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VR直播相機
-
2 # 有句說句
秦人祖輩生活在西陲,與遊牧民族雜居,一個馬背上的民族,骨子裡充滿尚武的元素,但是在商鞅變法之前,秦國還是避免不了鄰國魏國欺負,還丟了河西之地。
可以說,在商鞅變法之後,秦人的戰鬥力更加上升一層,得益於商鞅變法的軍功制。商鞅變法軍功制中,殺敵有功,根據殺敵人數給予相應的獎賞,如: 家人有奴隸的可以贖身、家人有人坐牢的可以恢復自由身,如果沒有兌銷的條件,則根據殺敵人數給予爵位等。為了得到更高的地位,秦人一聽到有戰爭就來勁,摩拳擦掌,爭著上戰場。有描述說秦人殺敵,腰間掛著人頭,提著刀追著敵人砍。
-
3 # 辛十九郎
秦軍的強大主要源於商鞅對秦國的全方位改造,最核心的就是軍功授爵制。法家把整個秦國都改造的適於耕戰,讓黔首勇於公戰怯於私戰。軍功授爵制的存在和嚴格被執行還使得打破了舊貴族的階級枷鎖,底層有了上升渠道。所以秦國的動員能力是六國之最。秦國銳士也是戰力最強
-
4 # 猛在一本正經地說
商鞅變法後,秦軍的戰鬥力大大提高,史書載: “崤山以東的戰士打仗時身披鎧甲頭戴戰盔,而秦國戰士脫去鎧甲,袒露上身追擊敵人,他們左手提著人頭,右胳膊夾著俘虜。秦國士兵和崤山以東各國計程車兵相比,就像孟賁(古代著名勇士)和膽小的人”(山東之士被甲蒙胄以會戰,秦人捐甲徒裼以趨敵,左挈人頭,右挾生虜。夫秦卒與山東之卒,猶孟賁之與怯夫。)這樣一支驍勇善戰的軍隊是秦國對外兼併擴張的主要支柱,在秦統一六國大業中曾發揮過關鍵的作用。
那麼,為什麼秦軍的戰鬥力如此強呢?
首先,秦地民風質樸,強悍尚武的精神極為濃厚。《詩經》裡有很多篇章反映了秦國這種習俗風尚,例如《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在《吳子•料敵》中記載道:“秦性強,其地險,其政嚴,其賞罰信,其人不讓,皆有鬥心,故散而自戰。”急公勇斗的民風士氣,如果有合理的制度作導引,就能凝聚起統一的意志,在統一戰爭中勇往直前,所向無敵。
其次,獎勵軍功,實行軍功爵制度,推行二十等爵制。商鞅變法中,規定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官吏從用軍公爵的人中選用,貴族無軍功不再受爵;同時,嚴厲禁止私鬥,凡擅自私鬥者,視情節輕重,處以不同的刑罰,從而就形成了“使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促使秦軍戰鬥力大大增強的,當屬二十等爵制實行。戰國時期,為了鼓勵殺敵,不少國家都實行了軍功爵制度,但秦國的二十等爵最為典型,也最有成效。二十等爵是按軍功大小授予二十個等級的爵位,各級都規定有相應的政治經濟特權,如斬一敵國甲士,獲爵一級,田一頃,宅九畝。軍功爵高的,還賜予封邑。二十等爵制的推行,大大提高了軍隊戰鬥力,也為人們爭取更高的社會地位提供了一個途徑。另外,軍功還可以傳承,假如不幸戰死,戰死者的家人及後代可以繼承軍功。
再次,武器精良。不論步兵、騎兵或車兵,秦軍裝備有大量的弓、弩等遠射武器,射程遠,精準度高,穿透力強大,在當時各國軍隊中都要算最先進的。這樣的箭陣一經發出,遮天蔽日,常常讓對手聞風喪膽。秦軍的主戰兵器秦戈長丈餘,敵人難以近身。此外,秦國還有專業化的兵工廠,按照標準化製造,每個部件都有固定的標準,然後一個部門大量的製作這種部件,多個的部門生產的部件最後再組裝起來,所以秦國生產的武器速度快,數量多,製作精良。而且,秦國非常重視各種武器的生產質量,每件兵器都刻有製作工匠的名字,如果質量不合格,不但負責製造該件兵器的工匠要受到處罰,兵工廠的負責人同樣要受到處罰。
最後,良好的後勤保障和後勤組織能力。商鞅變法的主要目的是使秦國實現富國強兵,所以變法實行的諸多措施都是圍繞“耕戰”展開,其措施就是“獎勵耕戰”。“戰”的獎勵就是前面說過的二十軍功爵。對“耕”的獎勵也同樣豐厚。“農人力耕致富並多繳糧稅者,可獲國家爵位。”和獎勵軍功一樣,種地種得好、納稅多,也能獲得爵位,這樣一來農民種地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就能保證秦軍打仗時糧食補給。此外,秦國還擁有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能發動全國五分之一的人口參加戰爭、服務戰爭(運送糧草等),並且秦國實行郡縣普遍徵兵制和常備兵制度,15歲以上的男子都有可能被徵調上戰場,以保證兵源不斷。
強悍尚武,獎勵軍功,武器精良,後勤有保障,兵源充足,這樣的軍隊沒有戰鬥力誰信?與這樣的軍隊為敵,那真的倒了八輩子血黴!
最後,推薦一部紀錄片:《復活的軍團》。
-
5 # 歷史雜談說
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嬴姓,趙氏。秦軍戰力為何這麼強,我們得先談談秦人起源,秦軍戰力是怎麼形成的。起源
《史記三代世表》明確地譜列堯、舜和夏、殷、周王室的祖先同是以黃帝為初祖。雖然在細節上不能保證沒有缺漏和訛誤,但大體上說是有根據的,可信的。據史記秦本紀,西周周孝王因秦祖先非子善養馬,因此將其封於秦,作為周朝分封國。
史記秦本紀認為秦先祖中潏為商朝“保西垂”。其子蜚廉是商朝末年紂王的寵臣。據清華簡《系年》的第三章,周初三監之亂平定後,蜚廉“東逃於商奄氏。成王伐商奄,殺蜚廉,西遷商奄之民於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李學勤先生鑑於秦人和東方的奄國同姓,同主少皞,又蜚廉東逃於此,認為秦人可能最初起源於東方,和奄國同源。在西周初年因獲罪及曾“保西垂”,被謫戍西方。
西周周穆王之後,秦人地位繼續提升,其家族首領大駱與周人也有姻親關係的申侯結為婚姻。因此據司馬遷的說法,大駱之子非子被別封於秦,為周王室的大夫。後來升格為附庸。天子之附庸與諸侯之附庸級別是不同的,其地位相當於一個畿內諸侯。司馬遷也補充,秦人成為附庸後,長期對西部戎人作戰,實力得到擴充。
根據史記,相傳秦的先祖為三皇五帝時期的伯益,最早為夏朝諸候,後歸順商湯,滅夏。在殷商大戊時,中衍成為重要的諸侯。其子蜚廉,其孫惡來、季勝。武王克殷時,惡來被殺。蜚廉一系在此時分為兩支,惡來之子孫為秦國之祖,其弟季勝為趙氏之祖。趙氏先親附周朝,在周穆王時為周王御者。惡來一系居於犬戎,在周孝王時親附周朝。
秦國部落遷至西戎,據戰國末年的《孟子》說是在晚商時期,因為周武王討伐殷商時,蜚廉支援殷商,因此被殺,其氏族被強迫遷至西戎。蜚廉生下惡來、季勝二子。惡來被周武王所殺,其後為大駱,居犬丘,以畜牧為生。大駱生成與非子,並與周朝申侯通婚。周孝王封非子,成為秦國先祖。季勝一系則成為趙國先祖。
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獲封為諸侯,為伯爵地位,秦正式成為一方諸侯國。周朝給其封地在今甘肅河東地區到陝西一帶。從前677年起,秦國在雍(今甘肅天水到隴南一帶)建都近300年。雍城遺址有宮殿區、居住區、士大夫與華人墓葬區和秦公陵園。
秦國與西戎、義渠之間有通婚、結盟的關係,秦國崛起後,這些勢力皆被併入秦國。戰國時期,秦孝公實施商鞅變法,為秦滅六國奠定基礎。秦王嬴政在前221年,統一諸夏,秦始皇使秦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中央集權君主制帝國,秦帝國較西方的羅馬帝國還要早兩百年。
秦軍戰力形成的原因1:秦人尚武精神:秦人歷代先祖浴血奮戰才有這尺寸之地。秦人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篳路藍縷開拓進取的歷史,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在弱肉強食的國際競爭中生存下來。秦人的血液裡就有著尚武的精神。為收復河西,在河西之戰中,魏國已經經過變法強大起來,魏武卒如日中天,秦軍面對魏武卒也一樣亮劍,並且在後勤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打贏這場戰爭,雖然是慘勝卻足以說明秦人的韌性,秦人的不屈不饒。
2:商鞅變法:秦國國富兵強:改革戶籍制度,實行什伍連坐法、明令軍法,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度、建立二十等軍功爵制、獎勵耕織,重農抑商,嚴懲私鬥、改法為律,制定秦律和推行小家庭制;開阡陌封疆,廢井田,制轅田,允許土地私有及買賣、推行縣制、加收口賦、統一度量衡、燔詩書而明法令,塞私門之請,禁遊宦之民和執行分戶令。(以法律形式廢除井田制度,開墾荒地,打破世襲貴族的特權,確定等級制度,發展和壯大地主的政治勢力,實現中央集權,發展經濟,壯大地主階級經濟力量,方便稅收和交換,加強集權制度,在上層建築領域實行統治階級的專政。)經過兩次變法後的秦國國力強大,百姓家家富裕充足。秦華人路不拾遺,山中沒有盜賊。人民勇於為國家打仗,怯於私鬥,鄉村、城鎮秩序安定。
商鞅變法的弊端秦國百姓只知耕戰,待到六國歸一,秦人晉升通道變窄,階層流動固化,秦國嚴酷的法律制度卻沒有進行相對應的調整,造成了二世而亡的局面。令人嘆息不已,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
回覆列表
秦軍軍隊戰鬥力應該從三個方面講,武器,統帥和戰鬥意志三個方面:首先,秦軍那個時候就擁有秦弩,弩雖然來源於弓箭,不過它很好地詮釋了什麼叫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弩的殺傷力遠遠超過比自己大一倍的弓箭。由於給秦弩上弦時要依附整個身體(雙腳踩弓,用腰部力量拉拽)大大的延長了時間。不過射出速度卻可以達到弓箭的好幾倍,在威力與射速成正比的基礎上弩和弓哪一個更厲害就不言而喻了;第二是統帥將領,比如:王翦、蒙恬、章邯、蒙毅、王離等,都不是等閒之輩;第三,士兵的戰鬥意識,紀律森嚴――嚴明可能無法說明。
賞罰分明――這一點沒有哪個朝代可以達到秦國的水平,所以他們才會不怕死,所以他們甚至會搶首級。因為戰功可以改變一個人或者整個家族的命運,這也是商鞅變法的成果。以上三點,足以支撐秦軍強大的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