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貳一橙
-
2 # 史海泛讀
“這個國家過去稱為神聖羅馬帝國,現在還是這樣稱呼,但他既不是神聖的,也不羅馬的,更不是什麼帝國”
此處伏爾泰所指的神聖羅馬帝國,主要是指神聖羅馬帝國中後期的情況,即德意志時期的神聖羅馬帝國。
▲法國大思想家伏爾泰
歷史背景公元800年,在成功幫助教皇利奧三世復位之後,教皇為了報答查理曼的恩情,親手將CROWN戴在了查理曼的頭上,稱其為羅馬帝國的皇帝,而這個羅馬帝國,則是神聖羅馬帝國的起源。
讀者肯定要問,為何稱其為神聖羅馬帝國,而不直接稱其為羅馬帝國?
一個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查理曼所建立的法蘭克帝國,其本質是由日耳曼民族所建立的,缺少合法性。日耳曼民族雖然在原羅馬帝國的領土上面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但為了表明自己建立國家的合法性,查理曼建立的帝國急需要獲得一個合法性的證明,從內心上來講,查理曼更願意稱自己為西羅馬帝國的繼承者。但是在當時被認為是正統的東羅馬帝國來說,承認一個由蠻族建立的帝國為羅馬帝國的繼承者是不可以忍受的,在東羅馬帝國看來,西羅馬帝國雖然滅亡了,自己仍然是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因此雖然查理曼大帝屢次派遣使者前往君士坦丁堡,要求東羅馬帝國承認自己為西羅馬帝國的繼承者,但君士坦丁堡方面一直對於此事拒絕承認。在這樣的情況下,查理曼開始考慮求助於羅馬城的教皇為代表的基督教宗教勢力。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基督教仍然保留了下來,並且成為了西歐社會的主要宗教信仰。同時在東羅馬帝國,基督教也處於一個統治地位,因此在得不到東羅馬帝國承認的情況下,如果能取得教會的承認,也是一個退而求其次的選擇。而羅馬城則是基督教聖使徒彼得和保羅的埋葬處,羅馬城的神聖性對於基督教而言不言而喻。因此如果能獲得羅馬教皇的認可,至少能夠在宗教領域取得和東羅馬帝國平等的地位。因此查理曼雖然獲得了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但是這個皇帝是由教皇所授予的,是基督教宗教勢力涉入世俗王權的一種體現,體現了宗教的神聖性,世俗王權的合法性需要由教皇來確認,因此這個羅馬帝國也被稱為神聖羅馬帝國。在加洛林王朝的後續幾代帝王當中,每當遇到難以處理的紛爭時,都會請教皇出面來解決,在漫長的內戰當中,只要獲得了教皇的認可,就能夠獲得戰爭的勝利。比如833年,虔誠者路易(查理曼之子)與洛塔爾(虔誠者路易之子)之間爆發了父子戰爭,教皇最終站在了洛塔爾這一邊,使得自己的父親被迫退位。▲查理曼被教皇加冕為羅馬帝國的皇帝是神聖羅馬帝國的開端
為何伏爾泰口中的神聖羅馬帝國,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
原因一:宗教改革之後,羅馬教廷的權力受到極大的削弱1517年,德意志地區的教士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開啟了轟轟烈烈的宗教改革運動。宗教改革的興起和羅馬教廷的腐敗有很大的關係。當時的羅馬教廷在德意志地區不僅徵收傳統的什一稅(所謂什一稅是指要將自己收入的十分之一上交給教會),還在德意志地區販賣“贖罪券”,聲稱犯了罪的人只要購買了贖罪券,死後就不會下地獄。這種赤裸裸的剝削行為,引起了德意志地區各個諸侯的不滿,因為教廷的沉重剝削,損害了德意志地區各個諸侯的利益。當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宣言釋出後,得到了德意志地區各個諸侯的支援,因為馬丁·路德聲稱,信仰上帝不需要透過羅馬教廷作為中介機構,教皇也沒有存在的意義。既然人人都能直接信仰上帝,不需要通過了羅馬教廷和教皇作為中間人,那就更不需要向教皇繳納稅收了,也就廢除了什一稅。很明顯這樣的改革是教皇所不能夠接受的。這直接導致了歐洲宗教戰爭的爆發。其中德意志地區所爆發的三十年戰爭最為典型。福音新教聯盟和天主教同盟大大出手,宗教戰爭的結果是新教與天主教達成了和解,新教諸侯不用返還侵佔的天主教教廷的財產,神聖羅馬帝國境內,同時允許新教和天主教的存在。羅馬天主教廷宗教勢力的衰退和德意志地區諸侯世俗王權的強大,大大削弱了神聖羅馬帝國的宗教“神聖性”,宗教力量已經開始無法左右世俗王權了。▲馬丁·路德,其掀起的宗教改革運動削弱了羅馬教廷的勢力
原因二:神聖羅馬帝國沒有很好的繼承羅馬文化,只有羅馬的“形”,沒有羅馬的“魂”羅馬帝國之所以能在世界文明歷史中佔有一席之地,不單單只是因為其擁有無邊的遼闊的疆域。更因為璀璨的羅馬文化,給後世帶來巨大的影響,比如現在世界各地所通行的法律,基本都是以羅馬法為藍本制定的,包括中國如今的法律也是。神聖羅馬帝國是建立在西羅馬帝國廢墟之上的。雖然查理曼號稱自己是羅馬帝國的皇帝,但是後建立的神聖羅馬帝國並沒有繼承羅馬的文化。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曾經璀璨的羅馬文化,都被淹沒在了廢墟之中。大量的羅馬古典的文集著作,不是被燒燬了,就是被掩埋在了廢墟之下。日耳曼蠻族的入侵對羅馬文化的毀滅是徹底的。其結果就是西歐徹底陷入了受宗教控制的中世紀,思想和文化受到了基督教的嚴厲控制。任何違背基督教官方的觀點和想法都會被視為異端邪說。所以這個神聖羅馬帝國並不是真正的羅馬,只是繼承了羅馬帝國的軀殼,而沒有繼承羅馬文明的精神,因此它不是真正的羅馬。▲因捍衛“日心說”而被宗教裁判所判為“異端”併火刑處死的義大利思想家布魯諾
原因三:神聖羅馬帝國諸侯林立,帝國的皇帝只是聯盟的盟主,而非真正的中央集權的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從一開始就不是一箇中央集權制的帝國。查理曼死後就把自己的帝國進行了分割,他的兒子虔誠者路易又對帝國進行了分割,分成了三個王國。之後的德意志時期的神聖羅馬帝國,境內更是諸侯林立,在早期的薩克森王朝、薩利安王朝和霍亨斯陶芬王朝早期,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還有比較大的權力,但世俗王權與教權一直都在爭鬥。到了霍亨斯特芬王朝晚期,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權力受到諸侯極大的限制。到了查理四世時期,對諸侯做出了巨大的讓步,頒佈了1356年金璽詔書,宣佈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由選舉產生,七個選帝侯享有被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資格。神聖羅馬帝國更像是一個封建諸侯聯盟,而帝國的皇帝更像是聯盟的盟主。這與羅馬帝國高度集權的行省制度截然相反。羅馬帝國的皇帝對各地的行省享有直接控制的權力。特別是皇帝直轄省更是由皇帝直接進行管理。因此與真正的羅馬帝國相比,神聖羅馬帝國談不上是一個真正的“帝國”。▲十世紀時諸侯林立的神聖羅馬帝國
結語:所以伏爾泰對神聖羅馬帝國後期的評價是準確的,它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帝國。
這話是法國思想家伏爾泰說的,他說“神聖羅馬帝國雖然名字好聽,可既不神聖、又非羅馬,更非帝國”。
為什麼非神聖?這個國家是由三個階段演變的:法蘭克王國——新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這是一個教帝統一的國家,可實際上教、帝之爭卻延續了千年之久,從建國開始就一直沒停過。
十一世紀後,教皇的權力達到了頂峰,嚴重威脅到了皇權,為了爭奪主教的敘任權,教皇和皇帝發生了多次激烈衝突,即使在最後雙方各退一步,簽訂了和平條約——《沃爾姆斯協約》,可雙方的鬥爭也是一直沒停過,直到拿破崙時期還在持續著。所以它“非神聖”,而是交叉著明爭暗鬥。
為什麼非羅馬?公元961年,經過四處征戰後的奧托一世在相當於現在德國、奧地利、捷克的國土上建立了帝國,並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為帝,以古羅馬帝國皇帝繼承人的資格,正式成為羅馬皇帝。
十二世紀,著名的征服者腓特烈大帝征服了義大利,被正式稱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其領土包括了今天的德國、奧地利、匈牙利、捷克、義大利北部和法國東部、荷蘭、比利時等地。但這個帝國卻不是羅馬人的,而是由日耳曼人建立的德意志國家,所以說它“非羅馬”。
為什麼非帝國?十三世紀後期,由於沒有任何一位國王能得到認可,出現了二十多年的“大空位時期”。(在帝國的規定中:只有進軍義大利、獲得教皇加冕者才有資格稱為“皇帝”,可這段時間並沒人能同時獲得這兩種“光環”,所以沒人能被稱為“皇帝”)
在“大空位時期”也出現了許多獨立的封建領主,各路諸侯和騎士之間的紛爭和內亂不斷。1356年,查理四世釋出了黃金詔書,宣佈皇帝須由捷克國王、普法爾茨伯爵、薩克森公爵等七人選舉產生,“皇帝”已不是君權神授,而是最強者得之,“神聖羅馬帝國”已是名存實亡了。所以說它“非帝國”。