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班會就是圍繞一箇中心內容有目的、有組織地進行的班集體成員的自我教育活動。一節好的主題班會,能引起班集體成員的觸動或共鳴,培養他們懂得思考、敢於發言,形成自己的見解。那怎樣才能開好一節影響深遠、發人深醒的主題班會呢?下面我談談自己的看法:主題班會的型別可從兩方面來進行分類:從內容上來說,可分四類:1、結合當前的國際、國內形勢,抓住一些熱點問題(如臺灣問題、香港、澳門迴歸、“減負”、奧運會等),設計符合本班學生年齡特點的主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思考,培養學生形成事事關心的好習慣。2、結合一些重大的節假日、紀念日,如國慶、少先隊建隊日、新年等,利用這些有利時機,激發學生努力學習,不甘落後的精神。3、結合學生學習生活、思想動態,選擇一些具有爭議性的現象或問題,如“中學生談戀愛”、“假如我是班長”等,引導學生圍繞一箇中心進行多方面的討論、辯論,發表自己的見解。4、向學生介紹新方法、引導學生憧憬美好未來,如題為“學習二十法”、“二十年後的我”、“我們是祖國跨世紀的接班人”的主題班會都是屬於這一型別。從形式上來說,可採用教師主講、師生討論、彙報、辯論、競賽、文藝表演等形式,或利用郊遊、參觀、夏令營的時候進行主題班會。無論是什麼內容、哪種形式的主題班會,都要發動全體班集體成員共同參與,達到自我教育的效果。我認為要開好主題班會,應注意以下幾點問題:一、主題要有明確的目的性、較強的針對性。班會的主題一定要有明確的目的,不能東講一點,西講一點。它不同於一些“大雜燴”式的班會課,每節課只要一個目的,解決一個問題已經足夠,太多的目的只能分散學生注意力,不能達到預期效果。班會的主題也要有較強的針對性,可以結合當前的形勢也可以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選擇容易引起學生興趣的主題,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討論、思考、辯論的熱情。二、做好充足準備工作。俗語說“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一節成功的主題班會就象一臺進行現場直播的綜合性電視節目,具有較強的可預見性和不可預見性。因此從班會的開始到結束的每一個細節,在開會前都要做好周密的安排,特別是一些彙報式的主題班會,要提前佈置學生調查、研究,則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我曾搞過一次名為“雛鷹展翅繞端城”的主題活動。主題確定後,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一是發動全體學生調查所居住的端州城區的歷史、市政建設、交通情況、風土人情、特產等多方面的特點,並在整個過程經常深入到學生當中進行指導和了解情況,並對學生的調查過程、結果進行評比。二是和學生幹部一起,設計最後的競賽活動中的題型、題量、獎品等。整個準備過程花了兩個月時間,而最後以競賽形式的彙報成果主題活動只進行了50分鐘,但在所有學生中引起的影響卻非常深遠。三、充分發揮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最好整個過程讓學生參與組織、實施,教師則充當“幕後功臣”的角色。主題班會主要是讓學生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如果能讓他們參與整個過程,能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在高一年級有一節名為“面對挫折”的主題班會,班會前先由學生自編、自導、自演一些小品,內容都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遭遇的挫折。然後組織全班同學來觀看並討論怎樣面對這些挫折。由於整個班會過程由始至終都有學生的參與,教師只在其中起到指導、點撥的作用,學生在之前已投入了時間、精力,在班中已形成一股討論的熱潮,所以在課堂上幾乎全體學生都積極地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並在最後全體同學形成了一個共識:要勇於面對挫折,客觀分析、冷靜思考,或請教別人,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班會雖然隨著一曲“愛拼才會贏”結束了,但它讓同學在活動中接受了教育,經受了鍛鍊、增長了才幹,也給全班同學留下了難忘的回憶。四、重過程,輕結果。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指出:一切事物的內部都包含著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所以當我們引導學生對一些較具爭議性問題進行談論時,不是一定要對問題下一個絕對“對”或“錯”的結論。只要能觸動學生對問題進行積極思考、激烈辯論就達到目的了。如去年我校初一(5)班的張老師在平時發現班中學生存在抄作業的現象。雖然很多學生心裡都知道抄作業是不對的,但卻很少有人拒絕借作業給其他同學作“參考”,甚至連班幹部對此現象也熟視無睹。針對這種情況,張老師便精心設計了題為“應不應該抄作業”的主題班會,把全班分為兩大組分別代表正反兩方,各方派代表進行辯論。由於選擇的內容就是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他們對此有深切的感受,因此正反兩方都能有理有據地對自己的觀點進行激烈的辯論。最後結果是反方勝利了,他們認為:抄作業是偷竊別人的勞動成果,是不對的。但講座並沒有隨著班會的結束而停止。開完班會後,許多學生還意猶未盡地繼續討論,而抄作業的現象卻大大減少了,在班中形成了良好的學風。主題班會就是圍繞一箇中心內容有目的、有組織地進行的班集體成員的自我教育活動。一節好的主題班會,能引起班集體成員的觸動或共鳴,培養他們懂得思考、敢於發言,形成自己的見解。那怎樣才能開好一節影響深遠、發人深醒的主題班會呢?下面我談談自己的看法:主題班會的型別可從兩方面來進行分類:從內容上來說,可分四類:1、結合當前的國際、國內形勢,抓住一些熱點問題(如臺灣問題、香港、澳門迴歸、“減負”、奧運會等),設計符合本班學生年齡特點的主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思考,培養學生形成事事關心的好習慣。2、結合一些重大的節假日、紀念日,如國慶、少先隊建隊日、新年等,利用這些有利時機,激發學生努力學習,不甘落後的精神。3、結合學生學習生活、思想動態,選擇一些具有爭議性的現象或問題,如“中學生談戀愛”、“假如我是班長”等,引導學生圍繞一箇中心進行多方面的討論、辯論,發表自己的見解。4、向學生介紹新方法、引導學生憧憬美好未來,如題為“學習二十法”、“二十年後的我”、“我們是祖國跨世紀的接班人”的主題班會都是屬於這一型別。從形式上來說,可採用教師主講、師生討論、彙報、辯論、競賽、文藝表演等形式,或利用郊遊、參觀、夏令營的時候進行主題班會。無論是什麼內容、哪種形式的主題班會,都要發動全體班集體成員共同參與,達到自我教育的效果。我認為要開好主題班會,應注意以下幾點問題:一、主題要有明確的目的性、較強的針對性。班會的主題一定要有明確的目的,不能東講一點,西講一點。它不同於一些“大雜燴”式的班會課,每節課只要一個目的,解決一個問題已經足夠,太多的目的只能分散學生注意力,不能達到預期效果。班會的主題也要有較強的針對性,可以結合當前的形勢也可以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選擇容易引起學生興趣的主題,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討論、思考、辯論的熱情。二、做好充足準備工作。俗語說“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一節成功的主題班會就象一臺進行現場直播的綜合性電視節目,具有較強的可預見性和不可預見性。因此從班會的開始到結束的每一個細節,在開會前都要做好周密的安排,特別是一些彙報式的主題班會,要提前佈置學生調查、研究,則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我曾搞過一次名為“雛鷹展翅繞端城”的主題活動。主題確定後,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一是發動全體學生調查所居住的端州城區的歷史、市政建設、交通情況、風土人情、特產等多方面的特點,並在整個過程經常深入到學生當中進行指導和了解情況,並對學生的調查過程、結果進行評比。二是和學生幹部一起,設計最後的競賽活動中的題型、題量、獎品等。整個準備過程花了兩個月時間,而最後以競賽形式的彙報成果主題活動只進行了50分鐘,但在所有學生中引起的影響卻非常深遠。三、充分發揮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最好整個過程讓學生參與組織、實施,教師則充當“幕後功臣”的角色。主題班會主要是讓學生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如果能讓他們參與整個過程,能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在高一年級有一節名為“面對挫折”的主題班會,班會前先由學生自編、自導、自演一些小品,內容都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遭遇的挫折。然後組織全班同學來觀看並討論怎樣面對這些挫折。由於整個班會過程由始至終都有學生的參與,教師只在其中起到指導、點撥的作用,學生在之前已投入了時間、精力,在班中已形成一股討論的熱潮,所以在課堂上幾乎全體學生都積極地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並在最後全體同學形成了一個共識:要勇於面對挫折,客觀分析、冷靜思考,或請教別人,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班會雖然隨著一曲“愛拼才會贏”結束了,但它讓同學在活動中接受了教育,經受了鍛鍊、增長了才幹,也給全班同學留下了難忘的回憶。四、重過程,輕結果。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指出:一切事物的內部都包含著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所以當我們引導學生對一些較具爭議性問題進行談論時,不是一定要對問題下一個絕對“對”或“錯”的結論。只要能觸動學生對問題進行積極思考、激烈辯論就達到目的了。如去年我校初一(5)班的張老師在平時發現班中學生存在抄作業的現象。雖然很多學生心裡都知道抄作業是不對的,但卻很少有人拒絕借作業給其他同學作“參考”,甚至連班幹部對此現象也熟視無睹。針對這種情況,張老師便精心設計了題為“應不應該抄作業”的主題班會,把全班分為兩大組分別代表正反兩方,各方派代表進行辯論。由於選擇的內容就是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他們對此有深切的感受,因此正反兩方都能有理有據地對自己的觀點進行激烈的辯論。最後結果是反方勝利了,他們認為:抄作業是偷竊別人的勞動成果,是不對的。但講座並沒有隨著班會的結束而停止。開完班會後,許多學生還意猶未盡地繼續討論,而抄作業的現象卻大大減少了,在班中形成了良好的學風。
主題班會就是圍繞一箇中心內容有目的、有組織地進行的班集體成員的自我教育活動。一節好的主題班會,能引起班集體成員的觸動或共鳴,培養他們懂得思考、敢於發言,形成自己的見解。那怎樣才能開好一節影響深遠、發人深醒的主題班會呢?下面我談談自己的看法:主題班會的型別可從兩方面來進行分類:從內容上來說,可分四類:1、結合當前的國際、國內形勢,抓住一些熱點問題(如臺灣問題、香港、澳門迴歸、“減負”、奧運會等),設計符合本班學生年齡特點的主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思考,培養學生形成事事關心的好習慣。2、結合一些重大的節假日、紀念日,如國慶、少先隊建隊日、新年等,利用這些有利時機,激發學生努力學習,不甘落後的精神。3、結合學生學習生活、思想動態,選擇一些具有爭議性的現象或問題,如“中學生談戀愛”、“假如我是班長”等,引導學生圍繞一箇中心進行多方面的討論、辯論,發表自己的見解。4、向學生介紹新方法、引導學生憧憬美好未來,如題為“學習二十法”、“二十年後的我”、“我們是祖國跨世紀的接班人”的主題班會都是屬於這一型別。從形式上來說,可採用教師主講、師生討論、彙報、辯論、競賽、文藝表演等形式,或利用郊遊、參觀、夏令營的時候進行主題班會。無論是什麼內容、哪種形式的主題班會,都要發動全體班集體成員共同參與,達到自我教育的效果。我認為要開好主題班會,應注意以下幾點問題:一、主題要有明確的目的性、較強的針對性。班會的主題一定要有明確的目的,不能東講一點,西講一點。它不同於一些“大雜燴”式的班會課,每節課只要一個目的,解決一個問題已經足夠,太多的目的只能分散學生注意力,不能達到預期效果。班會的主題也要有較強的針對性,可以結合當前的形勢也可以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選擇容易引起學生興趣的主題,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討論、思考、辯論的熱情。二、做好充足準備工作。俗語說“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一節成功的主題班會就象一臺進行現場直播的綜合性電視節目,具有較強的可預見性和不可預見性。因此從班會的開始到結束的每一個細節,在開會前都要做好周密的安排,特別是一些彙報式的主題班會,要提前佈置學生調查、研究,則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我曾搞過一次名為“雛鷹展翅繞端城”的主題活動。主題確定後,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一是發動全體學生調查所居住的端州城區的歷史、市政建設、交通情況、風土人情、特產等多方面的特點,並在整個過程經常深入到學生當中進行指導和了解情況,並對學生的調查過程、結果進行評比。二是和學生幹部一起,設計最後的競賽活動中的題型、題量、獎品等。整個準備過程花了兩個月時間,而最後以競賽形式的彙報成果主題活動只進行了50分鐘,但在所有學生中引起的影響卻非常深遠。三、充分發揮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最好整個過程讓學生參與組織、實施,教師則充當“幕後功臣”的角色。主題班會主要是讓學生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如果能讓他們參與整個過程,能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在高一年級有一節名為“面對挫折”的主題班會,班會前先由學生自編、自導、自演一些小品,內容都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遭遇的挫折。然後組織全班同學來觀看並討論怎樣面對這些挫折。由於整個班會過程由始至終都有學生的參與,教師只在其中起到指導、點撥的作用,學生在之前已投入了時間、精力,在班中已形成一股討論的熱潮,所以在課堂上幾乎全體學生都積極地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並在最後全體同學形成了一個共識:要勇於面對挫折,客觀分析、冷靜思考,或請教別人,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班會雖然隨著一曲“愛拼才會贏”結束了,但它讓同學在活動中接受了教育,經受了鍛鍊、增長了才幹,也給全班同學留下了難忘的回憶。四、重過程,輕結果。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指出:一切事物的內部都包含著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所以當我們引導學生對一些較具爭議性問題進行談論時,不是一定要對問題下一個絕對“對”或“錯”的結論。只要能觸動學生對問題進行積極思考、激烈辯論就達到目的了。如去年我校初一(5)班的張老師在平時發現班中學生存在抄作業的現象。雖然很多學生心裡都知道抄作業是不對的,但卻很少有人拒絕借作業給其他同學作“參考”,甚至連班幹部對此現象也熟視無睹。針對這種情況,張老師便精心設計了題為“應不應該抄作業”的主題班會,把全班分為兩大組分別代表正反兩方,各方派代表進行辯論。由於選擇的內容就是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他們對此有深切的感受,因此正反兩方都能有理有據地對自己的觀點進行激烈的辯論。最後結果是反方勝利了,他們認為:抄作業是偷竊別人的勞動成果,是不對的。但講座並沒有隨著班會的結束而停止。開完班會後,許多學生還意猶未盡地繼續討論,而抄作業的現象卻大大減少了,在班中形成了良好的學風。主題班會就是圍繞一箇中心內容有目的、有組織地進行的班集體成員的自我教育活動。一節好的主題班會,能引起班集體成員的觸動或共鳴,培養他們懂得思考、敢於發言,形成自己的見解。那怎樣才能開好一節影響深遠、發人深醒的主題班會呢?下面我談談自己的看法:主題班會的型別可從兩方面來進行分類:從內容上來說,可分四類:1、結合當前的國際、國內形勢,抓住一些熱點問題(如臺灣問題、香港、澳門迴歸、“減負”、奧運會等),設計符合本班學生年齡特點的主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思考,培養學生形成事事關心的好習慣。2、結合一些重大的節假日、紀念日,如國慶、少先隊建隊日、新年等,利用這些有利時機,激發學生努力學習,不甘落後的精神。3、結合學生學習生活、思想動態,選擇一些具有爭議性的現象或問題,如“中學生談戀愛”、“假如我是班長”等,引導學生圍繞一箇中心進行多方面的討論、辯論,發表自己的見解。4、向學生介紹新方法、引導學生憧憬美好未來,如題為“學習二十法”、“二十年後的我”、“我們是祖國跨世紀的接班人”的主題班會都是屬於這一型別。從形式上來說,可採用教師主講、師生討論、彙報、辯論、競賽、文藝表演等形式,或利用郊遊、參觀、夏令營的時候進行主題班會。無論是什麼內容、哪種形式的主題班會,都要發動全體班集體成員共同參與,達到自我教育的效果。我認為要開好主題班會,應注意以下幾點問題:一、主題要有明確的目的性、較強的針對性。班會的主題一定要有明確的目的,不能東講一點,西講一點。它不同於一些“大雜燴”式的班會課,每節課只要一個目的,解決一個問題已經足夠,太多的目的只能分散學生注意力,不能達到預期效果。班會的主題也要有較強的針對性,可以結合當前的形勢也可以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選擇容易引起學生興趣的主題,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討論、思考、辯論的熱情。二、做好充足準備工作。俗語說“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一節成功的主題班會就象一臺進行現場直播的綜合性電視節目,具有較強的可預見性和不可預見性。因此從班會的開始到結束的每一個細節,在開會前都要做好周密的安排,特別是一些彙報式的主題班會,要提前佈置學生調查、研究,則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我曾搞過一次名為“雛鷹展翅繞端城”的主題活動。主題確定後,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一是發動全體學生調查所居住的端州城區的歷史、市政建設、交通情況、風土人情、特產等多方面的特點,並在整個過程經常深入到學生當中進行指導和了解情況,並對學生的調查過程、結果進行評比。二是和學生幹部一起,設計最後的競賽活動中的題型、題量、獎品等。整個準備過程花了兩個月時間,而最後以競賽形式的彙報成果主題活動只進行了50分鐘,但在所有學生中引起的影響卻非常深遠。三、充分發揮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最好整個過程讓學生參與組織、實施,教師則充當“幕後功臣”的角色。主題班會主要是讓學生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如果能讓他們參與整個過程,能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在高一年級有一節名為“面對挫折”的主題班會,班會前先由學生自編、自導、自演一些小品,內容都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遭遇的挫折。然後組織全班同學來觀看並討論怎樣面對這些挫折。由於整個班會過程由始至終都有學生的參與,教師只在其中起到指導、點撥的作用,學生在之前已投入了時間、精力,在班中已形成一股討論的熱潮,所以在課堂上幾乎全體學生都積極地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並在最後全體同學形成了一個共識:要勇於面對挫折,客觀分析、冷靜思考,或請教別人,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班會雖然隨著一曲“愛拼才會贏”結束了,但它讓同學在活動中接受了教育,經受了鍛鍊、增長了才幹,也給全班同學留下了難忘的回憶。四、重過程,輕結果。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指出:一切事物的內部都包含著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所以當我們引導學生對一些較具爭議性問題進行談論時,不是一定要對問題下一個絕對“對”或“錯”的結論。只要能觸動學生對問題進行積極思考、激烈辯論就達到目的了。如去年我校初一(5)班的張老師在平時發現班中學生存在抄作業的現象。雖然很多學生心裡都知道抄作業是不對的,但卻很少有人拒絕借作業給其他同學作“參考”,甚至連班幹部對此現象也熟視無睹。針對這種情況,張老師便精心設計了題為“應不應該抄作業”的主題班會,把全班分為兩大組分別代表正反兩方,各方派代表進行辯論。由於選擇的內容就是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他們對此有深切的感受,因此正反兩方都能有理有據地對自己的觀點進行激烈的辯論。最後結果是反方勝利了,他們認為:抄作業是偷竊別人的勞動成果,是不對的。但講座並沒有隨著班會的結束而停止。開完班會後,許多學生還意猶未盡地繼續討論,而抄作業的現象卻大大減少了,在班中形成了良好的學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