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鏡鑑青年

    首先一條直接原因,就是明末崛起的後金八旗,乃至後來的清軍八旗,其裝備與戰術水平,要遠遠強於先前明軍遇到的“韃靼”“瓦剌”等勢力的蒙古騎兵。

    在努爾哈赤崛起以前,雖然韃靼等部落的蒙古騎兵,也曾給明朝邊塞造成不小麻煩。但這些部隊,基本都是傳統的遊牧騎兵模式,火器等先進裝備稀缺,更缺少攻堅能力。作戰時經常是精銳在前老弱在後,一旦遇到強力打擊,立刻就會主動潰散。所以明軍在升級火器裝備訓練後,從隆慶年間起,基本就能戰而勝之。但接下來的後金(清朝)八旗,卻完全不是這樣。

    比起散兵遊勇的蒙古騎兵來,後金(清朝)八旗不但有嚴格的建制體系,更有先進的裝備戰術。以冷兵器裝備說,他們不但弓弩刀劍強勁,更把明朝的棉甲與戰車技術學到了家。精銳部隊的棉甲可以防護火銃彈丸,作戰時更是厚木板的松木戰車開路,掩護戰車後的弓箭手放箭,不但能扛住明軍平射火器的轟擊,更能第一時間給明軍打擊,接著弓箭手身後的重灌步騎猛衝,好多支明軍部隊就這麼崩潰了。

    而更超乎很多後世歷史票友想象的是,後金(清朝)八旗並不止靠“弓馬騎射”起家。早在努爾哈赤時代,他們就對火器空前重視。扯旗造反之前,努爾哈赤就透過各種渠道走私火器裝備。《滿洲實錄》等資料裡,更有裝備鳥銃的八旗部隊以戰車為掩護衝鋒的畫面。遼陽戰役上,八旗軍的火器部隊還和出城反撲的明軍火器兵來了場對轟,殺得明軍只剩七人逃回。他們的火器裝備戰術,起家時就已非常強大!

    所以說,對於打慣了韃靼騎兵的明朝邊軍來說,後金(清軍)八旗確實是一個顛覆以往作戰經驗的強悍對手。吃血虧自然也正常。但明軍吃虧吃到如此慘,致命毛病還要從自身找。

    因為,饒是後金(清軍)八旗強大到這地步,擁有二百多年火器作戰經驗的明軍,也並非不能打。早在隆慶萬曆初年,在戚繼光等軍事家的大膽革新下,明朝精銳部隊也形成了成熟的梯次火力戰術。作戰時輕重火器火箭輪番轟擊,輔以步騎冷兵器部隊的夾擊血拼。理論上說,後金(清軍)八旗這一套戰術,也本該吃血虧。而在實際戰場上,正確打出這套戰術的川浙軍團等精銳,也曾給數倍於己的後金(清軍)沉重殺傷。

    也就是說,以戰術層面說,後金(清軍)的裝備戰力,對於明朝來說很恐怖,卻並非無解難題。只要明朝能夠冷靜下來找病根,咬緊牙關整頓裝備戰術,勝利指日可待。可明軍的要命毛病正是這條——病態的明朝政治生態,讓明軍已經無所適從。

    首先就以薩爾滸戰役等敗仗來說,明軍敗的如此慘,關鍵一條就是自己太廢:朝中各位大臣,多年拉幫結派黨爭,正常的軍隊訓練經費都給斷血。薩爾滸開打前,明軍昔日強大的戰車部隊,好些戰車連擋板都腐朽掉,火器戰術更是多少年來沒怎麼練過,九萬明朝大軍裡,還有五千多火器兵,之前連火器都沒摸過。這樣一支“精銳”,上去當然是送死!

    而在薩爾滸慘敗後,明朝也一度做出正確決定,由熊廷弼經略遼東,在這位卓越軍事家的整合下,明軍戰鬥力直線上升,一度壓制住努爾哈赤。可熊廷弼摁得住努爾哈赤,卻奈何不了朝中黨爭。萬曆皇帝駕崩後,新得勢的東林黨,哪裡容得下遼東軍政歸別人?一頓誣陷謾罵後,功勳卓著的熊廷弼含恨去職。東林黨成員袁應泰接班,上來就弄丟了遼陽瀋陽。只好又請熊廷弼來救火,卻又被東林黨另一鐵桿王化貞瞎糟,緊接著弄丟了廣寧。後金,乃至後來取天下的本錢,就在東林黨的“幫助”下實現了。

    如此鬧劇,與其苛責明朝軍隊爛,不如一聲嘆息,是明朝政治太爛。從此後直到明末,明朝的黨爭越演越烈,當權者眼裡只有私利毫無國家,最終各種瞎指揮,害得崇禎帝含恨而死。這樣逆淘汰後糟糕到極致的明朝政風,莫說晚明軍隊,就是把歷史上任何一支百戰虎師用時光機請來,依然還是救不了。

  • 2 # Man139876657

    明朝並不是打得過蒙古打不過後金。我們要知道,明朝作為一個封建朝代,他已經存在兩百多年了。內部存在著各種問題都是無法解決的。兩百多年的土地兼併,已經造成國家極度虛弱。但是,由於明朝建國後,一直和蒙古在戰鬥,所以,邊境的軍隊戰鬥力還可以。但是,這個時期的明朝已經不是軍隊戰鬥力的問題了。崇禎時期,政府年年赤字,又無力賑災,這在當時都是無法解決的問題。

  • 3 # 媯離

    沙幣,你見過長盛不衰的王朝?拿天災人禍而且衰落中的明朝未期說事有意思?你怎麼不說清朝未期那些八旗軍連馬都不會騎,而且亥革命時不要說反抗,抗議的都沒幾個好吧?為了活命紛紛改漢姓。

  • 4 # 靜夜史

    這個問題很是無聊啊。

    你說一個人20歲的時候可以打死一隻老虎,為什麼80歲的時候連一隻狗也打不過呢?用明朝的初期和明朝的末期相比,能打得過才是怪事。

    明朝之所以能擋住蒙古而擋不住後金,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蒙古和明朝的戰爭主要集中於1571年“隆慶和議”之前,此時的明朝國力尚可,軍隊戰鬥力仍勉強線上。

    所以,在長達200多年的明蒙戰爭中,明朝和蒙古時戰時和,朱元璋和朱棣時期曾大規模深入漠北討伐蒙古,消滅北元。蒙古也曾南下爆發“土木之變”和“庚戍之變”等。

    雖然明朝和蒙古戰爭常年累月,但是蒙古始終沒有越過長城佔領中原,實現其光復大元的夢想。

    1、明朝軍制的破敗

    作為一名出色的軍事統帥,朱元璋對明朝的軍制進行了全新的改革,當然,內容不是新的,這就是“衛所制”。

    衛所制類似於北周時期的府兵制,這一制度在隋唐時期達到頂峰並衰落,朱元璋重拾這一兵農合一的制度,意在減少財政壓力,實現對邊疆的鞏固。

    在朱元璋的設計下,駐守衛所的軍戶平時種地,戰時自備武器打仗。即解決了邊疆鞏固問題,又透過自己自足的屯墾減少了中央的開支,可謂一舉兩得。朱元璋得意地說到:“朕不費一粒米,而養百萬兵”!

    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朱元璋死後,文官勢力崛起,重文輕武再次成為封建王朝的體制。在這樣的情況下,武將的地位直線下滑,連帶著軍戶的地位也日漸卑微,在這樣的情況下,文官勢力、太監以及均是地主紛紛拿軍戶的土地開刀,軍戶很快成為一無所有的窮光蛋。

    但是該交的糧食一顆不能少啊,所以沒有地的軍戶為了活命,紛紛逃跑,這導致明朝邊防空虛。

    到朱棣時期,明朝的衛所制度已經難以維持。明宣宗時期,明朝不得不撤銷長城以北的開平衛。這導致東部的大寧衛和西部的東勝衛等衛所無法構成一個完整體系,最終不得不全部放棄,明朝全線退守長城一線。

    長城以北衛所的放棄對於明朝而言不僅僅是土地的損失,更意味著戰略縱深被壓縮,而蒙古則可以大舉南下,發生土木堡之變實在不是什麼意外。

    明代宗期間,蒙古繼續向南侵佔河套平原,明朝更加被動。

    不過,因為有完整的長城防禦體系,蒙古雖然不斷向南,但始終無法大舉突入長城以內!

    所以,朱棣之後的明朝基本和蒙古在長城一線保持對峙!

    2、蒙古內部的分裂

    蒙古之所以在明朝退縮的情況下仍不能夠大舉南下,並在長城以內立足,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蒙古已經走上了不可避免的衰落之中,這個衰落,從1259年開始。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之後,就不斷向周邊擴張,並建立起地跨亞歐大陸,面積達350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領土。

    但是,隨著1259年蒙哥汗身死釣魚城,龐大的蒙古汗國至此走向分裂,四大汗國也和中央汗國分道揚鑣。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但是此時的元朝和四大汗國已經基本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了。

    1368年,朱元璋驅逐元朝之後,元順帝北逃,先在開平,後在應昌建立了“流亡政府”,這就是北元政權。

    1388年,朱元璋派藍玉深入捕魚兒海,徹底消滅北元政權,至此蒙古統一政權不再。蒙古再次陷入分裂狀態。

    此後,蒙古草原上韃靼和瓦剌先後崛起,作為正統的韃靼先被瓦剌壓制,瓦剌衰落後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明朝末年,蒙古各部分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其中漠西蒙古是瓦剌後裔,而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是韃靼分裂產生的。

    因為不斷的分裂,加之分裂後無休止的內鬥,大大削弱了蒙古的整體實力。所以在明朝走向衰落時,蒙古仍舊無法實現進取中原的夢想。

    但是,和明朝蒙古雙雙走向衰落不同,位於東北的女真實力卻一直在上升!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隨即開始了對明朝的大舉進攻。

    針對努爾哈赤的進攻,孫承宗在遼西走廊修建了長達400裡的縱向防禦線,這就是關錦防線。應該說這條防線的作用是很大的,缺少攻堅能力的努爾哈赤對此毫無辦法。

    不過,努爾哈赤很快就發現蒙古也在衰落,於是開始大舉進攻蒙古。此時的明朝和蒙古雖然實現了和平,但是明朝對蒙古始終不放心,對於努爾哈赤的進攻,明朝選擇了作壁上觀,想依靠後金削弱漠南蒙古,這讓漠南蒙古陷入非常危險的境地。

    終於漠南蒙古在1635年投降皇太極,從此後金和漠南蒙古結成牢固同盟!後金和漠南蒙古的結盟使得關錦防線變得異常尷尬,因為此時明朝面對的對手不僅僅是後金,而是後金+漠南蒙古!

    在一對二的情況下,再加上明朝軍制的衰敗,明朝打不贏後金實在是意料之中!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變焦倍數最大的相機是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