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伍治堅

    這個問題問到了金融投資裡面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多元投資 (Diversification)。

    多元投資,即不要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的概念可以追溯到早在2,000多年前的猶太法典塔木德(Talmud)。塔木德在猶太教中被認為是地位僅次於塔納赫(Tanakh,即猶太教正統版的希伯來聖經)的宗教文獻。在塔木德中,那位睿智的古人明智地給出了以下建議,即把一個人的財富平均的分散在商業實體,房地產和流動資本之間。

    原話是這麼說的:一個人應當每時每刻都把自己的財富分成三份:1/3投入土地(不動產,編者注),1/3投入商業,1/3留在手上(現金,編者注)。不過,現代金融理論對於投資多元化的研究,需要等到1950年代。

    當時的芝加哥大學是現代金融理論研究最為發達的大學之一,師從於Milton Friedman的Harry Markowitz成為了現代金融理論,Modern Portfolio Theory(在後文中簡稱MPT)的教父級人物。在Harry Markowitz之後,還有許多傑出的學者,比如William Sharpe, James Tobin, Robert Merton等都對該理論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他們都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MPT的基本邏輯是,投資者在做出自己的投資決策時,不應該孤立的看待自己的投資標的,而應該把他們放在一起作為一個投資組合一起看待。

    比如單單關注自己買的可口可樂股票,或者在上海浦東的某套商品房是沒有意義的,聰明的投資者應該把所有的資產全都包括起來一起研究。如果把這些資產加在一起研究,Markowitz發現了一道“免費午餐”,即因為這些不同的資產之間的相關性不高,把他們放在一起可以在不損失資產回報的前提下有效的降低整個投資組合的風險(即波動性)。

    相關性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比如你同時持有股票和房子,股票的價格會上下波動,房子的價格也會上下波動,但這兩者的價格不會在同一時間一起上下波動。在大部分情況下,股票上升,房子價格可能上升,或者不動,或者下降,在絕少情況下會和股票一起上升相同的價格。

    Markowitz的發現是劃時代的,這也是他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因之一。我們大部分人對於多元投資的理解可能還在塔木德的層面,即我們心裡都明白,不能把所有的財富都賭在一個標的物上。但同時我們心裡也有這個假設,即分散投資在降低風險的同時,也會降低收益,畢竟不可能每個投資標的都能讓人一夜致富。但MPT對於金融理論的貢獻在於,它證明了透過多元投資,可以在不影響投資收益的前提下降低投資的風險,這對於投資者來說,難道不是一盤“免費的大餐”麼?

    很可惜的是,即使在該理論被提出五十多年之後,甚至已經進入了大部分大學金融系科的教材之後,大多數投資者還是對分散投資的好處熟視無睹。

    比如我檢查了這方面的一些研究,大部分研究發現,世界各國的投資者都沒有做到分散自己的投資組合。唯一的例外是在一篇研究(Calvet, 2007)中作者發現瑞典的普通投資者的投資組合非常聰明,符合金融理論建議的國際化投資策略。

    那麼為什麼普通投資者們對分散投資這一建議不感冒呢?這其中有不少原因。比如有我們之前提到的行為偏見,如過度自信(Over confidence)和本地偏見(Home Bias)。本地偏見大多見於大國的投資者,比如美國,中國,英國等地的投資者,即他們更喜歡投資本地的股票,債券和房地產市場。

    事實上大多數投資者選擇的方式是出售部分甚至全部股票。這一決定在今天看來十分錯誤,因為投資者們恰恰在股市達到底部時選擇割肉平倉,錯過了之後的大牛市。但要任何一個投資者在當時的情況下堅持持有股票,他可能會告訴你你一定瘋了。

    事實上這也是為什麼2009年的反彈如此迅猛的原因之一,因為大部分投資者都割離股市了。多元化的投資組合,可以向投資者提供一些緩衝,因為即使股票大跌,至少還有其他資產,比如債券,現金和房地產。這也是MPT的貢獻之一,即所有的資產類別,包括股票,債券,現金和房地產,在同一時間一起大幅度下跌的機率是很小的。

    當然2008年的危機是比較少見的,因為在那時候股票,房地產和公司債券全都下跌,唯一挺住的是政府債券,現金和黃金。這也凸顯了在投資組合中囊括所有資產類別的重要性。在2008年,如果投資者僅持有股票,或者股票和房地產,那麼在如此劇烈的金融地震之中,投資者最有可能的反應是割肉離場。但是如果投資者的資產組合中不光有股票,也有其他各類資產,那麼他堅持原本設計好的長期投資策略的可能性會高得多。這裡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如果我們回顧美國在過去的210年的資產回報,我們會發現,在任何一個30年間,有91%的機會,股票回報會高過債券或者現金。然而,仍然有9%的機會,債券將提供比股票更好的回報,最近的一次是是1982到2011年。即使是最大膽的投資者,也許她也應該持有一些多樣化的資產組合,即使她有無限長的投資時間。同樣重要的,是保持投資地域的多樣化。一個很好的例子是日本的資產回報。當日本的日經指數在1989年12月29號達到了歷史高度38,957點之後,一直到26年之後的今天(2014年底日經指數在17,450左右)也沒有緩過神來。也就是說任何一個日本人如果在這二十多年中投資了股票,那麼他的回報很可能是差強人意的。

    相反的,同一時期日本最好的回報是債券或者現金。縱觀歷史,大部分國家在一個夠長的時間範圍(20年以上)內,股票的回報總是最高的,但世界的奇妙之處就在於總有例外,比如這裡所說的日本。回到中國的例子,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中的經濟奇蹟,在過去20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我們回顧自己過去經歷過的20年,很多人可能都感覺有些不可思議。但是在金融投資領域,如果我們把研究的時間維度拉長,很可能會得出一些更為有趣的結論。第一個結論是,發達國家的股票回報要高於發展中國家。

    上面這張圖計算了過去100年世界上所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股票回報。我們可以看到發達國家的股票年回報大約是8.3%左右,而發展中國家的股票年回報在7.4%左右。不要小看這年均1%的回報差別。大家都知道在金融投資中有一個概念叫複利(Compounding interest),由於複利的原因,即使每年只相差1%,在足夠長的時間以後,造成的投資回報差別是非常驚人的。

    仔細想想,這個結論可能也沒那麼讓人吃驚。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主要區別在於公司治理環境的不同(corporate governance),因此相對來說,發展中國家公司造假的可能性更高,腐敗的可能性更高,政府效率可能更低,投資者的信心可能更差,貨幣匯率的穩定性更差,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股票回報不及法律環境更好的發達國家。第二個結論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股票回報在各個時期都不相同。

    比如上圖顯示,在1940年代,由於發展中國家都在經歷戰爭,因此其股票市場回報非常差,遠差於發達國家。但是到了2000年的第一個十年,情況反轉了過來,發達國家度過了一個“失去的十年”,而發展中國家則經歷了“黃金十年”。在這種情況下,一個明智的選擇是兩邊下注,不光在發展中國家中配置資產,也要在發達國家中做一定的配置,做到狡兔三窟。這樣才能不會因為某一個國家的特殊風險而導致自己的投資遭受毀滅性的打擊。最後一個更重要的堅持多元投資的原因,是我們在未來總可能面臨未知的風險。多樣化的投資,是應對這樣一個充滿未知的世界的最好的方法之一。畢竟,即使有上百年的歷史資料,誰又能保證他有能力預知今後會發生什麼呢?

    艾薩克·牛頓爵士曾經說過一句名言:

    我能計算出天體的運動,但卻無法預知人類的瘋狂。

    在金融歷史上從不缺少試圖以智取勝的聰明人。這些聰明人通常認為,他們已經戰勝了市場。殊不知他們可能只是一時被上帝的隨機性愚弄而已。

    希望以上的回答對大家有幫助。

  • 2 # 騎牛看熊

    老王把所有資金拿出來準備投資金融市場,平時他總聽財經報道相關的股票知識,他決定買股票A,心裡想著總有說股票A的業績好、訊息面也好、政策面還有扶持,“老衲決定一杆梭”。剛開始買入還是心裡坎坷不安,直到開始賺錢後,本來說好的買摩托變成了要買Alto,等賺到Alto時,隔壁老牛說該“收手”了,老王直言我要賺奧迪過年。哪知道股市突然“變臉”,Alto沒有了,摩托變成了腳踏車,老王忍不住收手了,不然直接虧本了。

    老王這時決定買2到3支股票,分別是A、B、C,在A虧損以後,BC整體盈利是賺的;AB虧損以後,C是賺的,那麼整體來看賬戶還是盈利的,再不用每天提心吊膽的擔心某一支股票的漲跌,即使遇到了股票的“黑天鵝”事件,不是全倉一支標的,也能即時脫身在其它產品上獲得受益。哪怕ABC都虧損了,也能從中選擇最差的產品進行止損出局,然後用剩下的資金,加倉“錯殺”的品種,之後有望在反彈中快速回本盈利。

    雖然賺錢沒有之前快了,但是虧錢也被控制在了一定的比例中,投資畢竟是一項“馬拉松”運動,參與投資的都是長期的行為,即使你持有的產品經常變動,但你最終還是在金融圈中變化而已,只有強有力的技能傍身才有可能遊刃有餘,從金融市場中分得自己的一杯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蘋果手機換屏後螢幕閃是屏沒裝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