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病之氣陰兩虛證,是指素體氣陰兩虛感受外邪所形成的外感證候;或平人感受外邪,遷延數日,耗氣傷陰,致使表邪不解,氣陰已傷。臨證以惡寒發熱,頭痛身楚,氣短汗出,手足心熱,口燥咽乾,舌質紅,脈浮數為其特點。
臨床表現
主症:①惡寒發熱,頭痛身楚;②氣短汗出,手足心熱。
次症:①鼻流清涕,口燥咽乾;②神疲懶言,口渴喜飲。
舌脈:舌質紅,少苔或無苔,或花剝苔,脈浮細數無力。
辨證分析
本證除素體氣陰兩虛外,醫者誤用溫燥藥物耗氣傷陰,或病家延誤時機使熱邪久羈,均可導致外感病氣陰兩虛證的發生。由於氣陰不足,表衛失護,營衛不和,經氣不舒,故見惡寒發熱,頭痛身楚;肺氣虛則自汗,肺陰虛則盜汗;心氣不足則氣短神疲懶言;胃陰虛則口渴喜飲;其手足心熱,口燥咽乾,皆為陰虛內熱的表現;氣虛則寒,故見鼻流清涕,感受風寒後,鼻竅不通,清涕更多。餘如舌質、舌苔、脈象,均系氣陰兩虛、表邪不解之象。
診斷要點
凡具備主症①、②及典型舌脈;或見主症①及次症①、②和典型舌脈者,均可診斷為感冒病之氣陰兩虛證。
疑似證鑑別
1.肺氣虛證與氣陰兩虛證 本證與感冒病肺氣虛證在病理上都有氣虛和外邪襲表,在臨床表現上都有氣短懶言自汗等氣虛症狀,以及寒熱身楚頭痛鼻塞等表證,頗多相似之處。但肺氣虛證為單純氣虛挾有表邪的證候,無有口燥咽乾,手足心熱,渴而喜飲等陰虛症狀;另外,肺氣虛證舌質不紅,舌苔如常,脈浮而不數。與氣陰兩虛證具有陰虛內熱之徵不同。
2.肺陰虛證與氣陰兩虛證 兩證均有陰虛挾表的症狀,如惡寒發熱,口燥咽乾,煩熱盜汗,舌紅脈數等。但本證有氣虛症狀,如氣短懶言,並時有自汗等。另外,肺陰虛證的熱象較本證明顯,如干咳少痰,甚則痰中帶血,聲音嘶啞等,這是本證所沒有的。
論治法則
益氣養陰解表。
方劑選要
1.竹葉石膏湯 本湯證的病機為病後餘熱未盡,氣陰兩傷。若是氣陰兩傷之體,感受風熱或暑熱之邪,亦是兩全之方。方中竹葉、石膏清熱透表為主藥;輔以人參、麥冬益氣生津;佐以半夏和胃降逆,半夏雖溫,但配以清熱生津藥中,能轉輸氣血,活動脾氣,並使生津而不膩;使以甘草、粳米,既可助參補氣,又可養胃和中。全方散風清熱,益氣養陰。適宜於外感風熱未解,氣陰兩傷未復的病證。若舌紅而幹,加天花粉、鮮石斛、知母以滋陰清火生津;若表邪不解,可加桑葉、菊花疏散風熱。
2.人參白虎加玄參湯 即人參白虎東加玄參、麥冬而成。方中人參益氣生津,玄參、麥冬養陰清熱,共為主藥;石膏、知母清熱解毒,共為輔藥;甘草、粳米養胃和中,共為佐使藥。本方對於氣陰兩傷,熱邪偏勝,且裡熱重於表熱,臨證以發熱微惡風寒,氣短,煩渴,舌紅苔少,脈浮大數而無力者,有益氣養陰、清熱解毒的功效。
3.補陰益氣煎 此補中益氣湯之變方。方中人參、熟地黃、當歸、山藥補陰益氣養血為主藥;升麻、柴胡疏風解表為輔藥;陳皮理氣和中,活躍氣血化生之源為佐藥;甘草、生薑調和營衛為使藥。本方治療勞倦傷氣,氣不生精,氣陰不足而致正虛邪侵者。臨證以寒熱久日不解為主症。
4.薯蕷丸 本方為《金匱要略》治療“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的名方。“虛勞諸不足”係指氣血陰陽俱虛,“風氣百疾”乃指內外風所致的多種疾病。方中用薯蕷(山藥)、人參、白朮、茯苓、甘草、乾薑補益脾胃之氣;麥曲與豆卷消食運脾,使補而不滯;當歸、地黃、赤芍、川芎、麥冬、阿膠滋陰養血;桂枝、柴胡、防風、白蘞昇陽達表,驅除風邪;杏仁、桔梗調達肺氣,以利肅降;大棗養胃生津;酒服以助藥力。雖有風氣百疾,未尚專治之,功在養正氣而風氣自去。全方氣血兩補,調理脾胃,開鬱散邪。以山藥專理脾胃為主,故名曰薯蕷丸。本方適用於氣陰兩虛,感受風寒,症見惡寒發熱,頭痛身楚,氣短乏力,神疲納差,脈浮細數者。若感受風熱者,宜去幹姜、桂枝、防風,加薄荷、連翹以疏風清熱;陰虛內熱甚者,再去川芎並加白薇以清虛熱。
成藥簡介
1.黨參玉竹煎湯送服風熱感冒沖劑 黨參補益脾肺之氣,玉竹滋養肺胃之陰。2味煎湯送服風熱感冒沖劑(方義見“風熱表實證”),既有益氣養陰之效,又有散風清熱之功。可用於氣陰兩虛風熱表邪較重的病人。
2.桑葉菊花煎合服升血調元湯 升血調元湯為瓶裝水劑中成藥。方以黃芪、黨參補氣,雞血藤、何首烏、女貞子養陰補血,共為主藥;佛手、麥芽健脾,骨碎補補腎,共為輔藥;另用蔗糖調味開胃為佐使藥。本方具有益氣養陰,補腎健脾的功效。原方主治白細胞減少症及病後虛弱。若用桑葉、菊花煎劑與之合服,就有辛涼解表,益氣養陰的雙重作用。
3.清身飲沖劑 方以太子參、玄參、地黃、枸骨葉益氣養陰,且枸骨葉又有祛風作用,共為主藥;地骨皮、糯稻根退熱止汗為輔藥;佐以龍骨安神斂汗;使以甘草瀉火調中。諸味合用,不但可用於低熱、盜汗,也可用於氣陰兩虛之感冒。具有養陰清熱,益氣斂汗,兼祛風的功效。
4.太子參麥冬煎湯送服桑菊感冒片 太子參益氣養陰,入心、肺、胃三經;麥冬養陰,入肺、心、胃、腎四經。2味煎湯送服桑菊感冒片(方義見“風熱表虛證”),扶正解表,功效兩全。對於氣陰兩虛較重而風熱表證較輕的病人尤為適宜。
5.人參固本丸 本方系六味地黃丸加味而成。方以六味地黃丸滋補肝腎之陰,天冬、麥冬生津潤肺,人參大補元氣。諸藥配合,對於氣陰不足而內熱峰起者,極為適宜。平時可作為氣陰兩虛病人的滋補劑服用,若外感風熱出現惡寒發熱表證者,可用桑葉、菊花煎湯送服。
飲食療法
1.山藥拔粥 生山藥100克,玉竹30克,粳米50克,蔥白10莖,生薑10片。
將山藥、玉竹置於沙鍋中,加水500毫升,煮15~20分鐘去渣,加入粳米煮成稀粥。再將切成短節的蔥白與生薑片放入粥中,續煮幾沸即成。趁溫熱服食(薑片不食)。
山藥、玉竹、粳米有益氣養陰健胃的功能;蔥白、生薑辛溫解表,祛風散寒。此粥適用於氣陰兩虛感受風寒不重者。
2.綠荷茶 綠茶10克,薄荷10克,黨參10克,黃精10克。
將綠茶、薄荷放入茶壺中。另取黨參、黃精用沙鍋加水500毫升煎煮20分鐘,過濾去渣,將藥汁煮沸後立即衝入茶壺中,加蓋浸泡10分鐘。隨時飲用。
綠茶甘苦微寒,薄荷辛涼,2味合用,可除風散熱;黨參、黃精補氣育陰。本茶對氣陰兩虛感受風熱者,既有治療作用,也有預防感冒的功效。
3.蓮子清補湯 蓮子50克,腐竹100克,髮菜適量,豬瘦肉100克。煮湯服用。
蓮子能補益五臟之氣,腐竹可清肺養胃,髮菜為清潤之品,豬瘦肉滋養作用較強。4味共用,清熱而不傷氣,養陰而不滋膩,確為氣陰不足者的清補佳品。
4.龍眼肉西洋參湯 龍眼肉24克,西洋參6克,冰糖適量。
將龍眼肉、西洋參、冰糖拌好,同盛於瓷碗內,每天在飯面蒸之,連做9日,然後空腹1次服完,常服有良效。
龍眼肉甘平,為養血安神要藥;西洋參甘苦性涼,為益氣補陰佳品。2味蒸食常服,對氣陰虛虧之體,功效極佳。
其他療法
1.針灸療法
取穴: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陰交。
手法:區域性面板消毒,用毫針以快速進針法刺入穴位,得氣後,合谷、曲池用瀉法,足三里、三陰交用平補平瀉法。足三里可加灸,但不可多灸。
2.按摩療法
(1)術者兩手拇指對放於患者眉心,其餘手指置於頭兩則,兩拇指從眉心(即印堂穴)揉按至天庭穴,反覆3次。
(2)兩手拇指從眉心沿眉揉按至兩側太陽穴,至太陽穴處多揉按幾次,再揉按至率谷,最後揉按至風池,反覆3次。
(3)以右手拇指從天庭穴沿督脈經揉按至風府穴,反覆3次。
(4)以術者右手和左手之食、拇指點按迎香、攢竹、風門、肺俞、脾俞、腎俞、氣海、關元、足三里、三陰交等穴。
(5)兩手對握住患者左上肢,由肩部向下揉至腕部,再以右手握住患者左手五指,揉按至肩部。以同法施於右上肢及兩下肢。
以上按摩法有祛除表邪,益氣養陰的功效。對於氣陰兩虛之體感受風熱、風寒者均可行施。
3.握掌療法
藥物:杏仁31粒,白胡椒31粒,生薑適量。
作法:將杏仁、白胡椒共搗為末,以生薑取汁調製成2個藥丸。將2個藥丸分別置於患者兩手掌心中,令其輕握約2小時,微汗出即止。
本法對氣陰兩虛感受風寒之輕微者,有
微汗使其表邪外解的作用。
4.貼敷療法
(1)勞感調榮養胃膏:黨參、黃芪、生地黃、當歸、川芎、柴胡、陳皮、羌活、白朮、防風各等份,細辛、甘草減20%,加生薑、蔥白、大棗適量。
麻油熬,黃丹收。
貼胸口。
本方黨參、黃芪益氣,生地黃、當歸、川芎養血,其餘諸品可解三陽經之風寒。因此本方用於內傷氣血而兼外感風寒者甚宜。
(2)疏風瀉熱膏:薄荷32克,炒殭蠶6克,羌活12克,大黃15克,當歸12克,赤芍10克,甘草15克。
麻油熬,黃丹加六一散收。
本方薄荷、殭蠶、羌活除風,大黃、甘草瀉熱,當歸、赤芍養血活瘀。本方具有疏散風熱,清瀉血中伏火的作用。適用於小兒風熱,或成人感冒後血分風熱較甚者。
感冒病之氣陰兩虛證,是指素體氣陰兩虛感受外邪所形成的外感證候;或平人感受外邪,遷延數日,耗氣傷陰,致使表邪不解,氣陰已傷。臨證以惡寒發熱,頭痛身楚,氣短汗出,手足心熱,口燥咽乾,舌質紅,脈浮數為其特點。
臨床表現
主症:①惡寒發熱,頭痛身楚;②氣短汗出,手足心熱。
次症:①鼻流清涕,口燥咽乾;②神疲懶言,口渴喜飲。
舌脈:舌質紅,少苔或無苔,或花剝苔,脈浮細數無力。
辨證分析
本證除素體氣陰兩虛外,醫者誤用溫燥藥物耗氣傷陰,或病家延誤時機使熱邪久羈,均可導致外感病氣陰兩虛證的發生。由於氣陰不足,表衛失護,營衛不和,經氣不舒,故見惡寒發熱,頭痛身楚;肺氣虛則自汗,肺陰虛則盜汗;心氣不足則氣短神疲懶言;胃陰虛則口渴喜飲;其手足心熱,口燥咽乾,皆為陰虛內熱的表現;氣虛則寒,故見鼻流清涕,感受風寒後,鼻竅不通,清涕更多。餘如舌質、舌苔、脈象,均系氣陰兩虛、表邪不解之象。
診斷要點
凡具備主症①、②及典型舌脈;或見主症①及次症①、②和典型舌脈者,均可診斷為感冒病之氣陰兩虛證。
疑似證鑑別
1.肺氣虛證與氣陰兩虛證 本證與感冒病肺氣虛證在病理上都有氣虛和外邪襲表,在臨床表現上都有氣短懶言自汗等氣虛症狀,以及寒熱身楚頭痛鼻塞等表證,頗多相似之處。但肺氣虛證為單純氣虛挾有表邪的證候,無有口燥咽乾,手足心熱,渴而喜飲等陰虛症狀;另外,肺氣虛證舌質不紅,舌苔如常,脈浮而不數。與氣陰兩虛證具有陰虛內熱之徵不同。
2.肺陰虛證與氣陰兩虛證 兩證均有陰虛挾表的症狀,如惡寒發熱,口燥咽乾,煩熱盜汗,舌紅脈數等。但本證有氣虛症狀,如氣短懶言,並時有自汗等。另外,肺陰虛證的熱象較本證明顯,如干咳少痰,甚則痰中帶血,聲音嘶啞等,這是本證所沒有的。
論治法則
益氣養陰解表。
方劑選要
1.竹葉石膏湯 本湯證的病機為病後餘熱未盡,氣陰兩傷。若是氣陰兩傷之體,感受風熱或暑熱之邪,亦是兩全之方。方中竹葉、石膏清熱透表為主藥;輔以人參、麥冬益氣生津;佐以半夏和胃降逆,半夏雖溫,但配以清熱生津藥中,能轉輸氣血,活動脾氣,並使生津而不膩;使以甘草、粳米,既可助參補氣,又可養胃和中。全方散風清熱,益氣養陰。適宜於外感風熱未解,氣陰兩傷未復的病證。若舌紅而幹,加天花粉、鮮石斛、知母以滋陰清火生津;若表邪不解,可加桑葉、菊花疏散風熱。
2.人參白虎加玄參湯 即人參白虎東加玄參、麥冬而成。方中人參益氣生津,玄參、麥冬養陰清熱,共為主藥;石膏、知母清熱解毒,共為輔藥;甘草、粳米養胃和中,共為佐使藥。本方對於氣陰兩傷,熱邪偏勝,且裡熱重於表熱,臨證以發熱微惡風寒,氣短,煩渴,舌紅苔少,脈浮大數而無力者,有益氣養陰、清熱解毒的功效。
3.補陰益氣煎 此補中益氣湯之變方。方中人參、熟地黃、當歸、山藥補陰益氣養血為主藥;升麻、柴胡疏風解表為輔藥;陳皮理氣和中,活躍氣血化生之源為佐藥;甘草、生薑調和營衛為使藥。本方治療勞倦傷氣,氣不生精,氣陰不足而致正虛邪侵者。臨證以寒熱久日不解為主症。
4.薯蕷丸 本方為《金匱要略》治療“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的名方。“虛勞諸不足”係指氣血陰陽俱虛,“風氣百疾”乃指內外風所致的多種疾病。方中用薯蕷(山藥)、人參、白朮、茯苓、甘草、乾薑補益脾胃之氣;麥曲與豆卷消食運脾,使補而不滯;當歸、地黃、赤芍、川芎、麥冬、阿膠滋陰養血;桂枝、柴胡、防風、白蘞昇陽達表,驅除風邪;杏仁、桔梗調達肺氣,以利肅降;大棗養胃生津;酒服以助藥力。雖有風氣百疾,未尚專治之,功在養正氣而風氣自去。全方氣血兩補,調理脾胃,開鬱散邪。以山藥專理脾胃為主,故名曰薯蕷丸。本方適用於氣陰兩虛,感受風寒,症見惡寒發熱,頭痛身楚,氣短乏力,神疲納差,脈浮細數者。若感受風熱者,宜去幹姜、桂枝、防風,加薄荷、連翹以疏風清熱;陰虛內熱甚者,再去川芎並加白薇以清虛熱。
成藥簡介
1.黨參玉竹煎湯送服風熱感冒沖劑 黨參補益脾肺之氣,玉竹滋養肺胃之陰。2味煎湯送服風熱感冒沖劑(方義見“風熱表實證”),既有益氣養陰之效,又有散風清熱之功。可用於氣陰兩虛風熱表邪較重的病人。
2.桑葉菊花煎合服升血調元湯 升血調元湯為瓶裝水劑中成藥。方以黃芪、黨參補氣,雞血藤、何首烏、女貞子養陰補血,共為主藥;佛手、麥芽健脾,骨碎補補腎,共為輔藥;另用蔗糖調味開胃為佐使藥。本方具有益氣養陰,補腎健脾的功效。原方主治白細胞減少症及病後虛弱。若用桑葉、菊花煎劑與之合服,就有辛涼解表,益氣養陰的雙重作用。
3.清身飲沖劑 方以太子參、玄參、地黃、枸骨葉益氣養陰,且枸骨葉又有祛風作用,共為主藥;地骨皮、糯稻根退熱止汗為輔藥;佐以龍骨安神斂汗;使以甘草瀉火調中。諸味合用,不但可用於低熱、盜汗,也可用於氣陰兩虛之感冒。具有養陰清熱,益氣斂汗,兼祛風的功效。
4.太子參麥冬煎湯送服桑菊感冒片 太子參益氣養陰,入心、肺、胃三經;麥冬養陰,入肺、心、胃、腎四經。2味煎湯送服桑菊感冒片(方義見“風熱表虛證”),扶正解表,功效兩全。對於氣陰兩虛較重而風熱表證較輕的病人尤為適宜。
5.人參固本丸 本方系六味地黃丸加味而成。方以六味地黃丸滋補肝腎之陰,天冬、麥冬生津潤肺,人參大補元氣。諸藥配合,對於氣陰不足而內熱峰起者,極為適宜。平時可作為氣陰兩虛病人的滋補劑服用,若外感風熱出現惡寒發熱表證者,可用桑葉、菊花煎湯送服。
飲食療法
1.山藥拔粥 生山藥100克,玉竹30克,粳米50克,蔥白10莖,生薑10片。
將山藥、玉竹置於沙鍋中,加水500毫升,煮15~20分鐘去渣,加入粳米煮成稀粥。再將切成短節的蔥白與生薑片放入粥中,續煮幾沸即成。趁溫熱服食(薑片不食)。
山藥、玉竹、粳米有益氣養陰健胃的功能;蔥白、生薑辛溫解表,祛風散寒。此粥適用於氣陰兩虛感受風寒不重者。
2.綠荷茶 綠茶10克,薄荷10克,黨參10克,黃精10克。
將綠茶、薄荷放入茶壺中。另取黨參、黃精用沙鍋加水500毫升煎煮20分鐘,過濾去渣,將藥汁煮沸後立即衝入茶壺中,加蓋浸泡10分鐘。隨時飲用。
綠茶甘苦微寒,薄荷辛涼,2味合用,可除風散熱;黨參、黃精補氣育陰。本茶對氣陰兩虛感受風熱者,既有治療作用,也有預防感冒的功效。
3.蓮子清補湯 蓮子50克,腐竹100克,髮菜適量,豬瘦肉100克。煮湯服用。
蓮子能補益五臟之氣,腐竹可清肺養胃,髮菜為清潤之品,豬瘦肉滋養作用較強。4味共用,清熱而不傷氣,養陰而不滋膩,確為氣陰不足者的清補佳品。
4.龍眼肉西洋參湯 龍眼肉24克,西洋參6克,冰糖適量。
將龍眼肉、西洋參、冰糖拌好,同盛於瓷碗內,每天在飯面蒸之,連做9日,然後空腹1次服完,常服有良效。
龍眼肉甘平,為養血安神要藥;西洋參甘苦性涼,為益氣補陰佳品。2味蒸食常服,對氣陰虛虧之體,功效極佳。
其他療法
1.針灸療法
取穴: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陰交。
手法:區域性面板消毒,用毫針以快速進針法刺入穴位,得氣後,合谷、曲池用瀉法,足三里、三陰交用平補平瀉法。足三里可加灸,但不可多灸。
2.按摩療法
(1)術者兩手拇指對放於患者眉心,其餘手指置於頭兩則,兩拇指從眉心(即印堂穴)揉按至天庭穴,反覆3次。
(2)兩手拇指從眉心沿眉揉按至兩側太陽穴,至太陽穴處多揉按幾次,再揉按至率谷,最後揉按至風池,反覆3次。
(3)以右手拇指從天庭穴沿督脈經揉按至風府穴,反覆3次。
(4)以術者右手和左手之食、拇指點按迎香、攢竹、風門、肺俞、脾俞、腎俞、氣海、關元、足三里、三陰交等穴。
(5)兩手對握住患者左上肢,由肩部向下揉至腕部,再以右手握住患者左手五指,揉按至肩部。以同法施於右上肢及兩下肢。
以上按摩法有祛除表邪,益氣養陰的功效。對於氣陰兩虛之體感受風熱、風寒者均可行施。
3.握掌療法
藥物:杏仁31粒,白胡椒31粒,生薑適量。
作法:將杏仁、白胡椒共搗為末,以生薑取汁調製成2個藥丸。將2個藥丸分別置於患者兩手掌心中,令其輕握約2小時,微汗出即止。
本法對氣陰兩虛感受風寒之輕微者,有
微汗使其表邪外解的作用。
4.貼敷療法
(1)勞感調榮養胃膏:黨參、黃芪、生地黃、當歸、川芎、柴胡、陳皮、羌活、白朮、防風各等份,細辛、甘草減20%,加生薑、蔥白、大棗適量。
麻油熬,黃丹收。
貼胸口。
本方黨參、黃芪益氣,生地黃、當歸、川芎養血,其餘諸品可解三陽經之風寒。因此本方用於內傷氣血而兼外感風寒者甚宜。
(2)疏風瀉熱膏:薄荷32克,炒殭蠶6克,羌活12克,大黃15克,當歸12克,赤芍10克,甘草15克。
麻油熬,黃丹加六一散收。
貼胸口。
本方薄荷、殭蠶、羌活除風,大黃、甘草瀉熱,當歸、赤芍養血活瘀。本方具有疏散風熱,清瀉血中伏火的作用。適用於小兒風熱,或成人感冒後血分風熱較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