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鄉村景景

    孩子說:“媽媽我不想去幼兒園了”小妙招幫您讀懂孩子

    1

    別問 “今天表現好不好?”

    改問 “今天有什麼開心的事呀?”

    孩子剛入園,家長對孩子的一舉一動牽腸掛肚,怕因孩子調皮搗蛋、表現不佳,被老師批評。因此,孩子放學後,家長總是很急切地問孩子:“你今天表現好不好?”“你今天乖不乖?”

    建議:孩子對自己的表現不一定有準確的判斷,當孩子面對這樣籠統的問題,通常不知如何回答,孩子很有可能被動敷衍地答道:“好”、“乖”。

    家長可以問孩子,如“今天最讓你開心的事是什麼?” 強化幼兒園是一個讓他有快樂和愉悅體驗的地方,用積極的情緒引導孩子愛上幼兒園。

    2

    別問 “有沒有小朋友欺負你?”

    改問 “今天認識了幾個新夥伴?”

    孩子剛上幼兒園,因為缺乏和同伴交往的經驗,避免不了發生衝突。看到孩子回家後沮喪的小臉,家長心中難免各種猜測,總擔心孩子是不是在幼兒園受到了欺負,忍不住問:“有沒有小朋友欺負你?”

    建議:什麼叫欺負?是和小朋友爭一個玩具,還是不小心被小朋友絆倒了?“欺負” 這個詞,把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放在了對立面上,孩子有可能在你的提醒下,想起不愉快的事,學會了推卸責任、心胸狹窄、小肚雞腸。

    事實上,孩子間偶爾的摩擦和爭執,有助於孩子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家長可多問孩子 “今天認識了幾個新夥伴”,鼓勵孩子多交朋友,促進孩子和同伴良好地交往。

    3

    別問 “今天在幼兒園裡學了什麼?”

    改問 “今天在幼兒園玩了什麼?”

    孩子從幼兒園回來,一天沒有見到爸爸媽媽,他希望享受爸爸媽媽的關心和寵愛。而家長一見面就問他“你今天學到什麼”,會讓孩子倍感壓力。其實,這也是個無法回答的問題,提問高度抽象,答案高度概括,完全超出了孩子的認知能力。即便是大人,被問到了,也無法馬上回答的。

    建議:“今天在幼兒園玩了什麼?” 是個親切的問題,對上幼兒園的孩子來說,他的生活,其實就是玩兒。回答“好玩的事”,不需要抽象和概括的能力,讓孩子毫無壓力、毫不牴觸。孩子很容易運用他熟悉的 “列舉” 的方法,把這一天中自己印象深刻的趣事,一件一件地講給爸爸媽媽聽。

    4

    別問 “今天你哭了嗎?”

    改說 “今天只哭了一小會,比昨天有進步啦!”

    幼兒園的生活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當老師接過孩子後,孩子的情緒通常會逐漸好轉,但離園時孩子哭鬧的樣子常常令家長一天都坐立不安,見到孩子後往往會問:“你今天哭了嗎?”有的孩子會馬上表現出委屈,甚至立刻開始哭鬧起來。

    建議:這樣問是一種心理暗示,暗示著只要哭鬧家長就會心軟、妥協,就能滿足自己的需求。所以請家長正面積極地面對,說到哭的問題,可以誇獎孩子:“今天只哭了一小會兒,已經很有進步了。” 讓孩子逐步擺脫愛哭泣的習慣。

    5

    別問 “老師表揚你了嗎?”

    改成---家長主動和老師及時溝通,共同幫助孩子健康成長、和諧發展。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老師喜歡和關注的物件,於是想透過套孩子的話,如“老師表揚了你了嗎?”來了解孩子受關注的程度。

    建議:如果孩子發現老師並沒有表揚自己,會打擊自信心,減弱上幼兒園的興趣。這樣提問的背後,也體現了家長對老師的不信任。

    其實,幼兒園教師都接受過專業的教育,會負責地呵護孩子的成長,只有家長充分信任老師,有問題及時和老師溝通,共同幫助孩子成長,才能給孩子良好的成長環境。

    6

    別問 “你最喜歡哪個老師?”

    改成鼓勵孩子主動和每一個老師接觸、互動。

    孩子上幼兒園了,家長第一次把孩子交到一個陌生的環境裡,沒有家人的照顧,最擔心的就是孩子和老師的關係,比如:孩子能否喜歡老師,能否對老師產生依戀關係等。

    建議:孩子剛入園,對幼兒園的環境處在適應的過程中,如果家長一直強調孩子喜歡哪個老師,那就是暗示她要更多地跟喜歡的老師在一起,孩子就不願和其他的老師接觸,這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鼓勵孩子和每個老師多接觸,大膽地說出自己的需求,讓孩子知道每個老師都愛自己,會隨時幫助自己。

    7

    別問 “你在幼兒園吃飽了?”

    改成和孩子聊聊今天吃了什麼,將營養、衛生的知識自然傳遞給孩子。

    有的家長和幼兒園還未建立起良好的信任關係,擔心孩子在沒有家人的幫助下不能獨立進餐,老師又不能將每個孩子都照顧周到,於是會問:“你在幼兒園吃飽了嗎?”

    建議:剛入園的孩子難免會有不適應的感覺,從而影響食慾。家長這樣問會加重孩子這種不適應感,從而在心理上反感上幼兒園。

    事實上,老師會幫助孩子學會獨立、適應集體生活,也會在用餐時間仔細觀察每個孩子,更會適當地幫助孩子進餐。家長不如和孩子聊聊吃了什麼,將營養、衛生方面的知識自然地傳遞給孩子。

    8

    別問 “你喜歡上幼兒園嗎?”

    改成多和孩子說說幼兒園的好處,讓孩子對幼兒園產生嚮往。

    不僅孩子離開家長時有分離焦慮,家長離開孩子時也會產生分離焦慮。孩子上幼兒園沒多久,家長就急著問:“你喜歡上幼兒園嗎?”講真,成人一週之中也不想上班的時候呢,上班鬧鈴一響,蒙起被子還要睡的是不是不在少數。何況才3歲多的孩子,不想去幼兒園,完全是可以被理解的。例如,可以說:“看起來,寶寶現在很不開心,你不想去幼兒園,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讓你不願意去呢?我們一起來想想解決辦法?”

    當我們表達認同和接納,願意傾聽時,孩子就願意和我們交流,這樣才能瞭解他們不想去幼兒園的真正幼兒園原因。背後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為沒人和他玩,可能是有些事情他做的沒有其他人好,也可能是被老師或小朋友忽略了等等。總之先回應接納孩子的情緒,瞭解真正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如果這一步忽略了,解決方法常常會變得無效。

    總之,當聽到孩子說“我不想上幼兒園了”,不要主觀判斷,急於採取措施說服孩子。先理解接納,瞭解原因所在,然後和孩子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或為孩子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這樣的處理方案才是有效的。

  • 2 # C媽生活志

    在確認寶寶已經滿足上幼兒園的條件之後決定送園了,那麼就得每天堅持送,而不是心疼孩子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要相信孩子的成長能力,他們是可以適應的,也許每天在學校就哭一會,但其實家長卻擔心了一整天,所以不是孩子捨不得家長,而是家長捨不得孩子。

    一般來說滿3週歲送幼兒園會比較好,太小的孩子各方面跟不上,也就需要更長的時間去適應。

    但真要說3歲才能上幼兒園嗎?

    也許未必。

    但是,不滿3歲的孩子,建議上幼兒園的小小班,因為班上的阿姨會配兩個,在生活上更能照顧的過來。

    3歲不是上幼兒園的唯一標準,還是以考量孩子的行為是否達標來判斷,基本達到以上要求的孩子就可以上幼兒園了。

    1、有強烈的交友慾望,這點是判斷可以入園的重要依據;

    2、生活能基本自理:喝水、吃飯、上廁所、睡覺、穿衣;

    3、具備基本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說清楚自己的感受、想要做什麼、複述簡短的故事。

    孩子如果表現非常強烈的不想去幼兒園,家長應該在家和孩子玩一下“角色扮演”的遊戲,看看是不是在學校有遇到什麼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幫助孩子去開啟心結。

    孩子在幼兒園過的好嗎?這個問題是每個家長最關心的,畢竟“被害妄想症”是每個老母親的硬傷,我覺得用人不疑,交給老師就相信她們。

    開心與否,其實孩子是最直接的接收者,他們會毫無保留的從言行中透露出來,此時家長更需要扮演的是旁觀者的角色:觀察、傾聽、交流、協助。

    1、觀察、傾聽

    每天接園和送園的時候,看孩子的情緒就能明顯感覺到她是否開心,剛開始有分離焦慮都是正常的。

    如果經常有反覆、牴觸情緒非常明顯、害怕某個老師,拒絕和老師有身體接觸(肢體語言最直接反應內心感受),那麼可以進一步有目的的和孩子進行試探。

    放學回家推薦大家可以和孩子玩玩角色互換的遊戲:讓孩子來當老師,家長扮演同學,“製造”一些麻煩給這位小老師,看看她在學校時都看到了些什麼。

    2、交流、協助

    學校的規矩可能會讓孩子一時間備受壓力,那麼在家時可以透過玩遊戲來釋放壓力。

    比如

    ⑴ 讓孩子來當大力士來推家長,被推走時你可以盡情發揮自己的表演慾望;

    ⑵ 讓孩子手拿遙控來控制家長的行為,孩子按一個按鍵就可以讓家長做一件事情。

    透過遊戲讓孩子重新找回掌控感。

    via遊戲力

    多和孩子聊聊學校發生的事情,但請注意措辭,儘量用正面積極的言語去描述,比如:“今天過得愉快嗎?”就比“今天有沒被人欺負?”來的更妥當。

    要避免在詢問時就用負面的詞語去定義未知的事件,我們只需要知道事情的經過,是否孩子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教會她去處理,並且鼓勵孩子自己去處理學校的事,家長儘量不插手。

    但有發現一些觸及底線的原則問題,那麼請認真對待,幫助孩子去解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施美名無人不知,鄭旦與她並稱“浣溪雙姝”,卻為何默默無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