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磚家

    曹操一生結交過很多推心置腹的朋友,當然因為種種原因,也跟不少的至交好友反目、決裂,最終成為你死我活的仇敵關係。在這些最終與曹操決裂的好友中,張邈的遭遇極具代表性。

    張邈年輕的時候很有俠義之風,喜好接濟貧困、助人為樂,有不少的壯士願意歸附於他,在當時名列“八廚”之一(廚,意思是能以財救人者),與度尚、王考等人齊名。曹操、袁紹年輕時喜歡遊俠,屢屢聽聞張邈的名聲,便加意與之交往,三人漸漸地便成為好朋友,其中張邈與曹操間的關係最密切。張邈因為名氣很大,所以被朝廷徵召為官,官至騎都尉、陳留太守。

    曹操起兵討伐董卓後,張邈傾心追隨,即使在曹操最艱難的時刻,也沒有拋棄他,實在是極度忠誠。初平四年(193年),曹操在征討陶謙前對家人講:“萬一此戰失利,我回不來了(意指戰死),你們可以去投靠孟卓(張邈的字)。”對於曹操的囑託,張邈含淚應允。結果此戰曹操得勝而回,在見到張邈後,兩人相視而泣,慶幸又能重逢在一起。二者之間的親密關係,由此可見一斑。

    然而令世人意想不到的是,兩人親密無間的關係最終卻走向了破裂,張邈不僅背叛了曹操,而且害得他幾乎喪失立身之地。導致張邈背叛曹操的原因很多、很複雜,但有兩件事可以稱之為“導火索”。

    第一件是曹操擅殺兗州大名士邊讓。邊讓既是大名士,又曾在朝廷和地方上做過大官,難免會恃才傲物。因為對曹操的出身、德行和名聲屢有貶低和嘲笑,邊讓漸漸地便成為前者的“眼中釘”。約在公元193年,曹操給陳留太守下令,讓其杖殺邊讓(“初平中,王室大亂,讓去官還家。恃才氣,不屈曹操,多輕侮之言。建安中,其鄉人有構讓於操,操告郡就殺之。”見《後漢書·卷八十下》)。

    在曹操眼裡,杖殺邊讓大概跟碾死一隻臭蟲、螞蟻沒區別,拿他的人頭來嚇唬他人,未必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然而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杖殺邊讓事件非但沒有起到“殺雞儆猴”的功效,反而讓兗州士民見識到曹操殘忍好殺的本性,變得異常憤怒起來。

    導致張邈跟曹操反目的第二件事,則是曹操在討伐徐州牧陶謙期間,對徐州百姓不分良莠的濫殺。陶謙為交好曹操,於是在曹操的父親曹嵩攜帶家眷路過徐州期間,主動派部將張闓領兵護送,結果張闓卻在途中殺死曹嵩,並劫財而走。由於曹嵩是在徐州地盤上被殺的,而且張闓也的確是陶謙的部將,就算他在主觀上沒有作案的動機,但也難脫干係。這個殺父之仇,曹操算是跟他結定了。

    曹嵩遇難後,曹操以替父報仇為由,起兵討伐陶謙,並將刻骨仇恨發洩在徐州百姓身上,行軍所到之處都以屠城作為報復,死於其手的百姓十餘萬之多(“初,京、雒遭董卓之亂,民流移東出,多依徐土,遇操至,坑殺男女數十萬口於泗水,水為不流。”見《資治通鑑·卷第六十·漢紀五十二》)。

    曹操之所以能當上兗州牧,跟張邈等人的積極奔走有很大關係,他們之所以願意追隨曹操,是把視為救世英雄來看待的,如今英雄變成了嗜血的暴徒,他們心中的痛苦、煎熬可想而知。為救助兩州百姓出水火,阻止暴徒繼續危害四方,張邈等人毅然決定跟曹操決裂,另選良牧。

    就在處死邊讓的次年,曹操東征徐州期間,留守兗州的陳宮、張邈等人發動叛亂,迎立從長安出逃的呂布為兗州牧。一時間,各郡紛紛響應,唯有範縣、東阿、鄄城在荀彧、夏侯惇的控制下為曹操堅守,才不至於使其失去立身之地。曹操與呂布鏖戰兩年時間,費盡千辛萬苦,才在鉅野一戰中完勝呂布,並收回全部失地。

    呂布戰敗後投奔徐州牧劉備,張邈自知得不到老朋友的寬恕,也跟著呂布一起東逃,但把家眷留在雍丘,交由弟弟張超代為照顧。曹操此時對張邈兄弟恨入骨髓,於是發重兵攻陷雍丘,隨即實施屠城,並誅殺張超及張邈的家屬,可謂極度殘忍。

    張邈聞聽家人遇難後哀號不已,於是率領部眾去見袁術,請求他出兵討伐曹操,結果在途中被部下殺害,最終還是無法完成心願(“布東奔劉備。邈從布,留超將家屬屯雍丘。太祖攻圍數月,屠之,斬超及其家。邈詣袁術請救未至,自為其兵所殺”。引文同上)。

  • 2 # 思維館

    張邈之叛,不過是人心叵測。想必就算是澳門賭場裡骰子的變數,也是遠遠不及人心的,張邈背叛曹操,不過是求一個全身而退。

    曹操其人,時人尊之為三國時期“超世之傑”,後人謂之當年的“欺世奸雄”——無論是英傑還是奸雄,他都是那個時代排列在前的人傑,他當然算不上開創了一個盛世,卻是一個雄霸天下的朝代的奠基人。這樣的人,又如何能夠託付信任呢?

    有人說曹操早年是深具理想的人物,他會為了希望,為了還漢室天朗氣清衝冠一怒。漢熹平三年(公元 174年),曹操被舉孝廉,不久便到洛陽任北部尉——差不多相當於今天公安局長的位置。洛陽是為漢時京師,比曹操大的官不知凡幾,一塊板磚下去,十個有九個背景不淺,這治安自然是不好管的。曹操此時的確是為了理想積極踐行,到職便申明禁令、嚴肅法紀,造五色棒,“有犯禁者,皆棒殺之,……京師斂跡,無敢犯者”——這說明他的確嚴格執行了法令。然後蹇圖就冒了出來,曹操因此被調任頓丘令(今清豐境內)。

    不僅是棒殺蹇圖一事,曹操在有機會接觸皇帝的時候,屢次上疏,請皇帝改革,可惜漢室已經爛到骨子裡,理想不行。這個時期的曹操,還算有點清正的名聲,算是值得託付以信義的人物,便羅貫中《三國演義》,也為其虛構出孤身以行刺董卓的事蹟來表現其行止風骨——但也僅此而已。羅貫中說,曹操殺呂伯奢一家時,曾言“寧我負天下人,未教天下人負我”,正是封建時期統治者的心理寫照。

    張邈其人,倒也難言性格如何,也是有著直斥強權的時候。漢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董卓引軍入京師,曹操逃出京師後,號召天下伐董,張邈響應之。時十八路諸侯以袁紹為盟主,因表現傲慢、不可一世而受到張邈指責,二人由此結怨。袁紹遂指使曹操,要他殺了張邈,《三國志》載,“董卓之亂,太祖與邈首舉義兵。汴水之戰,邈遣衛茲將兵隨太祖。袁紹既為盟主,有驕矜色,邈正議責紹。紹使太祖殺邈,太祖不聽,責紹曰:‘孟卓,親友也,是非當容之。今天下未定,不宜自相危也。’邈知之,益德太祖”。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曹操徵陶謙前,曾言若未能戰勝而亡,使家人往奔張邈的話。

    《三國志》載,“呂布之舍袁紹從張楊也,過邈臨別,把手共誓。紹聞之,大恨。邈畏太祖終為紹擊己也,心不自安。”看來所謂的可以託付家人在張邈看來,還是不及袁紹的強權擠壓,張邈實有反心,所以隱而不發,實在是實力不及,公元194年,曹操再次舉兵攻打陶謙,張邈只經陳宮一勸說,便不願再放棄這使曹操首鼠兩端的機會,“毅然”反了——最後的結果自然不太好。

    曹、張二人在爭霸天下的路上相識,交情實在比不得劉、關、張三人起於微末,所謂託付家人,焉知不是收買人心?陶謙若真的信曹操,又何必終日惶惑曹操難抗袁紹的壓力?

  • 3 # 孟煩了的歷史

    雖然張邈對曹操的幫助非常大,但張邈和呂布也是好朋友,而呂布和曹操是敵人,這個時候,張邈難免會擔心曹操將自己交出去領功,在一開始的時候,呂布四處逃跑,到了袁紹這裡,袁紹不要他,還要殺他,後來又去了陶謙那裡,依舊吃了閉門羹,根本沒人願意接納呂布,就在這個時候,張邈卻非常歡迎呂布,這才導致最後張邈背叛曹操,他認為如果自己不背叛曹操的話,恐怕也會被曹操殺害了。

    還有一種情況,可能是呂布的謀士陳宮在暗中出謀劃策,才讓張邈一步一步站在了呂布這邊,選擇背叛了曹操。

    還有很關鍵的一點就是曹操和張邈是有矛盾點的,這二人都是有雄心壯志的,但當時唯一的資本就是兗州,兩個人都想借住兗州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但一山不容二虎,這場衝突遲早都會爆發的。

  • 4 # 話說史記

    張邈之所以背叛曹操,是因為有人在背後鼓動他這樣乾的,而那個人就是三國中有名的謀士陳宮。(咱們以正史《三國志》的內容為準,三國志裡面的陳宮是曹操的手下)

    剛開始的時候,張邈和呂布的關係就不錯,這時候他已經歸附曹操了,所以兩人是敵對關係,而且張邈之前就和曹操和袁紹有著非常不錯的關係。

    陳宮的鼓動

    按理說他和曹操這麼好的關係,而且又受重用,應該不會背叛呀,但是誰讓他認識了陳宮這個傢伙呢。

    公元192年,曹操來到了兗州,當時的名士邊讓是一個非常傲的人,並且十分的看不起曹操,經常貶低他。這讓曹操怎麼能接受的了,所以一怒之下就把邊讓給殺了。

    這一殺可是讓陳宮寒了心,他本身就是那種性格剛直的人,所以就和曹操鬧掰了,在194年的時候,他趁著曹操去攻打陶謙的時候,把張邈給說的背叛曹操了。

    曹操的多疑

    這是張邈背叛曹操的一個主要原因,因為之前在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時候,把袁紹給罵了一遍,袁紹本身的氣量就不大,所以一直記恨著張邈,並且一直攛掇著曹操把他給殺了。

    而且當初呂布投奔張揚的時候,和他交談了一番,曹操本身就是一個生性多疑之人,再加上之前邊讓被殺的事,所以張邈心裡面慌了,害怕曹操真殺了自己。

    性格的缺陷

    張邈的性格就是貪生怕死的那種,而且還耳根子軟,聽不得別人的好話,陳宮一來就把他給猛誇一頓,本來的張邈就有點飄了,這下完全膨脹起來了。

    內心的貪念一下子就起來,感覺自己要比曹操還厲害了,可以自立門戶了,誰想到自己反叛之後全家被殺,自己也沒有落得個好下場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創新的本質核心和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