此地。靖難之役後,燕王朱棣謀脅寧王率三衛精兵一道從徵。因為三衛有軍功,所以明成祖封兀良哈各部大小首領為都督、都指揮同知、千戶、百戶等軍職,每年還給予耕牛、種子、農具以供其農業生產所需。

    先臣後反,明成祖死於徵韃靼的途中

    韃靼部,建文四年(1402年),韃靼部將“鬼力赤”殺死,北元“主坤帖木兒”後自立,去國號,稱韃靼。永樂四年(1406年),阿魯臺又襲殺鬼力赤,迎立坤帖木兒之弟“本雅失裡”為可汗,自稱太師,專權擅政。

    水樂七年四月,明成祖遺使者郭驥赴韃靼,(被阿魯臺殺害,七月,明派淇國公丘福為大將軍率精騎10萬北征。阿魯臺誘其深人,在臚朐河(克魯倫河)大敗明軍,丘福與另四位大將戰死。八年,成祖統50萬大軍親征,在斡難河大敗本雅失裡,韃靼勢衰。

    永樂十年,本雅失裡被瓦刺部首領馬哈木攻殺,阿魯臺嚮明奉表稱臣,被封為和寧王。但是,經過十年生聚,到永樂十九年,韃靼部勢力復熾,阿魯臺時常引兵窺塞,成祖又接連出徵。永樂二十二年,在北征阿魯臺返師途中,至榆木川病逝。

    忘我之心不死,瓦剌初臣終叛

    元朝亡後, 瓦剌部歸元故臣“猛可帖木兒”管轄。

    猛可帖木兒死後,部眾分裂為三,分別歸馬哈木、,夥平,把禿孛羅統領。

    水樂七年(1409年), 明封馬哈木為順寧王,大平為腎義工,把禿字羅為安樂王。馬哈木與東鄰的韃勒存在矛盾,且抱怨明朝不能滿足他的要求,於是擁兵飲馬河,準備犯邊。

    永樂十二年,成相率兵親征,在忽裡忽失溫大敗瓦刺。兩年後,馬哈木病死,子脫歡襲封順寧王。宜德九年(1434年),脫歡襲殺阿魯臺,征服韃靼。不久,又殺死賢義,安樂二王,盡有瓦刺部眾欲自稱可汁,遭到反對後,擁立故元皇族後裔、屬於韃靼部的一個首領脫脫不花為可汗,自任太師,常脅誘正良哈部的朵顏諸衛,窺何明邊。

    守邊關,鎮蒙古——九邊

    可以說明朝雖然趕走了蒙古統治,但是並沒有完全消滅蒙古勢力,所以蒙古也就成了明王朝的瘡疤,雖不至於致命,但完全有致命的風險,而且蒙古人原本就是遊牧民族,只服從強權與武力,從無誠心可言,明王朝能夠收服一些蒙古族,完全在於臣服帶來的好處多餘對抗罷了,一旦明王朝實力稍衰,蒙古人就開始蠢蠢欲動了。以至於爆發了一些的重要戰事,例如土木之變、庚戌之變、隆慶和議等等,還設定了軍事邊防“九邊”。

    為了防備蒙古貴族的襲擾,明朝在不同時期於東起遼東山海關、西至肅州嘉峪關一線修繕長城,設定了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太原(在偏頭關),榆林(延綏)、寧夏、固原、甘肅九個重鎮,派駐重兵,進行防衛,稱之為“九邊”。

    成化時,修築了東起清水營(今陝西府谷西北)、西至花馬池哈寧池西)的偏面段長達1700餘里的長城。嘉靖以後,繼續在宣、大至薊東築偏東一段長城。明代長城遺蹟,至今還大排地儲存著。

  • 3 # 阿楠讀史

    瓦剌,韃靼和兀良哈這三個蒙古部落,分別代表了明初蒙元勢力退出中原後的三大蒙古部落集團。其中,韃靼部落是元朝皇族後代的部落,即所謂黃金家族,疆域大致在今天蒙古國一代。在元順帝退出中原以後,迅速恢復到最原始的遊牧生活狀態,不斷的侵擾明朝北方邊境,經過徐達,藍玉已經後來朱棣的數次親征,則徹底的將其有生力量打擊殆盡。打出了明王朝仁宣之治幾十年的和平局面。

    瓦剌則是在韃靼西部的蒙古部落,是蒙元退出中原之前就存在的若干部落。瓦剌在明朝初期與明王朝並沒有太多直接衝突,而是趁著明王朝對韃靼的持續打擊,趁火打劫,與韃靼爭奪蒙古大汗的位置。在朱棣把韃靼徹底擊潰後,瓦剌才逐漸崛起,並一手製造了土木堡之變,親自把明王朝從初期打進了中期。

    兀良哈則是蒙元時期就存在與今天東北地區遼寧吉林地區的蒙古部落,也是最早歸附明朝的蒙古部落,成為明王朝有編制的正式部隊。後來還親自參與了明朝的內戰,和對韃靼瓦剌的戰爭。

    三個蒙古部落的分別有不同的發展結果,韃靼在被朱棣擊潰後就逐漸退出了蒙古大汗的爭奪,一部分還東遷,與東北逐漸興起的女真相愛相殺,糾纏不清。瓦剌在土木堡之變後沒有進一步進攻明朝,而是陷入到蒙古大汗的爭奪和內耗,雖然實際統治著蒙古大部分割槽域,但傳統遊牧思維沒有讓他們成為新一代的草原霸主。兀良哈則因為最早歸附明王朝,最後在與漢朝,蒙古,女真以及東北其他民族的糾纏中逐漸湮滅在歷史長河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波波維奇前6次搶七3勝3負,這一次他們想要贏下搶七,需要做好什麼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