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夏雨風乀
-
2 # 使用者8285059174227
1917年至1991年獨裁的蘇聯在經濟,軍事,科技,文化方面都與美國全面縮小差距。“其中又收到了二戰嚴重破壞”!也就是這個時間段,蘇聯的發展全面比美國快。1945年蘇聯從戰爭的廢墟中走出,經過27年的努力,成為超級大國。
民主的俄羅斯在超級大國蘇聯軀體上誕生,現在俄羅斯在經濟,軍事,科技,文化方面,全面拉大了於美國的差距。經過27年的努力,成了擁有核武器的沙烏地阿拉伯。現在俄羅斯的社會穩定是靠普京的個人威望,普京24年退出政治舞臺後,俄羅斯還不知會怎樣?
-
3 # 傲翔鷹
謝謝邀請。一是源於高度極權的體制,可以因為最高領導人對戰爭、輸出思想的戰略構想而把工業實力集中到軍事科研與建設上;二是由於無比豐富的資源。蘇聯國土疆域遼闊,蘊含著世界頂尖的油、氣、礦產、木材資源,既可以換取巨大的經濟利益,也能用於壯大工業實力,從而蘊藏著無比強大的製造能力;三是作為二戰的戰勝國,從周邊國家掠奪了大量的人才、裝置,從而可以迅速建立科研與創新體系;四是與美國冷戰的戰略需要,為了生死存亡和意識鬥爭,幾乎舉一國之力來發展軍事工業,結果拖垮了民生,給自己帶來了解體的後果。事實證明,蘇聯在與全世界為敵的鬥爭思維中窮兵黷武,不發展文明與道德法治,不重視民生,成為了泥足巨人,再強大也終究是鏡中花水中月,最終被歷史的塵埃湮滅。
-
4 # LY傳媒or大雜燴
1.二戰開始到中期,蘇聯以超大傷亡的代價拖住了德意志戰車。併成功反殺。而進攻柏林的時候蘇聯一馬當先搶先攻佔了德國首都。併成功佔領瓜分了一半德國,併成立親蘇的東德。
2.德國能發動二戰也間接說明了德意志工業科技的強大。但二戰的失敗和投降把那些工業科技能源全部送給了蘇聯人。這是蘇聯戰後可以騰飛的基礎。
3.吞併一半德國後,蘇聯威逼利誘強打強拉搞了個華約。還把其他加盟國的資源讓自己掠奪,並加收保護費,讓東歐各國強制被聯盟。這也是騰飛的基礎之一,也給以後解體留下了隱患。
4.蘇聯人的體制就是以戰養戰的方針,二戰如是,冷戰也一樣。所以蘇聯軍事特別強大,以至於有段時間超越美國。但強大的軍事帶來的只有戰爭和掠奪。所以經濟支撐不起龐大的軍事開銷,自己玩死自己。
蘇聯是超級大國,但更多的是軍事上的超級大國。而美國是經濟和軍事雙重大國。這也是根本點不同。
-
5 # 鑑史明鏡
在戰爭期間,蘇聯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權的優勢,集中調動全國力量,不惜一切代價開發和利用國內豐富的自然資源,開足馬力,突擊生產陸海空三軍武器裝備和戰略物資,高效的保障了戰爭機器的需求,為其奪得二戰勝利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其發展最迅速的當屬軍工產品,尤其是各種重型兵器。比起戰時,美國和蘇聯在二戰結束後的現代化軍事力量發展反而更加迅速。
因戰爭的需要而聚集的軍工基礎和經驗毋容置疑,但戰後分贓和掠奪的科技和物質資源,更讓這兩個戰勝國的日後軍事發展如虎添翼。德國戰敗後,作為戰勝國的美蘇為了分配資源,平衡盟國各方利益,將德國一分為二分割為東德和西德,昔日科技軍事強大的德國一下子變成了一頭任人宰割的擱淺巨鯨。曾一直對德國虎視眈眈的蘇聯和美國趁機搶奪德國的軍工資源,蘇聯利用地理優勢,拉走了大量的裝置資料和人員,美國在分享戰爭紅利的同時,更多的是爭奪科研人員和軍工科研成果。
當時德國為了征服世界,滿足戰爭需要,高度重視科研專案,其國內的科學家和軍工科研實力在全世界都是一流的。二戰期間,德國發明瞭很多尖端軍事武器,如大名鼎鼎的AK-47,其前身Sturmgrwehr 44的突擊步槍就是德國發明的,除此之外,還有著名的地空導彈、密碼機、Ar-234 轟炸機等一系列軍事武器都最早源自於德國。
戰爭可以摧毀一個國家,亂世能夠造就梟雄,也有人可以趁機大發戰爭之財。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和美國攫取了大量的財富和資源,其中包括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美蘇在搶奪到德國豐厚的財富和專家以及裝置的同時,蘇聯又有國內強大的動員體系和雄厚的經濟實力做支撐,再加上德國現成的科研專案,先進的設施裝置,優秀的科學家,領先的圖紙資料,佐以兩個超級大國圖謀稱霸世界的野心和國家意志,戰後蘇聯和美國競相開發出許多可以媲美的尖端武器和科技成果,就不足為奇了。
-
6 # 靜夜史
歷史上的任何巧合都不是偶然,尤其是對於蘇聯這樣的紅色帝國。
1917年的俄羅斯帝國,在德軍的打擊下一敗塗地,國內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相繼爆發,俄羅斯成為人類歷史上首個共產主義國家。
雖然共產主義的落戶讓俄羅斯代表了人類歷史的發展方向,但是俄羅斯的國力卻弱得一匹,在世界上位數不多的帝國主義國家中也相對靠後,與崇高的方向完全不沾邊,這讓俄羅斯陷入了深深的尷尬之中。
而危機似乎遠沒有解除,在俄羅斯做出巨大妥協,割讓給德國323萬平方公里土地,奉上大數額戰爭賠款,好不容易擺脫了一戰泥潭後。其他帝國主義有以俄羅斯單方面退出一戰為由對俄羅斯武裝干涉,白軍甚至深入西伯利亞腹地,國內沙皇舊勢力也群起反撲,好不容易建立的蘇維埃政權又陷入了三年的苦戰。
而當蘇俄蘇的三年反干涉戰爭勝利後,一戰後建立的凡爾賽體系似乎對蘇維埃更不友好,隨後建立的蘇聯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依然受到帝國主義的瘋狂圍堵。
但是僅僅過了20多年,曾經貧窮落後的蘇聯就一躍成為匹敵美國的超級大國,進步時速可謂一日千里。
1、蘇聯出了個斯大林
1924年,蘇聯導師列寧去世,這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巨大損失,不過還好,因為蘇聯還有斯大林。
今天的斯大林,在俄羅斯民眾心目中地位遠高於列寧,一方面是因為斯大林奉行“大俄羅斯”主義,俄羅斯在斯大林執政期間獲得了大量權益;另一方面是因為斯大林推行的重工業優先的“斯大林模式”,為蘇聯迅速成長壯大,打敗德國法西斯併成為超級大國奠定了堅實基礎。某種程度上說,沒有斯大林,也就沒有強大的蘇聯,自然也就不會有今日的俄羅斯。
在蘇聯剛剛建立的危險時刻,斯大林模式以其高度集中的特點,以行政手段將有限的資源用於發展重工業,從而增強了蘇聯的綜合國力,保證了蘇聯在1937年國力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雖然斯大林模式最終造成了蘇聯產業結構嚴重失衡並間接導致了蘇聯的最後解體,但斯大林模式在二戰前夕對蘇聯國力的提升作用無可取代。要知道,只有挺過侵略者的打擊,解決了生存問題,才能朝下一個生活目標努力。
2、經濟危機如虎添翼
1929年的資本主義全球經濟危機,對美國等西方國家造成了空前慘重的打擊,由於此時的全球化水平前所未有,所以幾乎所有資本主義國家都深受其害。
但是蘇聯沒事。
一方面,蘇聯實行的斯大林模式,本質是國家主導的相對封閉的計劃經濟模式,沒有大規模的市場經濟行為,自然不會受到全球市場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因為蘇聯地大物博,工業化依靠本國力量也可以進行,自然無須被他國卡脖子。所以在西方國家奄奄一息時,蘇聯反而生龍活虎。
而蘇聯發展的第二個機遇,也在此時悄然到來。由於市場經濟失靈,西方國家不得不將擠壓滯銷的商品向蘇聯出售,蘇聯以低價獲得了大量的物資。更重要的是,因為經濟危機的劇烈衝擊,西方國家失業率暴增,僅美國就有超過1600萬人失業,德國也達到了空前的800多萬。
在這樣的背景下,蘇聯及時進行了大規模人才的引進,這使得蘇聯的科技水平在經濟危機發生後的數年時間裡獲得了飛躍式發展。
3、加入二戰一步登天
二戰和一戰一樣,有著破舊立新的巨大作用。但二戰內涵遠比一戰豐富,不僅僅是因為規模更大,持續時間更長,而是因為蘇聯在二戰期間,雖然損失了超過2200萬人口的巨大代價,但蘇聯透過掠奪,獲得了更多的財富,這是蘇聯能夠在二戰後成為超級大國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1939年8月23日,蘇德簽訂《蘇德互不傾犯協定》,對東歐勢力範圍進行了劃分。隨後在德國開動戰爭機器後,蘇聯先是在1939年9月17日吞掉波蘭東部的西白羅斯和西烏克蘭;而後又在1939年11月的蘇芬戰爭中奪取卡累利阿地峽、薩拉和貝柴摩地區;1940年3月強行吞併波羅的海三國;1940年6月又奪取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至此蘇聯疆域恢復到一戰前的狀態。
這些領土在二戰後得到了確認。不僅如此,在1945年蘇軍殺進德國境內時,蘇聯就開始大規模搜尋德國專家和資料的工作,大量德國專家和資料被擄掠到蘇聯,這些專家在二戰後的蘇聯高精尖領域發揮了巨大作用;
1945年8月8日,蘇軍出兵東北,消滅關東軍,將東北境內的日企裝置悉數拆卸運回蘇聯遠東地區。
正是透過二戰期間的瘋狂掠奪,蘇聯最終鳥槍換炮,成為亞歐大陸上的紅色巨獸。
另外,在二戰期間,出於打擊法西斯的共同目標,美國和英國等都對蘇聯進行了大量的軍事和技術援助,這也是蘇聯能夠脫胎換骨的重要原因。
所以,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蘇聯也不是一朝就成為超級大國的,而是經歷了一系列歷史事件的。
不過,因為蘇聯的運氣實在太好,使得蘇聯僅僅用了20多年時間,就成為名副其實的超級大國。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回覆列表
戰爭是科技的催化劑,冷戰時各種五花八門都武器都有被研究。蘇聯也僅僅是軍事科技上能和美國相提並論,但還是查很多,其他民生方面差的就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