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古代從秦開始大規模修長城,秦帝國也因為修長城等超級工程,民力損耗過大造成了滅亡。 唐宋清是不修長城的,唐清是因為有遊牧民族的基因,武力強盛不用修。宋是丟了幽雲十六州長城一線,結果透過貿易歲幣的方式,發展成了經濟最強的帝國,把遼,金,西夏等對手都給熬死了。 修長城真的有用嗎?感覺更像吃板藍根預防感冒。
14
回覆列表
  • 1 # 律政佳男

    長城的位置大概就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附,也就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分界線附近。中國2000多年來的歷史主線就是北方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戰爭史,漢民族為代表的農耕文明從科技、文化、經濟都遠遠強於北方遊牧民族,但在冷兵器時代漢民族武力值是明顯弱於北方遊牧民族的,其中原因很多,諸如遊牧民族擅長騎射、地理環境惡劣磨鍊出的身體素質和堅毅品格等等因素。

    長城無論是在中原王朝興盛時期還是衰弱時期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原王朝興盛時期,長城可以作為進攻的橋頭堡和後勤供應基地,為中原王朝出擊西域和草原提供堅實後盾;衰弱時期,長城起著對遊牧民族進行經濟封鎖和一定防禦作用,更為重要的是傳遞軍事資訊(烽火狼煙),長城建來不是為了處處防禦,而是重點防守和進攻,有了長城後遊牧民族對邊關的劫掠大大減少,付出的代價也大大提高。

    綜上,長城始於戰國,終於明朝,長城並不是保守封閉的代名詞,而是漢民族的辛勤與智慧的結晶,更是2000多年來漢民族為代表的農耕民族守護國土、開拓進取的精神史詩。

  • 2 # 公道話至尊

    當然有用啊!難不成遊牧民族能揹著馬匹翻越城牆?什麼,不帶馬,人過來就行了?過來之後“牧民”們用腳走到內地征服啊?

  • 3 # 牧漁子

    遊牧民族入侵中原,是個持續過程,並不是某一場戰役。衝突的規模有大有小,甚至每天都在發生。長城是個防禦工事,在保護內地百姓安全方面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但畢竟不是天險可以阻隔對方大規模的攻擊。一、遊牧民族入侵中原的原因和方式

    北方的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不像農耕文明一樣可以在一個地方定居、開發、儲蓄物資等。他們抵抗天災的能力非常有限,如果天太冷,牛羊凍死,太乾旱,則牛羊餓死。所以,一旦遇到天災,北方遊牧民族就會南下搶劫。這種搶劫分為三種:第一種是靠近南方的小部落因為缺少食物,到漢人的地盤上搶糧食、牲畜,順便搶些女人,特點呈現在流寇式入侵,搶完就跑,幾乎天天發生;第二種是部落聯盟有組織地侵佔土地,搶奪資源,如耕地、草場、水源、森林等,特點呈現在組織性強,長期佔有,規模較大;第三種是北方遊牧民族政權南下志在滅亡中原王朝的戰爭,特點呈現在規模大,綜合實力全面比拼。

    其實,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入侵的衝突在古代中國基本沒有間斷過,但並不是只有像蒙元、滿清一樣志在滅亡中原政權的戰爭才是入侵,小規模的衝突一直都有。漢代的飛將軍李廣從16歲開始和匈奴打仗,經歷過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戰役。十幾個匈奴人一個小隊,衝進村子裡搶了幾隻雞也是衝突。

    二、長城最大的作用是減少了民間的衝突,增加了雙方的政治、軍事較量。

    長城修好之後,邊民衝突基本得到遏制。遊牧民族的小隊人馬已經不能像以前一樣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如果要越過長城,就需要較大規模的部隊集結,利用有利的攻城武器和團隊配合才能打過去。難度增加了,於是,非政府組織下的武裝入侵已經越來越少。但是,長城畢竟只是一道城牆。古代的大型戰爭中,固若金湯的城池都可以打下來,長城更是不在話下。所以,如果是遊牧民族組織地大規模入侵,長城其實並沒有多大作用。

    長城的作用在防禦北方民族民間的入侵、破壞等,同時也是中原王朝抵禦北方入侵的第一層防禦工事。真正能抵禦外敵的不是長城,而是自身的實力。“萬里長城萬里空,百世英雄百世夢”,國富民強才是真正的長城。

  • 4 # 林城—布衣

    長城是中國古時候,冷兵器時代的戰略防禦工程,大規模修築長城的有秦朝和明朝。

    秦朝,大將蒙恬率兵北擊匈奴後,把原秦、趙、燕三國的原長城連線並向東西延伸。

    明朝建立後,為防止元朝殘餘勢力南下,再次修築長城。我們現在看到的多為明長城。

    冷兵器時代,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生活在草原,多以騎兵為主機動性大,能擊敗但很難消滅。

    長城可以限制騎兵的機動性,做為抵禦少數民族侵擾的國防工程,長城起到了重要作用。

  • 5 # 老劉傳文化

    遊牧民族如想越過長城,還是有很多辦法的,長城也不是連續不斷的,所以,長城阻擋遊牧民族是有一定作用,但作用不是很大!

  • 6 # 智播旅行

    有那個時間和金錢不如好好發展國力,國力強盛敵人才會怕你,進而敬你。

    沒有壘個牆頭能防賊,但是不能防強盜!

  • 7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不要用現在的眼光,去看待古代的長城,請試著從古代的視角去看,你會發現:修長城對抵擋遊牧民族非常有用。

    長城最早起源於西周,當年周幽王峰火戲諸侯,就是在長城之上進行的。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開始大規模修建長城,並將原來六國的長城連成一線,就形成萬里長城的雛形。

    秦始皇為什麼要修長城?

    很簡單,抵禦匈奴。秦軍不是不能打敗匈奴,是無法消滅匈奴,當年蒙恬將兵30萬,卻匈奴八百里,將匈奴打得大敗,趕出河套地區,秦始皇於是在河套地區設了九原郡,陳兵30萬,讓蒙恬鎮守,並修建長城。

    匈奴是遊牧民族,居無定所,連個王城也沒有,又全是騎兵,秦軍打敗了匈奴卻始終無法消滅,時不時來騷擾一下,秦始皇怎麼辦?修長城。

    如果匈奴所在的地區如同百越之地,是能夠耕種的土地,秦始皇絕對會派大軍征服,納入國土範圍,可匈奴是苦寒之地,又有茫茫草原和沙漠,土地不能耕種,秦始皇才放棄匈奴的土地,用一道萬里長城做為秦帝國與匈奴的國界線。

    秦始皇之所以叫秦始皇,是因為他想秦朝的統治世世代代延續下去,從這個方面說,他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是值得的,寧願本朝苦點,也要讓秦的後世子孫高枕無憂,秦始皇修長城,叫弊在當代,利在千秋。

    那麼萬里長城究竟有什麼用?值得花這麼大的代價去建嗎?

    1、長城是軍事防禦體系。

    長城是修建在山坡上,高約2~3米,並且延續數萬裡,類似於甬道的建築。

    長城有很多軍事用途,首先長城是烽火臺,可以傳遞緊急軍情。

    其次,長城是護城牆,阻擋遊牧民族進入,就算人能進,馬也不好進。而且城牆上有瞭望孔和射箭孔,能夠保護自己的同時,殺傷敵人。

    再次,長城是甬道,能夠在戰時運糧,運兵,都非常方便。

    最後,長城是對抗遊牧民族的第一道防線。長城不是個單獨的防禦線,在長城上及附近要塞,都有駐軍,並且還有流動崗哨,與鋒火臺形成一道立體防禦線,點線面結合,共同起到防禦作用。中原民族與遊牧民族的交界線有上萬裡,沒有長城的話,如何設防,有多少軍隊來設防。

    2、長城是國界線。秦始皇設定長城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設定華夏族與遊牧民族的分界線,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防止遊牧民族和本族人互相流動,保證內部穩定。

    3、長城是經濟封鎖線。貿易是從人類存在就如影隨形,遊牧民族與華夏族也不例外,都是需要相互貿易的,像遊牧民族的一些生活必需品,必須要從中原透過貿易獲得,而長城就是貿易活動的開關,也可以是經濟的封鎖線,可以此要挾遊牧民族,以及阻止民問貿易,這種情況明朝尤其常見,而明朝也是除秦朝外,大規模修建長城的大一統王朝。

    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朝代的世代相傳,修建長城也就成了統治者抵擋北方遊牧民族入侵必須做的事,從他們的角度來看,花再多的人力物力也是值得的。

  • 8 # 慧言歷史妙語古今

    以前回答過類似問題,現再次歸納如下:

    古代從秦皇漢武,到明朝各代,修築長城兩萬裡,規模空前,他這樣做的目的,抵禦匈奴是必須的,但絕不僅限於此,除了抵禦匈奴之外,還有五個層次的重要意義。

    第一,戍邊屯田。

    秦皇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所以決定加修長城,在修築長城的同時,移民前往開發。他們大量發展了屯戍和屯田,有組織地進行發展農牧業生產。同時,長城烽燧也是保護屯田和開發這些地區最好的屏障。

    第二,開發西域。 開拓了廣大的西北邊疆,確保河西戰略要地的安全,修築城障、列亭,這些城障使漢軍退可守,進可攻,從而保護了陰山和祁連山內外富饒的墾區和草原。

    第三,加強北疆掌控。 在修築長城時,隨長城內外,保持交通暢行無阻,與首都咸陽相通,沿著長城的軍事重鎮有大道相通,無論傳遞文書,還是商旅往來,都很方便,這對中央對北疆控制有著重要的作用。

    第四,保護絲綢之路。 漢代又打通西域的交通大道,有利於各國之間的使節往來和商旅的透過。長城的烽燧也是沿著這條大道修築,起到保護中西交通暢通的作用。

    第五,維持邊疆繁榮與穩定。 農牧業生產特別是農業需要安定的環境,才能有好的收穫,遊牧民族統治者經常擄掠,而且居無定所,你追他跑,你退他來。所以,漢武帝認為只有修長城加以防範,在長城周邊設定軍事據點,才是最佳辦法。

    當然,抵禦匈奴是最重要的目的,所有這些也都使抵禦匈奴的能力得以加強,相輔相成。所以古代修長城不但有用,而且作用很大,是那個時代沒有辦法的辦法。

    神遊史海,煙波縹緲的古文舊典猶如取之不盡的珍寶異藏; 深耕文苑,浩瀚無際的老著新說卻似品嚐不竭的美味佳餚; 古往今來,數不勝數的正書野史總有歎為觀止的悲歡離合; 前世今生,三朝五代的奇聞雜談盡顯令人唏噓的酸甜苦辣。

    它們或發人深思,或給人啟迪,或令人感嘆,或予人睿智。君若有暇,不妨聽我娓娓道來,我願成為您忠實的良朋益友,陪伴您的閒暇時光。

    以文會友,敬請關注、交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熗鍋黑魚的製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