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美食和遠方

    我只瞭解我們重慶本地的火鍋,先來介紹一下重慶火鍋吧,1920年代在重慶江北城發展壯大。一般挑擔子零賣小販將水牛毛肚買後,洗淨煮一煮而後將肝子、肚子等切成小塊,於擔頭置泥爐一具,爐上置分格的大鐵盆一隻,盆內翻煎倒滾著一種又麻又辣又鹹的滷汁,於是河邊橋頭一般賣勞力的工人,便圍著擔子受用起來。各人認定一格且燙且吃,吃若干塊,算若干錢,既經濟,又能增加熱量……

    直到民國二十三年,重慶城內才有一家小飯店將它高檔化了,從擔頭移到桌上,泥爐依然,只將分格鐵盆換成了赤銅小鍋,滷汁、蘸汁也改為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乾淨而適合重慶人的口味。

    重慶火鍋,又稱為毛肚火鍋或麻辣火鍋,是中國傳統飲食方式,起源於明末清初的重慶嘉陵江畔、朝天門等碼頭船工縴夫的粗放餐飲方式,原料主要是牛毛肚、豬黃喉、鴨腸、牛血旺等。2016年5月,“重慶火鍋”當選為“重慶十大文化符號”之首,本次評選是按文化含量、知名度、美譽度、代表性、獨特性、地域性、時代性7大標準進行評選。

    《韓詩外傳》中記載,古代祭祀或慶典,要“擊鐘列鼎”而食,即眾人圍在鼎的周邊,將牛羊肉等食物放入鼎中煮熟分食,這就是火鍋的萌芽。歷經秦、漢、唐代的演變,直到宋代才真正有了火鍋的記載。

    麻辣火鍋發源於重慶,大約是在清道光年間,重慶的筵席上才開始有了毛肚火鍋。重慶火鍋歷史悠久,從當年江北碼頭船工們自創的陶爐煮湯料烹製毛肚等無人問津的牛下水開始,到小販們擔著挑子沿街叫賣的“水八塊”簡易火鍋,直至被宰房街馬氏兄弟於民國十五年正式拉入飯店,逐漸成為主食。並歷經了“抗戰”、“文革”等歷史時期的演變,經由“臉盆火鍋”、“鑲火鍋”等品類的變進而逐漸形成歷史。悠悠乎乎也歷經百年,故而,成為山城的名片,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巴文化深層凝重勇武豪放,表現在火鍋上的精神氣質也是“大江東去式”的,重慶火鍋也相應的粗獷豪放,肉食多以塊大片厚著稱,白菜用手撕,鱔魚不洗不切,血淋淋整條往鍋裡煮。

    誰也不知道100年之後的火鍋是什麼樣子。但可以肯定的說,經過下100年的演化和歷煉,應該比更好100倍,這不是奢望和不可即的理想,而是保守的推測。

  • 2 # 精進學渣

    火鍋,古稱“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時收回的“咕咚”聲而得名,它是中國首創的美食,歷史悠久,是一種老少皆宜的食物。據考證,戰國時期即有火鍋,時人以陶罐為鍋,到宋代,火鍋的吃法在官方已非常罕見,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譜中,便有同友人吃火鍋的引見。元代,火鍋傳播到蒙古一帶,用來煮牛羊肉。到清代,火鍋不只在官方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宮廷菜”,用料是山雞等野味。

    現代一些帝王與火鍋有一定情結,元世祖忽必烈喜歡吃火鍋。有一年冬天,部隊忽然要開拔,而他飢腸轆轆,定要吃羊肉,聰明的廚師情急之中將羊肉切成薄片,放入開水鍋中燙之,並加調料、蔥花等物,忽必烈食後拍案叫絕。後來,他做了皇帝仍不忘此菜,並賜名為"涮羊肉".相傳。

    明代文學家楊慎小時分隨其父楊廷和,赴弘治皇帝在御花園設的酒宴。宴上有涮羊肉的火鍋,火裡燒著木炭,弘治皇帝藉此得一上聯,上聯雲:"炭黑火紅灰似雪",要眾臣囑對,大臣們登時個個面面相覷。此時,年少的楊慎悄然地對父親吟出下聯:"谷黃米白飯如霜"。其父遂把兒子的對句念給皇上聽,皇上龍顏大悅,當即賞御酒一杯。

    清代乾隆皇帝也吃火鍋成癖,他曾屢次遊江南,每到一地,都備有火鍋。相傳,他於嘉慶元年正月在宮中大擺"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鍋1550餘個,應邀品味者達5000餘人,成為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鍋盛宴。

  • 3 # 邱氏野夫

    火鍋,大部分人不會抗拒的一種烹飪方式。但是,嚐遍中外美食,有著食神之稱的蔡瀾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其實,蔡瀾也許並不是貶義火鍋。飲食分南北,口味人各異。一般的菜,都有嚴格的口味配料要求,比如,辣的你做甜了,甜的你做酸了,那就不正宗了。而火鍋卻不一樣,想吃什麼加什麼。另外,可以看看(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在(圓桌派),有一期聊過火鍋,他說火鍋底料沒難度,是笨功夫,個人認為,也不見得是貶義詞

  • 4 # 新疆鍋小郭

    火鍋的歷史久遠,每個地方都有特色的火鍋,想我們新疆就有“孜然火鍋”這個非常具有特色的美食。

    據《魏書》記載,火鍋的創始人是三國時代的曹丕,但彼時這吃法還是宮廷小眾,真正把這項技藝擴散和發揚光大的,反而是蒙古人。據傳當年蒙古騎兵四處征戰,戰士們都隨身帶著口小鍋,戰事縱然緊張,涮羊肉也大不可少,草原各處可就地宰羊支架燒鍋,切下新鮮的薄羊肉直接清水就鹽入鍋涮了,肥瘦相間的羊肉飄著羶味,養活了生猛的蒙古騎兵,也把這項吃法帶到被他們征服的各地人民。

    相傳,明代文學家楊慎小時候隨其父楊遷和,赴弘治皇帝在御花園設的酒宴。宴上有涮羊肉的火鍋,火裡燒著木炭,弘治皇帝藉此得一上聯,上聯雲:“炭黑火紅灰似雪”,要眾臣囑對,大臣們頓時個個面面相覷。此時,年少的楊慎悄悄地對父親吟出下聯:“谷黃米白飯如霜”。其交遂把兒子的對句念給皇上聽,皇上龍顏大悅,當即賞御酒一杯。

      清代乾隆皇帝也吃火鍋成癖,他曾多次遊江南,每到一地,都備有火鍋。相傳,他於嘉慶元年正月在宮中大擺“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鍋1550餘個,應邀品嚐者達5000餘人,成為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鍋盛宴。

  • 5 # 小么美食

    火鍋本身是非常親民的吃法,無論貧窮還是富貴都能吃上火鍋,喜歡人群非常廣,雖然看起來沒有那麼高大上,但是吃火鍋本身也是一種飲食文化吧。我太不認同蔡瀾的說法啦

  • 6 # 食在養生

    親!你們可能誤解了蔡生的意思!他所表達的是烹飪文化!因為火鍋一般沒有太高技術含量,比較隨性,沒有確切標準,在家裡可以任意搭配.其實寒冷的冬季吃火鍋才是人們交流的好方式!你認為呢?

  • 7 # 只喝科羅娜

    火鍋,在古時候有一個很雅緻的名字,叫古董羹,因食材投入沸水時發出的“咕咚”聲而得名。火鍋是中國的獨創,關於火鍋的起源,歷史上有兩種說法:一個說法是,火鍋起源於三國時期,那時的銅鼎就是火鍋的前身;另一個說法是火鍋起源於東漢時期,東漢時期的鬥就指的是火鍋。可見,火鍋在中國至少也有近兩千年的歷史了。重慶火鍋早在左思的《三都賦》裡便有記載,距今也有1700年以上了。到了唐代,在詩人的一些詩句裡,也有火鍋的影子,例如白居易邀請好友劉十九來家中喝酒的詩句中就有所體現:“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到了宋朝,火鍋已經成了民間流行的飲食方式,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譜中,便有同朋友一起吃火鍋的介紹:有一天,林洪前往武夷山拜見止止師,止止師居住在武夷山九曲中的第六曲仙掌峰,正當林洪快到山峰時,天降大雪,一隻野兔飛奔在山時之間,由於石頭粘上雪很滑,兔子不小心滾下來,恰巧被路過的林洪抓到。林洪本想烤著吃,就問止止師會不會烤兔肉,止止師說他在山中是這樣吃兔肉的,在桌上放個炭燒的小火爐,爐子上架個鍋,鍋裡放上湯,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醬、椒、桂做成調味料,夾著兔肉片在湯中涮熟後,蘸著料吃。林洪吃了感覺甚美,能在寒冬大雪之中和三五好友共聚一堂,談笑風生,品食涮兔肉,藉著當時“浪湧晴江雪,風翻晚照霞”的自然美景,給這種涮吃的吃法取名為“撥霞供”。你一定想不到吧,我們經常吃的火鍋竟還有這麼有意境的雅號!

    今天的火鍋種類已經發展出了很多分支,最為著名的就是重慶火鍋和北京老銅鍋。重慶火鍋以它那獨特的麻辣和食材吸引了無數國內外食客,毛肚、鴨腸、毛血旺,紅油麻油一起放。北京老銅鍋歷史悠久,獨特的炭燒方式,更加保留了傳統文化,以北方喜好的牛羊肉為主食材,特別適合在冬季食用。此外,還有浙江的八生火鍋、杭州的三鮮火鍋、湖北的野味火鍋、東北的白肉火鍋、香港的牛肉火鍋、上海的什錦火鍋、山東的羊湯火鍋等,也各具獨特的風味。各種火鍋的詳細介紹,我就不多講了,各地的朋友都比較熟悉

    火鍋的歷史悠久,裡面更蘊含著人與人之間的摯熱情誼。火鍋的深層文化就在一個“火”字,熱火之上有熱湯,熱湯之中熱熱燙,在這熱熱的氛圍當中,涮出來的是情誼,不僅吃出了身體的溫暖,更吃出了人心的溫暖。中國文化中蘊含了太多友人之間的情感,諸如李白詩句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中國古人喜歡借物抒情,這種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更加突顯了古人對情感的珍重,無法用一句簡單而直白的話來表達,需要藉助大自然的力量去表達,更加表現了中國古人對友情的重視程度。火鍋更將這種情誼的表達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火和鍋的結合,同出這熱熱的一鍋之中,共飲暢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達到了,無我,忘我的至高境界,將情誼完全融合在吃之中,吃出了友情,吃出了境界。

    如今,我們好友相聚,首選的也是火鍋,三五好友,圍坐一鍋,舉杯長談,湯一直是滾燙的,吃到嘴裡的食材始終是熱熱的,那種溫度更加促進了朋友之間的情感抒發。

    另外,吃火鍋的同時肯定是少不了飲酒的,中國的酒文化更加博大精深,酒中所蘊含的人文情感更加深厚,酒逢知己千杯少,酒不醉人人自醉,太多太多用語言無法表達的情誼最後都可以凝聚到一杯酒之中。火鍋將酒與溫度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不得不說把飲食文化無形中上升到了一種潛移默化的境界。

    冬天到了,天氣寒了,招待友人最好的飲食方式首選火鍋。獨自一人,來上一個小火鍋,一壺小酒,也是別有一番滋味的。如果說能喝出文化味道的是酒,那麼能吃出文化味道的一定是火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校畢業生投遞簡歷時有什麼禁忌和加分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