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莫迪政府,推行的印度製造會成功嗎,如果成功了怎麼樣,沒有成功印度將會再次變成農業國家嗎?
7
回覆列表
  • 1 # 有話haohao說

    題主知道TATA(塔塔)集團嗎?國內比較有名的捷豹路虎品牌現在均屬於該集團。這是重工業,再說輕工業。

    答主在沙特,周圍超市裡小商品見到的made in India可以說數量不少於made in China。

    所以說,印度是有一定實力的。防人之心不可無。

  • 2 # 博可防務研究局

    莫迪推進“印度製造”不遺餘力,那麼這項計劃為什麼難以成功呢?首先讓博可帶你從頭捋一捋“印度製造”是什麼!

    印度製造是由莫迪提出來的新概念

    在2014年莫迪政府上臺,很快在同年9月25日,莫迪提出了“印度製造”概念。

    莫迪政府試圖模仿中國改革開放的模式,像中國當年所做的那樣,透過改革開放來招商引資,同時利用勞動力成本優勢以促進製造業發展。

    可是要發展製造業,印度需要對本身的軟硬體條件同時進行大幅改善和改革,以創造出良好的條件。

    由此可以發現莫迪提倡“印度製造”三大根本目的:

    提高印度的製造業水平,完善印度的工業體系由“印度製造”為契機,完成對印度的改革,使得印度真正擁有成為大國的實力。“印度製造”的完成,可以大幅提高印度的國際聲譽,獲得與其他大國競爭的軟實力。

    那麼,透過模仿中國方式的“印度製造”,看起來很好抄的作業,為什麼實行起來如此艱難呢?

    其實,“印度製造”在一開始就存在著大問題!

    印度是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既然要靠“印度製造”來完成大國崛起,那麼必須承擔其中的痛苦。

    以我們國家為例,體量如此龐大的國家,要養活14億華人,完成大國崛起之路,就必須幹苦活,累活,髒活,不得不將所以工業門類全部包攬,一個不剩。

    而如果要想全體國民生活水平有質量,還要將所有工業體系門類進入中高階水準,達到如此地步才有可能擠進發達國傢俱樂部。

    那麼具體到實際上,從人口方面來看,目前中國發展可以看作兩個階段。

    上世紀60-70年代。這一時期,出生率大增。這一波人口紅利,但整體受教育程度低。只能完成低端產業,給上游發達國家打工,累積原始資本。上世紀80-90年代。隨著這一批人成長起來,大量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走上了工程師一類的崗位,隨之而來的就是整個國家的產業鏈的升級。而這種具有高技術能力的人群,也大量轉變為現在的中產階級,為中國發展提供動力。

    現在的零零後的使命就是,繼續完成產業鏈的升級,並且要開始對核心技術領域的突破和掌握,補充和完善目前仍然存在的短板。這也是近年來常提出的“硬骨頭”。

    由此可見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要想完成崛起,必須要受盡險阻,如果不依靠戰爭或者其他極端手段,大發橫財;那麼只有好好吃幾十年的苦頭,從低端產業做起,在世界產業的中利潤稀薄的部分摸爬滾打,臥薪嚐膽,承受發達國家的剝削和掠奪,提高科研教育的支出,最終培養出下一代精英,進而繼續前進。

    那麼反觀印度呢?

    印度擁有14億人口,並且人口還在高速增長。

    而其中,印度有三分之二的人口還在依靠農業或者農業附屬產業鏈為生,並沒有完成從農業國到工業國的奠基。並且工業生產只佔印度國家GDP的27.6%,而僱用的勞動力也只佔不到20%。

    但是!最讓人驚訝的是,印度的第三產業佔全國GDP的約50%,其中主要集中在勞務輸出,金融服務,交通服務,通訊等。

    PS:印度的金融業與軟體業實力不俗! 由於印度前身為英國殖民地,其金融體系脫胎於英國,這為印度金融業提供了一個良好的開局,為後來的強大打下基礎。 軟體業是印度的拳頭產業,現在大的軟體公司,很多開始由印度人掌握。

    或許有人會說,有如此強的軟體業和金融業,為什麼印度不可以崛起呢?在此,我想說,金融和軟體業,其過短的產業鏈條,註定無法惠及民眾,只能是能人的蛋糕。

    並且,金融和軟體業曾經是印度發展的動力,但時至今日我們能發現,印度金融與軟體業的繁榮和錯誤的發展方式,為今日的印度埋下禍根。

    那就是:印度忽視製造業的發展!

    製造業能給弱國帶來的好處,遠遠不只是解決就業這麼簡單。

    弱國發展製造業,可以使大量閒散的農業人口移入城鎮,進入工廠,轉型為工業人口,(例如城鎮化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同時能帶動整個國家的基建,提高整個民族的知識文化水平。

    因此製造業和基礎建設應該是同時發展的兩條線。

    製造業的發展,會降低失業率,提高人口素質,進而提高國家產業鏈水平,豐富國家工業種類,增加國民收入。

    製造業發展同時會倒逼基建的發展。以交通為例,工人,產品都需要透過有效的基建設施進行運輸,那麼路網,高鐵就會得到發展。同理,工廠需要電力,需要其他的資源保障生產,工人需要住房,需要醫療,這些都促使其他配套設施的發展。由此看來,發展製造業的意義已經不單單只是解決就業那麼簡單了。

    此時印度要為其長期忽略製造業的發展埋下了禍根,而買賬了。

    印度首先最大問題就是人口問題。印度有14億人口,但其並沒有明顯的人口紅利。

    首先印度的人工成本並沒有預想中的比中國便宜。在印度熟練工人的工資收入達到300美元左右,但這只是不加班的工資(富士康大部分工資靠加班);此外在孟買等地的外包軟體企業中,一個有兩三年經驗的軟體工程師月工資也要1.2萬元人民幣左右。

    印度教育經費GDP佔比僅4.13%

    並且印度文盲率較高,其官方統計資料約佔人口的20%左右。這也是印度工人工資較高的原因之一。因為在印度找不到那麼多擁有較好教育水平的工人。

    其次,印度是一個較為鬆散的國家。英華人曾經這樣評價印度:

    印度只是一個地理概念,並不是一個國家。

    印度人民的凝聚力較低,其各邦也有較大的自治權。也因此對於外國企業來說,印度難以形成一個較大的市場。雖說印度有14億人口,但仔細來看,印度其實是由各個邦的小市場組成的。也因此大大增加了外國企業進入印度市場的成本。

    同樣的問題也存在於印度文化。對一個國家來說印度文化過於複雜。印度大約26種官方語言,印度教,錫克教,伊斯蘭教……許多宗教同時存在於印度國內,並且都擁有著數量不小的信徒。

    印度是一個語系,宗教,族群複雜的國家,其整體的行動能力必然大打折扣。

    第三,印度政治腐敗,政策缺乏連貫性。

    眾所周知,長久以來,腐敗一直都是印度政治中難以根除的頑疾。

    根據《印度時報》的一項調查顯示,印度98%的政治家、97%的警察、88%的公務員都存在腐敗行為。而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印度政府高階官員甚至聲稱,在其它國家,腐敗扭曲體制,而在印度,腐敗就是體制。

    而對於企業而言,他們最害怕的莫過於同朝令夕改、翻臉快過撕衛生紙的政府合作了。

    不過,對於所有商人來說都很遺憾,印度政府,也許恰恰就是這個世界上翻臉最快的政府。

    不僅僅是商業合作,印度政府連政策法令,制度條約也常常是朝令夕改。

    也正是因為印度政府的不作為,亂作為,腐敗和朝令夕改導致了其基礎設施建設的落後。

    如此看來印度政府的不得力,導致印度的基礎設施落後,教育投入較少,人口素質低,人民凝聚力差。

    而印度人口素質低,基礎設施落後又拖垮了其製造業的發展。

    印度製造業發展落後又導致了印度政府稅收少,國家工業能力不足,進而使得印度政府缺少動力,進行自我改革,同時使得印度政府缺乏領導力,而使得印度各邦各自為政。

    這三者形成了一個閉環,共同制約著印度發展。

    況且,印度在大國崛起和製造業發展的道路上,同時蹦出了中國和東南亞國家兩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中國已經開始向高階製造業轉移,逐步完成大國崛起的道路。

    而東南亞國家,普遍進行了經濟改革,其廉價的勞動力和開放的資本市場使得其對資本有著巨大吸引力。

    不僅如此,印度不僅面臨著國內的障礙,周圍的競爭對手,還有老牌發達國家的遏制。以美國為例,在經過長期與中中國產業崛起的對抗中早已形成一系列的扼制方案。如今中國的產業已具規模,但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遏制方案,仍然對印度這樣產業鏈脆弱的國家有著巨大的殺傷力。

    也就說印度製造能否成功,得看美歐等老牌國家是否同意。如果不同意,其強大的實力,能分分鐘讓印度製造的美夢破產。

    誠然,以美歐國家的性格。就算同意,也是有無數附加條件的。印度也會因此永遠受制於人。

    如此看來,印度同時承受著國內的阻礙,周圍的競爭對手,老牌國家的遏制。這三方面的壓力,使得“印度製造”的設想寸步難行。

    況且,短期內這三方面的壓力也不可能消失或減弱。

    那麼“印度製造”最後可能只是一個縮水的美夢。

    而莫迪在演講臺上高喊“印度製造”口號,也只會是一聲有氣無力的呼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些人是大齡剩男剩女,為了對愛情的那份信念,遇不到對的人依然不選擇戀愛結婚,正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