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奇葩歪佬

    1,鞭長莫及

    在那個科技落後的時代,隔一千多公里的距離,人家坐在家裡,你能殺死他麼?

    2,心有餘而力不足

    心裡肯定無時無刻都在想,如果幹掉最大的軍閥頭子(曹操),吞併他的地盤,諒他東吳也翻不出花來……

    3,可恨的司馬老賊

    這是諸葛亮的老對手了,他們相互瞭解,相互知道各自的底細,差點都成為“基友”,中間大概距離一個“曹操+劉備”吧!

  • 2 # 搬運工編號101

    曹操的坐騎是爪電飛黃,移動+9,丞相雖然提早一千多年開發出了專車,無奈人力發動機不給力,移動才+5,壓根追不上還能怎麼辦…本來關羽仗著移動+10的赤兔有機會追上殺了曹操的,但華容道的結局大家都清楚了

  • 3 # 風森火煉

    呵呵,諸葛亮知道,如果殺了曹操,根據當時的形勢,東吳的孫權就會一家獨大,那麼滅掉劉備,掃清其他勢力就會很容易。

    當時,劉備的力量是最小的,只有留下曹操牽制孫權,劉備才能在夾縫中求生存,才能慢慢壯大實力。

    所以,不殺曹操是當時形勢而定。

  • 4 # 讀史不為玩

      赤壁之戰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赤壁一帶,大敗曹操軍隊的一次決戰。

    曹操敗袁紹、破烏桓,基本統一北方後,於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今河南南陽)揮師南下,欲先滅劉表,再順長江東進,擊敗孫權,以統一天下。九月,曹軍進佔新野(今屬河南),時劉表已死,其子劉琮不戰而降。依附劉表屯兵樊城(今屬湖北)的劉備倉促率軍民南撤。曹操收編劉表部眾,號稱八十萬大軍向長江推進。劉備在長(今湖北當陽境)被曹軍大敗後,於退軍途中派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會見孫權,說服孫權結盟抗曹。孫權命周瑜為主將,程普為副,率三萬精銳水軍,聯合屯駐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劉備軍,共約五萬人溯長江西進,迎擊曹軍。十一月,孫劉聯軍與曹軍對峙於赤壁。曹操將戰船首尾相連,結為一體,以利演練水軍,伺機攻戰。周瑜採納部將黃蓋所獻火攻計,並令其致書曹操詐降,曹操中計。黃蓋擇時率蒙衝鬥艦乘風駛入曹軍水寨縱火。曹軍船陣被燒,火勢延及岸上營寨,孫劉聯軍乘勢出擊,曹軍死傷過半,遂率部北退,留徵南將軍曹仁固守江陵。聯軍乘勝擴張戰果,孫劉兩軍分佔荊州要地。

    赤壁決戰,為日後魏、蜀、吳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曹操百萬大軍,在赤壁大敗後,狼狽逃竄,此時,諸葛亮如果要殺了他,簡直易如反掌,根本不費吹灰之力。而其故意讓關羽去華容道劫殺,明知關羽會放走曹操,還讓他去!那麼,諸葛亮為何故意不殺曹操?實際是因為殺了曹操沒有任何實質好處反而要惹上一身麻煩。

      首先,曹操死後,北方大亂,如果曹操死了,北方剛剛建立的統一局面可能立刻分崩離析,各路英雄再度佔山為王,分割地盤,重新回到諸侯混戰局面,北方也再次陷入一盤散沙,孫劉聯盟立刻就會瓦解,東吳的孫權勢必一家獨大,而且實力強大的孫權必然倒戈相向,挾赤壁之戰勝利的餘威而掃除天下群雄,他們會趁劉備剛立足不穩,兵少將寡,直接吞滅,佔領荊州。這樣的話,劉備必將陷入絕境,生死存亡之間。

      其次,這時的劉備還沒有建立自己的根據地,沒有自己的勢力圈子,就憑那點薄弱的兵馬,是很難抵擋住東吳大軍的進攻。如果曹操不死,他受此重挫,需要很長時間來恢復元氣。同時,因為他的根基還在,獨居一隅的東吳也不敢輕舉妄動。而劉備可以乘機先奪得荊州之地,然後揮師向蜀中進軍,在那裡建立自己的根據地,立足根基後再圖進取,如此一來三分天下的形勢將形成。而這個戰略大構想,諸葛亮還在劉備請其下山時,已然描繪好,此時他只是遵照來執行而已。

    當然了,關羽不會殺。諸葛亮獨獨派關羽守華容道,一方曹操對關羽有“收留之恩”,另一方面他也知道關羽是個重情重義之人,在曹操最落迫的時候肯定下不了毒手。如此這樣,讓關羽守華容道,讓其做了個順手人留,報答了曹操對他的恩情,了卻一段心願,如此一舉兩得的事,何樂而不為。

    因此,曹操一旦被殺,所產生的實際後果,都是劉備集團和諸葛亮無法接受的,也是毀滅性的打擊,因此,諸葛亮不能殺曹操,因此才派關羽去華容道!也就可以理解了。

  • 5 # 一壺濁酒飲盡世間浮華

    就拿三國演義中劉備孫權打敗曹操、華容道關羽放走曹操來說,諸葛亮不殺曹操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為了平衡各方勢力,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我們知道,當時曹操打敗袁紹之後相繼收復整合各方大小勢力,佔據北方,兵力強盛、資源充足。孫權則佔據江東,兵多將廣,家底雄厚。反觀劉備,這些年東奔西跑,可以說到處流浪,根本沒有立身之所,火燒赤壁前只有幾千兵馬,實力非常弱小,如果當時殺掉了曹操,那麼孫權必定趁機佔領曹操地盤,做大做強。劉備根本沒辦法去抗衡孫權,到最後也只能是被吞併一個下場。所以諸葛亮放走曹操,才能最終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勢。

    二是為了賣給關羽面子,收買人心。關羽這個人一直是很高傲的,從三顧茅廬中關羽、張飛對諸葛亮很不耐煩中就可以看出關羽的品性,之後諸葛亮出山火燒博望坡關羽張飛態度才有所轉變,但是關羽這個人一生只敬重劉備,只百分百服從劉備的命令,諸葛亮要想把軍師這個位置坐穩就必須要底下一幫人的支援,作為劉備的兄弟關羽張飛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當關羽放走曹操後諸葛亮軟硬兼施放了關羽,關羽折服,曹操走掉,一舉兩得。

    三是轉移曹操注意力,送關羽一張護身符。曹操赤壁大敗後首先感激的就是關羽,一直以來他就喜歡關羽,這次關羽又放他一命,曹操會感激關羽,不會和關羽為敵。相反,曹操會針對孫權,無論是從軍隊規模還是領土大小,孫權都是他最先要解決的目標。相對來說劉備就能偷偷猥瑣發育了。

  • 6 # 半橘講歷史

    諸葛亮為什麼派關羽守華容道?

    關羽守華容,義釋曹孟德,成為千古佳話。

    可是,諸葛亮為什麼要派關羽守華容道呢?

    《三國演義》對此的解釋很簡單:天不滅曹;老版電視劇《三國演義》也沿用了此說;新版《三國》對此倒是做了一些闡釋,但也不是太明確,有些含糊其辭,語焉不詳。

    其實,諸葛亮派關羽守華容道的原因很簡單,就是隻要活曹操,不要死孟德。

    這是由當時的天下大勢決定的。

    當時之勢,曹操坐擁北方四州,十分天下已有七八;孫權繼承父兄基業,佔據江東,已成氣候;劉備則空有英雄之名,尚無立錐之地,只得東投西靠,依附他人。赤壁一戰,曹操打敗,雖說根基未動,但也元氣受損,數年之內不能南下。孫權則勢力大增,劉備亦大有斬獲,二家都有了進一步發展壯大的空間。

    從孫權方面來說,當然希望曹操死。如曹操一死,北方就會陷入群龍無首、群雄割據、自相殘殺的爭鬥之中,類似三國剛開始局面。如此,則孫權無北面之憂,可以集中全部力量經營南中國,吞荊州、取西川,統一南方,之後再北伐中原,成就千秋帝業。這就是魯肅版“隆中對”的內容。

    從劉備方面來說,此時的外部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換,敵我關係已經開始變化。最大的敵人,已從曹操轉變為孫權;最緊迫的危險,就是面臨孫權的吞併。同理,對劉備、諸葛亮來說,當前最優先考慮的問題,就是如何抵抗、防止江東孫權集團。

    那麼,抵抗、防止江東孫權集團的最佳方法是什麼?

    當然是給孫權制造(保留)一個強大的敵手。

    這個敵手,就是曹操。

    赤壁之戰後,曹操雖遭大敗,但根基仍在,用曹操的話說,就是“城池、土地、兵馬、錢糧、人口、稅賦,仍數倍於孫、劉”,所以只要曹操這個領袖存在,則曹氏集團仍是天下最強大的力量。曹操存在一天,孫權就得提防一天,就不能全力對付劉備,相反,還得要和劉備結盟,共同對付曹操。保住曹操,其實就是保住劉備。

    這種大國間的戰略結盟和對抗,在歷史上屢見不鮮。新中國成立之初,採取“一邊倒”的外交戰略,中蘇結盟,共同對抗美國。後來,形勢發生變化,中蘇交惡,蘇聯成了中國最危險的敵人,美國也受到蘇聯的巨大壓力,所以才有了中美“兵乓球外交”,中美結盟,共同對付蘇聯。

    孫權集團希望曹操死,劉備方面希望曹操活,如何一方面保住曹操,另一方面又不能被孫權方面抓住把柄,這對劉備集團是個考驗。

    現在,關羽派上用場了。

    關羽其人,書中說他“極重義氣”,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性情中人。諸葛亮派關羽守華容道,就是希望關羽大講特講義氣。結果果真如此,關羽經不住曹操再三哀告,把五綹長髯一捋,丹鳳眼一眯,曹操得救了。

    這樣一來,面對東吳方面的責難,劉備集團就可以把全部責任推到關羽頭上:不是我們不想殺曹操,是關羽太重個人義氣,無組織無紀律,擅自把曹操給放了,我們一定對關羽嚴加批評教育。

    諸葛亮派關羽守華容道,除了要確保曹操活命而不給東吳藉口之外,還藏個小心眼,就是要抓關羽一個小辮子。眾所周知,諸葛亮此時初到劉備身邊,資歷尚淺,功勞未著,難以服眾,關羽、張飛更沒把他放在眼裡。張飛一介武夫,無甚心機,收之不難。而關羽則不同,劉備就說關羽“善待士卒而驕於士大夫”,就是說關羽對士兵客氣,對讀書人牛氣,當然也包括諸葛亮了。所以諸葛亮就利用關羽私放曹操這件事,抓住了關羽的小辮子,使關羽既內心愧疚,又心存感激,以後就再也不能在面前牛逼了。

    當然,雖然關羽義釋曹操,給自己弄的難堪,但也成就了“義絕”大名。後來,關羽名聲日隆,入道進佛,三教皆敬,成了和孔聖人並駕齊驅的“武聖”,香火遍及華夏大地,凡有華人處,必有關帝廟。這,又非諸葛亮所能比擬。

    這也許就是歷史的弔詭之處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青蘿蔔如何醃製成蘿蔔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