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伶,統指以歌、舞、樂等為業的藝人。在古代,優伶用他們婉轉的歌喉、優美的身姿和戲謔的表演滋潤著人們的心田,營造出歌舞昇平的社會氛圍。人們都依戀他們、親暱他們,但同時又侮辱他們、作踐他們,藝術的尊榮與藝術家的低賤構成了強烈的反差。原始社會後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出現,誕生了專門的神職人員,負責部落的祭祀、占卜、祝禱、驅疫等。這些人被稱為“巫覡”,而巫覡事神的一個重要手段便是“歌舞”。因此,人們常將“巫”視為優伶藝人的遠祖。優伶它從先秦優伶的滑稽戲脫胎而來,經過漢魏六朝的故事劇、唐代的參軍戲、宋代的南戲、元代的雜劇、明清的傳奇等發展階段,逐漸走向成熟。中國最早的職業演員,大約產生於西周末年,那時稱其為“優”。這些“優”是奴隸主貴族的家養奴隸,善歌舞。優主要在貴族們飲宴時歌舞助興,有時模仿一些人的言談舉止,以博得眾人開懷一笑。最早的優伶,是春秋時楚國的優孟和晉國的優施,以及戰國時的優莫。早期的優伶樂舞機構在商代出現,當時稱為“瞽宗”。在那裡專職樂舞人員實施樂舞管理、傳授樂舞。漢朝經濟繁榮、文化鼎盛,藝術表演活動也十分熱鬧,可謂百戲雜陳。“百戲”指所有能夠訴諸人的感官,引起人們審美快感的技藝,包括音樂、歌唱、舞蹈、武術、雜技、幻術、滑稽表演等。當時,大批民間藝人被徵入宮中,一些貴族也開始在家中蓄養精於百戲的優伶,以供娛樂。優伶表演的內容也突破純歌舞的性質,融入了較強的故事性。唐代的優伶歌舞表演中,有一種滑稽戲——參軍戲。唐代善於演“參軍戲”的名角不少,黃幡綽、李仙鶴,張野狐、等三人還曾因善演參戲而得到過唐玄宗的寵愛。趙的參軍周延,因在任期間盜竊宮中的黃絹被繩抓。趙高祖特令優伶們在宴會上表演此事,以儆效尤。飾演周延的演員一身黃絹衣,另外一個優伶問:“為何混跡於吾輩中?”“周延”就指著身上的絹衣說:“我本參軍,只因這……只好來此了。”演到這裡,君臣鬨笑一堂。久而久之,人們就將這種戲稱為“參軍戲”。北宋時,溫州一帶出現“南戲”。初期的南戲劇情較為簡單,只需要三四個演員,多用小曲演唱。當它被城鎮居民接受之後獲得了一些發展,結構也複雜起來。長戲可達五十多出,短的也不下二三十出。其曲調以南曲為主,有時也吸收某些北曲腔調。南戲的角色主要是生、旦、淨、末、醜、外、貼七種,演唱的形式很靈活,既有獨唱、接唱,又有合唱。雜劇是元代北方地區的一種短劇,兼有歌舞、對白且能表演故事。每本四折,表演一個完整的故事。如果故事情節過於複雜,就再加上一個小小的“楔子”。在這四折戲中,優伶們要用不同的宮調演唱,男主角叫正末,女的稱正旦,配角有外末、沖末、外旦、淨、搽旦等。在一部戲中,男主角通常為正末,女主角則為正旦;副末開場為領班,外旦、搽旦等為女配角。發展到後來,戲中的角色越來越多,大致分為九類,分別為生、旦、淨、末、醜、貼、副、外、雜。戲曲中生、旦、淨、末、醜等各種角色,各有千秋。雖然它們之間最終要分出高低主次,但若想演好一齣戲,必須有各個角色的密切配合,通力協作才可以。否則,極有可能被觀眾趕下舞臺。有種說法,認為生、旦、淨、末、醜等角色名稱是劇中人物身份的簡化。“生”就是生員的簡稱;“旦”指的是小姐,“姐”字去掉“女”旁剩下一個“且”字,把“且”字的下部斷開,就是“旦”字;“淨”的含義更簡明,登臺之前要上彩塗面,上彩之前當然要先洗淨臉、刮淨鬍鬚了;“末”角就是指末將;“副”角指的就是副帥。別看那些小丑們在舞臺上躥蹦跳躍,其實丑角是一個極顯功力的角色,不是一般人能演得了的。他們無論談笑、起坐都不受到格律的約束,表演非常自如,但非常講求臺步技術。歷史上,優孟、東方朔、唐玄宗、清高宗等名人,都曾客串過丑角。唐宋以前戲班演出時一般都在宮廷或者貴族的家中,而沒有專門的戲館。唐宋以來隨著戲曲這種藝術形式向民間發展,於是出現了戲場、樂棚、勾欄、瓦肆等專門的戲館。唐朝的“梨園”,其功能主要是訓練、調教器樂演奏、歌舞表演人員。在梨園中的受訓人員稱為梨園子弟,他們演奏技藝很高,有時還能得到唐玄宗的親自指點,人稱“皇帝梨園子弟”。梨園行在唐代的全面興起,使得這一時期的歌舞藝人不僅數量龐大,而且技藝水平也相當高。李龜年、許合子的歌唱,裴興奴、賀懷智的琵琶,張野狐的箜篌等,都為時人所稱道。今天人們把戲曲界稱為“梨園行”。實際上,梨園先前只不過是唐朝皇家禁苑中的一個果木園。園中設有離宮別殿、酒亭球場等,供帝后、皇戚、貴臣宴飲遊樂。後經唐玄宗的大力倡導,梨園成為專供優伶藝人演習歌舞戲曲的場所。後人逐漸把這一行稱為梨園行。唐代還創設“教坊”,管理官方優伶。“教坊”有內、外之分,內教坊在宮廷,外教坊分佈在長安和洛陽,均由宮廷直接管轄。教坊與梨園的性質相近,但所從事的表演門類要比梨園寬泛得多,除了音樂之外,更以當時流行的各民族歌舞戲為主體,藝人以女性居多。教坊是中國古代延續最久的官方優伶機構。唐代民間的戲場、歌場、樂棚等演出場所雖然比較固定,但就其設施的配置等方面而言還只能算是戲館的雛形,而宋代的勾欄、瓦肆則可以稱為成熟的戲館。宋代時,在一些商業繁榮的大城市,出現了許多商品交易集市——瓦市。瓦市裡面有許多用欄杆圍起來的,專供民間藝人演出的場所——勾欄。北宋都城汴京的幾個瓦市裡,就有勾欄50多座,有的能容納觀眾數千人,那裡“不以風雨寒暑,諸棚看人,日日如是”。勾欄是宋代的民間遊樂場,其中的演出專案令人眼花繚亂:雜劇、雜技、講史、說書、傀儡戲、影戲、鼓子詞、諸宮調、舞旋、舞劍、嘌唱、唱賺、武術,林林總總,熱鬧非凡。瓦市融合了民間的各路藝術,也集中了城市中的各色人等,使伶人的藝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在中國表演藝術的幾千年的歷史上,出現了很多流傳千古的優伶。他們不僅有著爐火純青的表演藝術,在他們身上還有著眾多神奇優美的傳說和故事。戰國時的名伶優莫,其機智的勸諫功夫,不亞於朝廷大臣和專職諫官。據說,趙國君主趙襄子嗜酒成性,經常連飲五晝夜,還自鳴得意地說:“寡人的身體是多麼強健啊,連飲五晝夜還能安然無恙。”這時優莫乘機進言:“大王還需努力呀,我聽說商紂能連飲七晝夜呢。”趙襄子反問道:“你是說我也將會像商紂一樣亡國滅家嗎?”優莫趕忙笑著說:“大王多慮了,桀紂的滅亡是由於當時出現了湯武這樣的明君,而現在各國的君主都像桀紂一樣,您又有什麼憂愁呢?”趙襄子這才醒悟過來,終於有所收斂。漢武帝時的音樂家李延年,“性知音,善歌舞”,被任命為樂府的官員。李延年非常善於歌唱,“每為新聲變曲,聞者莫不感動”。他還長於音樂創作,作曲的水平很高,技法新穎高超,思維活躍。他曾為司馬相如等文人所寫的詩詞配曲,又善於將舊曲翻新,他利用張騫從西域帶回的《摩訶兜勒》編為28首“鼓吹新聲”,用作樂府儀仗。漢成帝的寵妃趙飛燕也是優伶出身,她憑藉著自己的花容月貌和美妙絕倫的舞技獨得成帝的寵愛。她聰明伶俐,輕盈如燕,有著非凡的舞蹈天分。當時宮中有一灣清水,叫做“太液池”,中間有一個小島,叫瀛洲。漢成帝命人在上面築起一個高几十尺的臺子。趙飛燕身穿薄紗衣在上面跳舞,下有樂隊伴奏。忽然一陣大風襲飛燕薄薄的衣袖隨風飄舞,好像要隨風而去一般,漢成帝忙命人捉住趙飛燕的衣裙。漢成帝特別為她打造了一個水晶盤子,讓侍從用手託著,趙飛燕在上面獻舞,如履平地。唐代黃幡綽,雖然他技藝高超,卻屢屢遭到唐玄宗的戲弄。有一次,玄宗在荷花池邊飲宴,忽然命左右將黃幡綽投入池中,還讓他鑽入水底。他不敢不從,在水底憋了好一會兒,才浮出水面,然後對著玄宗說的頭一句話就是:“方才臣在水中見到屈原,他笑臣遇到明君為何還要來此。”玄宗皇帝聽罷哈哈大笑,令人扶起黃幡綽。在古人心中,優伶這個職業並不光彩。伶人們一直處於被奴役、被觀賞、被欺凌的地位。人們在觀賞伶人們精彩表演的同時,常對伶人投以鄙視的目光。古代伶人一邊用自己精湛的技藝給別人帶來歡樂,一邊卻在無人的角落暗自吞下苦澀的淚水。優伶的社會地位從來就是卑微的,職業本身很難帶給他們歡樂。於是,他們中的一些人就想盡辦法“獻媚邀寵”,以求得到榮華富貴。優伶邀寵,無非靠藝,或靠色,或藝、色兼用。他們察言觀色,使出渾身解數,下足媚功,投帝王或權貴所好,以求改變命運。五代十國時期,一些優伶受到了空前的優待。大臣上了好的奏章,天子僅僅褒獎幾匹布帛。可當時的宮廷優伶,在舞臺上從嘴裡迸出一句好臺詞、一個好笑話,當場便能得到成捆的絲綢、錦袍、銀帶等獎賞,價值上萬錢。得到獎勵的優伶,常常過著十分富裕的生活。科舉考試在古代往往是下層民眾擺脫現狀、向上流動的重要途徑,可是這條青雲之路卻從來不對伶人開放。伶人不得參加科考,這是元明清三代的通例,甚至連社學也不得進入。如元代的法令就明確規定:“倡優之家,及患廢疾,若犯十惡、奸盜之人,不許應試。”古代女伶人的婚姻選擇一般只有兩條途徑:一是嫁給同為優伶的樂人,在風塵中艱難度日,《青樓集》中記述了元代著名的男優30多人,女優100多人,他們中有許多就是夫妻、翁婿的關係;二是被貴客豪門納為側室。歷代的正史、野史記載,那些充當妾室的女伶人大都沒有善終。女伶人不僅要以技藝娛人,還要以色相取悅於人,那些宮廷、家樂中的女伶更是主人的掌上玩物。更可悲的是,優伶在穿衣方面也受到嚴格的限制,他們必須身穿特定顏色和樣式的衣服,以表明自己卑賤的身份。如北宋時期的優伶只能是身穿黃服,頭戴牛耳幞頭。清代戲曲家李漁曾說:“天下最賤的人,是娼優隸卒四種,做女旦的,為娼不足,又且為優,是以一身兼二賤了。”總的來說,優伶——予人歡笑,自飲苦酒的苦命之人是也。
優伶,統指以歌、舞、樂等為業的藝人。在古代,優伶用他們婉轉的歌喉、優美的身姿和戲謔的表演滋潤著人們的心田,營造出歌舞昇平的社會氛圍。人們都依戀他們、親暱他們,但同時又侮辱他們、作踐他們,藝術的尊榮與藝術家的低賤構成了強烈的反差。原始社會後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出現,誕生了專門的神職人員,負責部落的祭祀、占卜、祝禱、驅疫等。這些人被稱為“巫覡”,而巫覡事神的一個重要手段便是“歌舞”。因此,人們常將“巫”視為優伶藝人的遠祖。優伶它從先秦優伶的滑稽戲脫胎而來,經過漢魏六朝的故事劇、唐代的參軍戲、宋代的南戲、元代的雜劇、明清的傳奇等發展階段,逐漸走向成熟。中國最早的職業演員,大約產生於西周末年,那時稱其為“優”。這些“優”是奴隸主貴族的家養奴隸,善歌舞。優主要在貴族們飲宴時歌舞助興,有時模仿一些人的言談舉止,以博得眾人開懷一笑。最早的優伶,是春秋時楚國的優孟和晉國的優施,以及戰國時的優莫。早期的優伶樂舞機構在商代出現,當時稱為“瞽宗”。在那裡專職樂舞人員實施樂舞管理、傳授樂舞。漢朝經濟繁榮、文化鼎盛,藝術表演活動也十分熱鬧,可謂百戲雜陳。“百戲”指所有能夠訴諸人的感官,引起人們審美快感的技藝,包括音樂、歌唱、舞蹈、武術、雜技、幻術、滑稽表演等。當時,大批民間藝人被徵入宮中,一些貴族也開始在家中蓄養精於百戲的優伶,以供娛樂。優伶表演的內容也突破純歌舞的性質,融入了較強的故事性。唐代的優伶歌舞表演中,有一種滑稽戲——參軍戲。唐代善於演“參軍戲”的名角不少,黃幡綽、李仙鶴,張野狐、等三人還曾因善演參戲而得到過唐玄宗的寵愛。趙的參軍周延,因在任期間盜竊宮中的黃絹被繩抓。趙高祖特令優伶們在宴會上表演此事,以儆效尤。飾演周延的演員一身黃絹衣,另外一個優伶問:“為何混跡於吾輩中?”“周延”就指著身上的絹衣說:“我本參軍,只因這……只好來此了。”演到這裡,君臣鬨笑一堂。久而久之,人們就將這種戲稱為“參軍戲”。北宋時,溫州一帶出現“南戲”。初期的南戲劇情較為簡單,只需要三四個演員,多用小曲演唱。當它被城鎮居民接受之後獲得了一些發展,結構也複雜起來。長戲可達五十多出,短的也不下二三十出。其曲調以南曲為主,有時也吸收某些北曲腔調。南戲的角色主要是生、旦、淨、末、醜、外、貼七種,演唱的形式很靈活,既有獨唱、接唱,又有合唱。雜劇是元代北方地區的一種短劇,兼有歌舞、對白且能表演故事。每本四折,表演一個完整的故事。如果故事情節過於複雜,就再加上一個小小的“楔子”。在這四折戲中,優伶們要用不同的宮調演唱,男主角叫正末,女的稱正旦,配角有外末、沖末、外旦、淨、搽旦等。在一部戲中,男主角通常為正末,女主角則為正旦;副末開場為領班,外旦、搽旦等為女配角。發展到後來,戲中的角色越來越多,大致分為九類,分別為生、旦、淨、末、醜、貼、副、外、雜。戲曲中生、旦、淨、末、醜等各種角色,各有千秋。雖然它們之間最終要分出高低主次,但若想演好一齣戲,必須有各個角色的密切配合,通力協作才可以。否則,極有可能被觀眾趕下舞臺。有種說法,認為生、旦、淨、末、醜等角色名稱是劇中人物身份的簡化。“生”就是生員的簡稱;“旦”指的是小姐,“姐”字去掉“女”旁剩下一個“且”字,把“且”字的下部斷開,就是“旦”字;“淨”的含義更簡明,登臺之前要上彩塗面,上彩之前當然要先洗淨臉、刮淨鬍鬚了;“末”角就是指末將;“副”角指的就是副帥。別看那些小丑們在舞臺上躥蹦跳躍,其實丑角是一個極顯功力的角色,不是一般人能演得了的。他們無論談笑、起坐都不受到格律的約束,表演非常自如,但非常講求臺步技術。歷史上,優孟、東方朔、唐玄宗、清高宗等名人,都曾客串過丑角。唐宋以前戲班演出時一般都在宮廷或者貴族的家中,而沒有專門的戲館。唐宋以來隨著戲曲這種藝術形式向民間發展,於是出現了戲場、樂棚、勾欄、瓦肆等專門的戲館。唐朝的“梨園”,其功能主要是訓練、調教器樂演奏、歌舞表演人員。在梨園中的受訓人員稱為梨園子弟,他們演奏技藝很高,有時還能得到唐玄宗的親自指點,人稱“皇帝梨園子弟”。梨園行在唐代的全面興起,使得這一時期的歌舞藝人不僅數量龐大,而且技藝水平也相當高。李龜年、許合子的歌唱,裴興奴、賀懷智的琵琶,張野狐的箜篌等,都為時人所稱道。今天人們把戲曲界稱為“梨園行”。實際上,梨園先前只不過是唐朝皇家禁苑中的一個果木園。園中設有離宮別殿、酒亭球場等,供帝后、皇戚、貴臣宴飲遊樂。後經唐玄宗的大力倡導,梨園成為專供優伶藝人演習歌舞戲曲的場所。後人逐漸把這一行稱為梨園行。唐代還創設“教坊”,管理官方優伶。“教坊”有內、外之分,內教坊在宮廷,外教坊分佈在長安和洛陽,均由宮廷直接管轄。教坊與梨園的性質相近,但所從事的表演門類要比梨園寬泛得多,除了音樂之外,更以當時流行的各民族歌舞戲為主體,藝人以女性居多。教坊是中國古代延續最久的官方優伶機構。唐代民間的戲場、歌場、樂棚等演出場所雖然比較固定,但就其設施的配置等方面而言還只能算是戲館的雛形,而宋代的勾欄、瓦肆則可以稱為成熟的戲館。宋代時,在一些商業繁榮的大城市,出現了許多商品交易集市——瓦市。瓦市裡面有許多用欄杆圍起來的,專供民間藝人演出的場所——勾欄。北宋都城汴京的幾個瓦市裡,就有勾欄50多座,有的能容納觀眾數千人,那裡“不以風雨寒暑,諸棚看人,日日如是”。勾欄是宋代的民間遊樂場,其中的演出專案令人眼花繚亂:雜劇、雜技、講史、說書、傀儡戲、影戲、鼓子詞、諸宮調、舞旋、舞劍、嘌唱、唱賺、武術,林林總總,熱鬧非凡。瓦市融合了民間的各路藝術,也集中了城市中的各色人等,使伶人的藝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在中國表演藝術的幾千年的歷史上,出現了很多流傳千古的優伶。他們不僅有著爐火純青的表演藝術,在他們身上還有著眾多神奇優美的傳說和故事。戰國時的名伶優莫,其機智的勸諫功夫,不亞於朝廷大臣和專職諫官。據說,趙國君主趙襄子嗜酒成性,經常連飲五晝夜,還自鳴得意地說:“寡人的身體是多麼強健啊,連飲五晝夜還能安然無恙。”這時優莫乘機進言:“大王還需努力呀,我聽說商紂能連飲七晝夜呢。”趙襄子反問道:“你是說我也將會像商紂一樣亡國滅家嗎?”優莫趕忙笑著說:“大王多慮了,桀紂的滅亡是由於當時出現了湯武這樣的明君,而現在各國的君主都像桀紂一樣,您又有什麼憂愁呢?”趙襄子這才醒悟過來,終於有所收斂。漢武帝時的音樂家李延年,“性知音,善歌舞”,被任命為樂府的官員。李延年非常善於歌唱,“每為新聲變曲,聞者莫不感動”。他還長於音樂創作,作曲的水平很高,技法新穎高超,思維活躍。他曾為司馬相如等文人所寫的詩詞配曲,又善於將舊曲翻新,他利用張騫從西域帶回的《摩訶兜勒》編為28首“鼓吹新聲”,用作樂府儀仗。漢成帝的寵妃趙飛燕也是優伶出身,她憑藉著自己的花容月貌和美妙絕倫的舞技獨得成帝的寵愛。她聰明伶俐,輕盈如燕,有著非凡的舞蹈天分。當時宮中有一灣清水,叫做“太液池”,中間有一個小島,叫瀛洲。漢成帝命人在上面築起一個高几十尺的臺子。趙飛燕身穿薄紗衣在上面跳舞,下有樂隊伴奏。忽然一陣大風襲飛燕薄薄的衣袖隨風飄舞,好像要隨風而去一般,漢成帝忙命人捉住趙飛燕的衣裙。漢成帝特別為她打造了一個水晶盤子,讓侍從用手託著,趙飛燕在上面獻舞,如履平地。唐代黃幡綽,雖然他技藝高超,卻屢屢遭到唐玄宗的戲弄。有一次,玄宗在荷花池邊飲宴,忽然命左右將黃幡綽投入池中,還讓他鑽入水底。他不敢不從,在水底憋了好一會兒,才浮出水面,然後對著玄宗說的頭一句話就是:“方才臣在水中見到屈原,他笑臣遇到明君為何還要來此。”玄宗皇帝聽罷哈哈大笑,令人扶起黃幡綽。在古人心中,優伶這個職業並不光彩。伶人們一直處於被奴役、被觀賞、被欺凌的地位。人們在觀賞伶人們精彩表演的同時,常對伶人投以鄙視的目光。古代伶人一邊用自己精湛的技藝給別人帶來歡樂,一邊卻在無人的角落暗自吞下苦澀的淚水。優伶的社會地位從來就是卑微的,職業本身很難帶給他們歡樂。於是,他們中的一些人就想盡辦法“獻媚邀寵”,以求得到榮華富貴。優伶邀寵,無非靠藝,或靠色,或藝、色兼用。他們察言觀色,使出渾身解數,下足媚功,投帝王或權貴所好,以求改變命運。五代十國時期,一些優伶受到了空前的優待。大臣上了好的奏章,天子僅僅褒獎幾匹布帛。可當時的宮廷優伶,在舞臺上從嘴裡迸出一句好臺詞、一個好笑話,當場便能得到成捆的絲綢、錦袍、銀帶等獎賞,價值上萬錢。得到獎勵的優伶,常常過著十分富裕的生活。科舉考試在古代往往是下層民眾擺脫現狀、向上流動的重要途徑,可是這條青雲之路卻從來不對伶人開放。伶人不得參加科考,這是元明清三代的通例,甚至連社學也不得進入。如元代的法令就明確規定:“倡優之家,及患廢疾,若犯十惡、奸盜之人,不許應試。”古代女伶人的婚姻選擇一般只有兩條途徑:一是嫁給同為優伶的樂人,在風塵中艱難度日,《青樓集》中記述了元代著名的男優30多人,女優100多人,他們中有許多就是夫妻、翁婿的關係;二是被貴客豪門納為側室。歷代的正史、野史記載,那些充當妾室的女伶人大都沒有善終。女伶人不僅要以技藝娛人,還要以色相取悅於人,那些宮廷、家樂中的女伶更是主人的掌上玩物。更可悲的是,優伶在穿衣方面也受到嚴格的限制,他們必須身穿特定顏色和樣式的衣服,以表明自己卑賤的身份。如北宋時期的優伶只能是身穿黃服,頭戴牛耳幞頭。清代戲曲家李漁曾說:“天下最賤的人,是娼優隸卒四種,做女旦的,為娼不足,又且為優,是以一身兼二賤了。”總的來說,優伶——予人歡笑,自飲苦酒的苦命之人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