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淡定媽咪
-
2 # 木棉黃黃紅
對於您這個問題,我覺得會有幾個方面的影響:
1.會讓孩子覺得:我是不是很差勁呀,孩子會感覺矮人一截。有些孩子上學以後,在老師或家長的比較下,會覺得自己某方面不如別人,感到很自卑。常常和老師的表揚無緣的孩子,如果在家裡又常常受到父母的指責,可能會覺得抬不起頭來,這樣的孩子很容易感到自卑失落,缺乏積極性。在感覺自己和“優秀學生”有差距的壓力下,孩子會越來越膽小,不敢提問題,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怕說錯話被同學笑話等,這樣成績也不容易提高,其他能力也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2.孩子自卑源於不正確的自我認識,尤其是和他人的對比,往往是子自卑的根源。
3.媽媽要教孩子學會自我賞識,挖掘自己的能力。鼓勵孩子的每一個優點和進步,容觀地評價孩子的努力和成績,鼓勵孩子繼努力,對於孩子出現的錯誤,要用寬容和理解的心情對待,提醒孩子下次注意不要再犯類似的錯誤,但不要仿害孩子的自尊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但是大的吹摔也是要不得的,有可能導致孩子自信心極度膨脹,轉向另一個極端。所以,媽媽要注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平時不要對孩子做過多負面的評價,也不用一天到晚地將表揚掛在嘴上。
-
3 # 糰子麻麻育兒記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這句家長為了激勵自家孩子而說出的話,其實大多數時候並不能起到激勵孩子的作用,而是給孩子心理上造成不可磨滅的創傷。現在,絕大多數孩子都是在誇講聲中長大的,家長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身上,導致孩子比較以自我為中心。所以,兒時被誇獎過度的孩子,慢慢長大了以後,仍舊覺得自己是最棒的。偶爾一次成績沒考好,就迎來家長的批評,自然而然會提到誰誰家的孩子成績就很好。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沒有大人那麼強,聽到父母的話可能會很失落。主要還是看孩子的主觀想法,如果積極的看待父母的這句話,那孩子可能會奮發圖強,爭取也成為別的家長口中“別人家的孩子”。可孩子要是往消極方面想了呢,可能會變得叛逆,也可能就此變了個人。
不管怎麼樣,我們做家長的,都不應該拿孩子和別人去攀比,每個人有每個人擅長的東西。可能你只看到了別人家孩子怎麼怎麼好,卻遺漏了自家孩子的閃光點,而因此在言語上給孩子造成傷害,自己卻不自知,傷了孩子的自尊心。
-
4 # 哎呀媽育兒絮語
相信在我們這一代人中,從小總會聽到一句熟悉的話——“你看看XXX,怎麼就那麼厲害?”這個XXX,永遠都是別人家的孩子。一般會說這句話的人,總是父母那一輩的人。也許對他們來說,這一句話背後的意思是想要激將一下自己家的小孩,又或者真的是很鐵不成鋼。
有一次帶著自己的女兒去同事家做客,大家聊天其樂融融,女兒因為有玩具可以玩,所以全程都很安靜乖巧,一點搗亂的跡象都沒有。就在大家聊得正盡興的時候,突然聽到“砰”一聲,大家聞訊而看,發現是同事家的小兒子把飯桌上的茶杯打碎了。
看到這個情形,同事怒氣衝衝地朝兒子吼了一句:“怎麼就你那麼調皮!”
完了還看向我女兒,語氣有點冷漠地說:“你看看人家妹妹多乖,跟你一點都不一樣。”
老實說,在當時那樣的氣氛下,我略顯尷尬。畢竟同事的小兒子已經6歲了,他懂得辨別媽媽語氣下暗含的意思。
感到難堪的他,一言不發,感覺他想要發洩情緒,可礙於家裡有客人,他硬生生地剋制住。那一刻,我身臨其境地感覺到他的不舒服,一個被拿來和別人家孩子比較的小孩,他內心是委屈、難受、氣憤。
父母總是在自己面前去誇獎別人家的孩子,這種方式有教育意義嗎?
記得曾經在《少年說》看到一個孩子對母親的控訴。
女孩在臺上委屈地哭著,質問自己的媽媽:“你能不能別總是拿我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你為什麼不看一下?”
媽媽迴應道:“我覺得你的性格需要打擊,不然你會飄。”
女孩很不解,質疑媽媽的做法:“我說了,我的性格不適合激將法,你們卻總是打擊我,我就會覺得自己很差。”
媽媽依舊理直氣壯,堅持自己的看法:“當你很強的時候,我覺得我要拍一下你。當你很弱的時候,我要推你一把……你這麼差,學霸怎麼會跟你做朋友呢?”
這些回答,熟悉又刺耳。多少為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寧願多打擊一下他們,也不想要說一些看似無關痛癢的誇獎的話。
也許這些父母是真的想要自己的孩子好,可是有些話,在孩子聽來,完全不是那個味道。他們只會覺得,自己永遠都不如別人家的孩子。
為什麼有些父母總是習慣於用“比較法”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一、對孩子要求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從古至今的老道理。尤其是現在這個競爭無比激烈的大環境,家長寧願斥巨資來培養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的表現滿足不了他們的標準和要求時,他們會有情緒,這時候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告訴”孩子,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厲害,自己的孩子一定不能輸給別人。
為了激起孩子的鬥志,有些父母就喜歡用這種方式,從而讓孩子能夠提升自己的標準,以別人為榜樣,最終達到自己的目的。
二、總是對孩子感到不滿。有些父母眼中就是看不到自己家孩子的好,永遠都是別人的才是最好的。即使孩子再優秀,對他們來說都是不夠的。其實他們之所以會有這種不滿足的心理,源自於他們自己對現狀的不滿,從而對映到孩子身上。
也許父母並不覺得這樣的“比較”很普通,可在孩子看來,卻是大事。父母看待孩子的態度,往往影響到孩子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態度。
《少年說》有一個女兒,從小就自己重男輕女的媽媽要求做很多家務。當媽媽問她“將來你的老公要是不會做法怎麼辦”,女兒語氣冷漠地說,“那我就生個女兒,讓她給我們做。”
因為從小就被忽略、不受重視,所以孩子也會很自然地認為,像自己的人一定就是父母所認為的那樣不好,自然也就沒有辦法同理其他人,甚至還會“以其人之身還治其人之道”。
此外,那些常年活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下,他們即使日後事業有成、人人羨慕,但是始終是不夠自信和滿足。
有一句話說得好:“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父母的本意,請妥善表達,別一個不經意,成為孩子永生難以被磨滅的傷疤。
別人家的孩子即使再優秀,終究都不是自己的孩子!
#別人家的孩子# #育兒# #誇張#
回覆列表
當面貶低自家孩子、抬高別家孩子,彷彿是一種傳統的社交模式。
每年過年走親戚,多少孩子都要受此荼毒。
然而孩子如果不出門,就能避免這種心碎一地的痛嗎?
並不一定哦,那要看家裡有沒有這款愛打擊孩子的父母。
“你怎麼那麼笨!”
“你會不會動腦子啊?”
“這麼點小事都幹不好,你還能幹什麼?”
“別驕傲,這次考好了,下次不一定行。”
“你看人家誰誰誰,怎麼就……”
這些“父母語錄”,很多人都不陌生吧?
尤其那“別人家的孩子”,簡直是爸媽們最好的助攻。
《少年說》 節目中,初一女孩袁璟頤上臺喊話,控訴媽媽總是拿自己跟“全班第一、全年級第一、全校第一,甚至全聯盟第一”的學霸閨蜜比較。
“別人家的孩子”,是多少人童年的痛啊!
然而,那個“別人家的孩子”,就好過了嗎?也並沒有。
被袁璟頤媽媽視為“別人家的孩子”的女孩吳笛,也上臺了。她表示在自己爸媽口中,也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自己雖然成績很好,但是父母還是會打擊她:“你看看你們班的那些同學,每一個人體育都及格了,而你,什麼都不行!”
我的天,“全班第一、全年級第一、全校第一,甚至全聯盟第一”的學霸,在父母口中都“什麼都不行”,日子還有法過嗎?
看來奉行打擊教育的父母不在少數:沒做好的時候,家長透過諷刺挖苦來告訴孩子要上進;做好了的時候,家長透過打擊教育告訴孩子不要驕傲。
然而,家長們一心想教育好孩子,卻很少人知道,這些吐槽、批評的消極語言,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帶來不好的影響。
心理學先驅阿德勒指出:
“消極語言會剝奪孩子的希望。”
“以為用羞辱的方式就能糾正孩子的行為是謬論。”
“倘若一直處於被打擊的狀況,兒童難免會喪失自信。”
家,應該是孩子的避風港。父母,應該是孩子的守護神。
如果家成了風暴中心,父母成了風暴使者,那麼,孩子幼小的心靈,該在何處安放?
“我都是為了你好!”家長們訓斥自家孩子的時候,常常不忘加上這一句。
父母們無疑都是愛孩子的,本質上也確實是為了孩子好。如果有人傷害自己的孩子,父母們必定首當其衝去阻止。
但他們往往意識不到,關心則亂,那些打著愛的名義說出的話,也可能是一種傷害啊!
心理學上認為,有的孩子有偏激固執的傾向,會將父母的看法想象放大。
所以父母的冷嘲熱諷,無形中會形成一種負面的心理場,進而改變孩子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
有關教育研究指出:孩子如果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生活在敵意之中,他就學會了爭鬥;如果生活在諷刺之中,他就學會了害羞;如果生活在暴力之中、地獄之中,他就會成為魔鬼!
我們千萬不要以愛之名,做傷害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