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269396075328

    符合基本要求就是要“入格”,所寫的文章首先保證是一篇賞析文。具體地說,它應符合以下三項要求。

    第一層次:符合基本要求

    1、符合文體。賞析文是議論文,是對文學作品進行鑑賞評說。既是議論文,就應符合議論文的基本要求;要有論點,那就是對作品某個方面的結論性的認識;要有論據,那就是引述作品的材料、語句;要有論證,那就是把這些材料經過分析來證明論點的正確性,以完成對原作的鑑賞、評價。有學生在這方面犯錯誤,沒有寫成議論文,那就是單純地概括原作的內容,簡單重述作品中的故事,形同介紹電影、電視劇的“本事”。

    2、符合內容。賞析文必須是對文章進行分析、鑑賞、評價,不能寫成自己閱讀的感想、感受、感悟。前者是對作品“客體”的評論,後者是閱讀“主體”的感受。前者是寫這篇作品好,好在哪裡,後者是寫自己閱讀後的心得收益。寫這類文章一定要以評價為主,而不能以心得為主。它穿插幾句感受、心得當然可以,但也應是為了論證評價的觀點,如果把主要篇幅落到寫心得體會上面,那就不符合對內容的要求了。

    3、結構完整。結構完整可以從兩方面來說。

    一是文章形式完整。作為一篇完整的文章即使再短小,也應有標題、有正文。(標題擬得好,會大大提高評卷者的欣賞興趣,增加印象分)同學們容易忽略的是,不寫標題。2005年湖南高考題要求考生寫賞析文,沒有要考生寫標題,那是怕考生初做此題不懂得要寫標題,先給大家把題目也擬定了,這只是對考生現狀的一種“妥協”,本來文章的標題是應由考生自擬的,自擬題既可看出考生的寫作能力,也可讓學生自由展開論述,真正各抒己見。

    賞析文的標題分正題與副題兩部分。正題揭示評析的內容或觀點,副題揭示所評的文章及評析的角度。如2005年高考卷中所標出的題目:①“巨人”的述說——簡析《貝多芬:一個巨人》的語言描寫;②“老師”的畫像——談談《貝多芬:一個巨人》的肖像描寫。這兩道文章其正題都是指賞析的內容,副題指所評的作品和賞析的某一角度。

    強調一句,如果是要求寫一篇短文而不是寫一段評語,那就必須要有文題(含正、副題),如果試卷沒有標出文題來,考生就必須自擬完整,然後再寫作正文。

    二是文章內容的完整。作為一篇議論文必須是有論點、論據、論證。作為一篇文學鑑賞(特殊的文體),必須是有述有評,而中心又是“評”。“述”是述原作,或者是概述原作內容,或是引入作品原句。“述”是“評”的基礎,也是“評”的依據,“評”是“述”的生髮,也是賞析文的核心。如果只是提煉了文章的主旨,或概括了文章的內容,或理清了文章的

    思路,或展示了文章的語言,而沒有對它的評價,不說出它的意義、好處,那就好像展出了一件寶物,但並沒說出其價值來,這就不符合“鑑賞”的要求。所以說有“述”還要有“評”,而且這個“評”要落在原作的實處,落在所述的基礎上,不要盡大話、套話。“評”是核心,並不是就字數多少來說的,有時述可以文字多一些,評析精要,說得中肯,如畫龍點腈,雖然文字少一點,同樣是可以的。

    第二層次:提高文章質量

    一篇好的賞析文,除了符合一般作文的常規要求,如思想健康、條理清晰、語言通順等等之外,根據這種文體的特點,起碼還應符合以下標準。

    1、中心明確。中心明確是就賞析的內容來說的,你是賞析的人物形象,就要圍繞形象這個中心來評述,這是一個怎樣的形象,他具有怎樣的性格特徵,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再深一步也可說到這個形象具有怎樣的社會意義。遊離於賞析形象之外的話就不要說,例如結構如果鋪排,作者語言有何風格,所說這些如果完全不關涉到形象的塑造時就不要說了。

    2、觀點正確。這是就評析者的認識來說的,要符合原作品本身的思想觀點,也就是你對作品的評價要適合作品的實際。例如評析《背景》的語言,它本來是質樸中含有凝重,而你卻說它典雅、華麗,這就是觀點不合實際。又如評析《祝福》中“我”的形象,他本來是一個具有反封建進步思想,對統治者憎惡,對下層受壓迫民眾充滿同情的知識分子,但明顯有無可奈何而妥協,因軟弱而逃避的一面;如果你把他說成反封建的旗手,堅強不屈的鬥士,那也就不符合作品實際。不符合作品實際的認識,就是不正確的觀點,不是客觀應允的;憑這種觀點寫成的賞析文章,即使再思路清晰、文從字順,也肯定算不上好文章。

    3、論證吻合論點。賞析文的中心論點總是對某篇文學作品的一個結論性的認識評價,而這個中心論點又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根植於作品本身,從作品中提煉出來的。因此要論證這個結論就要從文中去找憑據,找到那些能證明論點的事件、情節描寫以及語句,這才是論證論點的關鍵性的材料。如果找不準這些材料。論據與論點脫接,論點沒有支撐,也就必然成不了好文章。(詳見後面《帶著村莊上路》賞析例文的解說)

    4、摘引靈活。寫賞析文總會摘引原文以作例證。或概括敘述內容,或摘引原詞原句。摘引,很見寫作的功力,會摘引的,不僅準確中肯,而且很靈活,不會摘引的則長段抄錄,這便是寫短文的大忌,總共才三四百字,抄得幾個長句就滿足了字數,全文只剩下一個觀點,此外沒有自己的話展開評說。所謂靈活,一是指語言概括力強,二是把原文中的重點詞語、短句摘下來,嵌進自己的話語中,讀起來流暢、生動,如後面的評《帶著村莊上路》思路的例文中說:接著又娶了一個具有“村莊風韻”的女子,開著“村莊風昧”的餐館,就只引用“風韻”、“風味”兩個詞語嵌進自己的概述語句之中,“在城市‘播撒’著村莊”,也只引了“播撒”一詞,這樣既不失其原昧,又顯搖曳靈動,多了一些語言的情味。 .

    力,也可讓學生自由展開論述,真正各抒己見。

    5、發掘原作的特點。

    考卷要求寫賞析文章只是提出一個角度,即限制從哪個方面去評析作品,至於你如何去賞析評價,那就要你自己去發掘作品的亮點、特點。這就需要有閱讀的慧眼。只能看到大家都看得到的東西,寫出來的賞析只能是一般化;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抓到特點,就能寫出有特色的文章。例如評析《帶著村莊上路)的語言,一般地說它的語言風格清新、雋永、曉暢,如果要抓到特色,那就是例文所列的兩點,一是把詞語“炒”活,給一個詞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賦予許多臨時性的意義,顯得簡潔、豐富而靈動。如“在我盡力掩藏村莊時”,這句中的“村莊”就是指“村莊帶來的土氣”,如果要求像說明文一樣,把原句改為“在我盡力掩藏村莊帶來的土氣”,這樣說雖然更明白了,但就失去了語言的藝術和特有的情味。本文語言的第二個特點是用形象來代替抽象的敘述。如“讓村莊打個盹兒”等。抓住了這兩個特點(不同於一般之處),見解有新意,表述才會有新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梅花有關的詩句,請列舉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