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眼睛的禾二

    林語堂的孤獨

    最深刻的一段:‘孤獨’這兩個字拆開來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蠅,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間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兒擎瓜柳棚下,細犬逐碟窄巷中,人間繁華多笑語,惟我空餘兩鬢風。孩童水果貓狗飛蠅當然熱鬧,可都和你無關,這就叫孤獨。

    孤獨的人,你是否在困惑、在搖擺? 是否因此疲倦,夜夜無法入眠?違心融入還是享受孤獨?哪個是對哪個是錯,恐怕早已真真假假分不清楚了。我只曉得自己,面對孤獨時,那種複雜的體驗,有時候很豐富,好像在自我沉澱。自己面對自己的所有衝突的情感狂潮中,很豐富、經歷過了,就會覺得有所得,成長吧,很奇妙的滋味,很踏實。

  • 2 # 浪花藍

    喜歡散文,也喜歡詩歌。

    讀過魯迅,折服於先生辛辣、尖銳、陰冷、沉鬱、深邃的文字風格。讀過林語堂,精神嚮往的格調,睿智通達的語言,道出了人們的思想道德,生活情趣。也讀過曹禺,代表作《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其藝術功力所達到的境界,尚無人能超越。

    喜歡的名家以及名家的作品很多,不一一舉列,回到主題。應合季節,個人推薦:

    《春》朱自清 ·節選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裡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裡,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此處略,建議讀全文,感受作品的美妙)

    朱自清原名自華,號秋實,代表作品《春》、《綠》、《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個人作品真實獨到,以平淡樸素、清新秀麗的優美文筆。

    《春》這首散文名篇,具有詩的藝術特徵,可以說是詩的變體。《春》寫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它是一曲讚歌,唱出了春的美妙熱情;它是一首詩,抒發了對春天的嚮往;它更是一幅畫,情景交融,表現了山水田園的氣息格調。

    作品給人帶來無限的美好和希望。作品在特定時期,表現了作者的思想情緒以及對人生的追求。作品產生的背景處於黑暗的舊中國,而作者心靈世界清澈明淨,用《春》的勃勃生機,用《春》的萬紫千紅,用《春》的美麗畫卷,意喻著一種向上的精神,寄託花紅柳綠的希望。

  • 3 # 殘音

    讀過最棒的美文,當屬唐代張若虛的詩作《春江花月夜》。

    此詩素有“孤篇壓全唐”之譽,被聞一多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詩情盪漾,曲折有致。此詩通篇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語言自然雋永,韻律宛轉悠揚,寫盡遊子和思婦的“一種相思,兩處離愁”。

    春、江、花、月、夜,此詩讀來極具畫面感。如你能用國語讀完如下全詩,你將走入清明澄徹的天地,你將看見皎潔如霜的月光盪滌了大千世界的五光十色,你的心靈將會被洗滌,從此多出一片純潔無瑕的淨土。

    春江花月夜

    (唐)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描繪了一幅“江潮連海,月共潮生”的壯麗畫面:春天的江潮浩瀚無垠,彷彿與大海連在一起,這時一輪明月隨潮湧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月光灑在春江之上,隨著波浪閃耀千萬裡之遙,哪一處不在明月朗照之中!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點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異之“花”:江水宛轉曲折地繞過花草遍生的原野,月光瀉在開滿鮮花的樹林上,宛若披上一層無暇的白雪。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描繪“春江花月夜”的畫面:如霜的月光盪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輝色。因而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渾然只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筆墨逐漸凝聚在一輪孤月上:江水共長天一色,沒有一點微小灰塵,明亮的天空中高懸著一輪孤月。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清明澄徹的天地,讓人進入了一個純淨無暇的世界,自然地引人遐思冥想:江邊上什麼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此句神思飛躍,但又緊緊聯絡人生,探索人生的哲理與宇宙的奧秘: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雖然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所以“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得以與“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共存。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此處遂生波瀾,將詩情推向更深遠的境界:江上一輪孤月徘徊中天,不知道在等待什麼人。月光下,只有長江急流,奔騰遠去。江月有情,流水無意,此處自然地把筆觸由大自然景色轉入人生圖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離愁別恨。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遊子如一片白雲悠悠地離去,只留思婦一人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上不勝憂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白天飄忽的白雲,夜晚行蹤不定的“扁舟子”,誰家的遊子今夜坐於小船中漂流?在明月照耀的樓上,何處有人相思?“誰家”“何處”說明不止一家、一處有離愁別恨。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寫思婦對離人的懷念:樓上的月光似是憐憫這思婦,因而一直徘徊不忍離去,與她作伴,把柔和的清輝灑在梳妝檯上。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月光照進思婦的門簾,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掉了還來。一如她對離人的思念,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一種相思,牽動兩處閒愁:這時共望月光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你。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長空中,鴻雁遠飛,飛不出無邊的月光;江面上,魚兒在深水裡跳躍,只是激起陣陣波紋。“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向以傳信為任的魚雁,如今也無法傳遞音訊,該又憑添幾重愁苦!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此句開始寫遊子:昨天夜裡夢見花落閒潭,念念歸家,可惜家裡春光將逝,人還遠隔天涯。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江水流春,流去的是美麗的春光,更是遊子的青春、幸福與憧憬;江潭西斜的落月,襯托出遊子濃濃的鄉愁。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落月慢慢下沉,直至藏於海霧;碣石、瀟湘,天各一方,遊子與家鄉的距離無限遙遠。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遊子在思忖:在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幾人能乘月光歸回自己的家鄉!他那綿綿的思念之情,伴著殘月之光,灑滿在江邊的樹林之上……

  • 4 # 辰垚筆記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對國內外的文化進行考察和思考,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和對社會、歷史、文化的深刻認識而撰寫遊記。

    其中《陽關雪》、《道士塔》兩文,描寫了漠漠黃沙彌漫下,黃河文明的興衰,從寂寥曠遠中,將積澱千年的歷史進行了真實的還原;《白髮蘇州》和《江南小鎮》等,展示了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的那種典雅柔媚的文化底蘊,淋漓盡致的展現了江南文化的那種婉約和清新,同時將世態人情演繹得形神兼具。

    餘秋雨的《文化苦旅》,堪稱當代文學的藝術瑰寶,他從史學家和文人的角度出發,深刻探究社會問題,挖掘文人人格、觀察文化走向、透析社會現象。這部文學著作,充分的展現了餘秋雨深刻的文化感悟力、深厚的史學功底和淵博的文學知識,他憑藉著超凡的藝術表現力,寄情于山水風物,深刻的揭示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性眼袋應該怎麼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