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梧桐樹邊羽
-
2 # 孤獨的人209381559
“錦幃初卷衛夫人,繡被猶堆越鄂君。垂手亂翻雕玉佩,折腰爭舞鬱金裙。石家蠟燭何曾卷,荀令香爐待可燻。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呵呵,李義山的詩作,大多數充滿了憂鬱哀愁的氣氛,而這一首牡丹,卻一反常態的歡快活潑,真的是極其的罕見。李義山的這首《牡丹》,應該是他青年時期的作品。那時的他,還在是一個“少年不識愁滋味”的有志青年,對自己的前途充滿了希望,渴望建功立業。詩人的前六句讚美牡丹的詩句,孤獨的人在這裡就不多說了,而他的最後兩句詩,才是全詩的重點、點睛之筆。“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自信和自負的詩人,覺得自己的才能與南朝時的江淹不相上下,必定能夠建立一番事業而青史留名。既然有了不亞於江淹的才能,那麼,自己肯定能夠在人生的道路上,順風順水。所以,信心滿滿的詩人自信的說:“我想寫下美麗的詩篇,把它們寄給早上燦爛的雲霞(欲書花葉寄朝雲)。”然而,嚴酷的社會現實,把詩人的熱切希望和遠大抱負打得粉碎。在宦官專政、朋黨相爭的中晚唐時期,詩人不幸的成為了朋黨相爭的犧牲品,一生抑鬱而不得志、壯志未酬。最後,在年未及五十歲時,抱憾離世。
-
3 # 老街味道
問題:唐代李商隱的唯美古詩《牡丹》怎麼賞析?
前言李商隱寫牡丹的詩不少,以《牡丹》為題的詩有一首五律:
壓徑復緣溝,當窗又映樓。終銷一國破,不啻萬金求。鸞鳳戲三島,神仙居十洲。應憐萱草淡,卻得號忘憂。也有一首七律:
錦幃初卷衛夫人,繡被猶堆越鄂君。垂手亂翻雕玉佩,折腰爭舞鬱金裙。石家蠟燭何曾剪,荀令香爐可待燻。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這裡講一下這首七律的特點。
一、被人笑話獺祭魚的李商隱宋·吳炯 《五總志》:"
唐 李商隱 為文,多檢閱書史,鱗次堆集左右,時謂為獺祭魚。"古人作詩文,喜歡羅列典故,特別是在對仗的時候,上聯用典,下聯也必須用典故,腦子不夠用,就必須翻書。唐朝有專門的類書,供讀書人查閱。李商隱作詩的時候眼前擺滿了書籍備查,所以被人笑話獺祭魚。
透過這件事,可以知道,並不一定古人就那麼博學聰敏,為了對對子也是要藉助工具的。
二、獺祭魚的目的是---對仗剛才說了,上聯用典,下聯也必須用典故,所以獺祭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對仗。李商隱曾經有一首詩記錄自己年輕學習詩賦的情景:
沈宋裁辭矜變律,王楊落筆得良朋。當時自謂宗師妙,今日惟觀對屬能。後面兩句是自謙,說自己年輕時跟隨令狐楚學習駢文,今所得者不過屬對之能而已。 屬對,就是詩文中的對仗。唐朝進士科考詩賦,詩是五言排律,賦是駢文律賦,都講究對仗。五言律詩除了首尾二聯,中間所有聯必須對仗。
這首七律一共八句,前面六句都是對仗的。我們分別解讀一下。
三、四聯簡析1、錦幃--初卷---衛夫人,繡被--猶堆---越鄂君。
衛夫人對越鄂君,兩個人名,令孔子蒙羞的南子和美男子越鄂君。仄平仄對仄仄平。半拗體,沒有救拗。
破題就對仗起,這一聯寫得意象重疊,有合掌之嫌。但是詩人是為了把牡丹比喻為不同姿態的美男和美女。從這一方面看,非常巧妙。
2、垂手--亂翻--雕玉佩,折腰--爭舞--鬱金裙。
大垂手、小垂手都是舞蹈,所以玉佩會上下亂翻。折腰也是一種舞蹈,《西京雜記》:
戚夫人善為翹袖折腰之舞.....這一聯看表面意思也合掌。但是上聯說的是杜丹的白,下聯說的是牡丹的金。比喻很形象。
3、石家蠟燭--何曾剪,荀令香爐--可待燻。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
西晉富豪石崇用蠟燭當作柴燒,這裡用不需要剪燭火,表示牡丹如火焰一樣靈動有生氣。荀令香爐,這的是杜丹的香氣自然具有,不需要像荀彧那樣還要薰香。《襄陽記》載“荀令君至人家,坐處三日香”。
4、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
尾聯不再對仗了,不過還是用了兩個典故,江郎才盡中的彩筆, 宋玉《高唐賦》中的神女。意思是我有江淹之才,寫這首絢麗無比的詩給我心中的“朝雲”,至於朝雲是誰,可能和《錦瑟》一樣是個迷了。
結束語宋朝有人,隱括這首詩做了一首《鷓鴣天》可以比較一下李商隱的二《牡丹》
回覆列表
我們昨天賞析了李商隱的《春日寄懷》,講述了他在官場的夾心受氣包人生。
前天賞析了他的《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探討了他在詩歌文學藝術上的成就,說到過李商隱的詩纏綿悱惻,用典極多,以至於有的詩偏晦澀。
李義山的這種文學特色,被宋初的“西昆體”奉為開創者,西昆體大都是講究用典,句句有出處的詩篇。所以有詩嘆雲:“詩家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這裡“鄭箋”指漢鄭玄作的《〈毛詩傳〉箋》,通指註解。意思是西昆詩雖好,若無人註解,便讀起來困難。
這首《牡丹》就是如此。但只要理清各色典故,理解起來到也不難,不像他的《錦瑟》,大部分人明明知道他在說什麼,卻根本不知道他在說什麼。不說遠了,看詩:
錦幃初卷衛夫人,繡被猶堆越鄂君。
垂手亂翻雕玉佩,折腰爭舞鬱金裙。
石家蠟燭何曾剪,荀令香爐可待燻。
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
先看平仄。首句“錦幃初卷衛夫人”,“中平中仄仄平平”,這是平起押韻格式,推匯出整詩平仄格式校驗,合平仄(要了解平仄格式推導的關注看以前問答或文章,不贅述),頜聯,頸聯對仗,精緻工巧。
但是有一點,平水韻中,首句的韻腳“人”和後面的“裙”、“燻”、“雲”不是一個韻部,屬於鄰韻通押。這是否出律?其實這是一種變格。在律詩中首句押鄰韻,叫做借韻,又稱“孤雁出群格”。這是合乎格律詩規範的。
我們來看內容,看看晚唐第一人如何用典,如何落筆千里之外,寄情筆墨之間。
起句“錦幃初卷衛夫人,繡被猶堆越鄂君”,一般詩詞用典,偶為點綴,畫龍點睛。李商隱不同,詩題是《牡丹》,上來就讓人摸風不清。衛夫人是誰?春秋時衛靈公的夫人南子,以美豔著稱。子見南子,是隔著簾子,互相非常尊重的,因為南子“美而淫”,名聲不好,即便是非常尊重的相見,孔子出去後還被子路擠兌的朝天發誓,我要做了啥不當的事情,天不放過我!天不放過我!
《論語·雍也》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可見南子的妖媚。在這裡,隔著南子的錦幃輕輕捲起來了,無一筆寫南子,南子的美各位自己想象,可別想偏了,李商隱這是寫牡丹花呢。他是以錦帷乍卷、容顏初露的衛夫人形容牡丹初放時的豔麗奪目、含羞嬌豔。這彎繞得遠吧,可是當你清楚這典故,你就會深吸一口氣,美豔不可方物啊。
這就暈了?看第二句“繡被猶堆越鄂君”,據《說苑·善說篇》記載,鄂君子皙泛舟河中,划船的越人唱歌表示對鄂君的愛戴,鄂君很是感動,用自己的繡被蓋住越人。這裡一直有歧義,到底是拿俊秀的鄂君子晳來比喻牡丹花呢?還是用被綠色繡被簇擁的越人來比喻被綠葉包裹的還未盛開的花蕾?龍陽之好,自古有之。這個越人只怕也是個極俊俏的小生。首聯二句描寫美女,美少年的靜態美,實則寫花的形。
承句“垂手亂翻雕玉佩,折腰爭舞鬱金裙”,這裡就是寫動態美了,“垂手”和“折腰”都是舞蹈,也指舞姿。女子翩翩起舞時垂手摺腰,佩飾翻動,鬱金草染色的長裙飄逸飛揚。牡丹隨風搖曳時,花葉起伏翻卷,搖曳多姿。這兩句寫花的神。
進入轉句,“石家蠟燭何曾剪”,西晉石崇為天下鉅富,奢侈浪費,“何曾剪”——把蠟燭直接做柴火來燒,還要剪什麼蠟燭芯?這是寫什麼?以燭為柴,熊熊大火,紅彤彤滿眼,這是寫大片大片的牡丹的豔色。“荀令香爐可待燻”,荀令是荀彧,曹操的荀令君,他不但統領曹操的軍政,還有個極其特殊的地方,他身上有自然香,每到人家,坐處三日香。古時候衣香皆由香爐燻成,荀令君就不用了,所以說“可待燻”。這一句是用荀令君的自然生香來寫牡丹的香。
這些典故確實藏得深,但是如果大家明白了之後,自然地滲透進他的這些想象,不得不佩服李商隱用典之妙,寫完了“形、神、色、香”,無一句說牡丹,卻已經在讀者心中勾勒出雍容富貴,國色天香的牡丹花。
看結句,“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這句字面上倒是容易理解,可“夢中傳彩筆”是什麼意思?“朝雲”又是誰?為什麼要寫下花葉寄給她?這是合句,自然要回到起句的傳說人物中去,才完成這首律詩的“起承轉合”。
“我是夢中傳彩筆”用的是江郎才盡的典故。《南史·江淹傳》記載,江淹年少有才,寫詩金句頻出,忽然有天夢見有個人對他說:“吾有筆在卿處多年,可以見還。”江淹從懷裡掏了只五色筆還給他,從此之後,再寫詩,跟以前判若兩人,看不下去。
李商隱反用典故,你是才盡了,我卻在夢中拿到那隻彩筆了,才氣到我這裡來了,書寫這美麗的牡丹花,“欲書花葉寄朝雲”。這個典相對簡單,就是指巫山神女,取自《高唐賦》的朝雲暮雨。
所以,前面雲遮霧繞說了那麼多,最終突發奇想,這美麗的牡丹,要寫下來寄給巫山神女。名寫牡丹,暗頌佳人,一實一虛,別具一格,令人心生遐想。
這是李商隱比較年輕時候的詩,正因了這最後兩句的奇想,不單單只是詠牡丹而已,可以看做是一篇用典很深,用情很飄的愛情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