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濟世論事
-
2 # 唐不三不四藏
自高奮勇的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蜀漢的命運會不會逆襲,我想從蜀漢政權的形成入手,透過政權的基礎來判斷如果不發動夷陵之戰,蜀漢命運會不會改變。首先,三國劉備這一方的獨特優勢是什麼?他是漢室宗親,“劉皇叔”嘛,所以三國裡面最有正統的政治號召力的一個集團。只有他可以打出“興復漢室”的口號。
但是劉皇叔的這個優勢我們仔細縷一縷
劉備本來是織蓆販履的,社會地位很低。但是透過兩個事件改變了身份。
第一件事:幫曹操消滅呂布之後,跟曹操一起去許昌見到了漢獻帝,獲得了正式的官位和爵位--“漢左將軍”和“宜城亭侯”。漢獻帝當時非常的孤立,好不容易見到一個劉姓本家,趕緊給了官方身份。
第二件事:“衣帶詔”。這個事情很難找到當時的真相了,但是在劉備這裡的說法就是:漢獻帝被曹操欺負的不行,寫了一封密詔,要誅殺曹操,這封密詔是藏在衣帶裡的,所以叫“衣帶詔”。所有參與這個事情的人都被曹操給殺了,只剩劉備,並號稱手裡有皇帝的衣帶詔,要奉旨討伐曹操。這就讓劉備有了政治制高點,成為了劉備的核心號召力。然而這個核心號召力在曹丕廢了漢獻帝,自己當皇帝以後發生了變化
這下劉備的處境就比較尷尬了,現在漢室沒了,你這麼復興呢?為了鞏固自己的正統地位,只能也強行稱帝,為什麼是強行呢?因為漢獻帝沒有死,而劉備是製造了漢獻帝已死的傳聞,公開發喪,走完流程稱帝。至此天下也就沒有漢室的存在了,劉備也不再是“興復漢室”了而是為了蜀漢政權,也就失去了原先的戰略基礎。
所以不管劉備的夷陵之戰打不打,核心競爭力已缺失,改變不了結局。
-
3 # 糖醋來一碗
首先感謝邀請。劉備靠的是仁德,義氣才集結了身邊的一堆兄弟,而且劉備跟關羽,張飛情同手足,交情過命的交情。如果劉備不發兵的話,劉備的一輩子的仁義的名聲還在嗎?劉備靠的就是他的仁義來召集百姓的,如果他不發兵他集團的聚集力就會大幅的下降。而且就算不發兵,劉備在這場戰爭中的勝算也很小。並且要是不給關羽報仇的話,張飛會答應嗎?在那個時代,關羽手下的人會怎麼樣?跟關羽交好的人又會怎樣?因為劉備的仁義而聚集來的人又會怎麼樣?如果劉備不發兵,很可能會先在自己的集團內部發生矛盾。要是劉備不發兵,那麼吳國和魏國會怎麼想?他們會認為蜀漢沒有力量,那麼必將挑起大戰,大戰一起,再加上荊州已失,蜀漢是很被動的,勝算不大。個人見解,若有不當之處還請包含、指教。
-
4 # 笑傲江湖149553812
關羽發動襄樊大戰時,蜀漢只佔據了荊州三個郡,不是完整的荊襄九郡。荊州扼控東吳,是四戰之地,東吳更是志在必得,所以荊州矛盾尖銳,遲早引發大戰。
蜀漢最強的時候就是劉備漢中大戰後、關羽襄樊大戰前,而曹丕繼位篡漢確實是曹魏最危險的時候,吳蜀進行夷陵之戰,讓曹魏順利完成了權力交接。如果沒有夷陵之戰,一是劉備師出有名,不會違背自己“誅殺曹賊、中興漢室”的政治宣言,則天下士族人心向漢,政治上主動;二是蜀漢集團內部團結一致,不會因為沒有完成內部整合而貿然發動對外戰爭;最後就是劉備不會死,對蜀漢集團來說就是最大的福音啊。
如果全力北伐,劉備存在拿下關中的可能,如果能夠拿下關中,則劉備的戰略迴旋餘地則會很大,但依然是三分天下,滅魏、滅吳都不現實,除非後世有更厲害的明君出現。
-
5 # 昨事今史
謝邀,這個問題怎麼說呢,小編覺得,就算不發動夷陵之戰,劉備也沒機會一統天下了,因為根據諸葛亮的隆中對的構想,需要佔據荊州和益州,一路出荊州一路出益州,再加上劉備漢室宗親的身份會得到擁戴的,不過這個方案有個前提條件就是當天下有變,如果曹魏變了就聯合東吳北伐,如果東吳變了就順江南下滅吳,然後再徐圖中原,但是偏偏是蜀漢先變,因為二爺守荊州的時候不好好守,跑去襄陽打曹仁,最後被呂蒙白衣渡江抄了老窩,失去了這一條路,這就很致命了,這時候就算沒有夷陵之敗,也只剩下益州這一條路了,在這之後其實蜀漢只能是在自保苟延殘喘而已了,後來諸葛亮六出祁山也是被逼的主動出擊,因為不出擊就是慢性死亡,所以說這個事情二爺是要背鍋的。
-
6 # 古梁鏞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非常混亂的時期,這個事情和其他任何時代都不同,因為這個時期,雖然戰亂不斷,遍地烽火,但是這個事情的文化也是非常璀璨的,同時,所謂時勢造英雄,這個時代,湧現出了很多英雄人物!
天下三分,英雄輩出。
文臣武將,各領風騷!
蜀漢命運轉折點——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可以說是蜀漢發展歷史上,最為黑暗的時期,因為這一戰,蜀漢集團的創始人全部捐軀,而隨著這場戰役流失的,還有很多很多,可謂是不計其數!蜀漢經此一戰,元氣大傷!
夷陵之戰的起因,是關羽被東吳政權殺害!
夷陵之戰蜀國先後損失的名將!
第一位:張飛!
張飛在得知二哥關羽去世的訊息,憤怒悲傷異常,多次寫書信要求劉備為關羽報仇,劉備同意,籌劃出兵東吳,張飛在此過程中,由於二哥身亡的刺激太大,情緒波動很厲害,最終被小人謀殺!
張飛真乃忠義之士,劉備,關羽,張飛三位異性兄弟結拜,雖是異性,卻勝過血源親生!
第二位:黃忠!
黃忠在西蜀大軍討伐東吳的過程中,因為和小輩置氣,遇戰奮力出戰,一日,遇到使用關羽青龍偃月刀的東吳大將潘璋,一時間為關羽報仇心切,中了敵人埋伏,被馬良一剪射中肩窩,因為年事已高,流血過多而亡!
可嘆黃忠,方年關羽因為年邁黃忠位列五虎上將而不滿,但是黃忠卻只記得和關羽曾經初識的忘年之交!
夷陵之戰蜀漢武將損失!
大將張南,馮習,沙摩柯戰死沙場!
傅肜在保護劉備後撤的途中,戰死沙場!
杜路,劉寧戰之最後,孤立無援,最終被俘虜,之後投降東吳!
夷陵之戰謀士損失!
軍師馬良,軍師程畿戰死沙場!
江北守將黃權,被陸遜斷了後路,歸降曹魏!
此戰役,蜀漢損失八萬餘人(小說是70萬,歷史上蜀漢這個時期的人口是100萬左右),武將損失慘重,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蜀漢無大將,廖化為先鋒”!
集團創始人劉備,張飛兩位精神領袖與世長辭!
透過分析,我們很明顯的看出來,夷陵之戰的導火索是關羽的陣亡,假如沒有關羽陣亡事件,也就不會有夷陵之戰!
因此,假設沒有關羽陣亡之戰,那麼,蜀漢和東吳就沒有戰爭,以蜀漢的實力,是可以逆襲的,因為文有諸葛亮,法正等等,武將當年也是冠絕三國的,同時西蜀地區統治穩定,萬民歸心!
假設劉備取得夷陵之戰的勝利,並且沒有損失主要大將,那麼最後,肯定就是西蜀和北魏的對決了,參考西蜀聯手東吳可以制衡甚至戰勝北魏,那麼,假如西蜀吞併東吳,融為一體,上下一心,那麼,完全是有實力大敗北魏的!
這只是假設,世事萬物,變化萬千,我輩後人,對於歷史,也不過是茶餘飯後以後的閒談,大家不可太計較!活在當下,才是最重要的!
-
7 # 庭州行者
夷陵之戰,實質上是劉備在荊州,漢中兩路出兵的戰略破滅後,尋求的另一種統一天下的可能性。
不妨先來分析一下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原因。很多人受到明朝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認為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是為了給愛將關羽報仇。這個說法實在牽強,因為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時已經距離關羽被殺過去了一年時間,任何基於情感的衝動在一年的時間內都會被理智所取代;另一方面,劉備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一個政治家,不會感情用事。
的確,關羽被殺,的確是劉備出兵的一個誘因,但劉備憤怒的是關羽被殺的同時,他在荊州等我勢力也隨之喪失。這就意味著,諸葛亮《隆中對》中,兩路出兵的方案徹底落空,劉備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想北伐,只能走岐山一條路,這也給曹操的防禦減少了不少麻煩,因為曹操只要重兵在岐山一帶設防,劉備就很難突破。
因此,劉備急需找到另一個出兵點,於是乎,他將矛頭對準了孫吳。只要打下江東,那麼劉備的出兵路線就會靈活很多,而且在劉備看來,攻下孫吳的難度在現階段比北伐要低不少。這一點也可以從劉備在攻佔東吳城池之後的舉措看出:他攻下一座城池,便立即將蜀地的行政體系運用到新佔領地,安撫民眾,應用蜀地法律,這一切,都表明劉備的目的,是佔領東吳。
然而,就實際來看,劉備即使佔領東吳,也未必能與北方抗衡。因為當時顯性資源比如人口等,蜀吳兩地相加才勉強超過北方的一半,至於人才厚度,糧食產量等,即使蜀吳相加,也不及北方。更重要的是,北方的社會局勢異常穩定,毫無破綻。
所以,劉備無論如何,也沒有可能一統天下。實際上,劉備發動夷陵之戰也是在賭,他有很小的機率滅掉東吳;滅掉東吳之後,他才有更小的機率整合南方資源,擊敗曹操。換言之,發動夷陵之戰,劉備才有一線可能成功的機會,但不發動夷陵之戰,劉備集團註定被困死在蜀中。
然而,一切都隨著夷陵之戰的戰敗,畫上了句號。
備是蜀漢的開國君主,早年以賣鞋織鞋為生,喜歡結交豪俠,繼投奔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雄主,前半生可為是顛沛流離,三顧茅廬後劉備不但有了自己的地盤,而且奪取了巴蜀地區,最後建立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漢政權,事業蒸蒸日上,可沒過多久關羽在北伐路上遭遇到了自己的“滑鐵盧”,兵敗而亡,這讓劉備的蜀漢政權遭受到了沉重的打擊。關羽攻襄陽,樊城斬龐德擒于禁,威震中原,驚喜勝利對蜀漢來說來得太快,但正如道家所言鋒芒畢露盛久必衰,只短短3個多月關羽就從天堂跌入到低谷,根本沒給劉備蜀漢反應的時間,劉備在得知關羽被殺後那種國仇家恨,給了誰都不能容忍,決定舉兵攻吳,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蜀漢大臣都勸劉備不要意氣用事,尤其是趙雲力勸劉備,不要對吳發動戰爭,指出蜀漢的敵人是曹魏,而不是孫權,當前應利用曹丕篡漢的機會,出兵進取曹魏的關中,控制黃河,渭水的上游,完成匡復漢室的大業,如果滅掉了曹魏,東吳孫權不攻自破,可劉備沒有聽取,結果“夷陵之戰”慘敗而回,導致消耗了國力……如果劉備不發動夷陵之戰,那蜀漢的命運會逆襲嗎?
回覆列表
感謝邀請。首先夷陵之戰更多摻雜的是劉備的個人情感因素,因此缺乏基本的理性與最為基本的判斷力。而在這種情況下發動的戰爭敗是必然的,如果劉備沒有發動夷陵之戰,恐怕蜀漢政權的走向會發生一定程度上的變化,但會不會就此發生逆襲,這恐怕就很難說了,當然這一切都只是後人對於歷史的假設,而歷史不容假設。希望可以幫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