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亂神虎
-
2 # 喜歡書和慢生活的人
你說的是小說還是歷史?《傅子》曰:太祖謂嘉曰:“本初擁冀州之眾,青、並從之,地廣兵強,而數為不遜。吾欲討之,力不敵,如何?”對曰:“劉、項之不敵,公所知也。漢祖唯智勝;項羽雖強,終為所禽。嘉竊料之,紹有十敗,公有十勝,雖兵強,無能為也。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一也。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此義勝二也。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勝三也。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間遠近,此度勝四也。紹多謀少決,失在後事,公策得輒行,應變無窮,此謀勝五也。紹因累世之資,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誠而行,不為虛美,以儉率下,與有功者無所吝,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願為用,此德勝六也。紹見人飢寒,恤念之形於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也,所謂婦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於大事,與四海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此仁勝七也。紹大臣爭權,讒言惑亂,公御下以道,浸潤不行,此明勝八也。紹是非不可知,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勝九也。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此武勝十也。”太祖笑曰:“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嘉又曰:“紹方北擊公孫瓚,可因其遠征,東取呂布。不先取布,若紹為寇,布為之援,此深害也。”太祖曰:“然。”
陳壽《三國志》:彧薦嘉。召見,論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為司空軍祭酒。
《三國演義》劉、項之不敵,公所知也。漢祖唯智勝項羽,故羽雖強,終為所禽。今紹有十敗,公有十勝,紹雖強,無能為也。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也;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此義勝也;桓、靈以來,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勝也;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問遠近,此度勝也;紹多謀少決,失在後事,公得策輒行,應變無窮,此謀勝也;紹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公以至心待人,不為虛美,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願為用,此德勝也;紹見人飢寒,恤念之,形於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公於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於大事,與四海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無不周,此仁勝也;紹大臣爭權,讒言惑亂,公御下以道,浸潤不行,此明勝也;紹是非不可知,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勝也;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此武勝也。
-
3 # 井夫子
官渡之戰前,郭嘉就認為曹操必定會贏,其中不少篤定的成分,讓人不禁好奇,他怎麼就能這麼肯定?難不成真的可以預言未來,算無遺漏?
其實要說這件事,還得說曹操本身就有取勝的資本,而郭嘉必定能夠看到才會有如此表現,究竟怎麼回事?我們就來看一看。
漢獻帝建安五年的袁、曹官渡之戰是漢末足以改變當時歷史走向的大型會戰,也是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經典戰例。
那麼雙方實力到底如何呢?看《三國志》之中,其實有兵力的描寫,言南下的袁軍兵力為十萬眾。
要知道,這可絕不是一個普通的數字,在當時,真正的十萬大軍是非常強大的存在,畢竟歷史之中,許多十萬大軍都是吹水,實際不過萬餘人而已。
但是想一下,袁紹的十萬大軍卻可能士真的,畢竟在那之前,袁紹在剿滅公孫瓚後軍力尚未修整便欲南下,也就說並非篩選人士,可以說是大批湧入,而後也有曹軍殺紹卒凡八萬人的記錄,足見這個數字並不假。
那麼曹操呢?實際上有多少我們看一下,首先《武帝紀》中記載官渡相持“時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但這並站不住腳,首先文中還說兩軍於官渡對峙,袁紹軍依沙塠為屯,東西數十里。曹軍亦分營與之相抗衡。
試問不足萬人的曹操軍,這般分營是不可能做到的。另外此站後期又有晃襲擊袁軍運糧部隊與曹操親自率五千士兵襲取烏巢之事。對於不足萬人,而且大多傷病的部隊來說,這般已經很難說是奇襲了,而幾乎可以說是傾巢而出,而這在歷史上絕非曹操的軍事作風。
那麼我們要怎麼知道人數呢?需要從側面思考,如《三國志·魏書·任峻傳》中記載官渡交戰期間,袁軍截殺曹軍運糧部隊,為防止偷襲,任峻“乃使千乘為一部,十道方行,為復陣以營衛之”。
這什麼意思?就是一千輛車為一部,十條糧道並進,同時布重陣來護衛車隊。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單是後勤供給,就有近萬人,而一車之資,絕不可能只是提供一人,故而曹軍人數至少也有數萬之多,恐怕至少也多於五萬人,甚至有可能也有十萬之重,才能和袁紹分“河”抗禮。
不過綜合古文記錄方式,既然做了人數的誇張,很顯然還是曹操略遜於袁紹的,至少有明顯的人數比對,才能誇張,故而綜合考量,恐怕曹軍人數五、六萬人最為可能。
那麼兵力雖然有差可不算太多,曹操就一定能贏嗎?這一點,其實不只是郭嘉,在官渡之戰前,曹軍中許多其他謀士也因為袁紹集團內部的劣勢與袁紹本人的性格缺陷,斷定袁紹必敗。
當然,我們不乏可以認為,其中必然有一些趨炎附勢之輩,畢竟大戰將至,言敗者的勇氣,可不是每個人都有的。
但是袁紹真的就有那麼不堪麼?還真就不是!
首先雙方有著實打實的實力差,這是不容置疑的事情。而且最重要的是,官渡之戰後,曹軍在繳獲的袁軍書信中發現了許都及軍中人士大都均暗通袁紹,曹操命人焚燒信件。這件事可不單單只是說明了曹操的“大度”,而更可以說明,這一戰可以說是驚險萬分,任何一個差錯都有可能引起內部反噬,從而大敗。
還有彼時劉備於許都以南兩次開闢第二戰線進行遊擊作戰,先克隱強,後殺蔡陽,使得曹軍始終要抽調部分精銳部隊投入到許都南戰場。不能專心,同樣也是兵家大忌。
甚至曹操一度作書荀彧商議欲棄官渡退保許都,即便是烏巢奇襲也是兵行險招,足以證明這場戰爭真的沒有那麼容易。
好,那麼說回來,既然如此,難不成郭嘉也是那些只是為了鼓勵曹操,鼓舞士氣,才留下了那知名的十勝十敗論嗎?還是他的心中真的就是那麼篤定!
首先郭嘉在《三國志》的記載中可以說是算無遺策,因此看起來並不像是會對不能判斷的結果妄下結論的人。
而他之所以會如此判斷,也絕非官渡之戰時候的想法了,早在郭嘉在袁紹手下待的一小段時間裡,他就發現袁紹 “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 遂棄袁紹而去,後來在荀彧引薦下成為曹操謀士。
這時候,其實就是一切的引子,但凡高明的謀略家,都掌握一個技能,就是識人,這段時間,讓郭嘉看清楚了袁紹,而且士親自看清楚的,絕非士聽到各種訊息拼湊而成,這就成為他為官渡之戰下結論的重要依據。
而這,也是十勝十敗論的重要依據,當然,或許對於曹操的評價,多少充斥者“拍馬屁”的嫌疑,但是,面對自己選擇的明主,誰有不會這麼做呢?選照片入仕,還孤高瘋言的,或許是一個名士,但決不能成為好的謀者。
其次,郭嘉能夠有大局眼光,當然也不是單單因為天縱奇才,其家庭環境與培養士絕對拖不了干係,郭嘉是誰?可是潁川郭氏的人,要知道這是一個世家大族,而但凡能在戰亂之中存在的大族,其審時度勢的眼光絕對是毒辣的,否則很難全身而退,儲存實力,這樣的培養之下,郭嘉不光看人準,看勢力也準士毋庸置疑的,這也是為什麼他敢於下這樣的論斷。
當然,他之所以會這樣判斷,還因為一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他看到了兩軍的真正特點,即分軍則曹軍利,合戰則袁軍勝。袁紹起初屢屢分兵,結果白馬失顏良、延津折文丑、雞洛喪韓荀。
但在多次分兵失利後袁紹不再冒險,形勢隨即變化,袁軍連營稍前,逼官渡,合戰,太祖軍不利。正說明了這個事實。
而可惜,原本可以取勝的袁紹,卻因為性格的原因被郭嘉看破,知道他最終還是無法掌握這個取勝的方式,故而一言斷之,曹軍必勝,也成就了一段最為經典的歷史。
回覆列表
對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郭嘉都是從人心入手進行推測的,分析對手的心理活動和性格,來預測對手的下一步行動,從而做出相應的準備和對策。
當時曹操統一黃河南,袁紹統一黃河北。雙方決戰在所難免,而地點正是官渡。戰爭初期袁紹佔盡優勢,而後來被曹操逆襲取勝。
郭嘉分析袁紹的弱點,事實也相差無幾。
袁紹失敗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戰略決策。
袁紹的優勢是地廣,糧足,兵多。劣勢是軍隊戰鬥力不如曹操。所以袁紹的謀士都認為打持久戰消耗戰,而袁紹卻主張速戰速決,而曹操缺少糧草,決戰對曹操有利。
2.戰術運用。
官渡靠近許昌,運輸方便。袁紹部隊的補給線太長,供應不便,糧草耗光不容易運輸。
3. 統帥對比。
袁紹反應遲鈍,不聽謀士勸諫,還挑起來謀士內鬥,而且生性多疑,用人不當,是非不分。正因為如此,袁紹錯用酒鬼淳于瓊守糧草,還拘禁名士田豐和沮授,逼許攸投曹操洩露情報。
4.外交盟友。
戰前,袁紹盟友只有劉備,而劉備遭受曹操攻打,袁紹又不發救兵。
5.突發事件。
許攸突然反水,洩露情報。曹操趁機大敗袁紹。袁紹撤退,官渡之戰結束。
綜上所述,郭嘉對袁紹的分析差不多如此。袁紹強大之後就變得更加驕傲放縱,私心更重導致了這些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